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劉如璿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秦州上邽人。解褐唐昌尉,遷乾封尉。歷侍御史、吏部員外郎、夏官郎中。武則天時,左授都城令,轉(zhuǎn)南鄭令。遷司仆、司農(nóng)二少卿。萬歲通天元年,官秋官侍郎,受詔議毀《老子化胡經(jīng)》事。樊氏子因父為來俊臣誣以謀反誅,自刳腹死,如璿見之淚下,俊臣奏其黨惡,當絞。則天宥其死,流瀼州。征還,復秋官侍郎,辭疾,授兗州都督。好著述,有文集。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五
如璿。武后朝太中大夫秋官侍郎。為來俊臣所誣。流漢州。
楊相如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南昌人。中宗神龍初進士。補當涂尉,屢上書言事,改歷晉陵、陸渾。又上《君臣政要》。拜左拾遺,上書言宇文融搜刮逃亡戶為不便。玄宗開元末復上書,語益切直,出為懷州別駕。
全唐文·卷三百三
相如。洪州南昌人。神龍初進士。補當涂尉。徙晉陵陸渾。召拜右拾遺。開元末出為懷州別駕。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武陽(今河北大名北)人。睿宗時為監(jiān)察御史,時崔日知犯贓,曾彈劾之。玄宗開元中任京兆司錄,時京兆人權梁山稱帝反,理當連坐,幸為宋璟所釋免。事跡散見新、舊《唐書·崔日用傳》、《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上》、顏真卿《有唐開府儀同三司行尚書右丞相上柱國贈太尉廣平文貞公宋公神道碑銘》。《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閩人。住同愛寺。善勸誘閩中士民慕悅之。紓急解難。若己饑渴。精舍庵廬所至有成就。開元十年議于其寺。開浴室以便大眾。然地勢視他處隆亢。泉出其下。且遠不易致。雖枯槔瓶綆無用也。既而卑遠之源一夕頓涸。忽清泉迸出。去浴室二十馀步。而近。識者以為如誠德所感云。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開元末。嘗典福州鐘山。床座俄有僧。疥癩被體。衣服破垢。而膿血虱蟣狼藉。見者去之。他僧之與居者。皆相戒不肯褻近。一獨撫視加厚。時為浣濯捫拭。又求善藥使傳治。滿夏遂辭去。一問所歸地。曰大乘寺東之庵也。一曰。我習知此地。然無所謂庵者。曰公不我信。則他日宜一來。后一果往。則其僧已迎笑戶外。樓閣殿堂壯麗。留信宿。其僧送出山。既揮手別。稍回顧。則但丹崖翠壁。老樹奇石而已。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如一。不知何許人也。開元末為僧典床座。俄有僧遍身瘡疥。衣服襤縷巡繞寺中。僧眾睹之無不厭惡。唯一見而??焉。延入常住別堂。安置度夏。夏末辭去。一問去何所。答曰。歸庵中。又問。庵在何也。只在大乘寺東。一曰。某日前方自彼來勿見庵處。曰不信但來相訪。某兩日后專來。一遂往。果見前僧在巖口相候。因攜手入一精舍。樓閣森聳殿堂交錯。且非人間景物。三日遣一公下山?;厥滓娤な菐r石方知圣寺耳。一由是倍力修進愿預圣流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句容人。官橫陽主簿。有詩名,與孫處玄等十八人相唱和,其詩匯編成《丹陽集》。有《異物志》。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句容(今屬江蘇)人,約玄宗時在世。官至橫陽縣主簿。善詩能文,與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友善,有詩寄酬。殷璠匯次其與包融、丁仙芝、蔡希周、孫處玄等18人詩為《丹陽集》。事跡見《新唐書·藝文志四》、《唐詩紀事》卷一五、《嘉泰吳興志》卷一六。著有傳奇,《新唐書·藝文志三》著錄其《異物志》3卷、《古異記》1卷,均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4首及斷句2聯(lián)。
唐詩匯評
