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周王避債臺
  
債筑臺
 
周赧筑臺
 
臺高極天

相關(guān)人物
周赧王


《漢書》卷十四〈諸侯王表〉~39~
分為二周,有逃責(zé)之臺,被竊鈇之言。唐·顏師古注引服虔曰:「周赧王負(fù)責(zé),無以歸之,主迫責(zé)急,乃逃于此臺,后人因以名之?!?/span>
《太平御覽》卷一百七十七〈居處部五·臺上〉~993~2~
《帝王世紀(jì)》曰:「周赧王雖居天子之位,為諸侯所侵逼,與家人無異。貰于民,無以歸之,乃上臺以避之,故周人因名其臺曰逃債臺,故洛陽南宮簃臺是也?!?/span>

簡釋

債筑臺:喻欠債極多。清黃遵憲《和議成志感》:“失民更為叢驅(qū)爵,畢世難償債筑臺?!?/p>

典故
淪周赧

相關(guān)人物
周赧王


《史記》卷四《周本紀(jì)》
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于憚狐。后七歲,秦莊襄王滅東周。東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例句

三季淪周赧,七雄滅秦嬴。 陳子昂 感遇詩三十八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256 【介紹】: 戰(zhàn)國時周國君。姬姓,名延。顯王孫,慎靚王子。時周已分東周西周兩小國。赧王名為天子,實(shí)寄居于西周。西周武公盡獻(xiàn)其地于秦,王亦卒,周王朝亡。在位五十九年。相傳赧王負(fù)債于民,因逃債避居宮內(nèi)臺上,周人稱其臺為“逃債臺”。
《國語辭典》:周赧王  拼音:zhōu nǎn wáng
帝號。(西元前316~前256)姓姬名延。周朝最后的君主,在位五十九年。慎靚王之子,與諸侯約從攻秦,為秦所破,周室遂亡。也稱為「隱王」。
《國語辭典》:周朝  拼音:zhōu cháo
朝代名。(西元前1122~前256)周武王剪商至周赧王為秦所滅,共歷八百六十七年。前期都鎬京,自武王傳至幽王寵褒姒亡國,共傳十二君,歷三百五十二年,史稱為「西周」。自周平王東遷雒邑至周赧王滅國,共傳二十二君,歷五百一十五年,史稱為「東周」。
《漢語大詞典》:避債臺(避債臺)
本名 謻臺 , 周景王 所筑。后因 周赧王 避債于此,故稱。 明 湯顯祖 《與男開遠(yuǎn)》:“我歌《鹿鳴》五十年,求一 避債臺 不得,念之。” 清 錢謙益 《朱府君墓志銘》:“人或謂君:若他日寧有 避債臺 乎?” 清 袁枚 隨園隨筆·摘史記注:“ 赧王 為諸侯所逼,負(fù)責(zé)於民,乃上臺避之,號 避責(zé)臺 ?!眳⒁姟?逃債臺 ”。
《國語辭典》:逃債臺(逃債臺)  拼音:táo zhài tái
位于河南省洛陽縣境的古臺。因周赧王曾避債于此,故稱為「逃債臺」?!短接[。卷一七七。居處部五。臺》引《帝王世紀(jì)》:「周赧王雖居天子之位,為諸侯所侵逼,與家人無異。貰于民,無以歸之,乃上臺以避之。故周人因名其臺曰逃債臺。故洛陽南宮簃臺是也?!挂卜Q為「謻臺」。
《漢語大詞典》:簃臺(簃臺)
古臺名。即 謻臺 ,為 周景王 所建。 周赧王 因負(fù)債而逃居此臺,故一名逃債臺。太平御覽卷一七七引帝王世紀(jì):“ 周赧王 雖居天子之位,為諸侯所侵逼,與家人無異,貰於民,無以歸之,乃上臺以避之,故 周 人因名其臺曰逃債臺。故 洛陽 南宮 簃臺 是也。”
