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496—547 【介紹】: 東魏渤海蓨人,一名賀六渾。世居懷朔鎮(zhèn),遂習鮮卑風俗。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參與杜洛周起義軍,后歸葛榮,旋又叛降爾朱榮,為親信都督、晉州刺史。榮為孝莊帝所殺,歡奉爾朱兆命破步藩,遂統(tǒng)率六鎮(zhèn)起事余眾及葛榮舊部入山東。時爾朱氏殘暴,吏民苦之,歡起兵討滅爾朱氏,廢節(jié)閔帝及后廢帝,立魏孝武帝,自為大丞相。及孝武帝圖謀攻歡失敗,西奔長安,歡另立孝靜帝。自是魏分東西,高氏執(zhí)東魏政十六年,與西魏連年作戰(zhàn),互有勝負。死后,其子高洋代東魏稱北齊帝,追尊為神武帝,廟號高祖。全北齊文·卷一
帝姓高,諱歡,字賀六渾,勃海蓨人,初事爾朱榮,為親信都督。孝莊即位,封銅鞮伯,歷晉州刺史,建明初封平陽郡公,普泰初封勃海王,加授東道大行臺。舉兵反,擁立章武王子朗,年號中興。進位大丞相、柱國大將軍、太師,尋廢朗及節(jié)閔帝而立孝武。孝武遜于長安,立孝靜。魏分為二。武定五年正月薨,年五十二,謚曰獻武王。文宣受禪,追尊曰獻武皇帝,廟號太祖。天統(tǒng)元年改謚曰神武皇帝,廟號高祖。
人物簡介
【生卒】:507—556 【介紹】: 西魏代郡武川人,鮮卑族,字黑獺。初隨父肱從鮮于修禮起事,后降爾朱榮。轉以別將,從賀拔岳討北海王元顥。隨岳入關,鎮(zhèn)萬俟丑奴起事。岳死,繼統(tǒng)岳軍,據(jù)有關中。高歡入洛,逼北魏孝武帝西奔長安。泰擁帝拒高歡,為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進位丞相。旋廢殺孝武帝,立南陽王元寶炬,建立西魏。泰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大行臺,專西魏朝政二十余年。用蘇綽、盧辯等,頒布六條詔書,整頓吏治,改革官制,行均田制,創(chuàng)府兵制,定計帳與戶籍制。死后,子覺代西魏稱帝,國號周。追尊為文帝。全后周文·卷一
帝姓宇文氏,諱泰,字黑獺,代郡武川人。初從葛榮,榮敗,從榮朱榮為統(tǒng)軍。孝莊反正,封寧都子,遷鎮(zhèn)遠將軍、步兵校尉。從賀拔岳入關,遷征西將軍,加直閣將軍,行原州事;太昌中為大行臺左丞,領司馬,加散騎常侍,進武衛(wèi)將軍、夏州刺史;永熙中,進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關西大都督,封略陽縣公兼尚書仆射關西大行臺。孝武西遷,加授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進封略陽郡公,拜駙馬都尉。文帝即位,進督中外諸軍事,改封安定郡公,錄尚書事,進柱國大將軍,授太師。廢帝即位,以冢宰總百揆。恭帝三年為太師大冢宰,薨,謚曰文公。孝閔受禪,追尊為文王,廟號太祖,武成元年追尊為文皇帝。(案:《申徽傳》云:文帝臨夏州,以徽為記室參軍兼主簿,每事信委之,乃為大行臺郎中。時軍國草創(chuàng),幕府務殷,四方書檄皆徽之辭也。然則《上魏孝武四表》《責侯莫陳悅書》《傳檄方鎮(zhèn)》皆宜編入申徽文。其大統(tǒng)初書翰乃蘇綽、盧柔、李昶、唐瑾作,未可分別,今編為文帝文。案:《北史·李彪傳》云:詔冊文筆,皆昶所作。)
人物簡介
【生卒】:507—568 【介紹】: 北周弘農(nóng)華陰人,家于武川,小名奴奴。隋文帝楊堅父。初被虜至梁,從元顥入洛,除直閣將軍。后從爾朱兆,拜都督。隨北魏孝武帝西遷。從宇文泰征戰(zhàn),擒竇泰,破沙苑,河橋之役,與壯士五人力戰(zhàn)守橋,破稽吳,解玉壁之圍,戰(zhàn)邙山,積功累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除朔州刺史。又出鎮(zhèn)穰城,盡定漢東之地。西魏恭帝初,賜姓普六茹。入周,孝閔帝時,鎮(zhèn)蒲坂,與達奚武同迎納齊降將司馬消難。明帝武成初進封隨國公。武帝時,遷大司空。以不附宇文護,出為涇州刺史。楊堅建隋,追尊為太祖、武元帝。全后周文·卷五
