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948—1007 【介紹】: 宋濟州鉅野人,字元吉。太宗太平興國初進士。歷大理評事、殿中侍御史、起居舍人。至道初,拜右諫議大夫、知審官院。真宗時累拜工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不喜趨競,所至無顯譽,備顧問不能有所啟發(fā)。全宋詩
呂祐之(九四七~一○○七),字元吉,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太宗太平興國初舉進士,解褐大理評事、通判洋州。淳化初,直昭文館,知制誥。至道初,拜右諫義大夫,在審官院。真宗時歷和襄、升州,擢翰林侍讀學士。后為集賢院學士,遷刑部侍郎。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一。有集三十卷,已佚。《宋史》卷二九六有傳。今錄詩二首。全宋文·卷一一八
呂祐之(九四七——一○○七),字元吉,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太平興國初舉進士,解褐大理評事。歷殿中侍御史,知貝州,換右補闕,同判吏部南曹,遷起居舍人。淳化初,判戶部勾院,直昭文館,知制誥。至道初,拜右諫議大夫、知審官院,出知襄州、壽州。真宗即位,復知襄州,移升州。后拜工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一。有集三十卷。見《宋史》卷二九六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954—1001 【介紹】: 宋濟州鉅野人,字元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士。端拱初為右拾遺、直史館,上《御戎十策》。遷知制誥,判大理寺。至道元年為翰林學士、知審官院兼通進銀臺封駁司,凡詔命不當者多所論奏。真宗即位,上疏言加強邊防、減冗兵冗吏、嚴格選舉、沙汰僧尼、謹防小人得勢等五事。預修《太祖實錄》,以直書史事,降知黃州,后遷蘄州卒。在官以剛直敢言稱。工詩文,提倡詩學杜甫、白居易,文學韓愈、柳宗元。有《小畜集》、《五代史闕文》。全宋詩
王禹偁(九五四~一○○一),字元之,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太宗太平興國八年(九八三)進士,授成武縣主簿。雍熙元年(九八四),遷知長洲縣。端拱元年(九八八)應中書試,擢直史館。次年遷知制誥。淳化二年(九九一),為徐鉉辨誣,貶商州團練副使。五年,再知制誥。至道元年(九九五)兼翰林學士,坐謗訕罷知滁州,未幾改揚州。真宗即位,復知制誥。咸平元年(九九八)預修《太祖實錄》,直筆犯諱,降知黃州。四年移知蘄州,卒,年四十八。有《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二十卷(今殘存卷六至卷十三等八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三有傳?!⊥跤韨犜?,前十一卷以《四部叢刊》影印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配呂無黨鈔本《小畜集》為底本,校以清光緒會稽孫星華增刻本(簡稱孫本)、清乾隆平陽趙熟典刻本(簡稱趙本)、上海涵芬樓影印江南圖書館藏經(jīng)鋤堂鈔本(簡稱經(jīng)鋤堂本),參校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及《宋文鑒》等書引錄。第十二卷以孫星華增刻本《小畜外集》為底本,參校上海函芬樓借江南圖書館藏影宋寫本(簡稱影宋本)、杭州大學圖書館藏清抄本(簡稱清抄本)以及《山右石刻叢編》等書引錄。第十三卷錄集外詩及斷句,其中《吳郡志》所收《赴長洲縣作》三首,已合并編入《小畜集》同題詩中。又《小畜外集》卷六誤收他人詩三首(其中二首為杜甫詩),已刪去。詞學圖錄
王禹偁(954-1001) 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山東)人。宋史有傳。有《小畜集》、《五代史闕文》,存詞一首見《花庵詞選》。全宋文·卷一四一
