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5—1142 【介紹】: 金曲阜人,字文老。孔子四十九代孫。熙宗即位,興制度禮樂,立孔子廟于上京,詔求孔子后。天眷三年,加璠承奉郎,襲封衍圣公,奉祀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7—1187 【介紹】: 即宋高宗,字德基?;兆诘诰抛印P统醴饪低?。欽宗靖康二年,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乃即帝位于南京。拒李綱、宗澤抗金主張,從黃潛善、汪伯彥南遷避敵之議,先退至揚(yáng)州,繼又渡江南奔,建行都于臨安,史稱南宋。鎮(zhèn)壓鐘相、楊么等起義。一度任用岳飛、韓世忠等抗金名將。為求和,與宰相秦檜設(shè)計收諸大將兵權(quán),殺害岳飛,割地、稱臣、納貢于金。紹興三十二年,傳位于趙慎。稱太上皇帝。在位三十六年。有《翰墨志》。
全宋詩
宋高宗趙構(gòu)(一一○七~一一八七),字德基,徽宗第九子。初封蜀國公,廣平郡王。宣和三年(一一二一)進(jìn)封康王。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使金,得還。二年,金兵俘徽、欽二帝北去,乃即帝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后建行都于臨安,史稱南宋。在位三十六年,建元建炎、紹興。紹興三十二年(一一六二)傳位于孝宗趙慎,稱光堯壽圣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jīng)武緯文紹業(yè)興統(tǒng)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卒,年八十一,葬思陵。謚曰圣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光宗紹熙二年(一一九一),加謚受命中興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著有《翰墨志》一卷,今存。事見《宋史》卷二四至三二《高宗本紀(jì)》?!∷胃咦谠?,據(jù)《寶慶會稽續(xù)志》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詞學(xué)圖錄
趙構(gòu)(1107—1187) 即宋高宗,字德基,徽宗第九子,欽宗弟。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寶山)。精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得晉人神韻,自謂:"余自魏、晉以來以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眾體備于筆下,意簡猶存取舍,至若禊帖,測之益深,擬之益嚴(yán),以至成誦。"明陶宗儀《書史會要》稱:"高宗善真、行、草書,天縱其能,無不造妙。"陸游:"思陵妙悟八法,留神古雅,訪求法書名畫,不遺余力。清閑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 著有《翰墨志》一卷,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
全宋文·卷四四三九
宋高宗趙構(gòu)(一一○七——一一八七),字德基,徽宗第九子,母韋賢妃。初授定武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封蜀國公。大觀二年封廣平郡王。宣和三年進(jìn)封康王。靖康元年冬,被詔使河北,至磁州,不進(jìn),轉(zhuǎn)赴相州,拜河北兵馬大元帥,開帥府。二年夏,聞金兵俘徽、欽二帝北去,遂南赴南京應(yīng)天府。五月,即帝位,改元建炎。史稱南宋。初用李綱為相,宗澤守汴,力謀恢復(fù)。然性素怯懦,拒絕李綱、宗澤抗金主張,復(fù)用黃潛善、汪伯彥逃跑之議,初退至揚(yáng)州,繼渡江奔杭州。三年三月,苗傅、劉正彥發(fā)動政變,被迫退位,政變平,復(fù)位。尋為金人窮追至浙東海中,不得已,復(fù)任用岳飛、吳玠、韓世忠、劉锜等抗金名將,擊退金人,還駐臨安府,遂以為行都。然猥懦猜忌,坐失事機(jī),相秦檜,殺岳飛,收諸大將兵權(quán),乞和于金,于紹興十一年與金訂立割地、稱臣、納貢之屈辱和議,偷安忍恥達(dá)二十馀年。紹興三十二年傳位于孝宗,稱太上皇帝。后累上尊號曰「光堯壽圣」。在位三十六年,年號二:建炎、紹興。淳熙十四年崩,年八十一。喜書法。著有《翰墨志》一卷(存)、御集一百卷。見《宋史·高宗紀(jì)》,《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玉海》卷二八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15—1197 【介紹】: 宋高宗后。開封人。高宗為康王時,被選入宮。博習(xí)書史,又善翰墨,由是寵遇日至。紹興十三年,由貴妃立為皇后。高宗內(nèi)禪,詔后稱太上皇后。孝宗死,尊為太皇太后。時光宗稱疾不出執(zhí)表,后采納樞密趙汝愚建議,宣布光宗退位手詔,立皇子嘉王趙擴(kuò)為帝,是為寧宗。卒謚憲圣慈烈。
全宋詩
吳皇后(一一一五~一一九七),開封(今屬河南)人。父近。年十四,高宗為康王時,被選入宮。高宗即位,從往四明,衛(wèi)士謀為變,入問帝所在,后紿之以免。未幾,封和義郡夫人,還越,進(jìn)才子,貴妃。紹興十三年(一一四三)立為后。孝宗即位,屢加尊號。光宗慶元三年卒,年八十三。謚憲圣慈烈?!?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四三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四六七一
吳皇后(一一一五——一一九七),高宗后。開封(今河南開封)人。近女。年十四,入宮侍康王。累封和義郡夫人、才人、婉儀、貴妃。紹興十三年立為皇后。高宗內(nèi)禪,手詔稱太上皇后。孝宗即位,上尊號壽圣,復(fù)加壽圣齊明廣慈備德之號。光宗朝稱壽圣皇太后。孝宗崩,正太皇太后號。于梓宮前垂簾,立嘉王為皇帝。慶元三年崩,年八十三。謚憲圣慈烈。見《宋史》卷二四三《后妃傳》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龔相,字圣任,處州遂昌(今屬浙江)人。原孫。高宗紹興間知華亭縣,后家吳中。事見清乾隆《華亭縣志》卷九。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四一四九
