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五善根──孝順五善根
【三藏法數(shù)】
(不孝反此)
〔一、少病〕,少病者,謂諸眾生若能孝養(yǎng)敬順父母,則感病苦不侵,身得安樂也。
〔二、端正〕,端正者,謂諸眾生,若能孝養(yǎng)敬順父母,則感顏貌端正,無諸陋劣也。
〔三、有大威勢〕,有大威勢者,謂諸眾生,若能孝養(yǎng)敬順父母,則感勢力增勝,威德盛大也。
〔四、生上種族〕,生上種族者,謂諸眾生,若能孝養(yǎng)敬順父母,則感生于大姓種族,不生貧賤之家也。
〔五、多有資生〕,多有資生者,謂諸眾生,若能孝養(yǎng)敬順父母,則感財寶具足,資生豐盛,無諸乏少也。
舍一切善根一闡提
【三藏法數(shù)】
舍善根者,楞伽經(jīng)云:謂謗菩薩藏,及作惡言,不肯隨順經(jīng)律之法,是名舍一切善根一闡提。(菩薩藏者,藏即含藏也,謂諸大乘經(jīng)典含藏一切文理,是菩薩所修所證之法,故名菩薩藏。)
增長善根
【三藏法數(shù)】
謂修禪觀,能滅貪瞋癡等惡業(yè)暗障,本性之智自然明發(fā),故一切善根,悉皆增長也。
無貪善根
【三藏法數(shù)】
謂于五欲之境,不貪、不著、不愛、不樂,此無貪法,是善種性,能為無量善法根本,故名無貪善根。(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無瞋善根
【三藏法數(shù)】
謂于一切眾生,不生憤恚,不欲損惱,此無瞋法,是善種性,能為無量善法根本,故名無瞋善根。
無癡善根
【三藏法數(shù)】
謂于一切諸法,皆悉明了通達,知是善法,知是不善法,知有罪法,知無罪法,知應修法,知不應修法,此無癡法,是善種性,能為無量善法根本,故名無癡善根。
發(fā)起善根方便
【三藏法數(shù)】
謂勤供養(yǎng)禮敬三寶,贊嘆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三寶護持力故,能令業(yè)障消除,善根增長,故名發(fā)起善根方便。(三寶者,佛寶、法寶、僧寶也。)
息道善根發(fā)相
【三藏法數(shù)】
謂修禪之人,由先數(shù)息而修止觀,故得身心調適,妄念皆止,因是自覺漸漸入定,泯然空寂?;蚪?jīng)一日、二日,乃至一月、二月,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覺身心運動,而發(fā)痛癢冷煖等觸,觸相發(fā)時,身心安定,悅豫清凈,不可為喻,是為息道善根發(fā)相。
不凈觀善根發(fā)相
【三藏法數(shù)】
謂修禪之人,于其定中,身心虛寂,忽然見他男女身死,死已壞爛,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厭患所愛,是為不凈觀善根發(fā)相。
慈心善根發(fā)相
【三藏法數(shù)】
謂修禪之人,于其定中,忽然發(fā)心慈念眾生,或緣親人,或緣怨人,乃至五道眾生,得樂之相,即發(fā)深定,悅樂清凈,不可為喻,是為慈心善根發(fā)相。(五道者,天道、人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因緣觀善根發(fā)相
【三藏法數(shù)】
謂修禪之人,于其定中,忽然覺悟心生,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中,不見人我之相,即離斷常,破諸邪見,得定安隱,解慧開發(fā),心生法喜,是為因緣觀善根發(fā)相。(三世者,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也。無明、行者,即十二因緣中之二名也。斷常者,即斷常二見也。)
念佛善根發(fā)相
【三藏法數(shù)】
謂修禪之人,于其定中,忽然憶念諸佛功德相好,及神通變化,無礙說法,悉皆不可思議;作是念時,敬愛心生,三昧開發(fā),身心快樂,清凈安隱,無諸惡相,是為念佛善根發(fā)相。
由善根斷壞故舍
【三藏法數(shù)】
謂起加行斷壞欲界一切非色善法,是名由善根斷壞故舍。(非色善法者,謂非色界善法,乃欲界之善法。根斷即上生色界也。)
善根回向
【三藏法數(shù)】
謂菩薩以種種修行善根,皆悉回向無上佛果菩提,普及法界眾生,故云善根回向。(梵語菩提,華言道。)
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三藏法數(shù)】
謂于諸佛理地,起萬行真因,顯證一乘寂滅之道。行從理起,故曰隨順平等;能生道果,故曰善根。經(jīng)云: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凈因,依因發(fā)輝,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