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夜臺者。西蜀人。少習引導辟谷之術。遇大智師于峨眉。薙發(fā)受戒。辭師至終南伏牛。又至五臺多服水齋。日則靜坐。夜則游臺。人因呼為夜臺。五臺方圓五百里。暴風怒號。走大石。吹騾馬。如掃葉。師棕衣棕帽。手握鐵杖。遇風則止。風止則行。有時昏黑。墮入坑谷中。鐵杖垂卷。而師無恙。遇虎即投身。示之曰。汝啖我結(jié)一小緣。遇礦賊。振錫環(huán)響。賊遙呼曰。夜臺師懾伏不敢動。大雪滿山。眾負鍤跡師雪中。師已僵槁。雪埋腰膝間。眾舁歸。置熱火土銼上。沃以湯。稍久乃蘇。復夜行如前矣。師夜中時見燈光野火。猛獸鬼怪。親見文殊?;驗槔媳惹??;驗槊篮脣D女。抱嬰兒赤裸下體。頃刻不見。如是夜游。二十馀年。歲癸卯。入京師。慈圣太后。賜缽杖及紫襕袈裟一襲。師先。于塔院寺。設千盤會。于龍泉寺。設龍華會。皆四十九日。又于峨眉五臺。各鑄幽冥鐘一口。重萬三千觔。又于普陀峨眉。請藏經(jīng)二部。又于九華。設水陸道場。其馀鏹粟。分施靜室及諸貧僧。銖兩尺寸。不入私橐。故久而緇素益信之。師往反四大名山。精神尪頓。繇蜀至廣陵。忽病作。道人某。斷指入糜。冀療師疾。師訶曰。出世人。豈效兒女子所為。吾期已近矣。是時疾已瘳。買一巨舫。設水陸像。放??口不絕。庚戌十月。繇通州渡海。過福山。忻然欲留。先遣散諸弟子。獨留老道人自隨。登舟將行。有新安二賈客。懇附舟。師曰。此有緣人許諾。揚帆甚駛。問日中乎。曰中矣。命作飯。飯二客。復出襯錢授之。因禮十方諸佛曰。我欲歸海。眾驚曰。今已在海中。復何歸。師曰。我聞。解脫菩薩。臨命終時。戒其弟子。分身為三。一施鳥獸。一施魚鱉。一施螻蟻。我今亦爾。眾哀號牽挽。師出一紙授客。即解脫菩薩語也。眾方哀挽不已。師曰。汝為我禮佛。皆拜。師一躍入海。眾欲收帆援師。師端坐水浪上。搖手曰。帆一下。汝曹皆覆矣。須臾白黃霧擁師而去。時萬歷庚戌十月二十五日也。老道人。歸言之人。華亭陳眉公。作文記其事。
人物簡介
【介紹】: 明鎮(zhèn)江府金壇人,字茂實,號春臺。萬歷二十三年進士。歷官工部侍郎。天啟四年魏忠賢用為刑部侍郎,次年召拜刑部添注尚書,為魏門下十狗之首。進吏部尚書,與文選郎中李夔龍賣官分賄,盡逐清流。崇禎初遣戍死。維基
周應秋(1571年—1629年),字茂實,號春臺,直隸鎮(zhèn)江府金壇縣人。萬歷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應天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進士。授崇德縣知縣。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任直隸任丘縣知縣,行取禮部主事,擢吏部員外郎、文選司郎中。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五月起升為太常寺添注少卿。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南贛。歷官大理寺卿、工部侍郎。天啟三年(1623年)為避東林,謝病去職。次年冬,魏忠賢起之為南京刑部左侍郎。天啟五年(1625年),召拜刑部添注尚書。天啟六年(1626年)閏六月,升任吏部尚書。崇禎元年五月入逆案,遣戍死。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常州府無錫人,字仁甫。萬歷五年進士。授工科給事中。久在諫垣,前后上疏七十余,條陳多關軍國大計。后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時出兵援朝鮮御日本,象春供饋運無缺。因忤中使陳增被劾,乃引疾歸。維基
