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51—230 【介紹】: 三國魏潁川長社人,字元常。東漢末,舉孝廉,除尚書郎、陽陵令,以疾去官。后為廷尉正、黃門侍郎。曹操執(zhí)政,表為御史中丞,遷侍中尚書仆射,封東武亭侯。又以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jié)督關中諸軍。召集流散,恢復生產。魏文帝立,為廷尉,進封崇高鄉(xiāng)侯。明帝時,進封定陵侯,遷太傅。工書。兼善各體,尤精隸楷,與張芝、王羲之齊名,并稱鐘張、鐘王。卒謚成。所書《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等,有后人摹刻本。全三國文·卷二十四
繇字元常,穎川長社人。獻帝初舉孝廉,歷尚書郎、陽陵令,以疾去,辟三府,為廷尉正黃門侍郎。及遷許,拜御史中丞,遷侍中尚書仆射,封東武亭侯。尋以侍中守司隸校尉,督關中諸軍。魏國建,為大理,遷相國。文帝即王位,復為大理,及受禪,改廷尉,進封崇高鄉(xiāng)侯,遷太尉,轉封平陽鄉(xiāng)侯。明帝即位,進封定陵侯,遷太傅。太和四年卒,謚曰成侯。
人物簡介
【生卒】:759—818 【介紹】: 唐天水略陽人,字載之。權皋子。四歲即能屬詩,十五歲為文數(shù)百篇,成《童蒙集》,名聲日大。德宗雅聞其名,征為太常博士。遷起居舍人,兼知制誥,再遷中書舍人。貞元末,拜禮部侍郎,三掌貢舉,號為得人。憲宗元和初,歷兵部、吏部侍郎,后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罷相,改刑部尚書,以檢校吏部尚書出鎮(zhèn)興元。德輿綜貫經術,其文雅正贍縟。卒謚文。有集。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8—815 字載之,排行三,原籍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東北),后徙潤州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權皋之子。幼慧,15歲為文已數(shù)百篇。德宗時任包佶轉運從事、太常博士、左補闕、知制誥、中書舍人、禮部侍郎等職,三掌貢士,號為得人。元和五年(810)相于憲宗,直言敢諫,寬和待下。3年后,出為東都留守、刑部尚書、檢校吏部尚書、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以疾歸闕,歿于道。生平事跡見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與新、舊《唐書》本傳。今有蔣寅《權德輿年譜略稿》。詩文雅正贍縟,為一代宗匠?!肮す耪{,樂府極多情致”(《唐才子傳》卷五),以奉和、應制、酬贈、送別為主要內容,五古、五絕成績較大,嚴羽以為有“絕似盛唐者”,“有似韋蘇州、劉長卿處”(《滄浪詩話·詩評》),王世貞稱其詩為“鐵中錚錚者”(《藝苑卮言》卷四)。有《權載之文集》50卷傳世。其詩,《全唐詩》編為10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0首。唐詩匯評
權德與(761-818),字載之,秦州略陽(今甘肅秦安東北)人,居潤州丹問(今江蘇丹陽)建中中,為包佶轉運從事。貞元初,以大理評事攝監(jiān)察御史,佐江西李兼幕。七年,召為太常博士,改右補闕。遷起居舍人、駕部員外郎、司勛郎中,均知制誥。除中書舍人,十八年,兼知貢舉。遷禮部侍郎,轉戶、兵、吏三部侍郎、太子賓客,復為兵部,遷太常卿。元和五年,拜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八年,留守東都。復歷大常卿、刑部尚書。十一年,出鎮(zhèn)興元。卒。德輿工詩善文,掌誥九年,三知貢舉,位歷卿相,故時人尊為宗匠。達官名人碑志集序,多出其手。有《權德輿集》五十卷,今存。又《制集》五十卷、《童蒙集》十卷,均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十卷。全唐詩補逸
權德輿字載之,天水田各陽人。元和十三年八月,以病自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任乞還,卒于道,年六十。補詩一首。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三
德輿字載之。天水略陽人。貞元時累官禮部侍郎。轉戶部。元和五年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罷為本官檢校吏部尚書留守東都。封扶風郡公。拜太常卿。徙刑部尚書。出鎮(zhèn)興元。卒年六十。贈左仆射。謚曰文。
作品評論
德輿在唐不以詩名,然詞亦雅暢。唐詩紀事
德輿,字載之,元和中為相。其文雅正贍縟,動止無外飾,其醞藉風流,向然可慕。滄浪詩話
