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官監(jiān)察御史,曾任巴州刺史。乾元元年(758)嚴武為巴州刺史時,作《題巴州光福寺楠木》詩,俊后刺巴州,追和一首。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二〇?!?a target='_blank'>輿地碑記目》卷四云:史俊《寄嚴侍御楠木》詩與嚴武詩,同在西龕寺?!?a target='_blank'>全唐詩》僅錄此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7—791?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韋待價曾孫。初以三衛(wèi)郎事玄宗,后折節(jié)讀書,肅宗時入太學。代宗永泰中,為洛陽丞,遷京兆府功曹。德宗建中二年,累除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尋改江州刺史,追赴闕,遷左司郎中。貞元初,復出為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后罷居蘇州永定寺,齋心屏除人事。工詩,與顧況、劉長卿等相酬唱。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合稱“王孟韋柳”,或與陶淵明合稱“陶韋”。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7—792? 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排行十九。曾任左司郎中,人稱韋左司;又曾任江州刺史、蘇州刺史,人稱韋江州、韋蘇州。出身關中望族,玄宗天寶十載(751)以門資恩蔭入宮為三衛(wèi)郎,頗任俠負氣。十五載六月,安史叛軍進長安,失職流落。肅宗乾元元年(758)進太學,折節(jié)讀書。代宗廣德元年(763)為洛陽丞,剛直為政,鞭笞軍騎,見訟于居守,永泰二年(766)罷任。曾東游淮海,經(jīng)淮陰、寶應等地,抵廣陵。大歷九年(774)為京兆府功曹。不久,攝高陵宰、轉鄠縣令。十四年轉櫟陽令,即因疾辭歸,居灃水北岸善福寺,又稱西齋,曾編成《灃上西齋吟稿》數(shù)卷(見王欽臣《韋蘇州集序》)。德宗建中二年(781)任尚書比部員外郎。四年出為滁州刺史,旋即罷任,閑居滁州西澗。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三年入朝為左司郎中,次年出為蘇州刺史。六年罷任,寓居蘇州城外永定寺。約于貞元八年(792)卒于蘇州。一說文宗大和(827—835)中,尚以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為諸道鹽鐵轉運江淮留后(見沈作哲《補韋刺史傳》),葉夢得、錢大昕、余嘉錫等已辨其非。生平見宋王欽臣《韋蘇州集序》、姚寬《西溪叢語》卷下、沈作哲《補韋刺史傳》。近人萬曼有《韋應物傳》、孫望有《韋應物事跡考略》、傅璇琮有《韋應物系年考證》。韋應物秉性高潔,其詩淡遠清瑟,人比之陶潛?!端膸烊珪偰刻嵋贩Q韋詩“源出于陶而镕化于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長于五言,“高雅閑淡,自成一家體”(白居易《與元九書》)。其“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同上),劉熙載亦云:“韋蘇州憂民之意如元道州?!?《藝概·詩概》)《全唐詩》存詩10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4首。通行之詩集有四部叢刊本《韋刺史詩集》10卷附錄1卷,叢書集成初編本《韋蘇州集校正拾遺》1卷(清盧文弨編校)。注本有陶敏、王友勝《韋應物集校注》。
唐詩匯評
韋應物(約737-約792),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天寶末,為玄宗三衛(wèi)近侍,時年十五,頗任俠負氣。后入太學,折節(jié)讀書。廣德中,任洛陽丞,被訟,棄官閑居。大歷中,任京兆府功曹,攝高陵令,又歷鄠縣、櫟陽二令。建中中,除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貞元元年,轉江州刺史。三年,入為左司郎中,出守蘇州,卒。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應物工詩,五言詩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有《韋應物詩集》十卷。北宋王欽臣重加校定編次,仍為十卷,題《韋蘇州集》,行于世。《全唐詩》編其詩為十卷。
詞學圖錄