萬象春(?—1612年),字仁甫,號涵臺,南京常州府無錫縣(今江蘇省無錫市)人。萬歷五年(1577年),登進士,選為庶吉士,授工科給事中。明神宗生女,詔命戶部、光祿寺各獻銀十萬兩。萬象春力諫無效。萬歷九年,任兵科右給事中。萬歷十年,任戶科左給事中。萬歷十一年,任禮科都給事中。當時鄭貴妃受寵,神宗沉湎酒色,萬象春借慈寧宮火災上奏勸諫。宗室繁衍,祿米不足,萬象春建議予以變通。恰好河南巡撫褚鈇也奏明此事,神宗于是命萬象春出使河南、山西、陜西,遍訪各王府,計劃周全后奏上。萬象春抵達河南,正準備集思廣議,而周府各位宗人懷疑褚鈇的奏疏是出自宗正朱睦?之意,群起毆打朱睦?幾乎致死。萬象春將此事上奏,神宗停發(fā)各宗人的歲祿。萬象春又依次到達秦、晉諸藩王府,奏上方便施行的十五件事,多被采納。真人張國祥乞求三年一覲見,萬象春認為道教無國家社稷可寄托,不在述職之列。當時明神宗下詔允許皇后父親永年伯王偉乘坐轎子,萬象春認為:“權(quán)貴、外戚不許乘轎子,是祖宗的制度。固安伯陳景行、武清伯李偉是皇太后的父親,鬢發(fā)疏落花白被封,才賞賜坐轎。定國公徐文璧為重臣之首,繼承爵位良久,所以也獲得格外的恩典?,F(xiàn)在王偉無法與三人相比,乞求停止前項的命令?!泵魃褡诙紱]有同意。初秋時將祭祀祖廟,皇帝齋戒住宿在宮中。萬象春說應當住在便殿,不應當在內(nèi)宮就寢。萬歷帝大怒,停發(fā)他三個月的俸祿。不久,因發(fā)生災害,萬象春說:“京城之外官吏貪污、殘暴,不應當派遣緹騎逮捕審問,宮中禁地幽密不應當駐守重兵,朝廷大臣因建議被貶退的應當考慮依次調(diào)遷,內(nèi)臣有犯王法者,應當送交外廷處理?!被实鄯Q知道了。萬象春在御史臺長期工作,前后上了七十余疏,多是關于軍事、國家的大計。他請求恢復建文年號,追加景帝廟號,尤為世人所稱道。萬歷十三年(1585年),萬象春出為山東參政。萬歷十六年,任陜西按察使。恰逢妖賊郭大通叛亂,萬象春設計成功捉獲。萬歷二十年,歷任山西左、右布政使。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倭寇進犯朝鮮,濱??ひ亟鋰馈Hf象春安撫軍民,供應糧米,當機立斷。中使陳增以礦稅使身份來到山東,萬象春上奏評論稅使之害。福山知縣韋國賢違背陳增旨意被侮辱,被萬象春力保,韋國賢被陳增彈劾阻撓征稅之事,也得到萬象春庇護。明神宗下詔逮捕韋國賢,萬象春停俸,于是稱病回家。后來,起為南京工部右侍郎,未上任卒。贈右都御史。
人物簡介
唐公靖(1572年—1614年),原名唐一相,字君平,號中臺,南直隸寧國府宣城縣人。乙酉應天府鄉(xiāng)試二十八名舉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第三甲第七十四名進士。授戶部觀政。本年八月授山西太原府推官,四十一年考察免官,四十二年(1614年)卒。
人物簡介
夏應臺(1573年—?),字三星,江西南昌府星子縣人。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應天鄉(xiāng)試舉人,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進士。禮部觀政,本年六月授嘉興府推官,三十八年調(diào)兗州府推官,三十九年升南刑部主事,四十四年升郎中,天啟元年升肇慶知府,三年升海南道副使,六年升貴州參政,崇禎元年升云南按察使,致仕。
人物簡介
蔣芳鏞(1573年—1627年),字任坦,號鯨臺,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人,軍籍。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中式丙午科福建鄉(xiāng)試第四十一名舉人,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聯(lián)捷丁未科進士,初授戶部主事,差管海運、新泰二倉,聞父病,即請假歸省。補工部營繕司主事,晉虞衡司郎中,督寶源局。出守江西建昌府,以明斷失權(quán)貴意,移知湖廣衡州府。時四川奢安之亂起,徵兵徵餉徵運,衡州百姓苦之。芳鏞至,開鼓鑄代餉,歲省民輸萬金,復捐俸賑濟饑民,刷冊均糧,通漕鹽,罷逋米,蔭湘薇峙,皆為之立祠。天啟五年(1625年),擢廣東按察副使,改湖廣郴桂副使,未及赴任而卒。
人物簡介
程應龍(1574年—?),字君翼,號臺任,福建漳州府龍溪縣軍籍,海澄縣人,進士出身。萬歷三十一年(1604年)癸卯科福建鄉(xiāng)試舉人,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進士,禮部觀政,三十八年授戶部主事,本年蘇松監(jiān)兌,四十年升員外,通州管倉,升郎中,四十一年升臨江知府,四十六年升江西副使,四十七年考察。
人物簡介