王禹偁(九五四——一○○一),字元之,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太平興國八年登進士第,授成武主簿。次年除大理評事、知長洲縣。端拱二年拜右司諫、知制誥,未幾判大理寺事。為徐鉉雪冤忤旨,貶商州團練副使。移解州,差知單州。召為禮部員外郎,再知制誥。至道元年,兼翰林學士,坐謗訕,罷知滁州,移知揚州。真宗即位,召還,復知制誥。咸平初預修《太祖實錄》,以直書史事,出守黃州。四年,徙蘄州,病卒,年四十八。有《小畜集》三十卷(存)、《小畜外集》二十卷(今存七——一三卷)、《五代史闕文》一卷。另有《承明集》、《奏議集》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三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945或955—1009 【介紹】: 宋汾州孝義人,字仲謨,一作幼謨。太宗太平興國三年進士。歷知青州、知制誥,預修《文苑英華》。累官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坐事貶崇信軍節(jié)度行軍司馬,復拜右諫議大夫。出知天雄軍,以治河功拜給事中、參知政事。王小波、李順起事,獨數(shù)論攻取之策,授川峽都部署前往鎮(zhèn)壓。又為太宗猜忌,事畢改戶部侍郎,罷政事。真宗初累官工部尚書兼御史中丞,復遭貶。景德中拜刑部侍郎,歷知北邊州、軍,再遷戶部侍郎。臨事果斷、孤傲強力。李沅、王旦、王禹偁均為其所識拔。全宋詩
趙昌言(九四五~一○○九),字仲謨,汾州孝義(今屬山西)人。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九七八)進士,通判鄂州。雍熙三年(九八六)知天雄軍。四年除樞密副使(《宋宰輔編年錄》卷二)。端拱元年(九八八)貶崇陽軍節(jié)度行軍司馬。淳化二年(九九一)起知蔡州,四年召拜參知政事。至道元年(九九五)罷知鳳翔府。真宗即位,遷知陜州。咸平三年(一○○○),召知審官院。景德元年(一○○四)知河陽。徒鎮(zhèn)州。大中祥符二年卒,年六十五(《東都事略》卷三六作五十五),謚景肅?!?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七有傳。全宋文·卷一○五
趙昌言(九四五——一○○九),字仲謨,汾州孝義(今山西孝義)人。太平興國三年進士,累遷職方員外郎,知制誥,預修《文苑英華》。雍熙四年為樞密副使,遷工部侍郎。以黨胡旦貶行軍司馬。淳化二年,起知蔡州、天雄軍。四年,拜給事中、參知政事。改戶部侍郎,罷政事,知鳳翔府。徙澶、涇、延三州。真宗即位,遷兵部侍郎,知陜州,移知永興軍。召以本官兼御史中丞,知審官院,加工部尚書。復以事貶行軍司馬。后遷戶部、吏部侍郎。大中祥符二年卒,年六十五?!?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七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955—1018 【介紹】: 宋幽州盧龍人,字敏之。陳思讓孫。太宗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歷知單州,以能政,就改太常丞,入為鹽鐵判官。累擢右諫議大夫,知永興軍、鳳翔府。入拜給事中、知澶州,勤于政事,秩滿,郡民列狀乞留。全宋詩
陳若拙(九五五~一○一八),字敏之,幽州盧龍(今屬河北)人。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九八○)進士。歷知州府,累遷兵部郎中、河東轉(zhuǎn)運使。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擢右諫議大夫、知永興軍府。又移知鳳翔府,入拜給事中,出知澶州。天禧二年卒,年六十四?!?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一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957—1011 【介紹】: 宋相州安陽人,字光弼。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累遷左司諫。淳化二年,契丹請和,朝廷疑非實,國華受命往河朔察之,盡得其詐以聞。真宗即位,入判大理寺。出知河陽、潞州,以善綏緝,詔獎之。累官右諫議大夫、知泉州。代還,道病卒于建陽。
人物簡介
【生卒】:958—994 【介紹】: 宋江寧人,祖籍徐州,字叔章。李煜子。聰慧能文,多才藝。于南唐封清源郡公。歸宋為千牛衛(wèi)大將軍。因宗族百余,貧不能給,上書自陳。太宗憐之,授郢州刺史。在郡十年,為政寬簡,有治績。
人物簡介
