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史朝寀(1527年1月10日—?),字升之,號升齋,福建晉江平易里(今泉州市鯉城區(qū)西街)人,祖籍浙江鄞縣(今寧波),進士出身。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壬子科福建鄉(xiāng)試第二十一名舉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登丙辰科進士。工部觀政,官戶部主事。
人物簡介
史詡(1528年—?),字克敏,江西吉安府永新縣人,民籍。江西鄉(xiāng)試第四十八名舉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中式壬戌科會試第五十名,二甲第四十六名進士。曾官云南大理府知府,萬歷二年(1574年)正月升云南副使,不久因入京覲見皇帝時不到場被逮問。后復任浙江衢州府知府,十二年(1584年)八月升貴州副使。
人物簡介
史嗣元(1531年—?),字懋宗,浙江紹興府馀姚縣人,民籍。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乙卯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十八名舉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式己未科三甲第九十五名進士。歷官廣東布政使司右參議,隆慶五年(1571年)五月升湖廣按察司副使,以考察不及,萬歷六年(1578年)四月調(diào)任四川副使、分巡川東兼理兵備,八年正月升陜西行太仆寺卿,十年二月以回任違限被陜西巡按赫瀛彈劾,令閑住。
人物簡介
【生卒】:1534—1592 【介紹】: 明山東嶧縣人,字德修,號石葵。隆慶二年進士。授吏科給事中。疏言時政,多切其弊。遷左給事中,以故歸。萬歷初,起戶科給事中,遇事敢諫爭。官至兵部右侍郎?;蛟啤督鹌棵贰废灯渌?。有《滑耀編》、《東掖漫稿》。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德修,嶧縣人。隆慶戊辰進士,選庶吉士改授吏科給事中歷右僉都御史撫保定入為大理卿轉(zhuǎn)兵部右侍郎有東掖漫槁維基
賈三近(1534年—1592年),字德修,號石葵,別號石屋山人、太史氏、蘭陵散客、寧鳩子、貞忠居士等,山東嶧縣(今棗莊市嶧城區(qū))人,進士出身,歷經(jīng)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工詩詞碑記,明朝文學家。嘉靖十三年(1534年),賈三近出生在山東嶧縣的一個官宦家庭。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中山東鄉(xiāng)試第十名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幾年后升職為吏科右給事中。由于朝廷中高拱、張居正、馮保的權力斗爭,賈三近以照顧父親的名義請假歸鄉(xiāng),張居正擔任首輔之后,被啟用,授職戶科都給事中。此后陸續(xù)擔任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左少卿、南京光祿寺卿,又因照顧父母的名義請假歸鄉(xiāng),在家賦閑期間,主持修訂了《嶧縣志》。張居正死后,經(jīng)孫繼先舉薦,恢復官職。申時行擔任首輔之后,再度啟用賈三近,授光祿寺卿,不久之后以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負責去河北賑災,因賑災得力升職為大理寺卿,未等上任,家里傳來父親病重的消息,賈三近第三次請假歸鄉(xiāng)。萬歷二十年(1592年),寧夏副總兵哱拜起兵舉事,萬歷帝啟用賈三近,授職兵部右侍郎,但是賈三近以父母年邁身體有病請辭。萬歷二十年(1592年),賈三近因背疽病逝。
人物簡介
史槚(1535年—?),字子美,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民籍。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乙卯科浙江鄉(xiāng)試第二十七名舉人,四十一年(1562年)中式壬戌科會試第一百七十名,二甲第二十六名進士。歷官刑部署郎中事員外郎,萬歷六年(1578年)八月升貴州布政使司右參政,十年十一月升貴州按察使,十一年正月考察不及降調(diào),十二年八月降補陜西右參政。
人物簡介
史思敬(1537年—?),字直卿,錦衣衛(wèi)校籍,直隸真定府冀州棗強縣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五十二名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中式戊辰科會試第三百九十七名,三甲第五十二名進士。授山西襄陵縣知縣,五年九月選授浙江道試監(jiān)察御史,萬歷元年(1573年)正月奉命押解直隸山東薊鎮(zhèn)逃軍及各衛(wèi)應改薊鎮(zhèn)者,三年二月升陜西僉事,五年四月升本省行太仆寺少卿。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應天府溧陽人,字思善。隆慶五年進士。授戶部主事,督運江西,擢刑部郎中。有富人子陷大辟,當事知其冤,引嫌不為白。繼志請于刑部尚書曰:“殺人以自潔,非郎中所宜為?!彼斓冕?。升浙江副使,卒于官。維基
史繼志(1538年—?),字思善,應天府溧陽縣人,民籍。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科應天鄉(xiāng)試第二十八名舉人,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會試第一百十一名,二甲第四十六名進士。歷官刑部郎中,萬歷十三年(1585年)二月升浙江按察司副使。
人物簡介
