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57—1011 【介紹】: 宋相州安陽人,字光弼。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累遷左司諫。淳化二年,契丹請和,朝廷疑非實,國華受命往河朔察之,盡得其詐以聞。真宗即位,入判大理寺。出知河陽、潞州,以善綏緝,詔獎之。累官右諫議大夫、知泉州。代還,道病卒于建陽。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2—1025 【介紹】: 宋臨江軍新喻人,字定國。太宗淳化三年進士。真宗咸平初判三司理欠憑由司,建言放逋負一千余萬、釋系囚三千余人。歷知制誥、翰林學士。咸平四年為參知政事。景德元年契丹入侵,密請真宗赴金陵,為寇準所阻。累表罷職。判尚書都省,領修《冊府元龜》,攬功委過。大中祥符中,承密旨造天書,獻符瑞,以天書儀衛(wèi)副使從封泰山,祀汾陰。累遷吏部尚書,加樞密使、同平章事。天禧元年加尚書左仆射兼中書侍郎。三年罷相出判杭州。仁宗天圣元年再相。智數(shù)過人,奸邪險偽,與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圭交結(jié),時謂之“五鬼”。卒謚文穆。有《鹵簿記》、《圣祖事跡》等。
全宋詩
王欽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國,新喻(今江西新馀)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進士(《文莊集》卷二八《王公行狀》),為亳州防御推官。真宗咸平三年(一○○○)擢翰林學士(《同上》)。四年,參知政事(《學士年表》),加給事中。景德元年(一○○四)判天雄軍。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為樞密使、同平章事(《隆平集》卷四)。天禧元年(一○一七)拜左仆射(《東都事略》卷四九本傳)。三年,出判杭州。四年,判河南府(《隆平集》),以擅去官守降分司南京。仁宗天圣元年(一○二三)復同平章事。二年,封冀國公。三年卒,年六十四(《文莊集》卷二九《王公墓志銘》)。謚文穆?!?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三有傳。今錄詩四首。
黃鶴樓志·人物篇
王欽若(962~1025) 北宋官員。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淳化三年(992)進士。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參知政事、刑部侍郎、山南東道(治所湖北襄陽)節(jié)度使等職。宋真宗時期兩度出為宰相,人稱為“癭相”,是主和勢力代表。追贈太師、中書令,謚“文穆”。曾主持編纂《冊府元龜》?!?a target='_blank'>宋史·王欽若傳》載王欽若出生于黃鶴樓:“父仲華,侍祖郁官鄂州。會江水暴至,徙家黃鶴樓,漢陽人望見樓上若有光景,是夕,欽若生?!?/blockquote>
全宋文·卷一九一
王欽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淳化三年進士甲科,為亳州防御推官。召試學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誥,翰林學士。咸平四年參知政事。景德初,契丹南下,密請遷都金陵,為寇準所阻。以工部侍郎、參知政事判天雄軍,提舉河北轉(zhuǎn)運司,又以尚書左丞知樞密院事,大中祥符間偽造天書,爭獻符瑞,力主封泰山,祀汾陰。歷禮、戶、吏三部尚書,天禧元年遷樞密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三年,出判杭州。仁宗時復拜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進司徒,封冀國公,天圣三年卒,贈太師、中書令,謚文穆。曾領修《冊府元龜》及道書,撰《翊圣保德真君傳》二卷(存)、《先天記》三十卷、《五岳廣聞》一百卷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州建安人,字公受。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進士。累官殿中丞,出知遂州,以能稱。真宗稱其儒雅循謹,特擢右諫議大夫。歷權(quán)御史中丞、給事中,知河中府、洪州。遷工部侍郎、知池州,分司南京。喜為詩,與曾致堯、晏殊唱和,精于格律。卒年六十九。有《雅正集》。
全宋詩
李虛己,字公受,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九七七)進士(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五)。累遷殿中丞,知遂州。入為龍圖閣待制,歷判大理寺,遷右諫議大夫、出知河中府。召權(quán)御史中丞,后進給事中。真宗天禧五年(一○二一),知洪州(《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四)。又知池州,求分司南京,卒,年六十九。有《雅正集》十卷,已佚。《宋史》卷三○○有傳。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二六七