忠字掩于,弘農(nóng)華陰人,小名奴奴,客游泰山,城陷,為梁兵所執(zhí),從北海王顥入洛,除直閣將軍;顥敗,歷事爾朱度律、爾朱兆,賜爵昌縣伯,拜都督,又別封小黃縣伯;從孝武西遷,進爵為侯,除安西將軍、銀青光祿大夫;大統(tǒng)初,奔梁,為大德主帥、關外侯;尋歸國,以沙苑功遷征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進封襄城縣公,除左光祿大夫、云州刺史,轉洛州刺史,除大都督,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遷朔州刺史,加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進爵陳留郡公。恭帝即位,賜姓普六如氏,行同州事。孝閔受禪,入為小宗伯,進柱國大將軍;武成初,進封隋國公,尋治御正、宗大夫;保定中,遷大司空、涇州刺史。天和三年卒,贈太保,謚曰桓。隋受禪,追尊為武元皇帝,廟號太祖。
人物簡介
【介紹】: 北周武川人。唐高祖李淵祖父。西魏時從宇文泰討平曹泥,出戰(zhàn)東魏。趙青雀之亂,輔魏太子出頓渭北。西魏文帝大統(tǒng)中累官至太尉,封隴西郡公,與宇文泰、李弼等八人,以功參佐命,時稱為“八柱國家”,賜姓大野氏。周受禪,追封唐國公,謚襄。李淵建唐朝,追尊為景皇帝,廟號太祖。
人物簡介
【生卒】:852—912 【介紹】: 即五代后梁太祖。后梁王朝創(chuàng)建者。宋州碭山人。小名朱三。少孤。初從黃巢為同州防御使。唐僖宗中和二年降唐,為河中行營招討副使,賜名全忠。以敗黃巢軍、破秦宗權、拒李克用諸功,封梁王,累官宣武、宣義、護國、忠武四鎮(zhèn)節(jié)度使。昭宗天祐初殺昭宗,四年代唐稱帝,建國號梁,史稱后梁。更名晃,改元開平,建都汴州。尋殺哀帝。在位六年。乾化中為子友圭所殺。全唐文·卷一百一
帝姓朱氏。諱晃。初名溫。宋州碭山人。唐大中六年生。初從黃巢。尋降于河中節(jié)度使王重榮。重榮表奏僖宗。授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賜名全忠。天復元年封梁王。天祐二年加相國。改封魏王。備九錫。四年四月受唐禪。改今名。開平三年。加尊號睿文圣武廣孝皇帝。在位六年。年六十一。謚曰神武元圣孝皇帝。廟號太祖。
人物簡介
【生卒】:852—905 【介紹】: 五代時吳國創(chuàng)建者。廬州合肥人,字化源,原名行憫。少孤貧,有膂力。初為盜,后應募為州兵,遷隊長,使出戍,遂起兵為亂。據(jù)廬州,唐即授其為廬州刺史。其后,討畢師鐸,破孫儒,悉有淮南、江東地,拜淮南節(jié)度使。昭宗天復二年,封吳王。為人寬簡有智略,善撫將士,頗得士心。在位四年。謚武忠,又改謚孝武王,廟號太祖。全唐文·卷一百二十八
行密字化源。廬州合肥人。自廬州刺史累遷淮南節(jié)度使。乾寧二年。表請討朱全忠。加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宏農(nóng)郡王。四年授江南諸道行營都統(tǒng)。擊敗全忠于淮水。遂全有江淮之地。光化三年加侍中。天復二年拜東面行營都統(tǒng)中書令。進封吳王。天祐二年十一月薨。年五十四。謚武忠。子溥。僭稱帝。追尊為太祖武皇帝。廟號太祖。
人物簡介
【生卒】:856—908 【介紹】: 唐末西突厥沙陀部人,別號李鴉兒。因一目失明,又號獨眼龍。朱邪赤心子。少驍勇,據(jù)云州,自稱留后。為唐軍所敗,逃往韃靼。黃巢陷京師,克用受詔入援,授代州刺史,大破黃巢軍,任河東節(jié)度使,封晉王。朱溫滅唐稱帝,克用仍奉唐正朔。子存勖建后唐,追謚武,廟號太祖。全唐文·卷一百三
帝姓朱耶氏。賜姓李。諱克用。其先隴右金城人。唐大中十年生。始祖拔野。貞觀中從太宗討高麗有功。為沙陁都督。子孫代襲。帝初為云中牙將。累官司空。龍紀元年封隴西郡王。乾寧二年進封晉王。天祐五年正月薨。年五十三。同光元年追謚武皇帝。廟號太祖。
人物簡介
【生卒】:862—925 【介紹】: 五代時閩國創(chuàng)建者。光州固始人,字信通。王潮弟。唐末與潮從王緒起兵,后部下兵變,眾推潮為主,審知為副。入閩,據(jù)泉州,克福州,盡有閩地。潮卒,繼為威武軍節(jié)度使。為人儉約,好禮下士,常乘白馬,軍中號“白馬三郎”。后梁開平三年封閩王。在位十七年。卒謚忠懿,廟號太祖。
人物簡介
【生卒】:872—926 【介紹】: 遼代皇帝,契丹迭剌部人。姓耶律,名阿保機。漢名億。后梁開平元年,推為可汗(部落聯(lián)盟長)。后梁貞明二年,并契丹八部,稱天皇王,國號大契丹,年號神冊,為遼代之始。任用漢人韓延徽、韓知古等,建城郭,制契丹大、小字,以漢法治漢人。南掠河北及代北地區(qū),西征各游牧部落。天贊五年冬滅渤海國。改為東丹,以太子倍為東丹王。七月,卒于班師途中。在位十九年。
