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135—1201 【介紹】: 宋衢州龍游人,字處恭。高宗紹興二十七年進士。知烏程縣,歲蠲民間丁絹錢六萬緡。以薦為監(jiān)察御史,累進吏部侍郎。光宗立,歷知贛州、建康府,召拜吏部尚書,擢同知樞密院事。與趙汝愚等請?zhí)侍蟠购?,策立寧宗,進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慶元初,代汝愚為右丞相,尋進左丞相,為韓侂胄所制,抑郁不得志,稱疾求退,歷判潭州、慶元府。全宋詩
余端禮(一一三五~一二○一),字處恭,衢州龍游(今浙江衢縣東北)人。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進士。歷知湖州烏程縣,孝宗召為監(jiān)察御史,遷大理少卿、太常少卿,進吏部侍郎,出知太平州,奉祠。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召拜吏部尚書,擢同知樞密院事(《宋史》卷二一三《宰輔表》四)。與趙汝愚共贊寧宗即位,進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慶元元年(一一九五),拜右丞相,二年,遷左丞相,尋出判隆興府,改判潭州,移慶元,復(fù)為潭帥。嘉泰元年卒,年六十七。事見《誠齋集》卷一二四《左丞相余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九八有傳。今錄詩二首。全宋文·卷五八一八
余端禮(一一三五——一二○一),字處恭,衢州龍游(今浙江衢州東)人。紹興二十七年進士,知湖州烏程縣。孝宗時為監(jiān)察御史,遷大理少卿,轉(zhuǎn)太常少卿。權(quán)兵部侍郎兼太子詹事,進吏部侍郎,出知太平州,奉祠。光宗時,授集英殿修撰,知贛州,還為吏部侍郎、權(quán)刑部尚書兼侍講,以煥章閣直學士知建康府。召拜吏部尚書,擢同知樞密院事。寧宗立,進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嘉泰元年六月卒,年六十七,謚忠肅。見楊萬里《左丞相余公墓銘》(《誠齋集》卷一二四)。《宋史》卷三九八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136—1188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與政,號說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士,為西安主簿。三十年復(fù)中博學宏詞科。歷建康府學教授、秘書省正字。上萬言書論時政,孝宗納之,召除著作佐郎,出知信州、臺州。治政理財頗有建樹,為學多與朱熹相左。后為朱熹劾罷。歸而益肆力于學,著述頗豐。有《六經(jīng)解》、《諸史精義》、《帝王經(jīng)世圖譜》、《九經(jīng)發(fā)題》、《陸宣公奏議解》、《天文詳辨》、《地理詳辨》、《愚書》、《說齋文集》等。全宋詩
唐仲友(一一三六~一一八八),字與政,金華(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進士,調(diào)衢州西安簿。三十一年再中弘詞科,通判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二八)。孝宗時上書論時政,召除秘書省著作郎,出知信州。淳熙七年(一一八○)移知臺州,八年擢江西提刑(《嘉定赤城志》卷九),被劾奉祠。十五年卒,年五十三。有《悅齋文集》四十卷等,大多已佚,今存《悅齋文鈔》十卷、補一卷等?!?a target='_blank'>宋元學案》卷六○、《宋史翼》卷一三有傳?!√浦儆言?,以民國永康胡氏夢選樓刊《續(xù)金華叢書》本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卷一五九《說齋小集》(簡稱名賢集)。新輯集外詩編為第二卷。全宋文·卷五八五六
唐仲友(一一三六——一一八八),字與政,號悅齋,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堯封子。紹興二十一年登進士第,為衢州西安縣主簿。三十年再中宏詞科,通判建康府。上萬言書論時政,召試,除秘書省著作郎。出知信州,淳熙七年移知臺州。擢江西提刑,為朱熹所劾罷,益致力于經(jīng)史學。十五年卒,年五十三。著有《六經(jīng)解》(殘存)、《諸史精義》、《帝王經(jīng)世圖譜》(存)、《孝經(jīng)解》、《九經(jīng)發(fā)題》(存)、《陸宣公奏議解》、《經(jīng)史難答》、《乾道秘府群書新錄》、《天文詳辯》、《地理詳辯》、《魯軍制九問》(存)、《愚書》(存)、《悅齋文集》等。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三六、選舉一一之三二、選舉一二之一四、選舉二○之二一、選舉三一之二二,《宋元學案》卷六○及周學武《唐仲友年譜》(《臺大研究生》第一期)等。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江都人,居丹陽,字志道,號吳門老圃、樂閑居士、柳溪釣翁。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士。陳康伯薦于朝,除樞密院編修。論御金五事,請筑和州城壘。隨高宗視師至鎮(zhèn)江,上《恢復(fù)要覽》五篇。至建康,又奏論三國六朝形勢與今日不同,要當無事則都錢塘,有事則幸建康,為高宗采納。歷知建康、寧國二府及贛、廬二州。卒年六十。有《建康志》、《菊譜》。全宋詩