李虛己,字公受,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太平興國二年進士,歷沈丘縣尉,知城固縣,知遂州。通判洪州,提點荊湖南路刑獄,徙淮南轉(zhuǎn)運副使。遷兵部郎中,為龍圖閣待制,判大理寺。特遷右諫議大夫,出知河中府,召權(quán)御史中丞。進給事中、知洪州。遷尚書工部侍郎,分司南京卒。喜作詩,精于格律,有《雅正集》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5—1069 【介紹】: 宋澶州清豐人,字世良。晁迥子。以蔭為秘書省校書郎。召試,賜進士及第。累遷許州通判。仁宗朝歷知制誥、翰林學士,一夕草將相五制,褒揚訓誡,咸得所宜。權(quán)發(fā)遣開封府事,辨雪疑獄有能名。元昊反,被命安撫陜西,與夏竦議攻守策,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后以疾罷,官終資政殿學士、給事中。卒謚文莊。
全宋詩
晁宗愨(九八五~一○四二),字世良,澶州清豐(今屬河南)人。迥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校書郎。召試,賜進士及第。仁宗天圣中,累遷祠部員外郎、知制誥??刀ㄔ辏ㄒ弧鹚摹穑萦抑G議大夫,參知政事。慶歷二年以疾免,同年卒,年五十八。謚文莊。《隆平集》卷七、《宋史》卷三○五有傳。
全宋文·卷三三二
晁宗愨(九八五——一○四二),字世良,澶州清豐(今河南清豐西北)人,晁迥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校書郎。屢獻歌頌,召試,賜進士及第。天圣中累遷尚書祠部員外郎、知制誥。父子掌誥,世所稀見。后入翰林為學士,又兼龍圖閣學士??刀ㄔ臧萦抑G議大夫、參知政事。慶歷二年罷,除資政殿學士,給事中。卒,贈工部尚書,謚文莊?!?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有傳,又見《宋宰輔編年錄》卷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1026 【介紹】: 宋開封襄邑人,字尚賢。張去華子。真宗大中祥符四年進士第一。除將作監(jiān)丞,通判耀州。判三司都理欠憑由司,建言有逋負官物而被系,本非侵盜而無以自償,愿特蠲之。真宗用其言。天禧二年擢右正言、知制誥,九年不遷。仁宗天圣四年以左諫議大夫罷職。孝謹有家法,不交權(quán)貴。有文集。
全宋詩
張師德,字尚賢,開封襄邑(今河南睢縣)人。真宗大中祥符是年(一○一一)進士,通判耀州。累擢右正言、知制誥。出知潁州,遷刑部員外郎,判大理寺。仁宗天圣四年(一○二六)拜右諫議大夫,罷知制誥。九年不遷,卒于官,年四十九。有文集十卷,不傳。事見《隆平集》卷一四,《宋史》卷三○六有傳。
全宋文·卷三二○
張師德(九七八——一○二六),字尚賢,開封襄邑(今河南睢縣西)人。大中祥符四年真宗祀汾陰,獻《汾陰大禮頌》于行在,是歲舉進士第一。除將作監(jiān)丞、通判耀州。遷秘書省著作郎、集賢校理、判三司都理欠憑由司。契丹、高麗使來,多以師德主之。天禧初,安撫淮南,改判司農(nóng)寺。擢右正言、知制誥,判尚書刑部,出知潁州,判大理寺,知鄧州,徙汝州,拜左諫議大夫,罷知制誥,卒,年四十九。有文集十卷。見《東軒筆錄》卷一四、《隆平集》卷一四,《宋史》卷三○六《張去華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9—1052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希文。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歷秘閣校理、右司諫、權(quán)知開封府。仁宗景祐三年,上《百官圖》論用人是非,忤呂夷簡,出知饒、潤、越三州??刀ㄔ?,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改環(huán)慶路經(jīng)略安撫、緣邊招討使,守邊數(shù)年,負防御西夏重任。慶歷三年,入為樞密副使,進參知政事。上十事疏,推行新政,為夏竦等中傷,罷政,出知邠州兼陜西四路安撫使。官終戶部侍郎、知青州。卒謚文正。工詩文及詞,晚年所作《岳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語,為世所傳誦。有《范文正公集》。
全宋詩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幼孤,母改嫁長山朱姓,遂名朱說,入仕后始還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進士。仁宗朝仕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主持“慶歷新政”,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等十事。歷知睦、蘇、饒、潤、越、永興、延、耀、慶、邠、鄧、杭、青等州軍?;实v四年,改知潁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謚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叢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別集四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四有傳?!》吨傺驮姡浴端牟繀部繁緸榈妆?。校以宋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別集中重出詩兩首,已予刪除。另輯得之集外詩編為第六卷。