韋應物(737-約791) 京兆長安人。少年時以三衛(wèi)郎事玄宗,豪橫放浪。安史亂起,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后中進士,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故稱韋江州、韋左司、韋蘇州。著名山水田園詩人,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東坡有"樂天長短三千首,卻愛韋郎五字詩"之句。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2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 《韋蘇州集》。散文存一篇。詞存四首,見《尊前集》。
全唐詩補逸
韋應物,京兆長安人。生開元二十五年。少以三衛(wèi)郎事明皇。乾元間為太學生,始折節(jié)讀書。永泰中為洛陽丞。大歷間歷仕京兆府功曹參軍。十四年,自鄠縣令制除櫟陽令,以疾辭不就。建中中拜尚書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調江州。追赴闕,改左司郎中。復出為蘇州刺史。約卒于貞元九年。其詩閒澹簡遠,人比之陶潛,稱陶韋云。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
應物。京兆長安人。少以三衛(wèi)郎事元宗。永泰中授京兆功曹。遷洛陽丞。大歷中授鄠令。建中三年拜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調江州。改左司郎中。后出為蘇州刺史。

作品評論

李肇《國史補》
韋應物立性高潔,鮮食寡欲,所至焚番掃地而坐。其為詩馳驟建安以還,各得其風韻。
白居易《與元九書》
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其五言詩又高雅閑澹,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
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
李、杜之后,詩人繼出,雖間有遠韻,而才不逮意。獨韋應物、柳宗元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
臨漢隱居詩話
韋應物占詩勝律詩,李德裕、武元衡律詩勝古詩,五字句又勝七字。張籍、王建詩格極相似,李益古、律詩相稱,然皆非應物之比也。
后山詩話
右丞、蘇州,皆學于陶、王,得其自在。
《蔡寬夫詩話》
蘇州詩律深妙,白樂天輩固皆尊稱之,而行事略不見唐史為可恨。以其詩語觀之,其人物亦當高勝不凡。
《蔡百衲詩評》
韋蘇州詩如渾金璞玉,不假雕琢成妍,唐人有不能到。至其過處,大似村寺高僧,奈時有野態(tài)。
《陵陽室中語》
韋蘇州……詩清深妙麗,雖唐詩人之盛,亦少其比。
《童蒙詩訓》
徐師川言:人言蘇州詩,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言蘇州詩。李、杜以來,古人詩法盡廢,惟蘇州有六朝風致,最為流麗。
歲寒堂詩話
韋蘇州詩,韻高而氣清。王右丞詩,格老而味長。雖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無優(yōu)劣。以標韻觀之,右丞遠不逮蘇州,至于詞不迫切而味甚長,雖蘇州亦所不及也。
郡齋讀書志
詩律自沈、宋以后,日益靡曼,鎪章刻句,揣合浮切,雖音韻婉諧,屬對麗密,而嫻雅平淡之氣不存矣,獨應物之詩馳驟建安以還,得其風格云。
《清邃閣論詩》
其詩無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氣象近道,意常愛之。問比陶如何?曰:陶卻是有力,但語健而意閑。隱者多是帶氣負性之人為之,陶卻有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韋則自在,其詩直有做不著處便倒塌了底。
《清邃閣論詩》
韋蘇州詩高于王維、孟浩然諸人,以其無聲色臭味也。
《臞翁詩評》
韋蘇州如園客獨繭,暗合音徽。
后村詩話
韋詩律深妙,流出肝肺,非學力所可到也。
《王孟詩評》
韋應物居官自愧,閔閔有恤人之心,其詩如深山采藥,飲泉坐石,日晏忘歸。孟浩然如訪梅問柳,偏入幽寺。二人意趣相似,然入處不同。韋詩潤者如石;孟詩如雪,里淡無彩色,不免有輕盈之意。誦韋蘇州一二語,高處有山泉極品之味。
《唐詩品》
蘇州詩氣象清華,同端閑雅,其源出于靖節(jié),而深沉頓郁,又曹、謝之變也。唐人作古調,雖各有門戶,要之律體方精,彌多附寄,而專業(yè)之流鮮矣。蘇州獨騁長轡,大窺曩代,而又去其拘攣補衲之病,蓋一大家也。當時詞流秾郁、感蕩成波,其視蘇州淡泊無文,未淹高聽,而大羹幺味,足配元英。雖不足以嬉春弄物,要之心靈跨俗,自致上列,不與濁此爭長矣。
四友齋叢說
左司性情閑遠,最近風雅,其恬淡之趣,不減陶靖節(jié)。唐人中,五言古詩有陶、謝遺韻者,獨左司一人。