【生卒】:?—1644 【介紹】: 明湖廣瀏陽人,字征吉。萬歷二十六年進士。由中書舍人累遷南京刑部尚書,以忤魏忠賢奪職。崇禎初起南京兵部尚書,改刑部尚書。官至戶部尚書。維基
胡應臺(1574年—1644年),字徵吉,號泰六,湖廣長沙府瀏陽縣軍籍。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湖廣鄉(xiāng)試舉人,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進士。授中書舍人,三十五年(1607年)擢吏科給事中,轉(zhuǎn)兵科右給事,以直忤時相,出為江西左參議,旋改督學副使。復內(nèi)擢通參,四十六年升太仆寺少卿,四十七年六月升巡撫應天地方,總理糧儲提督軍務,執(zhí)法不阿。泰昌元年十二月,升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兩廣,值白漕起釁,擊傷代巡陳,幾致揭竿。應臺單騎撫定,兩粵服其威信。晉南大司寇,以忤珰奪職。崇禎間起南兵部尚書,改北刑部,以父老屢疏乞終養(yǎng)。崇禎朝官刑部尚書者十七人,或死或戍或除名,張忻降賊,獨得善去者惟應臺。后起戶部尚書,值寇據(jù)郡邑,道梗未赴,俄聞國變,以憂憤卒,年七十一。侍經(jīng)筵者四,傳臚讀卷者一,陪郊祀者再,推轂者再。
人物簡介
張?zhí)╇A,字伯符,號紫臺,直隸徽州府歙縣人。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三十二年(1604年),登甲辰科進士,吏部觀政。三十七年授戶部廣西司主事,三十九年京察,卒。
人物簡介
【介紹】: 明云南姚安人。萬歷三十八年進士。曾增輯陶宗儀《說郛》,又增入明人說郛五百二十七種,為《續(xù)說郛》。維基
陶珽(1575年6月19日—?),字稚圭,號不退,又號紫闐,自稱天臺居士。云南姚安府官籍浙江省黃巖縣人,詩人。早年讀書于白井庵大覺寺,拜可全和尚為師。辛卯云南鄉(xiāng)試第六名舉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中庚戌科會試二百七十九名,廷試二甲四十八名進士,大理寺觀政,初授刑部四川司主事,升福建司員外郎、山西司郎中,四十三年出為直隸大名府知府,丁憂歸。服闋,起補永平府知府,天啟元年(1621年)四月升按察司副使,管山石二路,改陜西隴右道副使,轉(zhuǎn)山東遼東兵備道,與經(jīng)略袁崇煥籌糧運餉。官至武昌兵備道。有詩名,與邢侗齊名,與袁宏道、董其昌、陳繼儒等友好。曾重刻陶宗儀《書史會要》、《說郛》等書。陶珽順治3年重輯陶宗儀編之《謝氏詩源》。
人物簡介
李良棟,字啟隆,號臺垣,浙江湖州府長興縣人。少孤,隨母錢氏育外家,貧不能舉火,拮據(jù)教之成立。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進士,次年授泉州府推官,攝郡事,識拔多英俊。三十五年考察降職。三十七年補任湖廣按察司經(jīng)歷,三十八年升鄱陽縣知縣,四十一年考察去職。歸鄉(xiāng)后力田課子,身后遺書萬卷而已。墓在卞山天井嶺東。
人物簡介
【生卒】:1578—1645 【介紹】: 明浙江山陰人,字起東,號念臺,晚改號克念子。萬歷二十九年進士,授行人。天啟元年為儀制主事,歷右通政,以劾魏忠賢,削籍歸。崇禎元年召為順天府尹,數(shù)上疏忤思宗意,遂謝病歸。八年再召授工部左侍郎,累擢左都御史,復以論救姜埰、熊開元革職歸。福王監(jiān)國時,起故官,劾馬士英、高杰、劉澤清,爭阮大鋮不可用,不聽,遂告歸。南都亡,絕食二十三日卒,門人私謚正義。治理學以慎獨為宗,力倡誠敬之說。曾筑證人書院,講學于蕺山,人稱蕺山先生。有《周易古文鈔》、《圣學宗要》、《劉蕺山集》等。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啟東,紹興山陰人。萬歷辛丑進士,自行人遷禮部主事歷官工部左侍郎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有蕺山詩集維基