人物簡介
即高麗太祖,字若天,新羅松岳郡(今朝鮮開城)人,生逢朝鮮半島“后三國”亂世,二十歲時投奔弓裔,率水陸軍隊攻城略地,成為弓裔麾下愛將,官至弓裔泰封政權的廣評侍中(首相)。政開五年(918年)受“四騎將”(洪儒、裴玄慶、申崇謙、卜智謙)推戴,取代弓裔,登上王位,國號高麗,年號天授。天授十六年(933年)接受后唐冊封為“高麗國王”。清泰二年(935年)合并新羅,清泰三年(936年)滅后百濟,統(tǒng)一了朝鮮半島清川江以南區(qū)域。全唐文·卷一千
建字若天。松岳郡人。大順景福間。新羅政衰。弓裔據(jù)高句麗之地。國號泰封。建事裔為侍中。梁貞明四年。逐裔自立。后唐長興中冊為大義軍使特進檢校太保使持節(jié)元菟州都督上柱國高麗王。晉天福六年加授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開運二年卒。
人物簡介
【生卒】:904—954 【介紹】: 五代后周創(chuàng)建者。邢州堯山人,字文仲。或云本常氏子,幼隨母適郭氏,遂改姓。頸部有飛雀刺花,人稱郭雀兒。初以勇力應募李繼韜麾下。歷仕后唐、后晉、后漢。后漢隱帝時位至樞密使加平章事。乾祐三年,知隱帝遣人加害于己,遂舉兵入汴。及隱帝被殺,威立劉赟為帝。旋率軍北御契丹,至澶州兵變,自立而還,代后漢稱帝,建國號周,史稱后周。在位三年卒,廟號太祖。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二
帝姓郭氏。諱威。字文仲。邢州堯山人。唐天祐元年生。歷事后唐晉漢。漢乾祐三年授鄴都留守兼樞密使監(jiān)國。廣順元年正月。受漢太后冊即皇帝位。顯德元年。加尊號圣明文武仁德皇帝。在位四年。年五十一。謚曰圣神恭肅文武孝皇帝。廟號太祖。
人物簡介
【生卒】:927—976 【介紹】: 即宋太祖。世為涿州人,生于洛陽。仕后周,官至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jié)度使。恭帝顯德七年,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改元建隆。在位期間,先后攻滅荊湖、后蜀、南漢、南唐諸國。選用將領駐守北方要地,防御契丹。削奪禁軍和藩鎮(zhèn)兵權,以文臣帶京官銜,任知州、知縣,代軍人掌地方政權。設轉運使,分掌地方財權,并監(jiān)察地方官。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并以樞密使掌兵,三司使理財,分散宰相權力。又興修水利,獎勵農(nóng)桑。在位十七年,中央集權加強。因重文輕武、偏重防內(nèi),導致積弱局面形成。全宋文·卷一
宋太祖趙匡胤(九二七——九七六),世為涿郡(今河北涿縣)人,生洛陽夾馬營中。后漢乾祐元年,應募為郭威部屬。仕后周,補東西班行首,累官殿前都指揮使,拜定國軍節(jié)度使。后周顯德六年,升殿前都點檢。恭帝即位,改歸德軍節(jié)度使。七年,率兵拒北漢、契丹兵,至陳橋驛,將士大噪,擁之南還,受周禪,即帝位,國號宋。平李筠、李重進之叛,繼滅荊湖、后蜀、南漢、南唐,并于開寶二年親征北漢。懲五代節(jié)鎮(zhèn)過重、君弱臣強之弊,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以文臣知州,以朝官知縣,以京朝官監(jiān)臨財賦,又置轉運使、通判,遂使兵權、財權、司法權盡歸朝廷。在位十七年,年號三:建隆、乾德、開寶。見《宋史》卷一至卷三《太祖紀》。
人物簡介
【生卒】:963—1004 【介紹】: 宋黨項人。李繼捧族弟。太祖開寶末,授定難軍管內(nèi)都知蕃落使。太宗太平興國七年,不從繼捧內(nèi)遷,遁往夏州北之地斤澤。自以李氏世有西土,圖謀復興,西人多歸之。雍熙三年,降遼。遼命為定難軍節(jié)度使。淳化元年(遼統(tǒng)和八年),受遼冊為夏國王。次年降宋,授銀州觀察使,賜姓名趙保吉。五年,宋軍破夏州時脫走。真宗即位,繼遷再請降,授夏州剌史、定難軍節(jié)度使。未幾復叛。咸平五年,攻陷靈州,以為西平府。后與西蕃戰(zhàn),中流矢,旋卒。西夏建國,追尊皇帝,謚神武,廟號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