詩藪
蘇州五言古優(yōu)入盛唐,近體婉約有致,然自適大歷聲口,與王、孟稍有不同。
唐詩歸
鐘云:韋蘇州等詩,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落筆肖然清妙,非專以淺淡擬陶者。世人誤認陶詩作淺淡,所以不知節(jié)詩也。譚云:總是“清”之一字,要有來歷、不讀書不深思人。僥幸假借不得。
詩鏡總論
詩之所貴者,色與韻而已矣。韋蘇州詩,有色有韻,吐秀含芳,不必淵明之深情,康樂之靈悟,而已自佳矣。
詩鏡總論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將韋詩陳對其間,自覺形神無間。
《詩源辨體》
唐人五言古氣象宏遠,惟韋應物、柳子厚。其源出于淵明,以蕭散沖淡為主。然要其歸,乃唐體之小偏,亦猶孔門視伯夷也。
《詩源辨體》
韋、柳五言古,猶摩詰五言絕,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
《詩源辨體》
應物之詩,較子厚雖精密弗如,然其句亦自有法,故其五言古短篇仄韻最工;七言古既多矯逸,而勁峭獨出。乃知二公是由工入微,非若淵明平淡出于自然也。
《詩源辨體》
東坡云:“柳子厚詩在淵明下、韋蘇州上”。朱子云:“韋蘇州高于王維、孟浩然諸人,以其無聲色臭味也?!庇薨矗喉f、柳雖由工入微,然應物入微而不見工,子厚雖入微,而經(jīng)緯綿密,其功自見。故白唐人而論,是柳勝韋;由淵明而論,是韋勝柳。
《詩源辨體》
六朝五言,謝靈運俳偶雕刻,正非流麗。玄暉雖稍見流麗,而聲漸入律,語漸綺靡,遂成雜體,若應物,蕭散沖淡,較六朝更自迥別。
《詩源辨體》
應物五七言律絕,蕭散沖淡。與五言古相類,然所稱則在占也。
《同上》
韋于五言古,漢晉之大宗也。俯視諸子,要當以兒孫畜之,不足以充其衙官之位。其安頓位置,有所吝留,有所揮斥。其吝留者必流俗之揮斥,其揮斥者必流俗之吝留,豈其以擺脫自異哉!吟詠家唯于此千鍛百煉,如《考工記》所稱五氣俱盡、金錫融浹者,方可望作者肩背。
《唐律消夏錄》
唐詩之修閑澄澹,韋公為獨至。五言古律二體。讀之每令人作登仙入佛想。
《載酒園詩話又編》
韋詩皆以平心靜氣出之,故多近于有道之言。
《載酒園詩話又編》
韋詩誠佳,但觀劉須溪細評,亦太鉆皮出羽。唯云“韋詩潤者如石,孟詩如雪,雖淡無釆色,不免有輕盈之意”,比喻尚好。至謂二人意趣相似,則又不然。“自顧躬耕者,才非管樂儔。聞君薦草澤,從此泛滄洲”,自是隱士高尚之言。“促戚下可哀,寬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門望故山”,自是循吏倦還之語。原不同床,何論各夢!宋人又多以韋、柳并稱,余細觀其詩,亦甚相懸。韋無造作之煩,柳極鍛煉之力。韋真有曠達之懷,柳終帶排遣之意。詩為心聲,自不可強。
分甘馀話
東坡謂“柳泖州詩,在陶彭澤下,韋蘇州上。”此言誤矣。余更其語曰:韋詩在陶彭澤下,柳柳州上。余昔在揚州作論詩絕句,有云:“風懷澄澹推韋柳,佳處多從五字求。解識無聲弦指妙,柳州那得并蘇州!”又常謂:陶如佛語,韋如菩薩語,王右丞如祖師語也。
《唐音審體》
昔人謂韋與王、孟鼎立為三,以其皆近陶體也,馮復京曰:韋公本有六朝濃麗之意,而澄之為唐調,突過唐人之上。
《劍溪說詩又編》
韋詩不唯古澹,兼以靜勝。古澹可兒,靜非澄懷觀道不可能也。
《劍溪說詩又編》
詩中有畫,不若詩中有人。左司高于右丞以此。
《四庫全書總目》
其詩七言不如五言,近體不如古體,五言古體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但以為步趨柴桑,未為得實。如“喬木生夏涼,流云葉華月”,陶詩安有是格耶?
石洲詩話
王孟諸公,雖極超詣,然其妙處,似猶可得以言語形容之。獨至韋蘇州,則其奇妙全在淡處,實無跡可求。
《峴傭說詩》
后人學陶,以韋公為最深,蓋其襟懷澄澹,有以契之也。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淵明,在當時已定論,唯其志潔神疏,故能淡言造古?!稊M古》十二篇,雖未遠跡陶公,亦得近裁白傅。乃如“畫寢清香”、“郡齋夜雨”,瑯然疏秀,有雜仙心。至若“喬木生夏涼,流云吐華月”,亦復自然作妙,不假雕飾之功。唯氣格未遒,視古微疑渙散。
《詩學淵源》
其詩閑淡簡遠,人比之陶潛,雖或過當,而其《擬古》之作,寢幾于《十九首》;效陶一體,亦極沖淡之懷,但微嫌著跡耳,著跡則近于刻畫矣。然當此之時,高古曠達,殊無出其右者。
《詩境淺說》
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風華掩映,而見意不多者,韋詩其上選也。
史藏用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九
