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口技  拼音:kǒu jì
一種雜技。運用口腔的發(fā)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封臺》:「像聲即口技,能學百鳥音,并能作南腔北調,嬉笑怒罵,以一人而兼之,聽之歷歷也?!?/div>
《國語辭典》:智齒(智齒)  拼音:zhì chǐ
口腔中最后面的臼齒,即第三大臼齒。因其長出的時間約在成年,所以稱為「智齒」。它是人類逐漸退化中的牙齒,有些人根本不長,有些則因空間不足而長歪。
《漢語大詞典》:粘膜
口腔、氣管、腸、胃等器官里的一層薄膜,內有血管和神經(jīng),能分泌粘液。 洪深 《電影戲劇表演術》第二章:“譬如吃飯的時候,一不小心一粒米跑入氣管里去,它刺激了氣管里面的粘膜,引起呼吸的收縮?!?/div>
《國語辭典》:唾液  拼音:tuò yè
由口腔黏膜與唾腺分泌液混合而成的黏液??勺虧櫩谇?,浸漬食物,還能化解淀粉,有部分消化作用。也稱為「口水」。
《國語辭典》:唾液腺  拼音:tuò yè xiàn
口腔中分泌唾液的腺體。有助于潤滑口腔、浸潤食物及消化淀粉。分為大、小唾液腺;大的有腮腺、顎下腺及舌下腺;另外還有許多小的唾液腺。也稱為「唾腺」。
《漢語大詞典》:膛音
口腔共鳴點偏后而洪亮的音。《小說選刊》1981年第11期:“他嗓音厚,膛音大,唱得粗獷豪放,激昂慷慨?!?/div>
《國語辭典》:咽頭(咽頭)  拼音:yān tóu
口腔與食道中間的區(qū)域。約由頭骨底部至相當于第六頸椎的位置,為漏斗狀。可分為鼻咽、口咽及喉咽等三部分。
《漢語大詞典》:下頜(下頜)
口腔的下部。通稱下巴。
《國語辭典》:舌根鼻音  拼音:shé gēn bí yīn
舌根關閉氣流通往口腔的通道,改從鼻腔發(fā)出的聲音。如英語音標中的〔?〕。
《國語辭典》:舌尖鼻音  拼音:shé jiān bí yīn
氣流在口腔內,受到舌尖和上齒齦的阻礙,而由鼻腔逸出所發(fā)出的聲音。如注音符號中的ㄋ。
《國語辭典》:舌尖邊音(舌尖邊音)  拼音:shé jiān biān yīn
氣流在口腔內,因舌尖上升與上齒齦接觸而受阻,改由舌邊間隙流出所發(fā)出的聲音。如注音符號中的ㄌ。
《國語辭典》:舌尖元音  拼音:shé jiān yuán yīn
元音,指由聲帶顫動發(fā)聲,引起口腔共鳴而不受其他發(fā)音器官阻塞的聲音。舌尖元音即由舌尖接近齒齦或前顎所發(fā)出的聲音。如注音符號的匝、ㄦ。
《國語辭典》:開口元音(開口元音)  拼音:kāi kǒu yuán yīn
國音學上指發(fā)音時,口腔張得最大,舌位降到最低的元音。如注音符號的「ㄚ」。
《國語辭典》:口腔黏膜  拼音:kǒu qiāng nián mò
覆蓋口腔的黏膜層,包括咀嚼黏膜、內襯黏膜以及特化黏膜。
《國語辭典》:消化器官  拼音:xiāo huà qì guān
口腔、咽喉、食道、胃、腸等消化食物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