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176—1236 【介紹】: 宋臨安于潛人,字舜俞,號平齋。寧宗嘉泰二年進士。薦歷成都通判。累官監(jiān)察御史,上書理宗,請權(quán)歸人主,政出中書。劾罷樞密使薛極及其他得罪清議者,朝綱大振。擢殿中侍御史,遷吏部侍郎、給事中。史嵩之入相,進刑部尚書,拜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卒謚忠文。有《平齋集》、《春秋說》等。全宋詩
洪咨夔(一一七六~一二三六),字舜俞,號平齋,于潛(今屬浙江)人。寧宗嘉泰二年(一二○二)進士,授如皋簿。繼中教官,調(diào)饒州教授。崔與之帥淮東,辟置幕府。后隨崔至蜀,歷通判成都府,知龍州。理宗朝,召為秘書郎,以言事忤史彌遠,罷。彌遠死,以禮部員外郎召,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給事中。官至刑部尚書,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端平三年卒,年六十一,謚文忠。有《平齋文集》三十二卷?!?a target='_blank'>咸淳臨安志》卷六七、《宋史》卷四○六有傳?!『樽少缭姡浴端牟繀部酚坝∷慰獭镀烬S文集》為底本。原集卷一六所收致語口號、帖子詞等及從《詩淵》等書輯得集外詩,另編一卷。全宋文·卷六九八四
洪咨夔(一一七六——一二三六),字舜俞,號平齋,臨安府于潛(今浙江臨安西)人。嘉定二年中進士第,授如皋主簿,歷饒州教授、南外宗學(xué)教授。嘗應(yīng)博學(xué)宏詞科,直院莊夏舉自代。出為淮東幕僚,歷成都通判、知龍州。入朝,為秘書郎,遷金部員外郎。直言政事,忤權(quán)臣史彌遠意,罷職而歸。彌遠死,召拜監(jiān)察御史。力請權(quán)歸人主,政出中書,復(fù)劾罷樞密使薛極等,一時朝綱大振。端平初,擢殿中侍御史,遷中書舍人,俄兼直學(xué)士院,復(fù)遷吏部侍郎、給事中,進刑部尚書,拜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三年卒,年六十一,謚忠文。著有《春秋說》三十卷(存)、《平齋文集》三十二卷(存)、《兩漢詔令》(存)。見《宋史》卷四○六本傳,《咸淳臨安志》卷六七。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徙居昆山,字叔剛。范純祐曾孫。孝宗乾道八年進士。寧宗嘉定初,拜監(jiān)察御史。累擢刑、禮二部尚書。奉親事君,一以范仲淹為法。后封昆山縣開國子。卒謚清憲。全宋文·卷六三五四
范之柔,字叔剛,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徙昆山,純祐曾孫。乾道八年進士。慶元中知富陽縣,嘉定初拜監(jiān)察御史,累擢中書舍人,歷禮、刑二部尚書、太子詹事。卒贈特進、端明殿大學(xué)士,謚清憲。見《宋會要輯稿》崇儒七之三二、選舉二二之二四,《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淳祐玉峰志》卷二。
人物簡介
【生卒】:1178—1237 【介紹】: 宋邛州蒲江人,字華父,號鶴山。寧宗慶元五年進士。累知嘉定府。史彌遠入相,了翁力辭召命,居白鶴山授徒講學(xué)。歷知漢州、眉州,在蜀凡十七年。入為兵部郎中,至權(quán)工部侍郎。遭誣劾降三官,靖州居住。后復(fù)職,擢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筑城修武備,興學(xué)校。曾上章論十弊,召還,權(quán)禮部尚書兼直學(xué)士院。以端明殿學(xué)士同僉書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后除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官終知福州、福建安撫使。卒謚文靖。有《鶴山集》、《九經(jīng)要義》、《師友雅言》等。全宋詩
魏了翁(一一七八~一二三七),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寧宗慶元五年(一一九九)進士,授簽書劍南西川節(jié)度判官。嘉泰二年(一二○二),召為國子正,次年改武學(xué)博士。開禧元年(一二○五),召試學(xué)士院,以阻開邊之議忤韓侂胄,改秘書省正字。次年出知嘉定府。史彌遠當(dāng)國,力辭召命。丁父憂,筑室白鶴山下,開門授徒。起知漢州、眉州。嘉定四年(一二一一)擢潼川路提點刑獄,歷知遂寧、瀘州、潼川府。十五年,召為兵部郎中,累遷秘書監(jiān)、起居舍人。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因言事以首倡異論、朋邪謗國黜靖州居住。紹定五年(一二三二),起為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端平元年(一二三四),召權(quán)禮部尚書兼直學(xué)士院,以端明殿學(xué)士、同簽書樞密院事督視江淮京湖軍馬。嘉熙元年卒,年六十。謚文靖。遺稿由其子近思、近愚刊行,傳世有《鶴山先生大全文集》一百九卷。事見本集卷首宋淳祐九年吳淵序、清繆荃孫《魏文靖公年譜》,《宋史》卷四三七有傳?!∥毫宋淘姡浴端牟繀部酚坝∷伍_慶元年刻本為底本(此本有殘缺,據(jù)目錄,卷首即奪《游古白鶴山》、《和薛秘書紱聞鴉韻》、《和虞永康剛簡滄江鶴再誕雛》三詩,但實為傳世諸本之祖)。校以明嘉靖吳鳳高翀刻本(簡稱吳本,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詞學(xué)圖錄