詞學圖錄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其先邠人,后徙蘇州吳縣。慶歷間授參知政事,卒謚文正。有《范文正公集》,有詞一卷,見《彊村叢書》。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生二歲而孤,母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說。舉大中祥符八年進士,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改亳州節(jié)度推官,始還姓更名。歷秘閣校理、右司諫、知睦州、蘇州、權(quán)知開封府。直言立朝,屢遭貶黜。歷知饒、潤、越州,進龍圖閣直學士,為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降知耀州,改慶州,遷環(huán)慶路經(jīng)略安撫使,改陜西安撫經(jīng)略招討使,與韓琦、文彥博等俱為陜西名帥。慶歷三年,除樞密副使,尋拜參知政事。針對北宋建立以來形成的積弊,主持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慶歷新政」。五年,罷政,以資政殿學士知邠州,兼陜西四路安撫使,改知鄧、杭、青、潁諸州?;实v四年卒,謚文正。著有文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奏議十七卷、政府論事二卷、尺牘五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南劍州沙縣人,字德繇。第進士。為巴州軍事推官。以御寇受知于真宗。主廣寧監(jiān),歲余,所鑄贏三十萬緡。歷轉(zhuǎn)運、發(fā)運使,入為三司度支、鹽鐵副使,累遷右諫議大夫、知并州。奏復市番部馬,從之。仁宗寶元中為樞密直學士、工部侍郎。知通進銀臺司、應天府,改龍圖閣學士,徙杭州。累官至尚書左丞致仕。所至有循良跡,不激訐取名。
全宋文·卷二八○
張若谷,字德繇,南劍沙縣(今福建沙縣)人。進士及第,為巴州軍事推官,調(diào)全州軍事推官,改大理寺丞、知濛陽縣,監(jiān)廣寧監(jiān),擢知處州。歷江淮制置發(fā)運使、三司度支、鹽鐵副使,知并州、澶州、成德軍、揚州、江寧府,入知審官院,糾察在京刑獄,知通進銀臺司、應天府、杭州、洪州,累官至尚書左丞致仕?!?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九有傳。又《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七九原注,謂知處州者或為別一張若谷,存疑俟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96—1076 【介紹】: 宋蘇州人,字資元。真宗天禧二年進士。為國子監(jiān)直講。仁宗時,以龍圖閣直學士出知蔡州。長于經(jīng)術(shù),侍邇英十余年,有所顧問,必依經(jīng)以對,反復諷諭。因旁通法家說,嘗兩知審刑院,條令多所裁定。后歷知許、潁、陳三州,以吏部侍郎致仕。
全宋文·卷四三六
錢象先(九九六——一○七六),字資元,蘇州(治今江蘇蘇州)人。天禧二年進士,為國子監(jiān)直講,歷權(quán)大理少卿、度支判官,河北、江東轉(zhuǎn)運使,召兼天章閣侍講,進待制,知審刑院,加龍圖閣直學士,出知蔡州,徙河南府、陳州。復兼侍講、知審刑院,出知許、潁、陳三州。象先長于經(jīng)術(shù),侍經(jīng)筵前后十五年,仁宗禮遇甚渥。又旁通法家說,故屢為刑官,條令多所裁定。以吏部侍郎致仕。熙寧九年十月卒,年八十一。見張方平《錢公墓志銘》(《樂全集》卷四○),《宋史》卷三三○有傳。
郭申錫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98—1074 【介紹】: 宋大名魏縣人,字延之。仁宗天圣八年進士。歷任州縣官,審獄明察,辦事干練。召為侍御史、知雜事,屢詆權(quán)幸。奉命安撫河北,還為鹽鐵副使。相視決河,坐訟李參失實,黜知濠州。旋加直史館、知江寧府,復副鹽鐵,進天章閣待制,知鄧州、河中。種諤取綏州,乃謂邊患將自此始。及夏主李諒祚死,奏請捐前故,聽其子襲爵。主張以重將守邊,不邀功生事,著《邊鄙守御策》。以給事中致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7—1091 【介紹】: 宋應天宋城人,字安道,號樂全居士。仁宗景祐元年舉茂才異等科,復中賢良方正科。歷知昆山縣,通判睦州。西夏入犯,上平戎十策。歷知諫院,論建甚多,主與西夏講和。累進翰林學士,拜御史中丞,改三司使。出知數(shù)州府。英宗治平中召拜翰林學士承旨。神宗即位,拜參知政事,反對任用王安石,極論新法之害。以太子少師致仕。既告老,而論事益切,于用兵、起獄尤反復言之。卒謚文定。有《樂全集》。