龔相,字圣任,號復(fù)齋,歷陽(今安徽和縣)人,原孫,頤正之父。曾為烏江、歸安等縣令;又為華亭令,喜其風(fēng)景之美,因家焉。著有《復(fù)齊閒記》四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一,陳長方《唯室集》卷二《送龔圣任序》,《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卷九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18—1176 【介紹】: 宋信州玉山人,初名洋,字圣錫,學(xué)者稱玉山先生。高宗紹興五年進(jìn)士第一。除秘書省正字。因疏奏忤秦檜,出通判建州、袁州、靜江府、廣州,流落嶺嶠者十七年。檜死,始還朝。剛方正直,遇事敢諫。以敷文殿直學(xué)士充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甚有政聲。入為吏部尚書,尋兼翰林學(xué)士并侍讀,所撰制誥溫雅典實(shí)。在朝多革弊事,得罪中貴,以端明殿學(xué)士出知平江府。復(fù)連貶官秩,遂辭官家居。卒謚文定。少受知于喻樗,又從呂本中、胡安國、張栻、呂祖謙游,學(xué)問博綜,精通義理。有《文定集》。
全宋詩
汪應(yīng)辰(一一一八~一一七六),字圣錫,初名洋,登第時高宗為改今名。信州玉山(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進(jìn)士。授鎮(zhèn)東軍簽判,召為秘書省正字。九年,因反對議和,出通判建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八)。奉祠,寓居常山,起通判袁州、靜江府、廣州。檜死,召為吏部郎官(同上書卷一七一),未幾,出知婺州。二十九年,召除秘書少監(jiān),遷權(quán)吏部尚書、權(quán)戶部侍郎兼侍講。三十二年,知福州(《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一一)。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除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同上書選舉三四之一四)。乾道四年(一一六八)召除吏部尚書,尋兼侍讀,因言事多與中貴不合,力求去。六年,以端明殿學(xué)士出知平江府(《宋史》卷三四《孝宗本紀(jì)》)。淳熙三年卒,年五十九。謚文定(《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九九)。有《文定集》五十卷,已佚。明程敏政由內(nèi)閣藏本摘輯為《汪文定公集》十三卷,有明嘉靖夏??尽G逅膸祓^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文定集》二十四卷,其中詩一卷。《宋史》卷三八七有傳。 汪應(yīng)辰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明嘉靖夏??荆ê喎Q嘉靖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七六一
汪應(yīng)辰(一一一八——一一七六),初名洋,字圣錫,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紹興五年中狀元,時年僅十八,授鎮(zhèn)東軍僉判。召為秘書省正字,以論事忤秦檜,出為建州通判,后歷判袁州、靜江府、廣州。檜死,召為吏部郎官,遷右司。以親老乞外,出知婺州。入朝,除秘書少監(jiān),權(quán)吏部尚書。乞外,歷知福州、成都府,為四川制置使。入覲,除吏部尚書,尋兼翰林學(xué)士,復(fù)以端明殿學(xué)士出知平江府。淳熙三年卒,年五十九,謚文定。應(yīng)辰少從呂居仁、胡安國游,精于義理,張栻、呂祖謙皆深器之。立朝剛正,多革弊端,中貴人皆側(cè)目。著有《玉山文集》、《石林燕語辨》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河?xùn)|人,字師圣,號荊門。侯可子。初從學(xué)程頤,后訪周敦頤,大有所得。游荊門,為胡安國器重。有《論語說》、《侯子雅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明州奉化人,字圣徒,號雪溪。幼出家,試經(jīng)得度,從久公受觀法。文藻高妙,工詩,后進(jìn)愛慕。見菜蔬多蟲蛀,不易凈擇,遂不茹蔬,但食海苔以供粥飯。晚住桃源厲氏庵,專志念佛十余年,精進(jìn)不懈。
呂由圣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五九五
呂由圣,字遵古,河南(今河南洛陽)人,誨子。曾任將作監(jiān)主簿。見《司馬文正公集》卷七七《呂府君(誨)墓志銘》。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周遇圣,淳安(今屬浙江)人(明嘉靖《淳安縣志》卷一七)。
孫師圣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一二
孫師圣,福建(今福建)人,乾道間游宦桂州。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福州永福人。本農(nóng)家子,以采薪鬻鋤柄為業(yè),鄉(xiāng)人目為“張鋤柄”。相傳一日入山遇仙,食所贈桃,因忽忽若狂,絕粒食草木實(shí)。常言人隱惡,道未來禍福皆應(yīng)驗(yàn)。素不諳書,忽奮筆作字,得“二王”之體,作字多以左手,或以足趾挾筆。口占頌偈立成,士大夫多往謁之。因度為僧人,走人間五十余年,頗多奇事。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