劉宗周(1578年—1645年),初名憲章,字起東,號念臺,因講學于蕺山書院,后人稱其為蕺山先生。浙江山陰縣(今屬紹興市)人。明末哲學家、文學家、政治人物?!罢銝|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以古奧難解著稱。劉宗周為遺腹子,自幼隨母養(yǎng)于外祖父章穎家。章穎頗有學問卻屢試不第,徐階、陶望齡、周應中等人均出其門下。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劉宗周中式丁酉科浙江鄉(xiāng)試四十六名舉人,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登辛丑科進士,不久因母喪,守孝三年。師從湖州德清學者許孚遠。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封行人,為官剛正,敢于直諫,官太仆寺少卿,“必三四辭而后受事”。天啟時,因得罪魏忠賢,削籍。明思宗繼位,替楊漣、左光斗等平反,命宗周為順天府(今北京)府尹。崇禎元年(1628年),劉宗周指出崇禎帝施政弊病,上疏言:“陛下救治之心,操之太急。醞釀而為功利;功利不已,轉(zhuǎn)為刑名;刑名不已,流為猜忌;猜忌不已,積為壅蔽”,崇禎帝以為他迂闊,但仍嘆其忠。崇禎二年己巳之變起,京師被圍,米價騰躍,劉宗周上疏請罷九門稅,又修賈區(qū)以處貧民,為粥以養(yǎng)老疾,嚴行保甲之法,安定民心。劉宗周在任京尹期間,政令一新,力挫豪強。對太監(jiān)無理請求都不答應,而被指責攻擊,宗周治事如常,武清伯手下毆國子監(jiān)學生,宗周捶之,枷武清門外,又持明法紀,周恤貧民,后謝病歸,都人為之罷市。崇禎九年下旨起用,授工部左侍郎,又上疏曰:“陛下求治太急,用法太嚴,布令太繁,進退天下士太輕。諸臣罪飾非,不肯盡職業(yè),故有人而無人之用,有餉而無餉之用,有將不能治兵,有兵不能殺賊。流寇本朝廷赤子,撫之有道,則還為民”,屢次直言上疏,每受貶斥。崇禎十四年九月,吏部缺左侍郎,崇禎帝上朝時嘆氣說「劉宗周清正敢言,可用也?!?,于是再次起用了他,后官至左都御史,常起常罷。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破北京,明思宗自縊煤山,劉宗周徒步荷戈,詣杭州,責巡撫黃鳴駿發(fā)喪討賊,又與故侍郎朱大典,故給事中章正宸、熊汝霖召募義旅,以備勤王。五月,福王朱由崧登極于南京,以宗周為左都御史。宗周自稱草莽孤臣,屢次上書討賊復仇,后因劾馬士英、阮大鋮,被黜歸里。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多鐸率清軍攻陷杭州,劉宗周正在進餐,聞訊推食慟哭:“此余正命之時也”,決定絕食殉國。其門人王毓蓍率先投水自盡,他說:“吾講學十五年,僅得此人?!庇虚T生勸他:“死而有益于天下,死之可也;死而無益于天下,奈何以有用之身輕棄之?”答道:“吾固知圖事賢于捐生,顧余老矣,力不能勝。”遂絕食二十日,閏六月八日卒,享年六十八。另一門生祝淵,在劉宗周卒前兩日,亦自縊死。
人物簡介
王在臺,字爾基,山西太原府文水縣人,萬歷癸丑進士,官至陜西參政。萬歷三十一年癸卯科舉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任山東滕縣知縣,入為戶部主事,升戶部陜西司郎中。出為陜西漢中府知府,崇祀名宦。擢陜西布政司參政,分守關南道。廷推鄖陽巡撫,乞休不任
人物簡介
陳維真,字念藎,號元臺,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人,軍籍。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福建鄉(xiāng)試舉人,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進士,工部觀政,三十三年授戶部主事,管御馬倉,三十五年榷河西鈔關,三十六年革任。四十二年補肥鄉(xiāng)知縣,四十四年考察,改鎮(zhèn)江府教授,四十五年升南京國子監(jiān)助教。
人物簡介
蔡輔之,字臺垣,浙江溫州府樂清縣軍籍。蔡輔之個性聰敏,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授行人,處事廉正,因母親年請求歸養(yǎng),在家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