全宋詩
張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號樂全居士,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舉茂材異等,為校書郎,知昆山縣。又舉賢良方正,遷著作佐郎、通判睦州。召直集賢院,俄知諫院。歷知制誥,權(quán)知開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加端明殿學士、判太常寺。坐事出知滁州,頃之,知江寧府,入判流內(nèi)銓。以侍講學士知滑州,徙益州。復以三司使召,遷尚書左丞、知南京。未幾,以工部尚書帥秦州。英宗立,遷禮部尚書,知鄆州,還為翰林學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參知政事,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又轉(zhuǎn)徙中外,以太子少師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贈司空,謚文定。有《樂全集》四十卷。事見《東坡后集》卷一七《張文定公墓志銘》?!?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八有傳?!埛狡皆娝木?,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樂全集》為底本,校以清吳興陶氏抄本(簡稱陶本,藏北京圖書館),清抄本(藏北京圖書館),清抄季錫疇校本(簡稱季本)。又據(jù)《欒城集》等輯得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二
張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號樂全居士,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少穎悟,景祐元年舉茂材異等,寶元元年又中賢良方正。西夏叛,上《平戎十策》。歷知諫院、知制誥,進翰林學士,拜御史中丞、三司使。出知杭、益等州府,十易藩鎮(zhèn)。英宗召拜翰林學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參知政事,尋以父憂免。服闋,以觀文殿學士留守西京,又歷數(shù)郡。極論新法之害。數(shù)請老,元豐二年以太子少師致仕,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謚文定。深識三蘇父子,故蘇軾終身敬事之。有《樂全集》四十卷(存)、《玉堂集》二十卷、《注仁宗樂書》一卷。見王鞏《張公行狀》(《樂全集》附錄),《宋史》卷三一八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8—1049 【介紹】: 宋綿州鹽泉人,字子美,號滄浪翁。蘇舜元弟。仁宗景祐元年進士。少有大志,當天圣中,學者為文多病偶對,獨其與穆修好為古文歌詩,一時豪杰多從之游。初以父蔭補官,累遷大理評事。慶歷中,范仲淹薦其才,為集賢校理,監(jiān)進奏院。岳父杜衍與仲淹主新政,多遭讒陷,舜欽坐售故紙錢召妓樂會賓客除名。流寓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以自適。工詩文,其體豪放,時發(fā)憤于歌詩中。又善草書,每酣酒落筆,為時人所傳。后為湖州長史卒。有《蘇學士集
全宋詩
蘇舜欽(一○○八~一○四九),字子美,原籍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東南),自曾祖起移家開封(今屬河南)。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進士(《隆平集》卷六),歷任蒙城、長垣縣令,入為集賢殿校理、監(jiān)進奏院。時杜衍、富弼、范仲淹執(zhí)政,主持“慶歷新政”。蘇舜欽為杜衍婿,因進奏院祠神,以出售廢紙公錢宴會,為人所劾,以監(jiān)守自盜罪削職為民,閑居蘇州。后復為湖州長史,慶歷八年(一○四八)十二月卒(《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一《湖州長史蘇君墓志銘》),年四十一。有《蘇學士文集》十六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二有傳?!√K舜欽詩,以沈文倬點校《蘇舜欽集》為底本。沈氏點校本以清康熙中宋犖校定徐惇復刊印本為底本,曾參校清黃丕烈過錄何焯校本(簡稱黃本)、陳乃乾過錄何焯校本(簡稱陳本)、清光緒中李星根等重編??肀荆ê喎Q李本)、黃丕烈過錄顧廣圻校記(簡稱顧校)、陳乃乾過錄錢泰吉校記(簡稱錢校)等。此次據(jù)《全宋詩》體例,對底本校語作若干刪節(jié)、調(diào)整,并據(jù)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蘇學士集》(簡稱四庫本)予以補正。輯錄所得集外詩,另編一卷
詞學圖錄
