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33,分23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6  7  8  9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玄亭
東巖
蜀都
白鹽
連州
七盤
銅梁
赤岸
秭歸
蘇轍
峽江
井灶
二江
赤甲
蠻江
《漢語大詞典》:玄亭
漢 揚雄 曾著《太玄》,其在 四川 成都 住宅遂稱 草玄堂 或 草玄亭 ,亦簡稱“玄亭”。 清 方文 《歸里偕鄧簡之吳子遠山行得巢字》詩:“白業(yè)聞僧梵, 玄亭 解客嘲?!?清 劉獻廷 《江沛思并諸同人小集》詩:“ 玄亭 問字樽徒載,繡佛逃禪調(diào)自殊?!?清 孫枝蔚 《挽房興公朱姬》詩:“獨坐 玄亭 腸易斷, 揚雄 不止惜 童烏 ?!?/div>
《漢語大詞典》:東巖(東巖)
(1).東邊的山。 唐 王勃 《送盧主簿》詩:“開襟方未已,分袂忽多違,東巖富松竹,歲暮幸同歸?!贝水?dāng)指 長安 東邊的 驪山 。
(2).山名。一名 東山 ,又名 圣岡山 。在 四川省 樂山 。參見“ 東巖酒 ”。
《漢語大詞典》:東巖酒(東巖酒)
古代 四川 嘉州 (今 樂山 )城東 佛峽 所產(chǎn)的名酒。 宋 蘇軾 《送張嘉州》詩:“笑談萬事真何有,一時付與東巖酒?!弊宰ⅲ骸?佛峽 人家白酒舊有名?!?查慎行 注:“《方輿記》:‘ 東巖 在 嘉州 城東 佛峽 ,即 圣岡山 ?!瘞r半有洞,出泉清洌,宜釀?!?/div>
《漢語大詞典》:蜀都
古代 蜀國 的都城。即今 四川省 成都市 。 漢 司馬相如 《難蜀父老》:“至于 蜀 都,耆老大夫搢紳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儼然造焉?!?晉 左思 《蜀都賦》:“夫蜀都者,蓋兆基於上世,開國於中古?!?元 虞集 《張令鹿門圖》詩:“老我不樂思 蜀 都,人言 嵩 陽好隱居?!?/div>
《漢語大詞典》:白鹽(白鹽)
(1).即食鹽。南史·周颙傳:“衛(wèi)將軍 王 儉 謂 顒 曰:‘卿山中何所食?’ 顒 曰:‘赤米白鹽,緑葵紫蓼?!?br />(2).山名。在 四川省 奉節(jié)縣 東。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江水一:“山上有神淵,淵北有白 鹽崖 ,高可千餘丈,俯臨神淵。土人見其高白,故因名之?!?唐 杜甫 《入宅》詩:“奔峭背 赤甲 ,斷崖當(dāng) 白鹽 ?!?清 吳偉業(yè) 《哭志衍》詩:“ 白鹽 古戍烽, 赤甲 嚴(yán)關(guān)柝?!?/div>
《漢語大詞典》:連州(連州)
(1).一州又一州。漢書·王莽傳下:“盜賊始發(fā),其原甚微……朝廷忽略,不輒督責(zé),遂至延曼連州?!?br />(2).州名。 隋 置州,以州西南有 黃連嶺 而名。 唐 轄境相當(dāng)今 廣東省 連縣 、 連南縣 、 陽山縣 等地。 元 升為路,尋復(fù)舊。 明 清 皆屬 廣州府 。1911年廢,改本州為縣,屬 廣東省 。 唐 韓愈 《送惠師》詩:“自來 連州 寺,曾未造城闉?!?清 宋翔鳳《題〈寶慶圖經(jīng)形勢疆域篇〉》詩之三:“八排在 連州 ,羣 傜 所巢穴?!?br />(3).州名。今 四川省 筠連縣 一帶。新唐書·地理志七下:“ 連州 ,縣六: 當(dāng)為 、 都寧 、 邏游 、 羅龍 、 加平 、 清坎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jì)要·四川五·遵義府》:“ 筠連縣 ,本 夜郎 屬境, 唐 置羈縻 筠 連 二州,屬 戎州都督府 。 宋 因之。 元 并為 筠連州 ,屬 永寧路 。 明 初降州為縣。”