史正志,字志道,號樂閑居士、柳溪釣翁、吳門老圃,占籍江都(今江蘇揚州),寓居丹陽(今屬江蘇)。高宗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進士,授歙縣尉。三十一年,除樞密院編修官,次年,遷司農(nóng)寺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九、一九九)。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為江西路轉(zhuǎn)運判官,尋改福建,再除江西。秩滿,召除左司兼檢正,兼權(quán)吏、刑、兵部侍郎。乾道三年(一一六七),知建康府,移知成都,六年,為江浙京湖淮廣福建等路都發(fā)運使。七年,以事謫居永州。淳熙中歷知寧國府、贛州、廬州,卒于任,年六十。有《清暉閣詩》(明嘉靖《惟揚志》卷一九),已佚?!?a target='_blank'>嘉定鎮(zhèn)江志》卷一九有傳。今錄詩五首。全宋文·卷四八八二
史正志,字志道,號吳門老圃,鎮(zhèn)江府丹陽(今江蘇丹陽)人。紹興二十一年進士,授歙縣尉。以陳康伯薦,除樞密院編修。乾道三年知建康府、兼沿江水軍制置使。高宗視師江上,上《恢復(fù)要覽》五篇。車駕駐建康,言三國六朝形勢與今不同,無事宜都錢塘,有事則幸建康。詔下集議,從之。乾道六年以戶部侍郎為兩浙、京、湖、淮、廣、福建等路都大發(fā)運使。晚歸姑蘇以終老,號樂閑居士、柳溪釣翁,卒年六十。著有《建康志》十卷、《菊譜》一卷(存)。見《宋史》卷三四、一六七、二○四、二○五,《嘉定鎮(zhèn)江志》卷一八,《景定建康志》卷一五。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和州人,字伯子,號篤素居士。張祁從子。孝宗隆興元年進士。官至參知政事。曾勸韓侂胄弛偽學黨禁,一時遭貶斥者,得漸還故職。全宋詩
張孝伯(一一三七~?),字伯子,號篤素居士(《誠齋集》卷九八《張伯子尚書畫像贊》),和州(今安徽和縣)人。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寶慶四明志》卷九)。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江寧縣(《景定建康志》卷二七)。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為監(jiān)察御史(《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三之六三),四年,權(quán)刑部侍郎兼實錄院同修撰。五年,權(quán)禮部尚書(《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嘉泰元年(一二○一),知隆興府兼江南西路安撫使(《于湖集序》)。次年,改知鎮(zhèn)江府(《嘉定鎮(zhèn)江志》卷一五)。三年,同知樞密院事,四年,擢參知政事(《宋宰輔編年錄》卷二○),尋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八之六一)。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湖州長興人,字德初。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孝宗乾道二年除正字,進著作佐郎,遷起居舍人。尋除左司諫,改左正言,以獨試李垕詞業(yè)放罷。起主衢州學兼內(nèi)勸農(nóng)事,后知贛州。嘗注蘇軾詩,陸游極稱之。全宋文·卷四九五八
施元之,字德初,長興(今浙江長興)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以絕識博學名天下。乾道二年除秘書省正字。五年遷秘書省著作佐郎,徙起居舍人,兼國史院編修官。除右司諫,尋遷左正言,以獨試李垕詞業(yè)放罷。七年起左宣教郎,權(quán)發(fā)遣衢州,徙知贛州。嘗注蘇詩,陸游極稱之。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一之一三,選舉二○之二○、三一之二三、三四之二八,陸游《施司諫注東坡詩序》,《南宋館閣錄》卷七、八,《宋史翼》卷二八。
人物簡介
【介紹】: 宋臺州臨海人,字子肅。孝宗乾道二年進士。歷知青田縣,遷大理丞。江東大旱,擢為提舉常平,講行救荒條目,全活甚多。寧宗慶元二年,累官參知政事,五年拜右丞相,封魯國公。時有人上書乞斬朱熹以絕道學,深甫斥為狂妄。以少傅致仕。卒謚惠正。全宋詩
