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四圣(四聖)
(1).四位圣明的統(tǒng)治者。指 顓頊 、 帝嚳 、 帝堯 、 帝舜 。史記·太史公自序:“維昔 黃帝 ,法天則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 顓頊 、 帝嚳 、 堯 、 舜 ?!?br />(2).四位圣明的統(tǒng)治者。指 堯 、 舜 、 禹 、 湯 。 漢 焦贛 《易林·復之大過》:“ 堯 、 舜 、 禹 、 湯 ,四圣敦仁,允施德音,民安無窮,旅人相望,未同朝鄉(xiāng)。”
(3).四位圣明的統(tǒng)治者。指 伏羲 、 軒轅 ( 黃帝 )、 高辛 ( 帝嚳 )、 禹 。云笈七籤卷三:“ 伏羲 受圖, 軒轅 受符, 高辛 受天經, 夏禹 受《洛書》,四圣稟其神靈,五老現(xiàn)於河渚,故三墳五典,常道之教也?!?br />(4).四位圣明的統(tǒng)治者。指 周公 、 太公 、 召公 、 史佚 。《大戴禮記·保傅》載, 成王 中立而聽朝, 周公 常立于前, 太公 常立于左, 召公 常立于右, 史佚 常立于后?!八氖ゾS之,是以慮無失計,而舉無過事?!?br />(5).四位圣明的統(tǒng)治者。指 唐 代 肅宗 、 代宗 、 德宗 、 順宗 。 唐 韓愈 《平淮西碑》:“ 唐 承天命,遂臣萬邦。孰居近土,襲盜以狂。往在 玄宗 ,崇極而圮。 河 北悍驕, 河 南附起,四圣不宥,屢興師征,有不能尅,益戍以兵?!?br />(6).醫(yī)家稱 黃帝 、 岐伯 、 秦越人 ( 扁鵲 )、 張機 為“四圣”。 清 黃元御 著醫(yī)書有四圣心源、《四圣懸樞》等,見清史稿·藝文志三。
(7).佛教語。十界中,聲聞、緣覺、菩薩、佛四界稱“四圣”。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稱“六凡”。
(8).佛教語。禪林稱 阿彌陀佛 、 觀世音菩薩 、 大勢至菩薩 、 大海眾菩薩 為“四圣”。
《漢語大詞典》:三篋(三篋)
(1).猶三箱。漢書·張安世傳:“世書三篋,詔問莫能知,惟 安世 識之?!?宋 黃庭堅 《叔父給事挽詞》之七:“三篋飛書公對獄, 元豐 天子照奸回?!?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張孟詞貢士:“ 朱文正 師得 孟詞 死耗,寄家人書并詩云:‘……五車便炙輠,三篋富遺籯?!?br />(2).佛教語。指聲聞藏、緣覺藏和菩薩藏。 唐太宗 《圣教序》:“一乘五律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七:“三篋……謂聲聞、緣覺、菩薩為三也。”
《漢語大詞典》:四輩(四輩)
(1).主持四時助祭的諸侯之長。《公羊傳·桓公元年》“諸侯時朝乎天子” 漢 何休 注:“王者亦貴得天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因助祭以述其職,故分四方諸侯為五部,部有四輩,輩主一時?!?br />(2).眾人,四方之人。 南朝 齊 王琰 《冥祥記·僧竺曇蓋》:“ 漢 沙門 竺曇蓋 , 秦郡 人也。真確有苦行,持鉢振錫,取給四輩?!?唐 劉禹錫 《袁州萍鄉(xiāng)縣楊岐山故廣禪師碑》:“十方四輩,瞻禮於斯?!?元 范梈 《奉寄翰林鄧侍講》詩:“閉門讀書古都市,四輩冠蓋方隆隆?!?br />(3).佛教語。指佛、菩薩、圓覺、聲聞。資治通鑒·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夫佛以謙卑自牧,忠虔為道,寧有屈膝四輩而簡禮二親,稽顙耆臘而直體萬乘者哉!” 胡三省 注:“釋氏有所謂戒外四圣:佛,一也;菩薩,二也;圓覺,三也;聲聞,四也。亦謂之四輩?!?br />(4).佛教語。指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即僧、尼及在家奉佛的男、女。百喻經·三重樓喻:“譬如世尊四輩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寶,懶惰懈怠。”
《漢語大詞典》:九界
(1).佛教語。謂“十法界”中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九界相對佛界而言,均為迷界。《法華玄義·二上》:“己身他身,微妙寂絶,皆非權非實,而能應於九界之權,一界之實?!?清 龔自珍 《最錄三千有門頌》:“佛具佛性,我知之;九界具佛性,我知之;九界具九界性,我知之;佛具九界性,獨未之聞?!?br />(2). 康有為 所謂產生世間諸苦的九種界別。即國界、級界、種界、形界、家界、業(yè)界、亂界、類界和苦界。見《大同書》甲部第六章。
《漢語大詞典》:聲交(聲交)
聲聞相通。 南朝 宋 鮑照 《答客》詩:“聲交稍希歇,此意更堅滋?!?/div>
分類:聲聞相通
《漢語大詞典》:百界
佛教語。謂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聲聞、緣覺、菩薩、佛十界;十界中之各界亦皆具有十界,故總稱百界。 清 龔自珍 《最錄三千有門頌》:“嘗欲改百界為九十一界,改千如為九百十如,改三千門為二千七百三十門。”
《漢語大詞典》:二藏
(1).佛教大藏經的簡單分類法。即聲聞藏(小乘經)和菩薩藏(大乘經)。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一:“唯方廣部,是菩薩藏;餘十一部,是聲聞藏。佛為聲聞、菩薩行出苦道,説修多羅;結集經者,集為二藏:聲聞所行為聲聞藏,菩薩所行為菩薩藏?!?br />(2).指佛藏與道藏。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中:“《隋志》漢書,道家列於九流,而神仙符籙,列於二藏,其名悉不著録?!?/div>
《漢語大詞典》:吳石
指 吳 地出土的石鼓。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漸江水:“異苑曰:‘ 晉武 時, 吳郡 臨平 岸崩出一石鼓,打之無聲,以問 張華 , 華 曰:“可取 蜀 中桐材,刻作魚形,扣之則鳴矣?!膘妒侨缪裕暵剶凳??!?劉道民 ( 宋 孝武帝 )詩曰:‘事有遠而合, 蜀 桐鳴 吳 石?!?唐 駱賓王 《〈螢火賦〉序》:“夫類同而心異者,龍蹲歸而 宋 樹伐;質殊而聲合者,魚形出而 吳 石鳴?!?/div>
《國語辭典》:天女散花  拼音:tiān nǚ sàn huā
1.著名的佛經故事之一。敘述當維摩詰和諸菩薩弟子議論佛法時,天女出現(xiàn)以花散在眾人身上,于心無所住的菩薩,花朵自然墜落,而心有所執(zhí)著的弟子反而拂之不去。唐。宋之問 為太平公主五郎病愈設齋嘆佛文:「龍王獻水,噴車之埃塵;天女散花,綴山林之草樹?!?br />2.戲曲劇目。敘述釋迦因維摩居士有病,命文殊師利率諸菩薩弟子前往問疾,又命天女往散花,以驗結習的經過。也稱為「天女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