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末后一句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臨終最末之一句。即示悟最要之一句也。證道歌曰:「一句了然超百億?!苟U林句集乾曰:「一句定乾坤,一劍平天下?!?/div>
大般涅槃經(jīng)后分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又曰后分涅槃。二卷,唐若那跋陀羅譯。說涅槃之后佛現(xiàn)神變,及荼毗分舍利等。即大乘之大般涅槃經(jīng)后分也。
五后意識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四種意識之一。(參見:意識)
五后得智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菩薩之行滿足后所起之化他智慧也:一、通達智,欲見之境界自在得之智也。二、隨念智,憶念在觀心中了知諸法之相,出觀后亦得不忘之智也。三、安立智,在了知之諸境界,能立正教使他人修行之智也。四、和合智,由得了之智慧,觀察一切諸法和合之境界,轉(zhuǎn)一切煩惱而為菩提之智也。五、如意智,自己所欲之一切事得自在之智也。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攝大乘論釋云五后得智:后得智者,菩薩行滿化他之智也。謂菩薩起行度生,分別顯示,而能覺了通達諸法,憶持不失,建立正教。令他修行,觀一切法,隨緣和合,隨意所欲,無不滿足,故有五種之別也。
一、通達 通達者,謂菩薩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觀心中,所知所見境界,一切諸法,皆悉無礙也。
二、隨念 隨念者,亦名憶持,謂菩薩由后得智,于前觀心中,通達諸法境界之相,出觀之后,皆能隨念憶持不失也。
三、安立 安立亦名成立,謂菩薩由后得智,于所通達諸法境界,能立正教,令他修行也。
四、和合 和合亦名相雜。謂菩薩由后得智,于先所緣一切諸法,和合相雜境界,而能觀察照了,由此觀察,即得轉(zhuǎn)一切煩惱而依菩提也。
五、如意 如意者,謂菩薩由后得智,既得轉(zhuǎn)煩惱依菩提,故于一切所欲,皆悉隨意,如轉(zhuǎn)大地作黃金是也。
【三藏法數(shù)】
(出攝大乘論釋)
后得智者,菩薩行滿化他之智也。謂菩薩起行度生,分別顯示,而能覺了,通達諸法,憶持不失,建立正教,令他修行。觀一切法,隨緣和合,隨意所欲,無不滿足,故有五種之別也。
〔一、通達〕,通達者,謂菩薩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觀心中所知所見境界,一切諸法皆悉無礙也。
〔二、隨念〕,隨念者,亦名憶持,謂菩薩由后得智,于前觀心中通達諸法境界之相,出觀之后,皆能隨念憶持不失也。
〔三、安立〕,安立亦名成立,謂菩薩由后得智,于所通達諸法境界,能立正教,令他修行也。
〔四、和合〕,和合亦名相雜,謂菩薩由后得智,于先所緣一切諸法和合相雜境界,而能觀察照了。由此觀察,即得轉(zhuǎn)一切煩惱而依菩提也。
〔五、如意〕,如意者,謂菩薩由后得智,既得轉(zhuǎn)煩惱依菩提,故于一切所欲,皆悉隨意,如轉(zhuǎn)大地作黃金等是也。(轉(zhuǎn)猶變也。)
中后不食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謂午中以后不食也。所謂不過中食戒是。釋氏要覽上曰:「處處經(jīng)云:佛言中后不食有五福: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無下風,五身得安樂。」
【佛學常見辭匯】
中午之后不再吃東西。
末后句
【佛學大辭典】
(雜語)樂普元安禪師之語曰:「末后一句,始到牢關(guān),鎖斷要津,不通凡圣?!梗▊鳠羰捕U師章)。浮山圓鑒禪師之語曰:「末后一句始到牢關(guān),指南之旨不在言詮?!梗〞袔焸鞑惠d此語,碧巖第九則評唱舉此說)。到大悟徹底之極處,吐至極之語,謂之末后之句。此處鎖斷凡圣,不容通過,故曰牢關(guān)。碧巖種電鈔一坤曰:「到徹悟極處吐至極語,更無語句過之者,謂末后一句。于至極一句不通凡圣,故云牢關(guān)也,便堅牢關(guān)鎖也?!篃o盡燈論上曰:「玆有向上出身一路,是謂之祖師不傳一著,是故槃山曰:向上一路,千圣不傳。學者弄形,如猿捉影。或又是謂之末后句。浮山曰:末后一句,始到牢關(guān)。指南之旨,不在言詮?!?/div>
死后
【佛學大辭典】
(雜名)閻摩后也。
有后生死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七種生死之一。(參見:生死)附錄。
【三藏法數(shù)】
謂第十法云地菩薩,因有最后一品無明未斷,尚有一番變易生死,是為有后生死。(最后一品者,謂無明惑有四十二品,今是最后之一品也。)
生死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一切眾生惑業(yè)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嚴經(jīng)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姑夭貙氳€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終?!股み附?jīng)四曰:「佛言:善男子!識滅名死,福德因緣識起名生。」成實論七曰:「現(xiàn)在世中初得諸陰名生,亦說五陰退沒名生。」
【佛學常見辭匯】
謂一切眾生因惑業(yè)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的分別。(參見:二種生死)
自在天后印
【佛學大辭典】
(印相)以左手握右手之地水(小指無名指),而入于掌中以大指頭捻頭指之第二節(jié),是嚕捺羅后印,即自在天后印也。見大日經(jīng)疏十四。
伊舍那后
【佛學大辭典】
(天名)I^s/a%na%伊舍那天之后妃。秘藏記下曰:「伊舍那天后,白肉色,持矛。」胎藏界曼陀羅鈔六詳釋之。
地天后
【佛學大辭典】
(天名)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之東方,有樓閣,其北與地天并坐者,是也。
佛后普賢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已成佛后,更修利他教化之菩薩行也。又證得佛果后,遵普賢菩薩之德而修化益眾生之行也。
【佛學常見辭匯】
在成佛之后,再修像普賢菩薩一樣利益眾生的行法。
佛滅度后棺歛葬送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失譯。阿難請問荼毗之法,佛言應(yīng)如轉(zhuǎn)輪圣王,又懸記千年后佛體顯神變之事。
那羅延天后
【佛學大辭典】
(天名)在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西方那羅天之傍。肉色,左捧荷葉盛華,右手附于其荷葉邊,坐于筵。
初阿后荼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大般若經(jīng)所說四十二之悉曇文字,阿為最首,荼為最終。是配于大乘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之四十二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