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三種圓融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華嚴(yán)宗所明:一、事理圓融,事如波,理如水,波與水之相即也。二、事事圓融,波與波之相即也。三、理理圓融,水與水之相即也。見法界觀門,七帖見聞一本。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華嚴(yán)宗立三種之圓融:一事理圓融,事如波,理如水,如水波相即也。說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生死即涅槃?wù)摺4碎T也。二事事圓融,如波與波相即不二也。說須彌芥子,大海毛端,互相入不相礙,說邪正不二,煩惱即菩提者。此門也。三理理圓融,如水與水一味融和也。說萬圣所具真理一味者,此門也。此中事理圓融,理理圓融雖為終教,然猶說之,事事圓融乃獨為圓教之極談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事理圓融、事事圓融、理理圓融。事理圓融者,事如波,理如水,即如波與水之相即;事事圓融者,即如波與波之相即;理理圓融者,即如水與水之相即。
三諦圓融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觀空假中三諦于同時,達(dá)到圓融之真理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謂空假中三諦,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舉一即三,全三即一,十法界中,任何事物,其體其相,悉具三諦,如是作觀,名三諦圓融觀。
六相圓融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六相)
六相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總相,二別相,三同相,四異相,五成相,六壞相也。就凡夫所見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礙,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見之諸法體性言之,則于一一事相中,見此六相圓融,以六相圓融之故,諸法即一真法界無盡緣起也。所謂法華之一真法界無盡者,依此六相之圓融而證之。是出于華嚴(yán)經(jīng)初地十大愿中第四愿之文,華嚴(yán)宗第二祖至相大師所發(fā)明,一家之大法門也。晉經(jīng)二十三曰:「諸地所凈生諸助道法,總相別相,有相無相,有成有壞?!固平?jīng)三十四曰:「愿一切菩薩行,廣大無量攝諸波羅蜜,凈治諸地??傁鄤e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所有菩薩行,皆如實說。」十地論一曰:「一切諸說十句中皆有六種差別相門,此言說解釋應(yīng)知除事,事者謂陰界入等。六種相者,謂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法相。」探玄記九曰:「除事者謂陰界入等者,此辨定其義,謂約道理說融通,非是陰等事相中辨故除簡之。」大乘義章三曰:「陰界入等使此相望事別隔礙不具斯六,所以除之,若攝事相以從體義陰界入等一一之中皆具無量六相門也。(中略)此六乃是大乘之淵綱,圓通之妙門?!谷A嚴(yán)傳三(至相傳)曰:「后遇異僧來謂曰:汝欲得解一乘之義,其十地中六相之義慎而勿輕,可一兩月間攝靜思之,當(dāng)自知耳。言訖忽然不現(xiàn),儼驚惕良久。因則陶研不盈累朔,于焉大啟?!挂豢傁嗾撸缓嗟?,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諸根而成一體。二別相者,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體雖為一,而眼耳等之諸根各各不同。此二相為一身與諸根相對之平等差別二門也。三同相者,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總之義,如眼等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義,而非他物。四異相者,多義相望,各異形類也。如眼等之相貌各異。此二相,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別之二義也。五成相者,多義正緣起而成一總也,如諸根緣起而成一身。六壞相者,多義各住自法而不移動也,如諸根住自位而各自為用,此二相依同異之二相而辨總別二相之果,平等差別二門也。大乘義章三曰:「考實論之,說前四門,辨義應(yīng)足,為約同異,成前二門,故有六也?!褂执肆啵荔w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別之二門也。頌曰:「一即具多名總相,多即非一是別相。多同成于總,各體別異顯于同。