【生卒】:958—1018 【介紹】: 宋洛陽人,字樂道。趙孚子。太宗雍熙二年進士。歷太常丞等職。真宗朝,拜右正言,預重修《太祖實錄》。遷知制誥、知審刑院,充翰林學士。從真宗至澶淵訂和盟,并撰答書。后以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累官至御史中丞。卒謚文定。有文集。全宋詩
趙安仁(九五八~一○一八),字樂道,河南洛陽(今屬河南)人。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進士。歷大理評事、光祿寺丞,以著作佐郎直集賢院,遷太常丞。真宗咸平三年(一○○○),知制誥。景德三年(一○○六),以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罷(《宋宰輔編年錄》卷三)。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一。謚文定。有集五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七有傳。全宋文·卷一六七
趙安仁(九五八——一○一八),字樂道,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趙孚子。雍熙二年登進士第,歷大理評事、光祿寺丞,召試翰林,以著作佐郎直集賢院。咸平三年知制誥、副夏侯嶠巡撫江南,還,知審刑院。繼判尚書省刑部兼制置群牧使,同知三班、審官院。景德初為工部員外郎,充翰林學士。陪伴遼使臣,作《戴斗懷柔錄》三卷以獻。三年,以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俄修國史。累遷尚書右丞,又知兼宗正卿。天禧二年改御史中丞,卒,年六十一,謚文定。有集五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七有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宋州寧陵人,字道民。劉蒙正弟。太祖乾德五年進士第一。以薦拜監(jiān)察御史,徙知濟州,再遷屯田郎中,歷知廬、濠、滁、汝四州。直史館,獻《宋都賦》,改職方郎中。以太常少卿致仕。卒年七十三。有《五運甲子編年歷》。全宋文·卷七九
劉蒙叟,字道民,宋州寧陵(今河南寧陵)人,熙古子。好學,善屬文,舉乾德五年進士第一。歷岳、宿二州推官,知濟州。遷右補闕,轉(zhuǎn)起居舍人、戶部鹽鐵判官,再遷屯田郎中,歷知廬、濠、滁、汝四州,遷都官郎中,直史館。景德中,以太常少卿致仕,卒年七十三。著有《五運甲子編年歷》三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三《劉熙古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02 【介紹】: 宋密州莒縣人,字希孟。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士。為北海主簿,累官江、淮、兩浙制置茶鹽。真宗即位,遷殿中侍御史。咸平三年,兼充淮南轉(zhuǎn)運使。精于吏事,久掌茶鹽漕運,裁量經(jīng)制,公私便之。后召拜右諫議大夫、戶部使,卒。全宋文·卷一三九
王子輿(?——一○○二),字希孟,密州莒(今山東莒縣)人。太平興國八年舉進士。歷知臨??h、光祿寺丞、江淮兩浙制置茶鹽。真宗朝,為殿中侍御史、度支員外郎,兼充淮南轉(zhuǎn)運使。子輿久掌茶鹽漕運,周知其中利害,裁量經(jīng)制,公私便之。后拜右諫議大夫、戶部使。咸平五年二月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七七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964—1049 【介紹】: 宋光化軍乾德人,字順之,號退傅。太宗淳化三年進士。歷任監(jiān)察御史、侍御史。仁宗時以樞密直學士判集賢院。天圣六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曹汭獄事起,得罪太后,遂罷知江寧府。明道初再入相,次年坐事罷,出判許州,徙河南府。寶元初,復入相,封鄖國公??刀觊g,朝廷多事,機務(wù)悉委之,但無所建明,為諫官韓琦所論,封鄧國公致仕。卒謚文懿。全宋詩
