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44詞典 1分類詞匯 43
《國語辭典》:察聽(察聽)  拼音:chá tīng
察看探聽?!冻蹩膛陌阁@奇》卷一七:「晚來自在堂中睡了,越加留心察聽。」《紅樓夢》第七一回:「趙姨娘原是好察聽這些事的,且素日又與管事的女人們扳厚,互相連絡(luò)?!?/div>
《漢語大詞典》:鉤用(鉤用)
聽取采用。莊子·天運(yùn):“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 周 召 之跡,一君無所鉤用?!?陸德明 釋文:“鉤,取也。” 宋 蘇軾 《告文宣王文》:“言不鉤用于一君,而為無窮之遺教?!?/div>
分類:聽取采用
《漢語大詞典》:厭聞飫聽(厭聞飫聽)
謂充分聽取。 宋 曾鞏 《送江任序》:“既已得其所處之樂,而厭聞飫聽其人民之事,而 江 君又有聰明敏急之材?!?/div>
分類:充分聽取
《漢語大詞典》:懸鼗建鐸(懸鞀建鐸)
語本《淮南子·氾論訓(xùn)》:“ 禹 之時,以五音聽治,懸鐘鼓磬鐸,置鞀,以待四方之士。為號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諭寡人以義者擊鐘,告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者擊磬,有獄訟者搖鞀。”因以“懸鞀建鐸”指聽取臣民意見。 清 馮桂芬 《〈校邠廬抗議〉自序》:“觀於今日諫諍設(shè)專官,民隱不上達(dá),而始知圣人懸鞀建鐸,庶人傳語之法善也?!?清 陳熾 《議院》:“泰西議院之法,本古人懸鞀設(shè)鐸,閭師黨正之遺意?!?/div>
《國語辭典》:兼聽則明,偏聽則蔽(兼聽則明,偏聽則蔽)  拼音:jiān tīng zé míng,piān tīng zé bì
(諺語)多方聽取意見才能辨明是非得失,若只聽一方的意見,則容易矇蔽不明?!度龂萘x》第八三回:「古云:『兼聽則明,偏聽則蔽?!煌菹虏熘??!?/div>
《國語辭典》:語音郵件(語音郵件)  拼音:yǔ yīn yóu jiàn
一種存放語音的電子郵件。要聽取內(nèi)容必須用語音播放程式。
《漢語大詞典》:總街之庭(總街之庭)
通衢大道旁的亭舍。指 商湯 聽取民意之處。管子·桓公問:“ 堯 有衢室之問者,下聽於人也; 舜 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 禹 立諫鼓於朝,而備訊唉; 湯 有總街之庭,以觀人誹也?!?/div>
《國語辭典》:公聽并觀(公聽並觀)  拼音:gōng tīng bìng guān
多方面聽取意見和全面觀察問題?!度龂尽>硪凰?。魏書。蔣濟(jì)傳》:「臣竊亮陛下潛神默思,公聽并觀,若事有未盡于理而物有未周于用,將改曲易調(diào)。」
《國語辭典》:不以人廢言(不以人廢言)  拼音:bù yǐ rén fèi yán
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怪覆灰?yàn)榍撇黄疬@個人,就認(rèn)為他的話一無可取。也作「不因人廢言」。
《國語辭典》:充耳不聞(充耳不聞)  拼音:chōng ěr bù wén
塞住耳朵,裝著沒聽見。形容故意不理會或不愿聽取別人的意見。清。李漁《奈何天》第三○出:「邊陲告急,司轉(zhuǎn)運(yùn)者,充耳不聞?!?/div>
《漢語大詞典》:牌期
舊時督撫接見僚屬、聽取意見的日期。《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回:“他一時也不敢投信,候準(zhǔn)牌期,跟著同班一大幫,走進(jìn)二堂。”
《國語辭典》: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拼音:jiān tīng zé míng,piān xìn zé àn
(諺語)多方聽取意見才能辨明是非得失,若只聽一方的意見,則容易愚昧不明。漢。王符《潛夫論。明闇》:「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埂顿Y治通鑒。卷一九二。唐紀(jì)八。太宗貞觀二年》:「上問魏徵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國語辭典》:明目達(dá)聰(明目達(dá)聰)  拼音:míng mù dá cōng
耳目不被蒙蔽。語本《書經(jīng)。舜典》:「明四目,達(dá)四聰。」形容對事情有全面性的了解?!睹魇?。卷一七九。章懋傳》:「伏乞?qū)熁鹜V?,移此視聽以明目達(dá)聰,省此資財以振饑恤困?!埂肚迨犯?。卷四四五。朱一新傳》:「我皇太后、皇上明目達(dá)聰,豈有跬步之地而或敢售其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