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一百一十城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善財童子以福城為起點,次第南行而求善知識之城數(shù)。八十華嚴經(jīng)七十八曰:「此長者子,曩于福城,受文殊教,展轉南行,求善知識。經(jīng)由一百一十善知識已,然后而來,至于我所。」六十華嚴五十九曰:「彌勒說曰:此童子者,昔于頻陀伽羅城,受文殊師利教,求善知識。展轉經(jīng)由一百一十諸善知識,聞菩薩行,心無疲倦,次至我所。」
一城
【佛學大辭典】
(譬喻)以城譬小乘之涅槃。法華經(jīng)化城喻品曰:「以方便力,于險道中,過二百由旬,化作一城?!刮木淦呦略唬骸阜婪怯鶖常Q之為城?!?/div>
八城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阿難為八城居士說十二禪,居士信心施食及房。收于中阿含第十六。
十二重城
【佛學大辭典】
(雜語)十二因緣之異名。
【佛學常見辭匯】
十二因緣的別名。五句章句經(jīng)說:「一切眾生常在長獄,有十二重城圍之,以三重棘籬籬之。」十二重城即十二因緣,三重棘籬即三界。
十支居士八城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失譯。中阿含八城經(jīng)之別譯。阿難為此居士說十二禪,居士信心。施食及房。
力士城
【佛學大辭典】
(地名)拘尸那城也。(參見:力士生地)。
力士生地
【佛學大辭典】
(地名)拘尸那城有力士之一族。是彼之生處,故云力士生地。涅槃經(jīng)一曰:「佛在拘尸那國力士生地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鼓鶚劷?jīng)疏一曰:「力士生地者,人中力士力敵千人,凡三十萬共為群黨,無所臣屬,以法自持,亦不亂暴,即土人也,故言生地?!?/div>
大義城
【佛學大辭典】
(譬喻)唐沙門慧海曰:身為大義城。經(jīng)云:多聞者善于義,不善于言說。言說生滅,義不生滅。義無形相,在言說之外。
上茅城
【佛學大辭典】
(地名)摩竭陀國之古都。西域記九曰:「矩奢揭羅補羅城Kus/a%ga%rapura,唐言上茅城。上茅宮城摩竭陀國之正中,古先國王之所都,多出勝上吉祥香茅,以故謂之上茅城也。崇山四周以為外郭,西通峽徑,北闡山門,東西長,南北狹,周一百五十馀里。內(nèi)城馀趾周三十四里,羯尼迦編諸徑蹊,花含珠馥,色爛黃金,暮春之月,林皆金色?!?/div>
尸城
【佛學大辭典】
(地名)拘尸那城之略。佛入滅處也。
【佛學常見辭匯】
拘尸那拉城的簡稱,為佛入滅之處。
天帝釋城
【佛學大辭典】
(雜語)帝釋天之宮城也。名善見城。又名喜見城。
王舍城
【佛學大辭典】
(地名)梵名曷羅阇姞利呬城Ra%jagr!ha,在中印度摩伽陀國。頻婆娑羅王(新曰頻毗娑羅)自上茅城之舊都,遷居于此,圍王舍城有五山,五山之第一即靈鷲山也。智度論三曰:「問曰:如舍婆提(S/ra%vasti)、迦毗羅(Kapiavastu)、婆羅奈(Va%ra%n!asi)大城,皆有諸王舍,何以故獨名此城為王舍?答曰:有人言:是摩伽陀國王有子,一頭兩面四臂,時人呼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棄之曠野。羅剎女鬼名阇羅,還合其身而乳養(yǎng)之,后大為人,力能并兼諸國,有天下。取諸國王萬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勢治閻浮提,閻浮提人因名此山為王舍城。復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燒一作,如是至七。國人疲役,王大憂怖,集諸智人問其意故。有言應易處,王即更求住處。見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宮殿,于中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梗ǜ幸粡痛吾?,述婆藪仙人故事)。西域記九曰:「曷羅阇姞利呬城,唐云王舍,初頻毗娑羅王都在上茅宮城也。編戶之家頻遭火害,一家縱逸,四障罹災。防火不暇,資產(chǎn)廢業(yè),眾庶嗟怨,不安其居。王曰:我以不德,下民罹患。修何德可以禳之?群臣曰:大王德化邕穆,政教明察。今此細民不謹,致此火災。宜制嚴科以清絕犯,若有火起,窮究先發(fā),罰其首惡,遷之寒林。寒林者,棄尸之處,僧謂不祥之地,人絕游止之跡。今遷于彼,同夫棄尸。既恥陋居,當自謹護。王曰善。宜遍宣告居人。頃之,王宮中先失火。謂諸臣曰:我其遷矣。乃命太子監(jiān)攝留事,欲清國憲,故遷居焉。時吠舍釐王聞頻毗娑羅王野處寒林,整修戎旅,欲襲不虞。邊侯以聞,乃建城邑。以王先舍于此,故稱王舍城也?!?/div>
六城部
【佛學大辭典】
(流派)密林山部之別稱。
心城
【佛學大辭典】
(譬喻)禪定以防心,抑制妄動,故譬之于城。與遺教經(jīng)堤塘之喻同。行事鈔上一之三曰:「禪定心城,以戒為廓?!褂忠陨頌槌枪?,故曰心城。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曰:「寶眼凈天告善財言,應守護心城,離生死故?!?/div>
化城
【佛學大辭典】
(譬喻)法華七喻之一。譬小乘之涅槃也。(參見:化城喻品)。戒疏一上曰:「鈍者引以世報,權示化城,利者以慧資成,便至寶所?!?/div>
化城喻品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法華經(jīng)第三之終說化城之喻之品名也?;钦?,一時化作之城郭也。其喻意以一切眾生成佛之所為寶所,到此寶所,道途悠遠險惡,故恐行人疲倦退卻,于途中變作一城郭,使之止息,于此處養(yǎng)精力,遂到寶所,佛欲使一切眾生到大乘之至極佛果,然以眾生怯弱之力,不能堪之,故先說小乘涅槃,使一旦得此涅槃,姑為止息,由此更使發(fā)心進趣真實之寶所也。然則小乘之涅槃,為一時止息而說,是佛之方便也。文曰:「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導師多諸方便,(中略)于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中略)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嘆未曾有。(中略)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div>
化城喻品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法華經(jīng)第三之終說化城之喻之品名也?;钦撸粫r化作之城郭也。其喻意以一切眾生成佛之所為寶所,到此寶所,道途悠遠險惡,故恐行人疲倦退卻,于途中變作一城郭,使之止息,于此處養(yǎng)精力,遂到寶所,佛欲使一切眾生到大乘之至極佛果,然以眾生怯弱之力,不能堪之,故先說小乘涅槃,使一旦得此涅槃,姑為止息,由此更使發(fā)心進趣真實之寶所也。然則小乘之涅槃,為一時止息而說,是佛之方便也。文曰:「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導師多諸方便,(中略)于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中略)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嘆未曾有。(中略)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