《漢語大詞典》:七盤(七盤,七槃)
(1).亦作“ 七槃 ”。古舞名。在地上排盤七個,舞者穿長袖舞衣,在盤的周圍或盤上舞蹈。宋書·樂志一:“ 張衡 《舞賦》云:‘歷七槃而縱躡?!?王粲 《七釋》云:‘七槃陳於廣庭?!牢娜?顏延之 云:‘遞間關(guān)於槃扇?!?鮑照 云:‘七槃起長袖。’皆以七槃為舞也?!?span id="rxjdvn3" class="book">《舊唐書·音樂志二》:“樂府詩云,‘妍袖陵七盤’,言舞用盤七枚也?!?br />(2).指 七盤嶺 。在 四川 廣元 東北與 陜西 寧強 的交界處,上有 七盤關(guān) ,是 川 陜 間重要關(guān)隘之一。 唐 岑參 《醴泉東谿送程皓元鏡微入蜀》詩:“ 蜀 郡路漫漫, 梁州 過 七盤 ?!?清 吳偉業(yè) 《送吳門李仲木出守寧羌》詩:“ 七盤 遮 駱谷 ,十口隔 秦倉 ?!?/div>
《漢語大詞典》:銅梁(銅梁)
(1).產(chǎn)銅的山。 南唐 陳陶 《旅次銅山途中先寄溫州韓使君》詩:“束馬過銅梁,苕華坐堪老?!?br />(2).山名。在 四川省 合川縣 南。山有石梁橫亙,色如銅。古文苑·揚雄〈蜀都賦〉:“ 銅梁 金堂 ,火井龍湫?!?章樵 注:“ 銅梁山 在 宕渠縣 。” 北周 庾信 《上益州上柱國趙王》詩之一:“ 銅梁 影棠樹,石鏡寫褰帷?!?倪璠 注:“ 銅梁 影棠樹者,言 趙王 出鎮(zhèn) 益州 巴 蜀 , 銅梁 是聽政之所,若 召伯 《甘棠》矣?!?/div>
《漢語大詞典》:赤岸
(1).泛指土石呈赤色的崖岸。《楚辭·東方朔〈七諫·哀命〉》:“哀高丘之赤岸兮,遂沒身而不反。” 王逸 注:“ 楚 有高丘之山,其岸峻嶮,赤而有光明?!?br />(2).傳說中的地名。文選·枚乘〈七發(fā)〉:“凌 赤岸 ,篲 扶桑 ,橫奔以雷行?!?李善 注:“此文勢似在遠方,非 廣陵 也?!?漢 趙曄 吳越春秋·越王無馀外傳:“於是周行寓內(nèi),東造絶跡,西延 積石 ,南踰 赤岸 ,北過 寒谷 。” 唐 杜甫 《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 赤岸 水與銀河通,中有云氣隨飛龍?!?br />(3).山名。在 江蘇 六合 東南。南齊書·高帝紀(jì)上:“治 新亭 城壘未畢,賊前軍已至……自 新林 至 赤岸 ,大破之?!?宋 王象之《輿地紀(jì)勝·淮南東路·真州》:“ 赤岸 ,其山巖與江岸數(shù)里土色皆赤?!?br />(4).山名。在 四川 新都 南。文選·郭璞〈江賦〉:“﹝ 長江 ﹞源二分於 崌 崍 ,流九派乎 潯陽 ;鼓洪濤於 赤岸 ,淪餘波乎 柴桑 。” 于光華 注引大清一統(tǒng)志:“ 赤岸山 ,在 成都府 新都縣 南一十七里, 中江 支流經(jīng)此?!?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后余道 江 右, 貴溪 , 弋陽 之山無不丹者,遠望之如霞焉。因思 楚 有 赤壁 , 越 有 赤城 , 蜀 有 赤岸 ,北塞外有 燕支山 ,想當(dāng)爾耳?!?br />(5).古水澤名。在 陜西 大荔 西南,今湮。 北周 庾信 《同州還》詩:“ 赤岸 繞新村, 青城 臨 綺門 ?!?倪璠 注:“周書·宣帝紀(jì)云:‘幸 同州 ,自 應(yīng)門 至於 赤岸澤 ,十里間幡旗相蔽?!?同州 有 赤岸澤 也?!?/div>
《國語辭典》:秭歸(秭歸)  拼音:zǐ guī