權德輿之詩,卻有絕似盛唐者。權德輿或有似韋蘇州、劉長卿處。唐才子傳
德輿能賦詩,工古調,樂府極多情致。積思經術,無不賈綜,手不釋卷。雖動土無外飾,其醞藉風流,自然可慕。《唐詩品》
權公幼有令度,神情超越,遂專詞藝,為時所慕。貞元以后,近體既繁,古聲漸杳,公乃獨專其美,取隆高代。五言近體,亦先氣格而后討藻,然氣候既至,藻亦自豐,其在開元名手,亦堂奧之間者也。《詩源辨體》
權德輿,貞元時人,五言古雖不甚工,然雜用律體者少,中有四、五篇,氣格絕類盛賡。七言古語雖綺艷,而格亦不卑。律詩,五言聲氣實勝,而七言則未為工。《詩辯坻》
元和詩響,不振已極,唯權文公乃頗見初唐遺構,亦一奇也。靈芬館詩話
權文公以文草名世,而詩多豐縟修整,無可動人。惟《敷水驛》一絕:“空見水名敷,秦樓詩事無。臨風駐征騎,聊復將髭須?!鳖H有風趣?!肚迕鬟枴吩疲骸白試@清明在遠方,桐花覆水葛溪長。家人定是持薪火,點作孤燈照洞房?!币嗲逋裼兄?。此種甚少也。權公《危語》詩:“被病獨行逢乳虎,托風駭浪失棹櫓。舉人看榜聞曉鼓,孱夫孽子遇妒母。”皆有矛頭淅米之意,然無如“舉人看榜”一語之妙,身歷扯境者與知之也。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陸韓卿,而遠祖嵇叔夜,風流典瞻,累在才多,下筆不休,取評冗散。乃如“浩歌坐虛室,庭樹生涼風”,亦自工意發(fā)端,通體神遠。律裁清穩(wěn),七言綺麗;離合建除,稱名六府;梁陳小體,亦擬簡文,而艷煉不如也。
人物簡介
【生卒】:918—992 【介紹】: 宋同州合陽人,字善行。后周太祖廣順三年進士。累官右拾遺。宋初,拜殿中侍御史,判大理寺。官屬及堂吏附會趙普,擅增刑名,因直詣講武殿面奏太祖,辭氣俱厲,黜為商州司戶參軍?;蜓云渲量槲挠樕?,削籍徙靈武。后召為秘書丞,累遷職方員外郎,充陜西、河北轉運使。太宗端拱初,遷戶部侍郎。孫孝先內亂,坐失教,責授感德軍司馬。憂憤成疾卒。
人物簡介
【生卒】:925—986 【介紹】: 宋河南人,字修業(yè)。劉處讓子。少好騎射,又頗能詩。十許歲隨父署后唐新德軍衙內都校。仕后周至工部員外郎。太宗雍熙中累官權御史中丞兼勾當差遣院。曹彬等受命征幽州,保勛以本官知幽州行府事,宋兵敗,濟拒馬河,其馬陷淖中,與子利涉俱死。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涿州范陽人,字尚賢。通曉法令。歷仕后唐、后晉、后周。累官大理卿、太子右庶子。后周世宗時,因刑書條目繁細,難以檢討,與侍御史張湜等刪定《刑統(tǒng)》。宋太祖建隆三年,以光祿卿致仕。在廷尉四十年,用法平允,以仁恕稱。卒年七十七。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一
可久字尚賢。州范陽人。仕后唐。累遷著作郎。入晉歷大理卿。周廣順初改太仆卿。分司西京。顯德五年復拜大理卿。入宋。建隆三年卒。
人物簡介
【生卒】:929—990 【介紹】: 宋京兆萬年人,占籍河南,字光祖。孔戡五世孫。宋初由節(jié)度推官歷大理寺丞,以獻宮詞引喻非宜免。太宗即位,復官,監(jiān)西京酒曲,歲增課六千萬。端拱三年,以兵部郎中為太常少卿。詔與徐鉉刊正道書。授將作監(jiān)致仕。少疏縱,長而折節(jié)自勵。奉佛多蔬食,人多言其迂闊。全宋文·卷一○一
孔承恭,字光祖,河南(治今洛陽)人。以門蔭入仕,歷官鄭州錄事參軍、大理寺丞。獻宮詞托意求進用,太祖怒其引論非宜,免歸田里。太宗即位,以赦復官。太平興國中任大理寺丞、庫部員外郎。雍熙至淳化初,歷屯田郎中、兵部郎中、太常寺少卿,淳化元年十二月以將作監(jiān)致仕。大中祥符九年,受命與徐鉉等校正《道藏經》。尤奉佛,嘗勸太宗于征戰(zhàn)地修佛寺普度僧尼,以冀冥福,人多笑其迂闊。卒年六十二。見《宋史》卷二七六本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二六、三一、八六,《宋會要輯稿》禮四一之四八(第二冊第一四○一頁)。
人物簡介
【生卒】:949—1020 【介紹】: 宋開封人,字常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授吉州通判,歷淮南轉運副使、戶部判官、權判大理寺。知廣州,召為工部郎中,以廉直超擢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明辨有才略,遇事敏速,凡二邊道路、斥堠、走集之所,莫不周知。真宗咸平初,拜兵部侍郎,參知政事。天禧初,進右仆射兼門下侍郎,監(jiān)修國史。真宗朝未嘗除仆射,此為殊命,敏中略無喜色,如處平昔,門闌寂然,宴飲不備。三年進左仆射。性端厚多智,諳曉民政,善處繁劇。卒謚文簡。全宋詩
