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duì)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yàn)
詞格校驗(yàn)
曲格校驗(yàn)
對(duì)聯(lián)校驗(yàn)
自動(dòng)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jiǎn)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
全部
25
詞典
1
分類詞匯
23
其它
1
共23,分2頁顯示
上一頁
1
1
2
分類詞匯
(續(xù)上)
檄移
攻說
誅懲
討檄
興師問罪
筆伐口誅
口誅筆伐
鳴鼓而攻
《漢語大詞典》:
檄移
文體名。檄文、移文的并稱。檄文多用于聲討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曉喻或責(zé)備。 南朝 梁
劉勰
《
文心雕龍·檄移
》
:“故檄移為用,事兼文武,其在金革,則逆黨用檄,順命資移?!?/div>
分類:
文體
檄文
移文
聲討
征伐
《漢語大詞典》:
攻說(攻説)
(1).古祭名。大祝六祈,五曰攻,六曰說。謂擊鼓聲討毒蠱之罪而除之。蠱,傳說使人患病受害的毒蟲。
《
周禮·秋官·庶氏
》
:“庶氏掌除毒蠱。以攻説禬之,嘉草攻之。” 鄭玄 注:“攻説,祈名。祈其神,求去之也?!?孫詒讓 正義:“蓋亦鳴鼓攻之,復(fù)以辭責(zé)其神,故兼有二名。詳彼疏。云‘祈其神,求去之也’者,以毒蠱亦有神憑之,故攻説聲其罪除去之?!?br />(2).攻擊議論。 前蜀
貫休
《寄景地判官》
詩:“舉世唯攻説,多君即不然?!?/div>
分類:
攻擊
古祭名
議論
大祝
擊鼓
鼓聲
聲討
《漢語大詞典》:
誅懲(誅懲)
聲討懲處。 老舍
《四世同堂》
三二:“他無力去誅懲賣國賊,可也不愿有與賣國賊一道味兒的弟弟?!?/div>
分類:
聲討
懲處
《漢語大詞典》:
討檄(討檄)
聲討罪行的檄文。 清 曾羽王
《乙酉筆記》
:“郡城諸生,遍出討檄,舉國若狂?!?/div>
分類:
聲討
討罪
罪行
檄文
《國語辭典》:
興師問罪(興師問罪)
拼音:
xīng shī wèn zuì
出兵討伐有罪的人。后亦指宣布他人罪狀,嚴(yán)加譴責(zé)?!对?。卷一四九。郭寶玉傳》:「宋人羈留我使,宜興師問罪?!埂度龂萘x》第一一四回:「今幸將軍興師問罪,故特引本部兵五千來降。」也作「興師見罪」。
分類:
發(fā)兵
聲討
指責(zé)
責(zé)問
問對(duì)
朝廷
《漢語大詞典》:
筆伐口誅(筆伐口誅)
書面和口頭宣布罪狀,進(jìn)行聲討。 清 憂患馀生
《〈官場(chǎng)現(xiàn)形記〉序》
:“而吾輩不畏強(qiáng)御,不避斧鉞,筆伐口誅,大聲疾呼,卒伸大義于天下,使若輩凜乎不敢犯清議。”參見“ 口誅筆伐 ”。
分類:
書面
和口
口頭
宣布
布罪
罪狀
聲討
《國語辭典》:
口誅筆伐(口誅筆伐)
拼音:
kǒu zhū bǐ fā
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fā)、譴責(zé)他人的罪狀。明。汪廷訥《三祝記》第一四出:「他捐廉棄恥,向權(quán)門把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隴上墦間識(shí)者羞?!挂沧鳌腹P誅口伐」、「口伐舌擊」。
分類:
言語
文字
宣布
聲討
敵對(duì)
罪行
《國語辭典》:
口誅筆伐(口誅筆伐)
拼音:
kǒu zhū bǐ fā
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fā)、譴責(zé)他人的罪狀。明。汪廷訥《三祝記》第一四出:「他捐廉棄恥,向權(quán)門把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隴上墦間識(shí)者羞?!挂沧鳌腹P誅口伐」、「口伐舌擊」。
分類:
言語
文字
宣布
聲討
敵對(duì)
罪行
《國語辭典》:
鳴鼓而攻(鳴鼓而攻)
拼音:
míng gǔ ér gōng
群起聲討?!墩撜Z。先進(jìn)》:「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弧埂秲号⑿蹅鳌返谌呕兀骸溉缃褚娢疫@等回來,他們竟自閉門不納,還道我不是安份之徒,竟大家鳴鼓而攻起來?!?/div>
分類:
宣布
布罪
罪狀
聲討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hào)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