蘇舜欽(1008-1048) 字子美。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人,遷居開封。蘇易簡孫。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jiān)進奏院等職。因支持范仲淹慶歷革新,見嫉于守舊黨,罷職閑居蘇州。后復起為湖州長史,不久病故。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士文集》,有詞見《花庵詞選》。
全宋文·卷八七四
蘇舜欽(一○○八——一○四八),字子美,綿州鹽泉(今四川綿陽東南)人。舜元弟。少慷慨有大志,以父蔭補太廟齋郎,調(diào)滎陽縣尉。景祐元年舉進士中第,改光祿寺主簿,知蒙城縣。丁父憂,居喪于長安。服除,知長垣縣,遷大理評事,監(jiān)在京店宅務。慶歷四年,以范仲淹薦,為集賢校理,監(jiān)進奏院。以岳父杜衍與仲淹、富弼主新政,為人傾陷,坐用鬻故紙公錢召 妓樂會賓客被劾除名。寓居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益讀書,時發(fā)憤懣于詩文。八年,復官為湖州長史,同年十二月卒,年四十一。詩文豪健,善草書。有集十六卷。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一《蘇君墓志銘》,《宋史》卷四四二《文苑傳》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3—1088 【介紹】: 宋成都雙流人,字磻翁。第進士。知宜賓、石門二縣,通判安肅軍,入為御史臺推直官。以治李逢獄為神宗所稱,擢開封府推官。出為淮南轉(zhuǎn)運副使,改福建轉(zhuǎn)運使,鎮(zhèn)壓廖恩起事。元豐初為大理少卿,遷三司度支副使,累官刑部侍郎。哲宗元祐初,坐立江西、福建鹽法事,罷知利州,徙廬州卒。善屬文,神宗嘗命作《答高麗書》,屢稱善。
全宋文·卷一五一二
蹇周輔(一○二三——一○八八),字皤翁,雙流(今四川雙流)人。少與范鎮(zhèn)為布衣交。年未冠,試大廷,不第。及鎮(zhèn)貴達,周輔始特奏名,再舉進士,知宜賓、石門二縣,通判安肅軍,為御使臺推直官。以鞫獄有勞,擢開封府推官,出為淮南轉(zhuǎn)運副使。元豐初,選為大理少卿,遷三司度支副使,以集賢殿修撰為河北都轉(zhuǎn)運使,進寶文閣待制,召為戶部侍郎、知開封府,改刑部侍郎。元祐初為言者所劾,罷知和州,徙廬州。元祐三年卒,年六十六。《宋史》卷三二九有傳,又見《東都事略》卷九八,《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四,《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一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1—1086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號半山。王益子。仁宗慶歷二年進士。授簽書淮南判官。七年,知鄞縣,興修水利,貸谷于民,嚴整保伍,治績卓著。歷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為三司度支判官,上萬言書,主張變法改革、培養(yǎng)人才,未被采納。遷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力主變法,與神宗意合,乃設置三司條例司,理財整軍,力謀富國強兵。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舉、學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馬光、文彥博、韓琦等強烈反對,罷相,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元豐三年,封荊國公。卒謚文。提倡新學,曾與子雱及呂惠卿重釋《》、《》、《周官》,為《三經(jīng)新義》;又撰《字說》,文字訓詁亦多與前人不同。主歷史變化之說,強調(diào)“權(quán)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詩文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抒發(fā)政治抱負,風格雄健峭拔,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臨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老子注》輯本。