藏用。代宗時擢書判拔萃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幽州人,字季直。工弈棋。后折節(jié)讀書,遂入詩境。肅宗時仕為左衛(wèi)倉曹參軍。后避亂居揚州,難平再召,未及赴而卒。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季直,排行二,幽州(今北京)人。玄宗天寶末任試左右衛(wèi)倉曹參軍。肅宗至德元載(756)避地蘇州,后閑居揚州。代宗大歷中移居宣州宣城。德宗建中初至貞元二年(786)前再召,未赴,卒。事跡散見《中興間氣集》卷下、《新唐書·藝文志四》、《唐詩紀事》卷四一。南史本為弈棋者,中年折節(jié)學文。高仲武賞其“已被秋風教憶膾,更聞寒雨勸飛觴”句為“物理俱美,情致兼深”(《中興間氣集》卷下)?!?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首,斷句2句。
唐詩匯評
張南史,生卒年不詳,字季直,幽州(今北京西南)人。善弈棋,中歲苦節(jié)學文,遂入詩境。曾任左衛(wèi)倉曹參軍。安史亂起,避難居婺州,后寓居楊子。大歷十一年前后,移居宣城。曾再被徵召,因病,未赴任,卒,竇常、李端有詩悼之。南史與劉長卿、錢起、皇甫冉、耿湋、靈一、朱放等交往唱酬,與李紓尤善。有《張南史詩》一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一卷。

作品評論

唐詩紀事
南史好弈棋,其后折節(jié)讀書,遂入詩境。李端哭之云:“諫草文猶在,圍棋智不如。”
唐才子傳
中歲感激,始苦節(jié)學文,無希世茍合之意,數(shù)年間稍入詩境。調體超閑,情致兼美,如并、燕老將,氣韻沉雄,時少及之者。
《大歷詩略》
季直五言高格,可匹懿孫(張繼),非戎昱諸人所及。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代宗大歷八、九年(773、774)在湖州,參預顏真卿、皎然等數(shù)十人之聯(lián)唱,后結集為《吳興集》10卷。事跡見顏真卿等《登峴山觀李左相石尊聯(lián)句》?!?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聯(lián)句1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代宗大歷九年(774)登進士第。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三四?!?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其詩1首。
全唐文·卷四百四十六
延。大歷九年進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9或791 【介紹】: 唐河間人,一說宣城人,河間為其郡望,字文房。玄宗天寶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jiān)察御史,后為長洲縣尉,因事下獄,貶南巴尉。代宗大歷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工詩,長于五言,自稱“五言長城”。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90? 字文房,排行八,宣州(今安徽宣城)人(見《元和姓纂》卷五、《極玄集》卷下),一說河間(今屬河北)人(見《中興間氣集》卷下李季蘭條),似均指其郡望。早歲居洛陽。曾任隨州(今屬湖北)刺史,世稱劉隨州。玄宗開元中即已應進士舉,天寶后期始登第(《極玄集》謂開元二十一年進士,誤)。釋褐長洲尉。肅宗至德三載(758)攝海鹽令。同年以事下獄,貶南巴,復勘后得量移。代宗永泰元年(765)前后入京。大歷初以檢校祠部員外郎出為轉運使判官,駐揚州。后擢鄂岳轉運留后。為鄂岳觀察使吳仲孺誣奏,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初遷隨州刺史。建中三年(782)李希烈叛,據(jù)隨州,長卿流寓江州。晚歲入淮南節(jié)度使幕。約卒于貞元六年(790)前后。其事跡散見于《新唐書·藝文志四》、《唐詩紀事》卷二六、《唐才子傳》卷二等處,頗多缺誤。今人傅璇琮主編之《唐才子傳校箋》考辨較備。劉長卿年輩與杜甫相若,早年工詩,然以詩名家,則在肅、代以后。與錢起并稱錢劉,為大歷詩風之主要代表。平生致力于近體,尤工五律,自稱“五言長城”,時人許之。詩中多身世之嘆,于國計民瘼,亦時有涉及。其詩詞旨朗雋,情韻相生。故方回云:“長卿詩細淡而不顯煥,觀者當緩緩味之?!?《瀛奎律髓》卷四二)方東樹云:“文房詩多興在象外,專以此求之,則成句皆有余味不盡之妙矣。”(《昭昧詹言》卷一八)唐人評長卿詩,尚多微辭。如高仲武云:“(劉)詩體雖不新奇,甚能鏈飾。大抵十首已上,語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銳才窄也?!?《中興間氣集》)其后則評價日高。陳繹曾至謂:“劉長卿最得騷人之興,專主情景。”(《唐音癸簽》卷七引《吟譜》)王士禛則云:“七律宜讀王右丞、李東川。尤宜熟玩劉文房諸作?!?見何世璂《然鐙記聞》)其集稱《劉隨州集》,一作10卷,一作11卷。有《四部叢刊》本、《四部備要》本通行于世。今人注本有儲仲君《劉長卿詩編年箋注》、楊世明《劉長卿詩編年校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5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2首。