沈如筠,生卒年不詳,潤州句容(今屬江蘇)人。早歲即以詩馳名,為吏部侍郎盧藏用所賞,又與道士司馬承禎友善,然白首方得一尉。約開元末,官橫陽主簿,有《正聲集》,詩三百首,已佚。殷瑤集如筠及包融、儲光羲等潤州籍詩人十八人詩,編為《丹陽集》,亦佚。《全唐詩》存詩四首,殘句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吳興人。俗姓謝,字清晝。謝靈運十世孫。幼入道,肄業(yè)湖州杼山,與陸羽同居妙喜寺,為莫逆之交。顏真卿為刺史,集文士撰《韻海鏡源》,皎然預其論著,至是聲價藉甚。李端在匡獄,依止稱門生。一時名公,俱相友善。登戒于靈隱。文章雋麗,當時號為釋門偉器。貞元中卒。有《詩式》及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晝,晚年以字行,俗姓謝,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自稱謝靈運十世孫,實為謝安十二世孫。玄宗天寶三載(744)前后出家于潤州江寧縣長干寺,七載登戒于常州福業(yè)寺。天寶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亂后定居湖州,與歷任州縣長吏、過往士大夫及江南隱士詞客交游唱酬不絕。曾與劉長卿、李季蘭、陸羽、朱巨川、閻伯均、靈澈、劉禹錫、孟郊、陸長源、韋應物等人唱酬。其唱酬活動之最著稱者在大歷八年至十二年(773-777),顏真卿時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內(nèi)共32位文人修撰韻編類書《韻海鏡源》,并以顏、皎為中心,形成一個多達95人之聯(lián)唱詩人群,其唱和作品結集為《吳興集》10卷。受其師守真影響,皎然對律宗、天臺宗、密宗、南北禪宗兼收并蓄,自大歷后期起則日益傾心于南宗禪。生平事跡見《宋高僧傳》本傳,今人賈晉華有《皎然年譜》。文章清麗,詩名甚著,并長于詩歌理論。有《晝上人集》(又題《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編于貞元八年,今存。另著有論詩著作《詩式》5卷,今存;《詩議》(一作《詩評》)3卷,今存1卷。又有《儒釋交游傳》、《內(nèi)典類聚》40卷、《號呶子》10卷、《茶訣》1篇,今皆不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7卷,另收其所參與聯(lián)句詩22首,《全唐詩續(xù)拾》補2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福州(今屬福建)人。五代時閩僧。嗣雪峰義存。后住福州長生山,世稱長生和尚?!?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〇、《景德傳燈錄》卷一八有傳,《祖堂集》存其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匯評
皎然(約720-約800),俗姓謝,晚年字清晝,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早年勤學,出入經(jīng)史百家,中年暮神仙。玄宗時,曾訪名山,游長安,千王侯。后隱廟霅溪,皈依佛教。從杭州靈隱寺僧守直受戒。復居湖州杼山妙喜寺,與陸羽、吳季德、李?、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顏真卿守湖州,修《韻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歷任湖州刺史如崔論、盧幼平、陸長源、于頔等,俱與之交游唱和。工詩、著述甚多,與清江并稱“會稽二清”。貞元五年(789),撰成《詩式》五卷,乃唐代較系統(tǒng)之詩論專著,今存。八年,集賢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編其詩文十卷,納之。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七卷。
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清晝字皎然。俗姓謝氏。宋靈運十世孫。住吳興興國寺。有詩名。與刺史顏真卿諸名士酬唱。預撰韻海鏡源。貞元中。敕寫其文集入秘閣。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晝。吳興長城人。姓謝氏??禈泛铎`運十世孫也。幼負異材。不為世俗所羈絆。遂削染。登具于靈隱戒壇。復依守真律師。究毗尼學。儒編老什。靡弗臻其極。尤工著述。辭章俊麗。吟詠尤造微賾。與會稽靈徹錢塘道標齊名。故時諺曰。越之徹洞冰雪。杭之標摩云霄。霅之晝能清秀。中年遍訪禪席。南能北秀之指。