向敏中(九四九~一○二○),字常之,開封(今屬河南)人。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九八○)進士。歷知制誥、樞密直學士,以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拜兵部侍郎,參知政事。三年,為河北、河東宣撫大使。四年,拜同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坐事罷相,以戶部侍郎出知永興軍。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復拜同平章事。天禧元年(一○一七)加吏部尚書,進左仆射,監(jiān)修國史。四年卒,年七十二。謚文簡,累贈燕王。有文集十五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二有傳。今錄詩十一首。全宋文·卷一三三
向敏中(九四九——一○二○),字常之,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太宗朝,官至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咸平初,拜兵部侍郎,參知政事,代兼知樞密院事,河北、河東安撫大使。四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以事貶知永興軍。景德初復兵部侍郎,為鄜延路都部署兼知延州,改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大中祥符中,權東京留守。五年,復拜同平章事。天禧初,進右仆射兼門下侍郎,監(jiān)修國史。三年,進左仆射、昭文館大學士。四年三月卒,年七十二,謚文簡。有文集十五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二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951—999 【介紹】: 宋大名宗城人,字君憲。太宗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歷知桃源縣,通判潁州。淳化二年,以明練刑章,為審刑院評議官。李順起事時,受命充陜西至益州路轉運使。后歷知宋、潭、桂、涇諸州,所至以嚴明剛果稱。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957—1011 【介紹】: 宋相州安陽人,字光弼。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累遷左司諫。淳化二年,契丹請和,朝廷疑非實,國華受命往河朔察之,盡得其詐以聞。真宗即位,入判大理寺。出知河陽、潞州,以善綏緝,詔獎之。累官右諫議大夫、知泉州。代還,道病卒于建陽。
人物簡介
【生卒】:962—1025 【介紹】: 宋臨江軍新喻人,字定國。太宗淳化三年進士。真宗咸平初判三司理欠憑由司,建言放逋負一千余萬、釋系囚三千余人。歷知制誥、翰林學士。咸平四年為參知政事。景德元年契丹入侵,密請真宗赴金陵,為寇準所阻。累表罷職。判尚書都省,領修《冊府元龜》,攬功委過。大中祥符中,承密旨造天書,獻符瑞,以天書儀衛(wèi)副使從封泰山,祀汾陰。累遷吏部尚書,加樞密使、同平章事。天禧元年加尚書左仆射兼中書侍郎。三年罷相出判杭州。仁宗天圣元年再相。智數(shù)過人,奸邪險偽,與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圭交結,時謂之“五鬼”。卒謚文穆。有《鹵簿記》、《圣祖事跡》等。全宋詩
王欽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國,新喻(今江西新馀)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進士(《文莊集》卷二八《王公行狀》),為亳州防御推官。真宗咸平三年(一○○○)擢翰林學士(《同上》)。四年,參知政事(《學士年表》),加給事中。景德元年(一○○四)判天雄軍。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為樞密使、同平章事(《隆平集》卷四)。天禧元年(一○一七)拜左仆射(《東都事略》卷四九本傳)。三年,出判杭州。四年,判河南府(《隆平集》),以擅去官守降分司南京。仁宗天圣元年(一○二三)復同平章事。二年,封冀國公。三年卒,年六十四(《文莊集》卷二九《王公墓志銘》)。謚文穆?!?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三有傳。今錄詩四首。黃鶴樓志·人物篇