魏了翁(1178-1237) 字華甫。蒲江(今屬四川)人。曾筑室白鶴山下。有《鶴山先生大全文集》、《鶴山詞》。全宋文·卷七○五三
魏了翁(一一七八——一二三七),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登慶元五年進士第,授簽書劍南西川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召為國子正,改武學(xué)博士。開禧元年,召試學(xué)士院,改秘書省正字。明年,遷校書郎,以親老乞外,乃知嘉定府。歷知漢州、眉州。嘉定四年,擢潼川路提刑。八年,兼提舉,遷轉(zhuǎn)運判官。十年,知瀘州,主管潼川路安撫司公事,后知潼川府。十五年召對,進兵部郎中,俄改司封郎中兼國史院編修官,遷太常少卿、秘書監(jiān)、起居舍人。理宗即位,遷起居郎。會論濟王事忤時相,為言者所劾,詔降三官,靖州居住。紹定中復(fù)職奉祠,進寶章閣待制、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還朝,權(quán)禮部尚書、兼直學(xué)士院。六月之間,論奏二十馀上,皆當(dāng)時急務(wù)。忌者合謀擠之,乃以端明殿學(xué)士、同簽書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未幾兼江淮督府,改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嘉熙元年,改知福州、福建安撫使。是年以疾卒于官,年六十。詔贈太師,謚文靖,累贈秦國公。了翁窮經(jīng)博古,學(xué)術(shù)自成一家。著述甚豐,今存者有《周易要義》、《尚書要義》、《毛詩要義》、《古今考》、《經(jīng)外雜抄》、《鶴山先生大全文集》等。事跡見《宋史》卷四三七本傳。
人物簡介
肅,字舜元,京兆人,僑居北京之和眾。幼孤,養(yǎng)于外家。天資挺特,高才博學(xué),作詩精致有理,尤善用事。古賦亦奇峭。工于字畫。業(yè)科舉為名進士。立朝為才大夫。優(yōu)于政事,嚴(yán)而不苛。所至有聲,吏畏而安之。累以廉升歷赤縣及幕官。入為監(jiān)察御史,遷治書,出刺通州。大中黨獄起,為所詿誤,謫靜難軍節(jié)度副使。大安初,召為中都路轉(zhuǎn)運副使,超戶部正郎,復(fù)坐鐫降同知汾州事,卒官。舜元素尚理性之學(xué),屏山學(xué)佛,自舜元發(fā)之。晚年頗喜養(yǎng)生,謂人可以不死,嘗欲棄官學(xué)道,而竟止于此,可哀也。巳詩號澹軒遺藁,今在燕都鄭庭干家,其平生則見之屏山故人外傳云。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石宗萬,字升之,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或作新昌(今浙江新昌)人。淳熙十四年進士。開禧初為淳安縣令。嘉定中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升中書舍人,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八年十月,任兵部侍郎。見《宋會要輯稿》食貨一八之二五、選舉六之一二、崇儒七之三三,《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萬歷《新昌縣志》卷一○,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六。宋登科記考
字升之。紹興府嵊縣(一作新昌縣)(今浙江紹興嵊州)人。淳熙十四年(1187年)進士。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明州鄞縣人,字子應(yīng),號月湖漁老。史浩孫。以祖恩補修職郎。歷知昭武、蘭溪二縣。寧宗開禧中,知吉州。嘉定間,知饒州,廣浚城河。有《鄉(xiāng)飲酒儀》、《饒州志》等。全宋詩
史定之,字子應(yīng),自號月湖老樵,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浩孫。以祖恩補修職郎,授豫章丞。寧宗慶元五年(一一九九)知邵武縣(明嘉靖《邵武府志》卷四),改知蘭溪縣。開禧三年(一二○七)知吉州。嘉定間知饒州。有《月湖集》,已佚。事見《甬上宋元詩略》卷九,民國《鄞縣通志·文獻志》有傳。全宋文·卷六九四○
