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747,分117頁顯示  上一頁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呀口
吟口
口渴
謗口
坊口
向口
沔口
泗口
瓶口
口頭禪
口北
蠡口
口信
口問
口算
《漢語大詞典》:呀口
張大口。 宋 無名氏 《王榭傳》:“海獸浮其右,張目呀口,欲相吞噬?!?宋 洪邁 《夷堅丁志·蛇妖》:“蛇對眾舉首怒目,呀口吐氣?!?/div>
分類:張大大口
《漢語大詞典》:吟口
謂說話含混不清。荀子·不茍:“ 盜跖 吟口,名聲若日月?!?王先謙 集解:“后漢·梁冀傳:‘口吟舌言?!?章懷 注:‘謂語吃不能明了?!骺凇斉c‘口吟’同義?!?盜跖 吟口’三句,與 揚雄 《解嘲》‘ 孟軻 雖連蹇(連蹇謂口吃),猶為萬乘師’,文意近似。諸説皆非?!?/div>
分類:含混不清
《國語辭典》:口渴  拼音:kǒu kě
口里很乾,想要喝水。
分類:口渴喝水
《漢語大詞典》:謗口(謗口)
毀謗人的嘴。 宋 王令 《寄王正叔》詩:“忠言不售耳,直面屢得唾,怒目瞋以環(huán),謗口焰而火?!?清 袁于令 《西樓記·會玉》:“ 伯將 謗口,父親前事漏?!?/div>
分類:毀謗
《駢字類編》:坊口
唐 白居易 游坊口懸泉偶題石上 危磴上懸泉,澄灣轉(zhuǎn)坊口。
《漢語大詞典》:向口
近口。沾唇;接觸口。三國志·魏志·邴原傳“ 太祖 征 吳 , 原 從行,卒” 裴松之 注引《原別傳》:“ 原 舊能飲酒,自行之后,八九年間,酒不向口。” 唐 張鷟 《游仙窟》:“ 十娘 詠盞曰:‘發(fā)初先向口,欲竟?jié)u伸頭。’”
分類:接觸
《駢字類編》:沔口
齊書張敬兒傳:以敬兒為持節(jié)督雍梁二州郢司二郡軍事、雍州刺史,將軍如故,封襄陽縣侯,二千戶,部伍泊沔口。雍水經(jīng):沔水又南至江夏沙羨縣北,南入于江。注庾仲 曰夏口,一曰沔口矣。 地理通釋:夏口,一曰沔口,江水東至華容縣西,夏水出焉,注船當浦東即黃鵠山,東北對夏口城,孫權(quán)所筑也。依山傍江,對岸則入沔津,故城以夏口為名。
《駢字類編》:泗口
晉書褚裒傳:及石季龍死,裒上表請伐之,即日戒嚴,直指泗口。
又卞敦傳:時石勒侵逼淮泗,帝求良將可以式遏邊境者,公卿舉敦除徐州刺史,鎮(zhèn)泗口。 魏書高閭傳:欲修渠通漕路,必由于泗口,溯淮而上,經(jīng)角城淮陰大鎮(zhèn),舟船素畜,敵因先積之資,以拒始行之路。 唐書王智興傳:揫索財賂,交權(quán)幸以賈虛名。用度不足,始稅泗口以佐軍須。又崔彥曾傳:初蠻寇五管陷交趾,詔節(jié)度使孟球募兵三千往屯,以八百人戍桂林。舊制,三年一更,至期請代。而彥曾親吏尹戡、徐行儉貪不恤士,乃議稟賜之,請無發(fā)兵,復(fù)留屯一年。戍者怒,殺都將王仲甫,脅糧料判官龐勛為將,取庫兵,剽湘、衡,虜丁壯,合眾千馀北還,自浙西趨淮南,達泗口。 地理通釋:泗州宿遷縣,晉大寧中,兗州刺史劉遐自彭城退屯泗口,即此。
《國語辭典》:瓶口  拼音:píng kǒu
瓶子口。如:「那個花瓶的瓶口有個缺角。」
分類:瓶口瓶子
《國語辭典》:口頭禪(口頭禪)  拼音:kǒu tóu chán
原指不曾領(lǐng)會佛教禪理,只襲用它的一些常用語作為談話的題材。后泛指說話時的慣用語?!独蠚堄斡洝返诰呕兀骸覆蝗缗獌删浔俜鹄系目陬^禪,就算是圣人之徒,豈不省事?」《文明小史》第五九回:「他們的口頭禪是『維新』兩個字,因此引為同志,誰想性情卻大不相同的?!挂沧鳌缚陬^語」。
《國語辭典》:口北  拼音:kǒu běi
長城以北地區(qū),主要包括張家口以北的河北省北部和內(nèi)蒙古中部。因長城關(guān)隘多稱口,如古北口、張家口,故稱為「口北」。也稱為「口外」。
《國語辭典》:口外  拼音:kǒu wài
長城以北地區(qū),主要包括張家口以北的河北省北部和內(nèi)蒙古中部。因長城關(guān)隘多稱口,如古北口、張家口,故稱為「口外」。也稱為「口北」。
《漢語大詞典》:蠡口
鎮(zhèn)名。在 江蘇省 吳縣北 。相傳因 范蠡 浮舟五湖經(jīng)此而得名。 宋 朱長文 《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往跡》:“ 蠡口 在 長洲 界,又謂之 蠡塘 ,昔 范蠡 扁舟浮五湖,蓋嘗經(jīng)此?!眳㈤?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南六·蘇州府》
《國語辭典》:口信  拼音:kǒu xìn
1.以口頭傳達的消息。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二折:「怕你寫不及書信呵,你則道個口信來。」《冷眼觀》第一五回:「忽又想起柔齋,他雖是營業(yè)不正,然而待我尚有故人念念之情,此番回去,竟忘卻托老二帶個口信與他,殊非交友之道。」
2.口頭上的諾言。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三折:「那廝無行止,失口信。」
《分類字錦》:口問(口問)
唐書選舉志:歲終通一年之業(yè),口問大義十條,通八為上,六為中,五為下。
分類:考試
《漢語大詞典》:口算
(1).亦作“ 口筭 ”。按人口征收的賦稅。后漢書·安帝紀:“辛卯,詔以三輔比遭寇亂,人庶流宂,除三年逋租、過更、口筭、芻稾?!?李賢 注引《前書音義》:“人年十五至五十六,出賦錢,人百二十為一筭。”漢書·食貨志上“常有更賦,罷癃咸出” 顏師古 注引 晉 晉灼 曰:“雖老病者,皆復(fù)出口算?!?唐 劉禹錫 《和州刺史廳壁記》:“初 開元 詔書以口筭第郡縣為三品,是為下州?!?宋 朱熹 《策問》:“間者天子數(shù)下寬大詔書,弛民市征口筭與夫逃賦役者之布?!?br />(2).按牲畜的頭數(shù)所征的賦稅。舊唐書·崔從傳:“ 揚府 舊有貨麴之利,資產(chǎn)奴婢交易者,皆有貫率,羊有口算,每歲收利以給用, 從 悉除之。”
(3).也稱心算。一種只憑思維及語言活動而不借助任何工具的運算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