謝深甫(一一三九~一二○四),字子肅,臺州臨海(今屬浙江)人。景之子。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進士。歷嵊縣尉、昆山丞、知青田縣。召對稱旨,除藉田令,提舉江東常平。光宗即位,為賀金國生辰使。紹熙元年(一一九○),除右正言,遷起居郎兼權(quán)給事中;二年,知臨安府;三年,兼詳定敕令官;四年,兼給事中。寧宗即位,知建康府。召為御史中丞兼侍讀。慶元元年(一一九五),為簽書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六年,拜右丞相。嘉泰三年(一二○三),出判建康府(《宋史》卷二一三《宰輔表》)。四年卒,年六十六。事見明謝敏行《東山志》卷一七《謝公墓志銘》?!都味ǔ喑侵尽肪砣?、《宋史》卷三九四有傳。全宋文·卷六二六六
謝深甫,字子肅,臺州臨海(今浙江臨海)人。乾道二年登進士第。累遷大理丞。江東大旱,擢為提舉常平,全活者甚眾。紹熙改元,除右正言,遷起居郎兼權(quán)給事中。二年知臨安府,三年除工部侍郎,兼吏部侍郎。四年兼給事中。寧宗即位,除煥章閣待制、知建康府,擢御史中丞。慶元元年,除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遷參知政事,再遷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六年,拜右丞相,封申國公,進岐國公,改封魯國公,以少傅致仕,卒。后其孫女為理宗后,追封信王,易封衛(wèi)、魯王,謚惠正。編有《嘉泰條法事類》八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九四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141—1200 【介紹】: 宋徽州黟縣人,字謙之。汪勃孫。以郊恩補江陰主簿,調(diào)余干丞。改宣教郎知新建縣,究心荒政。孝宗淳熙八年進士。通判紹興府。徙知武岡軍,建請辟貢院,增貢員,以變尚武民風。秩滿,除太常博士兼禮部郎官、樞密院檢詳,充館伴正旦使。歷右司郎中兼檢討玉牒、起居舍人,官終侍御史兼侍講。有《所形集》。
人物簡介
【生卒】:1142—1222 【介紹】: 宋簡州陽安人,寓居德清,字德修,號后溪,一號山堂。孝宗乾道五年進士。淳熙中召對論恢復(fù)事,謂驟進與偷安均為誤國。由校書郎除右正言、知果州。光宗時任殿中侍御史,旋出為江西提刑,改夔州。寧宗即位,除侍御史,遷起居郎。以諫罷朱熹事,被劾去。慶元黨禁間,撰《涪州學記》,被再劾奪職,謫居房州。黨禁解,起知眉州,累遷知潼州府,升顯謨閣直學士。卒謚文節(jié)。有《后溪集》。后人輯有《鶴林詞》。全宋詩
劉光祖(一一四二~一二二二),字德修,號后溪,一號山堂,簡州陽安(今四川簡陽西北)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進士。任劍南東川節(jié)度推官,辟為潼川提刑司檢法。淳熙五年(一一七八),召為太學正,累遷右正言,出知果州。光宗即位,除軍器少監(jiān),為殿中侍御史,出知夔州。寧宗即位,除侍御史,遷起居郎。韓侂胄擅朝禁偽學,劉撰《涪州學記》,被指為謗訕,奪職,謫居房州。侂胄誅,歷知襄陽、遂寧、潼川府。嘉定十五年卒,年八十一。有《后溪集》十卷,已佚。后人輯有《鶴林詞》一卷。事見《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四三《劉閣學墓志銘》,《宋史》卷三九七有傳。今錄詩八首。全宋文·卷六三一三
劉光祖(一一四二——一二二二),字德修,號后溪,簡州陽安(今四川簡陽北)人。乾道五年進士及第,除劍南東川節(jié)度推官。淳熙中累遷校書郎,知果州。光宗立,除軍器少監(jiān)兼權(quán)侍左郎官,為殿中侍御史。出為潼川運判,江西、夔州提刑。寧宗即位,除侍御史,改司農(nóng)少卿,進起居舍人、起居郎。為韓侂胄黨所排,奉祠,后又謫居房州。久之,起知眉州,除潼川提刑、權(quán)知瀘州。侂胄誅,歷知襄陽、遂寧、潼川府。升顯謨閣直學士,提舉宮觀。嘉定十五年卒,年八十一,謚文節(jié)。光祖為當世名臣,趙汝愚稱其論諫激烈似蘇軾,懇惻似范祖禹,世以為名言。為文渾厚正大似其人,詩尤清婉。著有《后溪集》百馀卷,《峴山》、《鶴林》、《金泉》、《眉山》等集合若干卷,《諸經(jīng)講義》若干卷,惜皆佚。見真德秀《劉閣學墓志銘》(《真文忠公文集》卷四三),《宋史》卷三九七有傳。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史漸,字鴻漸,眉州(治今四川眉山)人,紹興中進士,以經(jīng)術(shù)教授鄉(xiāng)里,嘉泰中充成都府學教授。
人物簡介
吳博古,字敏叔,諸暨(今浙江諸暨)人。紹興末為吳江縣主簿。乾道中為太平州教授,知貴溪縣。淳熙初,干辦行在諸軍審計司,歷監(jiān)察御史,兼宗正少卿,兼太子左諭德,權(quán)刑、吏二部侍郎。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之三四、選舉二一之四、選舉二二之三、禮四九之四八、禮五三之一○及《宋中興東宮官僚題名》。
人物簡介
【介紹】: 宋紹興馀姚人,字伯允。舉進士。光宗時,極言官爵冗濫、士風不競、宰相佞佛老蠹民、武事廢弛,皆切中時弊。賜知弋陽。輔臣薦其可任臺諫,擢御史??拐卵蕴K師旦不法,以中旨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