唐詩匯評
劉長卿(?—790左右),字文房,宣城(今屬安徽)人,郡望河間(今河北獻縣),寓居京兆(今陜西西安)。天寶中,登進士第。至德中,江東選補使崔渙選授長洲尉,攝海鹽令。因事陷獄,貶南巴尉。廣德中,為監(jiān)察御史。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為觀察使吳仲孺誣奏,貶睦州司馬。德宗初年,擢隨州刺史,建中末去任,約卒于貞元五至七年間。長卿擅長五言,尤工五律,自許“五言長城”。有《劉長卿集》十卷,今存?!?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五卷。
詞學圖錄
劉長卿(?-約789) 字文房。河間人。官至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詩工五言,有"五言長城"之稱。有《劉隨州詩集》,詞存《謫仙怨》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六
長卿字文房。河間人。開元二十一年進士。德宗朝為監(jiān)察御史檢校祠部員外郎轉運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轉運留后。終隨州刺史。

作品評論

中興間氣集
長卿有吏干,剛而犯上,兩遭遷謫,皆自取之。詩體雖不新奇,甚能煉飾,大抵十首以上,語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銳才窄也。如“草色加湖綠,松聲小雪寒”;又“沙鷗驚小吏,湖色上高枝”;又“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裁長補短,蓋絲之颣歟!其“得罪風霜苦,全生天地仁”,可謂傷而不怨,亦足以發(fā)揮風雅矣。
云溪友議
劉長卿郎中,皆謂“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錢、郎、劉、李”。劉君曰:“李嘉祐、郎士元,焉得與予齊稱也!”每題詩,不言其姓,但“長卿”而已,以海內合知之乎?士林或之譏也。
瀛奎律髓
長卿詩細淡而不顯煥,當緩緩味之,不可造次一觀而已。劉長卿號“五言長城”,細味其詩,思致幽緩,不及賈島之深峭,又不似張籍之明白,蓋頗欠骨力而有委曲之意耳。
麓堂詩話
《劉長卿集》凄婉清切,盡羈人怨士之思,蓋其情性固然,非但以遷謫故,譬之琴有商調,自成一格。
《批點唐音》
劉公雅暢清夷,中唐獨步。表曰“五言長城”,允矣無愧。
《批點唐詩正聲》
劉長卿七、五言稍覺不協(xié),以李、杜大家及盛唐諸公在前,故難為繼耳。唐諸公七言古詩當以李、杜為祖,故諸詩難看。
《藝苑卮言》
錢,劉并稱故耳,錢似不及劉。錢意揚,劉意沉;錢調輕,劉調重。如“輕寒不入宮中樹,佳氣常浮仗外峰”,是錢最得意句,然上句秀而過巧,下句寬而不稱。劉結語“匹馬翩翩春草綠,昭陵西去獵平原”,何等風調!“家散萬金酬士死,身留一劍答君恩”,自是壯語。
唐詩歸
鐘云:中、晚之異于初、盛、以其俊耳,劉文房猶從樸入。然盛唐俊處皆樸,中、晚人樸處皆俊。文房氣有極厚者,語有極真者。真到極快透處,便不免妨其厚。
《全唐風雅》
黃紹夫云:劉文房登第于開元,正當玄宗盛時,與錢、郎頡頏。詩格調清峭而詞氣深厚,“五言長城”語不虛也,不知者列之中唐,誤矣。
《詩源辨體》
錢、劉五言古,平韻者多忌“上尾”,仄韻者多忌“鶴膝”。劉句多偶麗,故平韻亦間雜律體,然才實勝錢。七言古,劉似沖淡而格實卑,調又不純;錢格若稍勝而才不及,故短篇多郁而不暢,蓋欲鋪敘而不能耳。
《詩源辨體》
五,七言律、劉體盡流暢,語半清空,而句意多相類。
《詩源辨體》
中唐五、七言絕,錢、劉而下皆與律詩相類,化機自在,而氣象風格亦衰矣。
《騷壇秘語》
劉長卿最得騷人之興,專主情景。
《唐詩善鳴集》
文房在盛、晚轉關之時,最得中和之氣。
《唐詩歸折衷》
中唐諸家各有獨至處,即各有偏蔽處,人皆知避之。至于文房,則幾無瑕可指矣。嫌其有意煉飾,引人入平穩(wěn)一路。學者法此,一望雷同,黯然無色,有害于詩教不淺也。故于文房詩,當賞其沉淡,去其平夷。
《二劉詩敘》
文房與錢郎中齊名,時稱“錢劉”。然劉詩溫而錢微燥,劉詩純而錢微駁。故善讀隨州,則不第可該郎、錢,并可以洞視韋、柳之清深,旁通賈、孟之孤秀。
詩筏
劉長卿詩能以蒼秀接盛唐之緒,亦未免以新雋開中晚之風。其命意造句,似欲攬少陵、摩詰二家之長而兼有之,而各有不相及、不相似處。其不相似、不相及,乃所以獨成其為文房也。
《載酒園詩話又編》