位于湖北省西境的一縣。西臨四川,隔長江與巴東縣相望,為三峽中要地。
《國語辭典》:蘇轍(蘇轍)  拼音:sū chè
人名。(西元1039~1112)字子由,宋眉州眉山人,為蘇洵的次子。行文汪洋澹泊,與其兄蘇軾齊名,世稱為「小蘇」。累官門下侍郎,晚年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著有《欒城文集》等。
《國語辭典》:峽江(峽江)  拼音:xiá jiāng
1.長江自瞿塘峽以東,至奉節(jié),因兩岸夾聳,蔽日遮天,且江流湍急,故稱為「峽江」。
2.冰河谷伸入海里,在海岸處所形成的陡峻深谷,每易成為良港。北歐斯堪地的納維亞半島,特多此種地形。
《漢語大詞典》:井灶(井竈)
(1).井與灶。亦借指家園、故居。《穀梁傳·宣公十五年》:“古者公田為居,井灶蔥韭盡取焉?!?晉 陶潛 《歸園田居》詩之四:“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唐 杜甫 《詠懷》詩之二:“井灶任塵埃,舟航煩數(shù)具?!?郭沫若 《訪日雜詠·吊千代松原》:“八年烽燧生靈苦,兩彈鈿環(huán)井灶空?!?br />(2). 四川 、 云南 等地煎制井鹽的工場。清史稿·食貨志一:“鹽場井灶,另編排甲。”
《漢語大詞典》:二江
(1).指 四川 境內(nèi)之 郫江 、 流江 。史記·河渠書:“ 蜀 守 冰 鑿 離碓 ,辟 沫水 之害,穿二江 成都 之中?!?張守節(jié) 正義引 任豫 《益州記》:“二江者, 郫江 、 流江 也。” 晉 左思 《蜀都賦》:“帶二江之雙流,抗 峨眉 之重阻。” 唐 杜甫 《大雨》詩:“三日無行人,二江聲怒號?!?br />(2).借指 成都 一帶。隋書·于文仲傳:“ 王謙 竊居二江,叛換 三蜀 ?!?前蜀 杜光庭 《自到仙都山醮詞》:“ 蜀王 扶天茂績,命世雄姿,八國二江,早列封圻之內(nèi); 黔 城 楚 硤,皆歸陶冶之中?!?br />(3).相當(dāng)于 北宋 的 江南東路 與 江南西路 。 宋 王安石 《金陵懷古》詩之一:“ 霸祖 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
(4). 四川 宜昌 段 長江 中有 葛洲壩 和 西壩 兩個洲,將 長江 分成三條水流,即大江、二江和三江。二江介于兩洲之間。
《漢語大詞典》:赤甲
(1).紅色的甲。古代讖緯家謂為帝王受命的祥瑞。語本《尚書中候》:“龍馬銜甲,赤文緑色,甲似龜背,袤廣九尺,上有列宿斗正之度,帝王録紀(jì)興亡之?dāng)?shù)。”見 杜預(yù) 《〈春秋經(jīng)傳集解〉序》“鳳鳥不至, 河 不出圖” 唐 孔穎達 疏引。 唐 陳子昂 《為陳御史上奉和秋景觀競渡詩表》:“青云出 洛 ,爰開受命之符;赤甲榮 河 ,終御興王之寶。”
(2).亦作“ 赤岬 ”。山名。在 四川 奉節(jié) 東。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江水一:“ 江水 又東逕 赤岬城 西,是 公孫述 所造,因山據(jù)勢,周迴七里一百四十步,東高二百丈,西北高千丈,南連基 白帝山 ,甚高大,不生樹木,其石悉赤。土人云如人袒胛,故謂之 赤岬山 ?!?唐 杜甫 《赤甲》詩:“卜居 赤甲 遷居新,西見 巫山 楚 水春?!?清 王士禛 《登白帝城》詩:“ 赤甲 白鹽 相向生,丹青絶壁鬭崢嶸。”
《國語辭典》:蠻江(蠻江)  拼音:mán jiāng
閩江的別名。參見「閩江」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