皆所參扣。貞元初。居東溪草堂。嘆曰。使雖有仲尼之博識。胥臣之多聞。終朝目前矜道侈義。適足以自撓性真。豈若孤松片云。蒲團相對。無言而意得。至靜而神諧者哉。于是作文謝遣筆硯。遁居杼峰。五年五月。會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負譴。再移守吳興。一見語合。請益宗乘大略。異日汎論及詩。皎命門人出藁一卷以視。且言近日廢置之故。洪驚曰。向嘗讀沈約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詩箴。三子所論。殊不及此宜益自力。以鼓舞天下。而乃中輟。以棄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舊居京之興國寺。軍吏沈釗德清人。暮乘馬抵駱駝橋。月色如練。見數(shù)人盛衣冠立。釗問其故。曰項王祠東興國寺皎公。脩齋召我耳。長城赳卒錢沛。泊舟呂山南。見數(shù)百人。持食負帛。笑語而過。問之則曰。赴皎公齋歸。 后終于抒峰。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則有韋應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肅薛逢呂渭楊達陸羽。其制作。則有號呶子十卷。內(nèi)典類聚四十卷。儒釋交游傳。外有韻海二十卷。蓋相國于公頔。魯公顏真卿所脩。而皎寔裨其行云。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皎然。名晝。姓謝氏。長城人??禈泛钍缹O也。幼負異才性與道合。初脫羈絆漸加削染。登戒于靈隱戒壇守直律師邊聽毗尼道。特所留心于篇什中。吟詠情性。所謂造其微矣。文章俊麗。當時號為釋門偉器哉。后博訪名山。法席罕不登聽者。然其兼攻并進。子史經(jīng)書各臻其極。凡所游歷京師則公相敦重。諸郡則邦伯所欽。莫非始以詩句牽勸令入佛智。行化之意本。在乎茲。及中年謁諸禪祖了心地法門。與武丘山元浩會稽靈澈為道交。故時諺曰。之晝能清秀。貞元初居于東溪草堂。欲屏息詩道非禪者之意。而自誨之曰。借使有宣尼之博識胥臣之多聞。終朝目前矜道侈義。適足以擾我真性。豈若孤松片云禪座相對無言而道合至靜而性同哉。吾將入杼峰與松云為偶所著詩式及諸文筆并寢而不紀。因顧筆硯曰。我疲爾役爾困我愚。數(shù)十年間。了無所得。況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住既無心去亦無我。將放汝各歸本性。使物自物不關于予。豈不樂乎。遂命弟子黜焉。至五年五月會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負譴再移為湖守。初相見未交一言?;腥羯窈稀K刂诜鹄?。因請益焉。先問宗源次及心印。公笑而后答。他日言及詩式。具陳以宿昔之志。公曰不然。固命門人檢出草本。一覽而嘆曰。早年曾見沈約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詩箴。三子所論殊不及此。奈何學小乘褊見以宿志為辭邪遂舉邑中辭人吳季德。梁常侍均之后。其文有家風。予器而重之。晝以陸鴻漸為莫逆之交。相國于公頔顏魯公真卿。命裨贊韻海二十馀卷。好為五雜徂篇。用意奇險實不忝江南謝之遠裔矣。晝清凈其志高邁其心。浮名薄利所不能啖。唯事林巒與道者游。故終身無惰色。又興冥齋蓋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晝舊居州興國寺。起意自捐衣囊施之。嘗有軍吏沈釗。本德清人也。夕從州出乘馬到駱駝橋。月色皎如。見數(shù)人盛飾衣冠。釗怪問之。如何到此。曰項王祠東興國寺然公修冥齋。在茲伺耳。釗翌日往覆。果是鬼物矣。又長城赳胥錢沛。行役泊舟呂山南。見數(shù)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負束帛怡然語笑而過。問其故云。赴然師齋來。時顏魯公為刺郡。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以貞元年終山寺。有集十卷。于頔序集。貞元八年正月敕寫其文集入于秘閣。天下榮之。觀其文也亹亹而不厭。合律乎清壯。亦一代偉才焉。晝生常與韋應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肅崔子向薛逢呂渭楊逵?;螋⒔M?;虿家?。與之交結必高吟樂道。道其同者則然始定交哉。故著儒釋交游傳及內(nèi)典類聚共四十卷號呶子十卷。時貴流布。元和四年太守范傳正會稽釋靈澈。同過舊院。就影堂傷悼彌久。遺題曰。道安已返無何鄉(xiāng)慧遠來過舊草堂。余亦當時及門者。共吟佳句一焚香。其遺德后賢所慕者相繼有焉。又唐黃州大石山釋福琳。姓元氏。荊州人也。父為襄陽判司。素崇釋氏。琳幼好佛門恒循檢操。早知割愛。就玄靜寺謙著師下剃染登滿足法已。躬禮荷澤祖師乃契真心。后至黃陂剪茅營舍。終成大院安集四方禪侶。琳終時年八十二。興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評論