隨州絕句,真不減盛唐。次則莫妙于排律。排律惟初盛為工,元和以還,牽湊冗復,深可厭也,惟隨州真能接武前賢。
《載酒園詩話又編》
劉有古調,有新聲。盛唐人無不高凝整渾,隨州短律,始收斂氣力,歸于自然,首尾一氣,宛若面語。其后遂流為張籍一派,益事流走,景不越于目前,情不逾于人我,無復高足闊步、包括宇宙、綜攬人物之意。雖孟襄陽詩,亦有因語真而意近,以機圓而體輕者,然不佻不纖,隨州始有作態(tài)之意,實溽暑中之一葉落也。
《唐詩成法》
唐七律,隨州詞藻清潔,抑揚反覆,有味外之味,最耐人吟誦。但結句多弱,又多同,昔人謂才小,未必,但法律不精嚴耳。
《唐詩箋要》
文房諸律,如玉饌時花,有口目者共賞。
《唐詩觀瀾集》
文房五言,格韻高妙,絕處不減摩詰。
《唐詩別裁》
中唐詩漸秀漸平,近體句意日新,而古體頓減渾厚之氣矣。權德輿推文房為“五言長城”,亦謂其近體也。
《唐詩別裁》
中唐詩近收斂,選言取勝,元氣不完,體格卑而聲調亦降矣。劉文房工于鑄意,巧不傷雅,猶有前輩體段。
《小澥草堂雜論詩》
劉文房五言長律,博厚深醇,不減少陵;求杜得劉,不為失求。
《大歷詩略》
文房古體概乏氣骨,就中歌行情調極佳,然無復崔顥、王昌齡古致矣。
《大歷詩略》
文房固“五言長城”,七律亦最高,不矜才,不使氣,右丞、東川以下,無此韻調也。
《大歷詩略》
文房詩為大歷前茅,清夷閑曠,饒有怨思。
《瀛奎律髓匯評》
紀昀:隨州五言骨韻天然,非浪仙、文昌所可望。
石洲詩話
隨州七律,漸入坦迤矣。坦迤則一往易盡,此所以啟中,晚之濫觴也。
昭昧詹言
劉文房七律宗派,李東川色相華美,所以李輔輞川為一派,而文房又所以輔東川者也。大歷十子以文房為最?!姆吭姸嗯d在象外,專以此求之,則成句皆有馀味不盡之妙矣。較宋人入議論、涉瑰趣、以文以語錄為詩者,有靈蠢仙凡之別。
養(yǎng)一齋詩話
隨州古近體清妙,可與王、孟埒。若“楚國蒼山古,幽州白日寒”;“卷簾高樓上,萬里看日落”,直摩少陵之壘,又不止請妙而已。
《藝概·詩概》
劉文房詩,以研煉字句見長,而清瞻閑雅,蹈乎大方。其篇章亦盡有法度,所以能斷截晚唐家數(shù)。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柳渾、薛道衡。馳思波潤,流音玉亮,尤工五律,當時號為“五字長城”?!袄现辆尤讼拢簹w在客先”,以雅淡宣情;“疊浪浮元氣,中流沒太陽”,以雄渾取概。暮帆夏口,寒雨巴邛,楚國蒼山,幽州白日?!翱战苏Z”,動石瀨之吟;“川日寒蟬”,托江湖之想。皆振采蒼凝,體物彌工者也?!妒汉贰ⅰ抖赐ァ?、《京口》諸作,方之小謝,異曲同工矣。
《詩學淵源》
長卿詩務質實,尚情性,尤善使事。格高氣勁,自然沉著。古詩句法,猶襲齊梁,而無秾纖之敝;近體五、七言,無杜老之峻峭,過白傅之高雅;其絕句則于江寧、太白之外,獨樹一幟者也。
《詩境淺說》
盛唐之詩人懷古,多沉雄之作。至隨州而秀雅生姿,殆風會所趨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8—815 【介紹】: 唐河南緱氏人,祖籍并州文水。字伯蒼。武平一孫。曾祖武載德,為武則天族弟。德宗建中四年進士。歷官比部員外郎、左司郎中、御史中丞。憲宗元和二年,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判戶部事。封臨淮郡公,出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儉己寬民,比三年,上下完實。八年,還朝秉政,力主削藩。十年,裴度用兵淮西討吳元濟,王承宗請赦元濟,元衡叱之。未幾,被李師道所遣刺客刺死。有《臨淮詩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8—815 字伯蒼,緱氏(今河南偃師東南)人。武則天曾侄孫。德宗建中四年(783)登進士第。歷監(jiān)察御史、華原縣令、比部員外郎、右司郎中、御史中丞。憲宗元和二年(807)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封臨淮郡公。旋出為西川節(jié)度使。八年復入相。因力主削藩,遭藩鎮(zhèn)忌恨,十年六月早朝,為淄青藩帥李師道遣刺客殺害。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其詩藻思綺麗,琢句精妙。張為《詩人主客圖》奉為“瑰奇美麗主”。魏泰以為“武元衡律詩勝古詩,五字句又勝七字”(《臨漢隱居詩話》)?!?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2首。
唐詩匯評
武元衡(758-815),字伯蒼,河南緱氏(今河南洛陽東南)人。建中四年(783),登進士第。累辟使府。貞元中,歷監(jiān)察御史、華原令、比部員外郎。貞元末,遷御史中丞。永貞中,貶右庶子,復為御史中丞。元和二年正月,自戶部侍郎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十月,授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八年,復征為相。十年六月,因力主對藩鎮(zhèn)用兵,被藩鎮(zhèn)遣刺客殺害。元衡工五言詩,當世流傳,往往被于管弦。有《武元衡集》十卷,己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二卷。