《漢語大詞典》:赧獻(xiàn)(赧獻(xiàn))
指 周赧王 和 漢獻(xiàn)帝 。因皆即位衰世,受制于人,卒致亡國,故并稱。晉書·簡文帝紀(jì):“帝雖神識恬暢,而無濟(jì)世大略,故 謝安 稱為 惠帝 之流,清談差勝耳。沙門 支道林 嘗言‘ 會稽 有遠(yuǎn)體而無遠(yuǎn)神’。 謝靈運(yùn) 跡其行事,亦以為 赧 獻(xiàn) 之輩云。” 明 王世貞 《中官考一》:“而九重惕息,甘同 赧 獻(xiàn) ?!?/div>
《國語辭典》:逃債臺(逃債臺)  拼音:táo zhài tái
位于河南省洛陽縣境的古臺。因周赧王曾避債于此,故稱為「逃債臺」?!短接[。卷一七七。居處部五。臺》引《帝王世紀(jì)》:「周赧王雖居天子之位,為諸侯所侵逼,與家人無異。貰于民,無以歸之,乃上臺以避之。故周人因名其臺曰逃債臺。故洛陽南宮簃臺是也?!挂卜Q為「謻臺」。
《漢語大詞典》:逃責(zé)(逃責(zé))
逃避罪責(zé)。 南朝 梁 任昉 《為齊明帝讓宣城郡公第一表》:“四海之議,於何逃責(zé)?!?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屈支國:“王聞?wù)鹋?,欲置?yán)刑。弟曰:‘不敢逃責(zé),愿開金函?!?李心傳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建炎元年三月“宗維不許”自注引 宋 王若沖 《北狩行錄》:“某之罪失,固不可逃責(zé)?!?br />逃避債務(wù)。陳書·高祖紀(jì)上:“卻桉下髻,求哀之路莫從;竊鈇逃責(zé),容身之地?zé)o所?!?唐 劉知幾 史通·編次:“又自古王室雖微,天命未改,故臺名逃責(zé),尚曰 周王 ;君未繫頸,且云 秦國 ?!?章炳麟 《訄書·客帝匡謬》:“及夫陵夷積弱,處逃責(zé)之臺,被竊鈇之言,大枋既失,埶儕於家人,寧奉表以臣敵國,而猶巋然自謂尊於玄圣之裔,豈不忸哉!”
《國語辭典》:即墨之戰(zhàn)(即墨之戰(zhàn))  拼音:jí mò zhī zhàn
周赧王三十一年,燕將樂毅攻齊,齊國大敗,只有莒、即墨兩城未被攻陷。雙方相持三年后,齊人田單以火牛陣沖出重圍,大敗燕軍,史稱「即墨之戰(zhàn)」。
《國語辭典》:債臺高筑(債臺高築)  拼音:zhài tái gāo zhú
本指戰(zhàn)國時周赧王負(fù)債甚多,因無法償還而逃避債主到謻臺。典出《漢書。卷一四。諸侯王表。序》顏師古注引服虔語。后形容欠債甚多。如:「他已是身無分文,債臺高筑,怎么可能再拿出這么多錢來?」
分類:欠債
《漢語大詞典》:債臺(債臺)
漢書·諸侯王表序“有逃責(zé)之臺” 顏師古 注引 服虔 曰:“ 周赧王 負(fù)責(zé),無以歸之,主迫責(zé)急,乃逃於此臺,后人因以名之。”后因以“債臺”喻指負(fù)債。 清 黃軒祖 《游梁瑣記·文悌佳話》:“如我兩袖清風(fēng),一拳朝露,將何囊金以填債臺?” 瞿秋白 《餓鄉(xiāng)紀(jì)程》三:“破產(chǎn)的‘士的階級’大半生活筑在債臺上,又得保持舊的‘體面’?!?/div>
分類:負(fù)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