張士遜(九六四~一○四九),字順之,陰城(今湖北老河口)人。太宗淳化中進士,為鄖鄉(xiāng)主簿,除射洪令。遷侍御史,歷江南、廣東、河北轉(zhuǎn)運使。真宗天禧四年(一○二○)以樞密直學士判集賢院。五年,擢樞密副使(《東都事略》卷五二本傳)。仁宗天圣六年(一○二八)拜禮部尚書、同平章事。七年,以刑部尚書知江寧府。明道元年(一○三二)復拜同平章事。二年,出判河南府。寶元元年(一○三八)復拜同平章事??刀ㄔ辏ㄒ弧鹚摹穑┮蕴抵率恕;实v元年卒,年八十六。謚文懿。有《應制》、《春坊》、《雜文》等文集十種,《宋史·藝文志》著錄晏殊、張士遜《笑臺詩》一卷,均佚。事見《文恭集》卷四○《太傅致仕鄧國公張公行狀》,《宋史》卷三一一有傳。今錄詩二十首。全宋文·卷一九九
張士遜(九六四——一○四九),字順之,光化軍乾德(今湖北光化西北)人。淳化中舉進士,調(diào)鄖城主簿,遷射洪令,改襄陽令,歷江南、廣東、河北轉(zhuǎn)運使。累遷尚書左丞。天圣六年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罷知江寧府,移許州。明道初復入相,坐事罷,出判許州,徙河南府。寶元元年再入相,時朝廷多事,以老病無所建明,為韓琦所論,乃拜太傅,封鄧國公致仕?;实v元年卒,年八十六,謚文懿?!?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一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966—1031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簡夫。太宗端拱二年進士。由彭州軍事推官召為秘書省著作佐郎,預修《冊府元龜》。歷知虔州、廣州,在廣三年,以德清聞。博學強記,文風質(zhì)樸,仁宗時與楊大雅并為知制誥,時稱“楊陳”。官終知杭州。有《泉山集》、《西清奏議》。全宋詩
陳從易(?~一○三一),字簡夫,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進士,為嵐、彭二州軍事推官。召為秘書省著作佐郎,遷太常博士,出知邵武軍、虔州。真宗乾興元年(一○二二),為湖南轉(zhuǎn)運使。仁宗天圣初,徙知荊南、廣州。六年(一○二八),入為左司郎中、知制誥(《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六)。八年,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杭州。九年,卒(《咸淳臨安志》卷四六)。有《泉山集》二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有傳。今錄詩三首。全宋文·卷二七三
陳從易(九七二——一○三一),字簡夫,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端拱二年進士及第,為嵐州團練推官,再調(diào)彭州軍事推官。平王均亂有功,召為著作佐郎、大理寺詳斷官。遷太常博士,出知邵武軍。預修《冊府元龜》,改監(jiān)察御史。遷御史,改刑部員外郎、直使館、知虔州。天禧中,降工部員外郎。出為湖南轉(zhuǎn)運使,徙知荊南,擢太常少卿、直昭文館、知廣州。天圣七年,入為左司郎中,知制誥。次年兼史館修撰,遷左諫議大夫,進龍圖閣直學士,知杭州。明年卒,年六十。所著有《泉山集》二十卷、《中書制稿》五卷、《西清奏議》三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有傳。又見《乾道臨安志》卷三,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一七六。
人物簡介
【生卒】:?—1007 【介紹】: 宋歙州歙縣人,字子臧。五代南唐進士。入宋,為少府監(jiān)丞,預修《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改著作佐郎。副王佐使高麗,以善于應對稱。真宗咸平中累遷知審刑院,授御史中丞。官至刑部侍郎、集賢院學士。有集。全宋詩
呂文仲(?~一○○七?),字子臧,歙州新安(今安徽歙縣)人。南唐進士,調(diào)補臨川尉,再遷大理評事。入宋為少府監(jiān)丞,預修《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歷翰林侍讀、直御書院,關(guān)西巡撫使、御史中丞。真宗景德三年(一○○六),遷工部侍郎,未幾卒。有集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六有傳。今錄詩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