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
全部
169
典故
1
詞典
9
分類詞匯
59
佛典
100
共59,分4頁顯示
上一頁
1
2
1
2
3
4
4
下一頁
分類詞匯
(續(xù)上)
道緣
未了因
緣業(yè)
來緣
法緣
有為法
文字緣
一緣
絕緣
無為法
造因
冥緣
法執(zhí)
神緣
諧因
《漢語大詞典》:
道緣(道緣)
與道家或佛家的因緣。 唐
皇甫曾
《贈沛禪師》
詩:“浄教傳 荊 吳 ,道緣止?jié)O獵?!?宋
王十朋
《降圣節(jié)詣天慶觀》
詩:“ 顏 范 遙同異代心,琳宮香火道緣深?!?明
馮夢龍
《邯鄲夢·呂仙下凡》
:“只因道緣深重,所以功行纏綿?!?/div>
分類:
道家
佛家
因緣
《國語辭典》:
未了因
拼音:
wèi liǎo yīn
佛家稱前生未了結(jié)的因緣。
分類:
佛教
此生
有了
了卻
因緣
《國語辭典》:
緣業(yè)(緣業(yè))
拼音:
yuán yè
業(yè)緣,大多指男女的姻緣而言?!抖鲙肪砹骸富畹谜罎M,被功名使人離缺。知他是我命???你緣業(yè)?」元。盧摯〈朱履曲。脂粉態(tài)前生緣業(yè)〉曲:「脂粉態(tài)前生緣業(yè),笑渠儂一刬心邪。」
分類:
佛教語
業(yè)緣
善業(yè)
樂果
因緣
《國語辭典》:
來緣(來緣)
拼音:
lái yuán
來生的因緣。唐。
白居易
〈
華嚴經(jīng)社石記
〉:「斯石之文,但敘見愿、集來緣而已?!?/div>
分類:
佛教語
來生
因緣
《國語辭典》:
法緣(法緣)
拼音:
fǎ yuán
與佛結(jié)緣,即皈依三寶之意。
分類:
佛教語
皈依
一切法
三寶
因緣
佛法
獨立
自性
《漢語大詞典》:
有為法(有爲法)
佛教語。謂因緣所生、無常變幻的現(xiàn)象世界。
《金剛經(jīng)·應化非真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div>
分類:
佛教語
因緣
無常
變幻
世界
《漢語大詞典》:
文字緣(文字緣)
以文章交往而結(jié)成的因緣。 宋
呂本中
《九日晨起》
詩:“了了江山夢,區(qū)區(qū)文字緣?!?清
黃景仁
《冬夜觀耶律文正公像》
詩:“昔時展墓今展畫,為結(jié)一重文字緣。” 清
馮桂芬
《皖水迎師記》
:“越三年,謁公 金陵 ,猶縱言及之曰:‘厥后東南事,不出君一書?!嘁欢挝淖志壱?。”亦省作“ 文緣 ”。 清
曹寅
《書院述事三十韻》
:“此地結(jié)文緣,俛仰熟眉嫵?!?/div>
分類:
文章
交往
因緣
《漢語大詞典》:
一緣(一緣)
(1).佛教用語。一種機緣或因緣。
《法華經(jīng)玄義》
卷一上:“一根一緣,同一道味?!?span id="iy9a2rt" class="book">《大集經(jīng)》卷三八:“若心不動,行住坐臥,常係一緣?!?br />(2).表數(shù)量。用于袈裟。 南朝 梁 簡文帝
《謝賚納袈裟啟》
:“蒙賚鬱金泥細衲袈裟一緣。”
分類:
佛教
佛教用語
數(shù)量
袈裟
機緣
因緣
《國語辭典》:
絕緣(絕緣)
拼音:
jué yuán
1.不相關連、沒希望了。如:「他在比賽中連連失利,已跟冠軍寶座絕緣了?!?br />2.阻礙電荷流動。如:「橡皮、瓷器、玻璃、蠟類都可以絕緣?!?/div>
分類:
斷絕
隔斷
斷電
因緣
電流
接觸
不相關
有極
電阻
物質(zhì)
絕緣
《漢語大詞典》:
無為法(無爲法)
佛教語。同“ 有為法 ”相對。指離生滅因緣造作、永恒不變的法性真理。
《
四十二章經(jīng)
》
:“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宋
朱熹
《久雨齋居誦經(jīng)》
詩:“門掩竹林出,禽鳴春雨餘。了此無為法,身心同晏如?!?/div>
分類:
佛教語
生滅
因緣
造作
永恒
法性
真理
《漢語大詞典》:
造因
制造因緣。佛教輪回說認為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 清
紀昀
《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
》
:“顛倒糾纏,皆緣一念之妄起。故佛言一切眾生慎勿造因?!?span id="qg2aspn" class="book">《中國近代思想史參考資料簡編·論支那立憲必先以革命》:“他日革命之結(jié)果若何,一視於今之仁人志士之造因若何。”
分類:
制造
因緣
佛教
輪回
回說
為善
善果
《漢語大詞典》:
冥緣(冥緣)
佛教語。謂隱微難見的三世因緣果報。 晉
慧遠
《沙門不敬王者論·形盡神不滅》
:“因知冥緣之搆,著於在昔;明闇之分,定於形初?!?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論》
:“至於圣人之所存而不論者,亦一理相貫耳,豈獨可議哉?皆由冥緣隨宇宙而無窮,物情所感者有限,故也?!?/div>
分類:
佛教語
隱微
微難
三世
因緣
果報
《國語辭典》:
法執(zhí)(法執(zhí))
拼音:
fǎ zhí
大乘佛教否認外境實有,因此稱執(zhí)特外境實有而障礙對真理的認識為法執(zhí)?!洞蟪巳肜阗そ?jīng)。卷七。偈頌品第十之二》:「悟心無境界,則離于法執(zhí)?!挂卜Q為「法我執(zhí)」。
分類:
法執(zhí)
佛教語
不知
因緣
《漢語大詞典》:
神緣(神緣)
神道因緣。 南朝 宋 朱昭之
《難顧道士〈夷夏論〉》
:“夫鬼神之理,冥漠難明,故 子路 有問, 宣尼 弗釋,當由生死道殊,神緣難測,豈為圣不能言,良恐賢不能得?!?/div>
分類:
神道
因緣
《漢語大詞典》:
諧因(諧因)
諧合的因緣。 南朝 宋 鮑照
《松柏篇》
:“昔日平居時,晨夕對六親,今日掩奈何,一見無諧因。”
分類:
諧合
因緣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