權德輿《送靈澈上人廬山回歸沃州序》
吳興長老晝公,撰六義之精英,首冠方外。
于顧《釋皎然抒山集序》
有唐吳興開士釋皎然,字清晝,即康樂之十世孫,得詩人之奧旨,傳乃祖之菁華,江南詞人,莫不楷范。極于緣情綺靡,故辭多芳澤:師古興制,故律尚清壯。其發(fā)明之理,則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議也。
因話錄
吳興僧晝,字皎然,工律詩。嘗謁韋蘇州,恐詩體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體十數(shù)篇為贄。韋公全不稱賞。晝極捻。明日,寫其舊制獻之。韋公吟詠,大加嘆詠,因語晝云:“師幾失聲名。何不但以所工見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晝大伏其鑒別之精。
唐語林
楚僧靈一,律行高潔,而能為詩。吳僧皎然,一名晝一,工篇什,著《詩評》三卷。及卒。德宗遣使取其遺文。中世文僧,二人首出。
滄浪詩話
釋皎然之詩,傷唐諸僧之上。
對床夜語
唐僧詩,除皎然、靈澈三兩輩外,馀者率皆衰敗不可救,蓋氣宇不宏而見聞不廣也。
唐才子傳
(皎然)外學超然,詩興閑適,居第一流、第二流不過也。
《唐詩品》
皎師臥深山壑,思繞滄州,游從既勝,興致復遠。其詩深窺色相,騁其才力,在諸衲間,一公之外,卓非等等。然禪悟未徹,機鋒猶近。
唐詩歸
鐘云:僧詩有僧詩氣習,僧而必不作僧詩,便有不作僧詩氣習。皎然清淳淹遠,當于詩中求之,不當于憎中求之。
李維楨《汪文宏詩序》
皎然不能為唐初盛詩,而談詩得唐初盛法,時代所限,難以自超。
唐音癸簽
皎然《抒山集》清機逸響,閑淡自如,讀之覺別有異味,在咀嚼之表,當由雅慕曲江,取則不遠爾。
《詩辯坻》
皎然精于詩法,而己作不能稱,較之清江氣骨,故應卻步。
《唐七律雋》
皎公詩婉雋,不特為詩僧冠,可與文房、仲文并轡中原。
《東目館詩見》
皎然興高詞瞻,各體皆備,詩僧中豪者也。昔人評永師書有冷齋飯氣。晝詩不然,知非菜肚阿師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韓氏。慈州人。少商賈逐什一利。忽自悔。依汴京相國寺洪思法師出家。登具后。訪道嵩少。見神會禪師于洛下。疑情頓釋。受印可。后遁太行山馬頭峰下。褚墩戍將王文信。唱眾構宇。以說法匡徒。刺史李亞卿。邀入城不起。元和六年示寂。報齡八十九。三月遷輿于塔。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又唐太行山釋法如。俗姓韓。慈州人也。少為商賈心從平準。至今東京相國寺發(fā)心。依洪思法師出家。隸業(yè)偕通。遂往嵩少間游于洛邑。遇神會祖師授其心訣。后登太行山。見馬頭峰下可以棲神。結茅而止。有褚塾戍將王文信。率眾建精廬焉。刺史李亞卿中丞命入城。不赴示寂。報齡八十九。元和六年三月遷塔云。
桑如圭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肅宗乾元三年,除邠州刺史。旋授邠寧節(jié)度副使,受詔與鄜坊節(jié)度副使杜冕分道招討黨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9 【介紹】: 唐僧。俗姓蕭。精研律典,頗善講宣。代宗大歷間,入譯場,從不空譯經(jīng)。敕為臨壇大德。初住西明寺,自代宗永泰后為長安大安國寺上座僧。有集。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乘如。大歷中河南登封縣安國寺沙門。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未詳其氏族鄉(xiāng)里。精研律部。尤能力行不怠。代宗朝。與翻譯。兼應奉兩街臨壇度人之任。當是時。凡僧寺皆隸有司。故五眾身亡。衣資什具。悉入官庫。正同籍沒。殊非律指。于是如上言。乞加釐革。大歷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詔今后亡僧物。隨以入僧。仍斑告中書省牒天下遵行者。