王欽若(962~1025) 北宋官員。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淳化三年(992)進士。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參知政事、刑部侍郎、山南東道(治所湖北襄陽)節(jié)度使等職。宋真宗時期兩度出為宰相,人稱為“癭相”,是主和勢力代表。追贈太師、中書令,謚“文穆”。曾主持編纂《冊府元龜》。《宋史·王欽若傳》載王欽若出生于黃鶴樓:“父仲華,侍祖郁官鄂州。會江水暴至,徙家黃鶴樓,漢陽人望見樓上若有光景,是夕,欽若生?!?/blockquote>全宋文·卷一九一王欽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淳化三年進士甲科,為亳州防御推官。召試學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誥,翰林學士。咸平四年參知政事。景德初,契丹南下,密請遷都金陵,為寇準所阻。以工部侍郎、參知政事判天雄軍,提舉河北轉運司,又以尚書左丞知樞密院事,大中祥符間偽造天書,爭獻符瑞,力主封泰山,祀汾陰。歷禮、戶、吏三部尚書,天禧元年遷樞密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三年,出判杭州。仁宗時復拜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進司徒,封冀國公,天圣三年卒,贈太師、中書令,謚文穆。曾領修《冊府元龜》及道書,撰《翊圣保德真君傳》二卷(存)、《先天記》三十卷、《五岳廣聞》一百卷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三有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建州建安人,字公受。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進士。累官殿中丞,出知遂州,以能稱。真宗稱其儒雅循謹,特擢右諫議大夫。歷權御史中丞、給事中,知河中府、洪州。遷工部侍郎、知池州,分司南京。喜為詩,與曾致堯、晏殊唱和,精于格律。卒年六十九。有《雅正集》。全宋詩
李虛己,字公受,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九七七)進士(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五)。累遷殿中丞,知遂州。入為龍圖閣待制,歷判大理寺,遷右諫議大夫、出知河中府。召權御史中丞,后進給事中。真宗天禧五年(一○二一),知洪州(《北宋經撫年表》卷四)。又知池州,求分司南京,卒,年六十九。有《雅正集》十卷,已佚。《宋史》卷三○○有傳。今錄詩八首。全宋文·卷二六七
李虛己,字公受,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太平興國二年進士,歷沈丘縣尉,知城固縣,知遂州。通判洪州,提點荊湖南路刑獄,徙淮南轉運副使。遷兵部郎中,為龍圖閣待制,判大理寺。特遷右諫議大夫,出知河中府,召權御史中丞。進給事中、知洪州。遷尚書工部侍郎,分司南京卒。喜作詩,精于格律,有《雅正集》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985—1069 【介紹】: 宋澶州清豐人,字世良。晁迥子。以蔭為秘書省校書郎。召試,賜進士及第。累遷許州通判。仁宗朝歷知制誥、翰林學士,一夕草將相五制,褒揚訓誡,咸得所宜。權發(fā)遣開封府事,辨雪疑獄有能名。元昊反,被命安撫陜西,與夏竦議攻守策,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后以疾罷,官終資政殿學士、給事中。卒謚文莊。全宋詩
晁宗愨(九八五~一○四二),字世良,澶州清豐(今屬河南)人。迥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校書郎。召試,賜進士及第。仁宗天圣中,累遷祠部員外郎、知制誥??刀ㄔ辏ㄒ弧鹚摹穑萦抑G議大夫,參知政事。慶歷二年以疾免,同年卒,年五十八。謚文莊?!?a target='_blank'>隆平集》卷七、《宋史》卷三○五有傳。全宋文·卷三三二
晁宗愨(九八五——一○四二),字世良,澶州清豐(今河南清豐西北)人,晁迥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校書郎。屢獻歌頌,召試,賜進士及第。天圣中累遷尚書祠部員外郎、知制誥。父子掌誥,世所稀見。后入翰林為學士,又兼龍圖閣學士??刀ㄔ臧萦抑G議大夫、參知政事。慶歷二年罷,除資政殿學士,給事中。卒,贈工部尚書,謚文莊?!?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有傳,又見《宋宰輔編年錄》卷四。
人物簡介
【生卒】:?—約1026 【介紹】: 宋開封襄邑人,字尚賢。張去華子。真宗大中祥符四年進士第一。除將作監(jiān)丞,通判耀州。判三司都理欠憑由司,建言有逋負官物而被系,本非侵盜而無以自償,愿特蠲之。真宗用其言。天禧二年擢右正言、知制誥,九年不遷。仁宗天圣四年以左諫議大夫罷職。孝謹有家法,不交權貴。有文集。全宋詩