一多緣起理妙成,壞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識,以此方便會方便?!?br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華嚴(yán)經(jīng)十地品所說,依此而談法界緣起事事無礙之義。華嚴(yán)宗之至相,大發(fā)揮之。一總相,二別相,三同相,四異相,五成相,六壞相。一切緣起之法,必具此六相。不具六相,則不能為緣起。此六相為就體相用論平等差別之二義者。前二相為體上之平等差別,總相者示平等之體,別相者示差別之體。平等之體,謂一體具多體也,差別之體謂多體各別也。例如一舍,一舍中具許多之磚瓦等以磚瓦等多體總造一舍,是為平等之體即總相也,而一舍中,磚瓦等之多體各別,即為差別之體,是別相也。又同異之二相者,為相上之平等差別,如磚瓦等形相雖各別然有同造一舍之相,故云同相,諸相各別,故云異相。又成壞之二相者,為用上之平等差別如磚瓦等以各異之作用合成一舍,謂之成相,彼等各具一一之作用,謂之壞相。此六相互相融和,不離一味,謂之六相圓融。是一切緣起法之自性然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一、總相,謂一塵含藏萬法,如綜合瓦磚木石等,而成一屋。二、別相,謂萬法有色心理事等差別,如一屋中的瓦磚木石等,體性各別。以上總別二相,是就體言。三、同相,謂萬法雖別,然能融即成為一體,如瓦磚木石等,能互相和合,成為一屋。四、異相,謂諸法雖能融即為一,但亦不失諸法差別的本質(zhì),如磚瓦木石,其形類功用,皆各不同。以上同異二相,是就相言。五、成相,謂諸法雖差別,因融即故,互相而成為一體,如瓦磚木石,有互相成就之性,才能建立為體。六、壞相,謂諸法雖可融即,成為一體,然若各住各位,則仍現(xiàn)諸法之相,而不成一屋,如瓦磚木石,各住本位而不合作,則房屋相壞。以上成壞二相,是就用言。凡夫所見事相各各差別,圣人則六相圓融,因諸法體性平等,沒有差別。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六相者:一總相,二別相,三同相,四異相,五成相,六壞相也。就凡夫所見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礙,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見之諸法體性言之,則于一一事相中,見此六相圓融。以六相圓融之故,諸法即一真法界,無盡緣起也。
一、總相者 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諸根而成一體。
二、別相者 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體雖為一,而眼耳等之諸根,各各不同。
此二相為一身與諸根相對之平等差別二門也。
三、同相者 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總之義,如眼等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義,而非他物。
四、異相者 多義相望,各異形類也,如眼等之相貌各異。
此二相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別之二義也。
五、成相者 多義正緣起而成一總也,如諸根緣起而成一身。
六、壞相者 多義各住自法而不移動也,如諸根住自位而各自為用。
此二相依同異之二相,而辨總別二相之果,平等差別二門也。
又此六相,依體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別之二門也。
┌總相──────┐
┌體┤        │
│ └別相──┐   ├─平等門
│ ┌同相─→↓→──┤
一切諸法┤相┤    │   │
│ └異相──┤   │
│ ┌成相─→↓→──┘
└用┤    └───┬─差別門
└壞相──────┘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yán)一乘教義分齊章)
六相者,謂一真法界之體,而有六種名義之相也。然法界體同,本無異相,由法入于義,遂有六名;名雖有六,不離一體,交徹融通,一多無礙故也。
〔一、總相〕,一即具多為總。謂一法界之體,能具多種之義也。如人之身能具眼耳等諸根,而為一體,故云總相。
〔二、別相〕,多即非一為別,謂理體雖一,而有種種差別之義也。如身體雖一,而眼耳鼻舌諸根各各不同,故云別相。
〔三、同相〕,義不相違名同,謂義雖有種種差別,而同一法界緣起故也。如眼耳等諸根,雖各不同,而共一身,不相違背,故曰同相。
〔四、異相〕,多異相望為異,謂種種差別之義。雖同一體而各適其宜,不相混濫也。如眼耳等諸根,各得其用,而不雜亂,故云異相。
〔五、成相〕,一多緣起和合為成,謂種種緣起之義,共成法界總相之體也。如眼耳等諸根,共成一身之用,故云成相。
〔六、壞相〕,諸法各住本位為壞。謂諸法之義,各各自住本位,則總相不成也。如眼耳等諸根,各住自位,一體不成,故云壞相。