全宋詩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歷簽書淮南判官、知鄞縣、通判舒州,召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為度支判官,獻萬言書極陳當世之務。六年,知制誥。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寧府。尋召為翰林學士。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除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擊,辭相位,以觀文殿學士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辭,以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十年,免府任,為集禧觀使,居江寧鐘山。元豐元年(一○七八),封舒國公。后改封荊。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圣中謚文。著有《臨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詩選》二十卷、《新經(jīng)周禮義》二十二卷(殘)。另有《王氏日錄》八十卷、《字說》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傳》一卷、《論語解》十卷,與子雱合著《新經(jīng)詩義》三十卷,均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荊公安石傳》。《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王安石詩,有全集本和詩集李壁注本兩個系統(tǒng)。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陽何氏撫州覆宋紹興中桐廬詹大和刊《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其中詩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詩)為底本。校以南宋龍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簡稱龍舒本),張元濟影印季振宜舊本《王荊文公詩李雁湖箋注》本(張氏以為系元大德本,據(jù)今人考證,實明初刻本,簡稱張本),清繆氏小岯山房刊本(簡稱繆本),日本蓬左文庫所藏朝鮮活字本(簡稱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詩,以及從他書輯得的集外詩,分別編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與他人詩集互見或誤收的詩,前人已多有指明。為謹慎計,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詩,仍全部收入,在詩題下加注或加按說明;《瀛奎律髓》誤收的他人詩,入存目。
詞學圖錄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封舒國公,改封荊國公。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
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慶歷二年進士及第,授簽書淮南判官。仁宗朝歷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起知江寧府,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勢力強烈反對,七年,罷相,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退居江寧半山園。次年封舒國公,元豐三年改封荊國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紹圣中,謚曰文。崇寧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屬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傳世。另著有《三經(jīng)新義》(已佚,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字說》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河南緱氏人,字仲華。陳光現(xiàn)子。仁宗寶元元年進士。累遷判大理事。任刑法二十余年,朝廷有大疑獄,必召與議,太素推原人情以傅法意,眾皆釋然,自以為不及。歷知江陰軍、兗州、明州,有治績。終尚書兵部郎中。
周之道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六五四
周之道(一○三○——一一○○),字覺民,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少寒苦,刻意于學。皇祐五年進士。初主錢塘簿,移歙州祁門令,改著作佐郎知江寧縣。秩滿,知遂州錄事參軍,改通判戎州。擢知開封府錄事參軍,除京西路轉(zhuǎn)運判官,提舉江西路常平,移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判官。元祐初為大理丞,已而遷正。以母老丐外,為提點江南西路刑獄,入為刑部員外郎,升郎中。累官至尚書刑部侍郎。元符三年卒,年七十一。見《浮溪集》卷二六《通議大夫周公墓志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