【生卒】:1538—1588 【介紹】: 明浙江山陰人,字子藎,號陽和。隆慶五年進士。官至翰林侍讀。好讀書,躬行實踐。未第時即從王畿游,傳良知之學。有《紹興府志》、《云門志略》、《翰林諸書選粹》、《不二齋文選》。黃鶴樓志·人物篇
張元忭(1538~1588) 明代學者。字子藎,號陽和,又號不二齋。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隆慶五年(1571)狀元,授修撰,仕至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侍讀,曾任岳麓書院山長。從師王畿,傳良知學。卒后追謚文恭。著述有《會稽縣志》《紹興府志》《不二齋稿》等。游武昌時曾數(shù)次登臨黃鶴樓,萬歷十年冬奉使入湖廣,作七古《雪霽登黃鶴樓》,表達了“但愿四海皆豐年,樓臺歌舞人人歡”的美好愿望。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藎,紹興山隆人。隆慶辛未賜進士第一,歷官左諭德兼侍讀,有《不二齋集》。維基
張元忭(1538年—1588年),字子藎,號陽和,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民籍,明朝狀元、政治人物。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六十八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官至翰林侍讀、左諭德,有明一代修史屬翰苑諸臣,故稱張?zhí)?。萬歷己卯,教席內(nèi)書堂,取《中鑒錄》諄諄誨之。卒于萬歷十六年(1588年)。天啟初年,追謚文恭。
人物簡介
史邦直(1539年—1586年),本名筆直,字敬司,山東濟南府樂陵縣人,軍籍。幼從父親學習《易經(jīng)》,十三歲為邑諸生,初名筆直,督學副使鄒善改為邦直,讓他入讀湖南書院。因捐贈百金為賑濟,又得皇帝賜堂額曰喻義。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科山東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二年(1568年)中式戊辰科會試第一百二十五名,三甲第二百五十七名進士,成為樂陵首位進士。初授山西臨晉縣知縣,兼攝安邑、猗氏二縣,遷西安府同知,以仰慕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高胤先之名,命名長子為史高胤,次子為史高先。萬歷四年(1576年)九月升河南僉事、管新設水利道事,七年(1579年)十月以淮安府屬鹽城等十州縣照舊改屬營田道,令見任僉事史邦直充之,仍給敕以便行事。工科給事中尹瑾巡視河工,以治績上聞,晉河南副使。八年(1580年)十二月戶部郎中柴承學奏稱淮鳳所開之地原是拋荒熟田,冒稱新開者,史邦直被革職。十四年(1586年)去世。
人物簡介
俞良史,字天榮,直隸蘇州府吳縣民籍,長洲縣人,進士出身。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科應天府鄉(xiāng)試第四十四名,會試第二百九十一名,萬歷二年(1574年)登甲戌科進士第三甲第八十六名。
人物簡介
史朝錄,字登之,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匠籍。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福建鄉(xiāng)試第三十名舉人,萬歷五年(1577年)中式丁丑科會試第二百五十六名,三甲第六十一名進士。授德清縣知縣。
人物簡介
史朝鉉(1540年9月10日—1579年),字貫之,號瑞巖,福建晉江平易里(今泉州市鯉城區(qū)西街)人,祖籍浙江鄞縣(今寧波),匠籍,同進士出身。福建鄉(xiāng)試第三十名。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科會試第237名,三甲194名進士。歷官嘉善縣知縣,升南京吏科給事中。萬歷三年(1575年),任浙江湖州府知府,卒于官。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浙江會稽人,字伯良,又字伯驥,自號方諸生、秦樓外史。曾從徐渭游。工詞曲。曾校訂《西廂記》、《琵琶記》。有傳奇《題紅記》,又有雜劇《男王后》等。另有《曲律》。詞學圖錄
王驥德(1540-1623) 字伯良、伯駿,號方諸生,又號玉陽仙史,亦稱秦樓外史,會稽人。王守仁侄。戲劇家,家藏元劇數(shù)百種。自幼嗜歌樂,精研詞曲。與呂天成、顧大典、史盤、葉憲祖、湯顯祖友善。師事同鄉(xiāng)徐渭,又出入孫月峰、孫如法、沈璟之門。所作自成一家,沈璟極稱贊其曲學造詣之深,每作一劇,往來商榷不絕。所作《曲律》四卷,專論曲法,與呂天成的《曲品》,稱"論曲雙璧。"又著《南詞正韻》若干卷。散曲有《方諸館樂府》二卷。戲曲有傳奇《義陵記》及《題紅記》。雜劇《男后記》、《離魂記》、《救友記》、《雙甄記》及《扭魂記》。又校注《西廂記》、《琵琶記》二種。制《南詞過曲》33章及《聲韻分合之圖》一種,并《曲諧》傳于世。
人物簡介
字汝和,馀姚人。隆慶辛未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維基
史鈳(1541年—?),字汝和,浙江紹興府馀姚縣人,民籍。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浙江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會試第五名,二甲第十二名進士??歼x庶吉士,萬歷三年(1575年)五月授翰林院編修,四年六月充大明會典纂修官。萬歷十二年二月起補原官,四月充會典纂修官,五月管理誥敕,十三年二月充經(jīng)筵講官,六月與戶科給事中葉時新?lián)谓鬣l(xiāng)試考試官,因病疏辭,由編修余孟麟代任。十月,其子史紀純等人冒順天籍中式舉人,被皇帝得知,史鈳坐冠帶閑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