黃鶴樓志·人物篇
武元衡(758~815) 唐代官員、詩人。字伯蒼,唐代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人,武則天玄侄孫。建中四年(783)進士,歷官御史中丞、戶部侍郎、門下平章事、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八年復為宰相。后遇刺身亡,贈司徒,謚忠憫?!?a target='_blank'>全唐詩》錄其詩197首,有《臨淮集》《武元衡集》。所作七律《送田三端公還鄂州》,“鄂州雜詩碑”錄存。
全唐詩補逸
武元衡字伯蒼,河南緱氏人。憲宗朝宰相,元和十年六月癸卯早朝,為盜所害,年五十八。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一
元衡字伯蒼。河南緱氏人。舉進士。德宗朝遷御史中丞。元和二年由戶部侍郎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吏部尚書。充劍南節(jié)度使。封臨淮郡公。八年復知政事。王承宗上疏請赦吳元濟。使人白事中書。元衡叱其悖慢。承宗怒。使盜害之。贈司徒。謚忠憫。

作品評論

詩人主客圖
瑰奇美麗主:武元衡。
舊唐書本傳
元衡工五言詩,好事者傳之,往往被于管弦。
歲寒堂詩話
武元衡律詩勝古詩。
唐才子傳
元衡詩,雖時見雕鐫,不動機構,要非高斫之所深忌。
《唐詩品》
伯蒼詞鋒艷發(fā),如青萍出匣,所向輒利;意度鮮華,如芳蘭獨秀,采思綿綿。五言長調,當時竟稱絕藝。其在元和諸子,自權相而下,豐美孤高,此當獨步。
《藝苑卮言》
權德輿、武元衡、馬戴、劉滄五言,宵鐵中錚錚者。
唐音癸簽
武相宦達后工詩,雖致理未綿,時復露鮮華之度。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9—818 【介紹】: 唐天水略陽人,字載之。權皋子。四歲即能屬詩,十五歲為文數(shù)百篇,成《童蒙集》,名聲日大。德宗雅聞其名,征為太常博士。遷起居舍人,兼知制誥,再遷中書舍人。貞元末,拜禮部侍郎,三掌貢舉,號為得人。憲宗元和初,歷兵部、吏部侍郎,后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罷相,改刑部尚書,以檢校吏部尚書出鎮(zhèn)興元。德輿綜貫經(jīng)術,其文雅正贍縟。卒謚文。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8—815 字載之,排行三,原籍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東北),后徙潤州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權皋之子。幼慧,15歲為文已數(shù)百篇。德宗時任包佶轉運從事、太常博士、左補闕、知制誥、中書舍人、禮部侍郎等職,三掌貢士,號為得人。元和五年(810)相于憲宗,直言敢諫,寬和待下。3年后,出為東都留守、刑部尚書、檢校吏部尚書、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以疾歸闕,歿于道。生平事跡見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與新、舊《唐書》本傳。今有蔣寅《權德輿年譜略稿》。詩文雅正贍縟,為一代宗匠?!肮す耪{,樂府極多情致”(《唐才子傳》卷五),以奉和、應制、酬贈、送別為主要內容,五古、五絕成績較大,嚴羽以為有“絕似盛唐者”,“有似韋蘇州、劉長卿處”(《滄浪詩話·詩評》),王世貞稱其詩為“鐵中錚錚者”(《藝苑卮言》卷四)。有《權載之文集》50卷傳世。其詩,《全唐詩》編為10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0首。
唐詩匯評
權德與(761-818),字載之,秦州略陽(今甘肅秦安東北)人,居潤州丹問(今江蘇丹陽)建中中,為包佶轉運從事。貞元初,以大理評事攝監(jiān)察御史,佐江西李兼幕。七年,召為太常博士,改右補闕。遷起居舍人、駕部員外郎、司勛郎中,均知制誥。除中書舍人,十八年,兼知貢舉。遷禮部侍郎,轉戶、兵、吏三部侍郎、太子賓客,復為兵部,遷太常卿。元和五年,拜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八年,留守東都。復歷大常卿、刑部尚書。十一年,出鎮(zhèn)興元。卒。德輿工詩善文,掌誥九年,三知貢舉,位歷卿相,故時人尊為宗匠。達官名人碑志集序,多出其手。有《權德輿集》五十卷,今存。又《制集》五十卷、《童蒙集》十卷,均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十卷。
