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長沙鵩
鵩鳥賦
占鵩
賦長沙
棲鵩
鵩鳥入
遭鵩鳥
長沙濕
鵩如鸮
見鵩
嘆鵩
賈鵩悲
賈生對鵩
賈生嘆鵩
問鸮
鸮災
服鳥災
鵩鳥諱
鳥傷賈傅
問鵩災
野鳥滅王傅
相關(guān)人物賈誼
《史記》卷八十四《賈生列傳》
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shù)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fā)之。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quán),紛亂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Z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飛入賈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賈生既以適居長沙,長沙卑濕,自以為壽不得長,傷悼之,乃為賦以自廣。
《昭明文選》卷十三〈賦庚·鳥獸上·鵩鳥賦〉
誼為長沙王傅,三年,有鵩鳥飛入誼舍,止于坐隅,鵩似鸮,不祥鳥也。誼既以謫居長沙,長沙卑濕,誼自傷悼,以為壽不得長,乃為賦以自廣。
簡釋
賈鵩:指人去世的兇訊或預兆。唐羅隱《秋日懷孟夷庚》:“知己秦貂沒,流年賈鵩悲?!?/p>
例句
如今賈誼賦,不漫說長沙。
曾為鵬鳥賦,喜過鑿龍山。
安知鵩鳥座隅飛,寂寞旅魂招不歸。
似鸮占賈誼,上馬試廉頗。
賦中頻嘆鵩,卜處幾聽雞。
題書報賈誼,此濕似長沙。
鮫人遠泛漁舟水,鵩鳥閑飛露里天。
長沙鵩作賦,任道可知淺。
楚鄉(xiāng)卑濕嘆殊方,鵩賦人非宅已荒。
鵩鳥賦成知性命,鯉魚書至恨暌攜。
鳥來傷賈傅,馬立葬滕公。
蟻斗聲猶在,鸮災道已窮。
已齊生死理,服鳥莫為災。
鵩鳥長沙諱,犀牛蜀郡憐。
休傳鹿是馬,莫信鵩如鸮。
幾年遭鵩鳥,獨泣向麒麟。
賈生對鵩傷王傅,蘇武看羊陷賊庭。
粉署見飛鵩,玉山猜臥龍。
時傷大野麟,命問長沙鵩。
賈生俟罪心相似,張翰思歸事不如。斜日早知驚鵩鳥,秋風悔不憶鱸魚。
知己秦貂沒,流年賈鵩悲。
傳聞黃閣守,茲地賦長沙。
可嘆懸蛇疾,先貽問鵩災。
人去門棲鵩,災成酒誤蛇。
鵩上承塵才一日,鶴歸華表已千年。
楚客病時無鵩鳥,越鄉(xiāng)歸處有鱸魚。
碧水鱸魚思,青山鵩鳥悲。
鵩鳥賦成人已沒,嘉魚詩在世空傳。
賦鵩言無累,依劉德有鄰。
常欽才子意,忌鵩傷蜷局。
誰能驚鵩鳥,作賦為沙鷗。
自可捐憂累,何須強問鸮。
還似長沙祖,唯余賦鵩言。
《禮記注疏》卷三十七〈樂記〉~665~
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于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禮,非致味也。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
《禮記注疏》卷三十七〈樂記〉~665~
清廟,謂作樂歌清廟也。朱弦,練朱弦,練則聲濁。越,瑟底孔也。畫疏之使聲也。倡,發(fā)歌句也。三嘆,三人從嘆之耳。
典故當轍
螳螂臂
螳螂當轍
當車有臂
思戟螳臂
螳螂見嘆
怒車螳臂
相關(guān)人物蘧伯玉
《莊子》內(nèi)篇·卷二中《人間世》
顏闔將傅衛(wèi)靈公大子,而問于蘧伯玉……蘧伯玉曰:「善哉問乎!……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幾矣?!?/span>
《韓詩外傳》卷八~362~
齊莊公出獵,有螳螂舉足將摶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御曰:「此螳螂也。其為蟲、知進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輕就敵?!骨f公曰:「以為人,必為天下勇士矣?!褂谑腔剀嚤苤?。而勇士歸之。詩曰:「湯降不遲?!?/span>
《世說新語箋疏》下卷下〈黜免〉~870~
桓玄敗后,殷仲文還為大司馬咨議,意似二三,非復往日。大司馬府聽前,有一老槐,甚扶疏。殷因月朔,與眾在聽,視槐良久,嘆曰:「槐樹婆娑,無復生意!」
《春秋左傳·昭公元年》
天王使劉定公勞趙孟于潁,館于雒汭。劉子曰:「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吾與子弁冕端委,以治民臨諸侯,禹之力也。子盍亦遠績禹功。而大庇民乎?」
例句
為魚歌德后,舞羽降神時。
緬惟剪商后,豈獨微禹嘆。
投馬災未弭,為魚嘆方深。
不爾民為魚,大哉禹之績。
《荀子·禮論篇》~424~
大饗,尚玄尊,俎生魚,先大羹,貴食飲之本也。饗,尚玄尊而用酒醴,先黍稷而飯稻粱。祭,齊大羹而飽庶羞,貴本而親用也。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兩者合而成文,以歸大一,夫是之謂大隆。故尊之尚玄酒也,俎之尚生魚也,俎豆之先大羹也,一也。利爵之不醮也,成事之俎不嘗也,三臭之不食也,一也。大昏之未發(fā)齊也,太廟之未入尸也,始卒之未小斂也,一也。大路之素未集也,郊之麻絻也,喪服之先散麻也,一也。三年之喪,哭之不文反也,清廟之歌,一唱而三嘆也,縣一鐘,尚拊之膈,朱弦而通越也,一也。
《禮記注疏》卷三十七〈樂記〉~665~
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于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禮,非致味也。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
《禮記注疏》卷三十七〈樂記〉~665~
清廟,謂作樂歌清廟也。朱弦,練朱弦,練則聲濁。越,瑟底孔也。畫疏之使聲也。倡,發(fā)歌句也。三嘆,三人從嘆之耳。
《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初,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被發(fā)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晉·杜預注:「辛有,周大夫。伊川,周地。伊,水也。被發(fā)而祭,有象夷狄。」
《國語》卷十五《晉語九》
趙簡子嘆曰:「雀入于海為蛤,雉入于淮為蜃。黿鼉魚鱉,莫不能化,唯人不能。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