法界圓融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謂法界之諸法事事涉入交徹。是華嚴(yán)之無礙,天臺之性具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法界的一切法都是互相融通的意思。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圓滿具足,融會無間,一即一切,一切一即,性相交參,主伴無盡,是為圓融無礙。
一切諸法,即是法界,是故應(yīng)了法界圓融之法也。
圓融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圓者周遍之義,融者融通融和之義,若就分別妄執(zhí)之見言之,則萬差之諸法盡事事差別,就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則事理之萬法遍為融通無礙,無二無別,猶如水波,謂為圓融。曰煩惱即菩提,曰生死即涅槃,曰眾生即本覺,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圓融之理趣也。此法門為性宗之樞機,實大乘之極談。楞嚴(yán)經(jīng)四曰:「如來觀地水火風(fēng)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怪褂^曰:「若就分別妄執(zhí)之事,即一向不融。若據(jù)心性緣起之用,即可得相攝。」宗鏡錄九十九曰:「事理圓融者,即種種事稱理而遍。以真如理為洪爐,融萬事為大冶,鐵汁洋溢,無異相也?!?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圓通融合的意思,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眾生即本覺,娑婆即寂光等都是圓融的道理。
【俗語佛源】
佛家謂破除妄執(zhí),圓滿融通。「圓」指周遍,「融」指融通、融和。若就分別妄見而言,則宇宙萬有,光怪陸離,千差萬別;若就一切法本具的理性來說,則事、理萬法融通無礙,無二無別,猶如水與波,稱為圓融。《楞嚴(yán)經(jīng)》謂:「如來觀地水火風(fēng),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谷A嚴(yán)、天臺二宗有關(guān)圓融名目很多,華嚴(yán)立「三種圓融」,天臺談「圓融三諦」。又如唐·符載《廬山故女道士梁洞微石碣銘》:「靈以靜生,境因圓融?!挂嘤靡灾肝霓o之周密暢達(dá),如清·黃宗羲《與李杲堂陳介眉書》:「以高旦中志銘中有兩語,欲弟易之,稍就圓融。」(純一)
圓融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華嚴(yán)宗就華嚴(yán)經(jīng)之所說,立行布圓融之二門。(參見:行布門)
【三藏法數(shù)】
謂經(jīng)中廣顯法界之理,圓融無礙,令諸菩薩于前四十二位之中,了知隨舉一位,即攝諸位,功德無障無礙,故名圓融門也。
圓融十乘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天臺所判四教中圓教之十乘觀法也。行止觀有十種之法,謂為十乘觀法。此十乘觀法通于藏通別圓之四教,故特指圓教之十乘,而謂為圓融十乘。以十乘一一悉以事理之圓融為理致故也。
圓融三學(xué)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謂華嚴(yán)天臺所判中,圓教之三學(xué)也,戒定慧互為融即,具三即一、一即三之理致,異于馀教之三學(xué)也。
圓融三諦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謂臺家圓教所談之三諦。三諦為空假中,藏通二教依空諦之一,別教雖添假中二諦。然空假中次第而觀,故謂為隔歷三諦。圓教觀為即空即假即中,故謂之圓融三諦。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三諦是空假中,空假中圓融無礙,即空即假即中,叫做圓融三諦。
圓融至德嘉號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也。由永劫之修行,而圓具諸善萬行,由兆載之思性,而融攝一切功德,備無上至極之福德,此名號之意也。
一心圓融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謂萬有之實體真如,唯是一心,止觀曰:一心具十法界。
一切諸法,皆于一心中而圓具之,是故應(yīng)了一心圓具之法也。
圓融具德宗
【三藏法數(shù)】
謂此宗說一切諸法,稱性圓融,具足眾德,周遍含融,事事無礙,主伴無盡,是為圓融具德宗。(主即佛也,伴即菩薩也。)
純音無塵,根境圓融
【三藏法數(shù)】
謂菩薩音性純凈,離諸妄塵,根境相入,圓融無礙。能令懷忿恨人,瞋恚不生,是為無畏。經(jīng)云: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瞋恚。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