張師德,字尚賢,開封襄邑(今河南睢縣)人。真宗大中祥符是年(一○一一)進士,通判耀州。累擢右正言、知制誥。出知潁州,遷刑部員外郎,判大理寺。仁宗天圣四年(一○二六)拜右諫議大夫,罷知制誥。九年不遷,卒于官,年四十九。有文集十卷,不傳。事見《隆平集》卷一四,《宋史》卷三○六有傳。全宋文·卷三二○
張師德(九七八——一○二六),字尚賢,開封襄邑(今河南睢縣西)人。大中祥符四年真宗祀汾陰,獻《汾陰大禮頌》于行在,是歲舉進士第一。除將作監(jiān)丞、通判耀州。遷秘書省著作郎、集賢校理、判三司都理欠憑由司。契丹、高麗使來,多以師德主之。天禧初,安撫淮南,改判司農寺。擢右正言、知制誥,判尚書刑部,出知潁州,判大理寺,知鄧州,徙汝州,拜左諫議大夫,罷知制誥,卒,年四十九。有文集十卷。見《東軒筆錄》卷一四、《隆平集》卷一四,《宋史》卷三○六《張去華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生卒】:989—1052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希文。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歷秘閣校理、右司諫、權知開封府。仁宗景祐三年,上《百官圖》論用人是非,忤呂夷簡,出知饒、潤、越三州??刀ㄔ辏侮兾鹘浡园矒岣笔?、兼知延州,改環(huán)慶路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守邊數(shù)年,負防御西夏重任。慶歷三年,入為樞密副使,進參知政事。上十事疏,推行新政,為夏竦等中傷,罷政,出知邠州兼陜西四路安撫使。官終戶部侍郎、知青州。卒謚文正。工詩文及詞,晚年所作《岳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語,為世所傳誦。有《范文正公集》。全宋詩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幼孤,母改嫁長山朱姓,遂名朱說,入仕后始還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進士。仁宗朝仕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主持“慶歷新政”,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等十事。歷知睦、蘇、饒、潤、越、永興、延、耀、慶、邠、鄧、杭、青等州軍?;实v四年,改知潁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謚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叢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別集四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四有傳?!》吨傺驮?,以《四部叢刊》本為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別集中重出詩兩首,已予刪除。另輯得之集外詩編為第六卷。詞學圖錄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其先邠人,后徙蘇州吳縣。慶歷間授參知政事,卒謚文正。有《范文正公集》,有詞一卷,見《彊村叢書》。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生二歲而孤,母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說。舉大中祥符八年進士,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改亳州節(jié)度推官,始還姓更名。歷秘閣校理、右司諫、知睦州、蘇州、權知開封府。直言立朝,屢遭貶黜。歷知饒、潤、越州,進龍圖閣直學士,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降知耀州,改慶州,遷環(huán)慶路經略安撫使,改陜西安撫經略招討使,與韓琦、文彥博等俱為陜西名帥。慶歷三年,除樞密副使,尋拜參知政事。針對北宋建立以來形成的積弊,主持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慶歷新政」。五年,罷政,以資政殿學士知邠州,兼陜西四路安撫使,改知鄧、杭、青、潁諸州?;实v四年卒,謚文正。著有文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奏議十七卷、政府論事二卷、尺牘五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四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