史定之,字子應(yīng),自號月湖漁老,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史浩之孫。以祖恩補修職郎,慶元四年知邵武,繼知蘭溪。開禧中知吉州,嘉定間知饒州,嘉定十五年知池州。著有《鄉(xiāng)飲酒儀》、《太極圖論》、《易贊》、《蓍說》、《饒州志》、《番陽志》。見陸游《渭南文集》卷二○《邵武縣興造記》,《宋史》卷一五七、二○○、二○八,《宋元學(xué)案》卷七四。
人物簡介
【介紹】: 宋福州閩縣人,字謙叔,號止軒。孝宗淳熙十一年進士。光宗紹熙中為建康府教授,修學(xué)校,增生徒。遷樞密院編修官、崇政殿說書。出知寧國,改處州,時嚴(yán)禁“偽學(xué)”,因乞祠去。后遷江東提刑,因里人陳自強居相位,引嫌歸。全宋詩
王益祥,字謙叔,長樂(今屬福建)人。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進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三)。光宗紹熙五年(一一九四),為建康府教授(《景定建康志》卷二八)。寧宗慶元二年(一一九六),由知處州任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四之三三)。開禧二年(一二○六),除樞密院編修官,遷監(jiān)察御史(《中興東宮官僚題名》)。嘉定二年(一二○九)知楚州(《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之三二)。七年,由江南東路提點刑獄任罷(同上書職官七五之六)。
人物簡介
【介紹】: 宋福州閩縣人,字景紹,一作景明,號日湖。孝宗淳熙十四年進士。為浦城主簿。以問學(xué)未悉,游朱熹之門。遷知歸安,為民愛戴。寧宗嘉定十二年,累官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進右丞相,辭不拜。卒謚文靖。有《日湖遺稿》。全宋文·卷六六七三
鄭昭先,字景紹,一字景明,號日湖,閩縣(今福建福州)人。淳熙十四年進士,初主浦城簿,嘆曰:「僥倖一第,問學(xué)未悉?!顾煊沃祆渲T。遷知歸安縣。嘉定中官左司諫,七年,遷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八年除參知政事,十二年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十四年罷。卒謚文靖。有《日湖遺稿》五十卷。見《宋會要輯稿》禮四三之一○、食貨六之三二、職官四八之八四、選舉八之二三,《宋史》卷三九、四○、一二三、二一三、四一○,《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真德秀《日湖文集序》(《真文忠公集》卷二八),《宋元學(xué)案》卷六九,《宋元學(xué)案補遺》卷六九。
人物簡介
【生卒】:1183—1240 【介紹】: 宋潼川人,字季永,一字季允。吳泳弟。與兄得程頤、張載、朱熹諸書,研讀不倦,后師事黃干。寧宗嘉定七年進士。調(diào)眉州教授,揭《白鹿洞學(xué)規(guī)》以教。累拜監(jiān)察御史,彈劾無所避。出為大理少卿,以故工部侍郎出參贊四川宣撫司軍事,改嘉興府,歷贛、婺州,以寶章閣待制致仕。卒謚忠肅。有《儲鑒》、《蜀鑒》等。全宋詩
吳昌裔(一一八三~一二四○),字季永,號青蓮山人(《咸淳臨安志》卷二四),中江(今屬四川)人。寧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進士,從黃干學(xué),調(diào)閩中尉。歷眉州教授,知華陽縣,通判眉州,權(quán)知漢州。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入為軍器監(jiān)簿,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出參贊四川宣撫司軍事。后知婺州。理宗嘉熙四年卒,謚忠肅。事見《鶴林集》卷三五《待制侍郎弟壙志》,《宋史》卷四○八有傳。今錄詩八首。全宋文·卷七四一四
吳昌裔(一一八三——一二四○),字季永,潼川府中江(今四川中江)人,泳弟。師事黃干,究心程朱之學(xué)。舉嘉定七年進士,歷仕州縣,皆有政聲。端平初,入為軍器監(jiān)簿,改太常少卿,復(fù)兼吳、益王府教授,拜監(jiān)察御史,剛正敢言,頗著直聲。遭讒,出知贛州,遷浙東提刑,改知婺州。以寶章閣待制致仕,嘉熙四年卒,年五十八,后謚忠肅。著有《蜀鑒》、《四書講義》、《諸老記聞》、《容臺議禮》、文集、奏議等,惜皆不傳。見《宋史》卷四○八本傳,吳泳《鶴林集》卷三五《待制侍郎弟壙志》。
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