積弊頓除。如之力于教門多矣。終于西明安國二寺上座。平生盛著述。圓照編集為三卷。行世。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乘如。未詳氏族。精研律部頗善講宣。繩準緇徒罔不循則。代宗朝翻經(jīng)如預其任。應左右街臨壇度人弟子千數(shù)。先是五眾身亡衣資什具悉入官庫。然歷累朝曷由釐革。如乃援引諸律。出家比丘生隨得利死利歸僧。言其來往來無物也。比丘貪畜自茲而??者職由于此。今若歸官例同籍沒。前世遺事闕人舉揚。今屬文明乞循律法斷其輕重。大歷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敕下。今后僧亡物隨入僧。仍班告中書門牒。天下宜依。如之律匠非上訓二眾而已。抑亦奮內(nèi)眾之遺事立功不朽。如公是乎。終西明安國二寺上座。有文集三卷。圓照鳩聚流布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4—823 【介紹】: 唐僧。韶州始興人。大歷間止國一禪師門下,后歸大寂法集。時禪客仰慕,蜂擁請問,室不能容,床榻為之陷折,時號“折床會”。后居長沙東寺,與相國崔群為師友。長慶間圓寂,敕謚傳明大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韶州始興人。大歷八年。謁國一于徑山后見大寂于是道德進。而名譽起矣。時叢林謂之折床會以其勤于坐禪。而床為之折也。未幾出世。說法長沙之東寺。蓋俗所謂夾山者。四方玄侶輻輳。大寂之風益振。相國崔公群以??得罪憲宗南遷。為觀察使。見會問曰。師于此事。自何而得。答曰見性得。會時方病眼。公因譏之曰。既去見性。其奈眼何。答曰性非眼見。病者非眼。公稽首謝之。仰山來參。會曰已相見了。更不用上來。仰曰。恁么相見莫不當否。會便閉卻方丈門。仰歸舉似溈山。溈云寂子是什么心行。仰云若不恁么。爭識得佗。長慶癸卯終于寺。壽八十。建塔寺之城南。及李公翱之廉問也。凡墳塔之近城者。命悉毀以全形勝。然獨留會所葬塔。且曰庶幾以別賢愚。謚傳明塔號永際。鎦膳部軻著文勤銘。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如會。韶州始興人也。大歷八年止國一禪師門下。后歸大寂法集。時禪客仰慕?jīng)Q求心要。僧堂之內(nèi)床榻為之陷折。時號折床會。猶言鑿佛床也。后徇請居長沙東寺焉。自大寂去世其法門鼎盛時無可敵。諺謂東寺為禪窟。斷可知矣。時相國崔公群慕會之風來謁于門。答對瀏亮辭咸造理。自爾為師友之契。初群與皇甫镈。議上憲宗尊號。因被镈搆出為湖南觀察。閑豫歸心于會也。至穆宗長慶癸卯歲終于寺。春秋八十。時井泉預枯異香馝馥。遷塔于城南。廉使李翱盡毀近城墳塔。唯留會所瘞浮圖。以筆題曰。獨留此塔以別賢愚矣。劉膳部軻著碑焉。敕謚傳明大師。塔曰永際。亦呼所居為夾山和尚是歟。
杜如江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4 【介紹】: 唐人。代宗大歷中為永平軍節(jié)度使李勉騎將。十一年,詔加勉汴宋節(jié)度使,汴州將李靈曜阻兵。勉大破之,靈曜北走,如江擒之以獻。德宗建中四年,朱泚稱帝,以如江為節(jié)度使。泚敗,為李晟俘獲,斬首。
薛玨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河中寶鼎人,字溫如。少以門蔭授懿德太子廟令,累遷乾陵臺令。德宗建中初以為政簡肅廉明拜中散大夫,賜金紫。入為司農(nóng)卿。后拜京兆尹,終嶺南節(jié)度觀察使,卒年七十四。嘗言“求良吏不可責文學,宜以愛人之心為本也”。剛嚴明察,勤身率下,然無經(jīng)術大體。
全唐文·卷五百二十六
玨字溫如。河中寶鼎人。累遷楚州刺史。建中初拜司農(nóng)卿。改太子賓客。出為嶺南觀察使。卒年七十四。贈工部尚書。
何如瑛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康州新興人。少失怙,好讀兵書,善騎射。從江右觀察使李勉為折沖都尉,遷左威將軍,充桂州防遏使。盧慎微代勉節(jié)度嶺南,言其入廣州時,多匿貨寶,遂殺之。搜查其家,得珠琲,乃其父寓合浦時所遺。觀察使徐浩為之訟冤,代宗下詔厚恤其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俗姓周。始為僧,其父奪其志,使仕,至成都主簿。天寶之亂,復為僧。嘗居京師西明寺,又居岣嶁山,終居龍安寺。柳宗元有《龍安海禪師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