全唐詩補逸
權德輿字載之,天水田各陽人。元和十三年八月,以病自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任乞還,卒于道,年六十。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三
德輿字載之。天水略陽人。貞元時累官禮部侍郎。轉戶部。元和五年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罷為本官檢校吏部尚書留守東都。封扶風郡公。拜太常卿。徙刑部尚書。出鎮(zhèn)興元。卒年六十。贈左仆射。謚曰文。

作品評論

石林詩話
德輿在唐不以詩名,然詞亦雅暢。
唐詩紀事
德輿,字載之,元和中為相。其文雅正贍縟,動止無外飾,其醞藉風流,向然可慕。
滄浪詩話
權德輿之詩,卻有絕似盛唐者。權德輿或有似韋蘇州、劉長卿處。
唐才子傳
德輿能賦詩,工古調,樂府極多情致。積思經(jīng)術,無不賈綜,手不釋卷。雖動土無外飾,其醞藉風流,自然可慕。
《唐詩品》
權公幼有令度,神情超越,遂專詞藝,為時所慕。貞元以后,近體既繁,古聲漸杳,公乃獨專其美,取隆高代。五言近體,亦先氣格而后討藻,然氣候既至,藻亦自豐,其在開元名手,亦堂奧之間者也。
《詩源辨體》
權德輿,貞元時人,五言古雖不甚工,然雜用律體者少,中有四、五篇,氣格絕類盛賡。七言古語雖綺艷,而格亦不卑。律詩,五言聲氣實勝,而七言則未為工。
《詩辯坻》
元和詩響,不振已極,唯權文公乃頗見初唐遺構,亦一奇也。
靈芬館詩話
權文公以文草名世,而詩多豐縟修整,無可動人。惟《敷水驛》一絕:“空見水名敷,秦樓詩事無。臨風駐征騎,聊復將髭須?!鳖H有風趣?!肚迕鬟枴吩疲骸白試@清明在遠方,桐花覆水葛溪長。家人定是持薪火,點作孤燈照洞房?!币嗲逋裼兄?。此種甚少也。權公《危語》詩:“被病獨行逢乳虎,托風駭浪失棹櫓。舉人看榜聞曉鼓,孱夫孽子遇妒母?!苯杂忻^淅米之意,然無如“舉人看榜”一語之妙,身歷扯境者與知之也。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陸韓卿,而遠祖嵇叔夜,風流典瞻,累在才多,下筆不休,取評冗散。乃如“浩歌坐虛室,庭樹生涼風”,亦自工意發(fā)端,通體神遠。律裁清穩(wěn),七言綺麗;離合建除,稱名六府;梁陳小體,亦擬簡文,而艷煉不如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約于玄宗天寶末年入仕。代宗大歷中官監(jiān)察御史。德宗貞元中,為徐泗節(jié)度使張建封從事。能詩,詩風清雅,工于形似。高仲武《中興間氣集》選錄其詩。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約于玄宗天寶末入仕,代宗大歷中官監(jiān)察御史。德宗貞元四年(788)至十六年間為徐泗節(jié)度使張建封從事。事跡散見《中興間氣集》卷上、《大唐傳載》、《唐詩紀事》卷四三。良史工詩。高仲武評曰:“侍御詩清雅,工于形似。如‘風兼殘雪起,河帶斷水流’,吟之未終,皎然在目?!?《中興間氣集》)《全唐詩》存詩7首。
唐詩匯評
于良史,生卒年里貫均未詳。大歷中為監(jiān)察御史。貞元中,為徐州節(jié)度使張建封幕從事。《全唐詩》存詩七首。

作品評論

中興間氣集
侍御詩清雅,工于形似。如“風兼殘雪起,河帶斷冰流”,吟之未終,皎然在目。
唐才子傳
詩體清雅,工于形似,又多警句。蓋其圭璋特達,早步清朝,興致不群,詞苑增價,雖平生似昧,而篇什多傳。
史元璨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七
元璨。(新唐書無璨字)上元三年官太常博士。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宣城(今屬安徽)妓。待客以等差。所居諸物,皆有題詠。馮垂客于其居,罄囊中銅錢30萬,皆為其納之。事跡見《情史類略》卷五,原注出《常新錄》。史鳳是否唐人,頗可懷疑。《全唐詩》存詩7首,錄自《名媛詩歸》卷一四。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一作史君實。生平無考?!?a target='_blank'>類說》卷一二引《紀異錄》存贈女真還俗詩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史在德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九
在德。蜀人。后唐末帝朝官太常丞。
史嶷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六
嶷。溧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