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東晉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字巨和。懷帝永嘉之亂,隱于泰山。恬靜寡欲,修導養(yǎng)之法。不研經(jīng)典,授業(yè)以形不以言。前秦主苻堅遣使征之,至長安。堅賜以衣冠,任其為齊尚父,均不受。乞還泰山。堅以安車送之,行達華山,嘆曰:“我東岳道士,沒于西岳,命也?!奔瓣P而死。謚曰安道先生。
人物簡介
【生卒】:?—395 【介紹】: 東晉譙國人,字安道。博學善談論。善屬文,能鼓琴,工人物、山水,擅宗教畫,亦善雕塑。師事范宣。不樂當世,堅拒太宰武陵王司馬晞召其鼓琴之命。后徙會稽郯縣。王徽之曾雪夜訪之,到門未入。晉孝武帝時,累征不至。全晉文
逵字安道,譙國人,徙居會稽剡縣,孝武時累徵散騎常侍、國子博士、國子祭酒,皆不就,太元末復徵太子中庶子,會病卒,有《竹林七賢論》二卷,集十卷。
人物簡介
【生卒】:746—821 【介紹】: 唐平州盧龍人,字安道,本名興。田廷玠子,田承嗣侄。憲宗元和七年魏博節(jié)度使田季安死,弘正為眾擁立,聽命于朝,繼任節(jié)度使。吳元濟叛,出兵討伐。后逼使成德節(jié)度使王承宗歸唐,又討平平盧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道,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和十五年詔拜成德軍節(jié)度使。次年為原成德軍都兵馬使王庭湊所殺。謚忠憫。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二
宏正本名興。字安道。平州人。田季安時為衙內(nèi)兵馬使。季安死。眾請宏正為帥。與將吏約。請歸六州版籍于朝。然后視事。憲宗嘉之。加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魏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沂國公。充魏博節(jié)度觀察處置度支營田等使。乃賜今名。元和十四年加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侍中。穆宗立。王承元以成德軍請帥。詔宏正兼中書令為節(jié)度使。長慶元年。為王庭湊所害。年五十八。冊贈太尉。謚忠憫。
人物簡介
【生卒】:?—828 【介紹】: 唐清河人,字安道。以射冠軍中。德宗時守樂壽。王廷湊叛,誘之,良弼堅壁固守。拜都知兵馬使,俄為沂州刺史。良弼率眾出,力戰(zhàn),乃得去。召為左神策軍將軍。敬宗寶歷初,擢夏、綏、銀節(jié)度使。官終橫海節(jié)度使。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潭州長沙人,字安道。真宗大中祥符五年進士。歷知開封縣,為考官試進士,既彌封,輒發(fā)視,擇有名者居上,坐降官,監(jiān)光化軍酒。后起通判鄧州,累遷工部郎中,為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因愛歐陽修文,召置門下,以女妻之。初未仕時,家有良田數(shù)十頃,既貴,悉分與族人。以清節(jié)為時名臣。全宋詩
胥偃,字安道,長沙(今屬湖南)人。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進士,授大理評事,通判湖、舒二州。景祐初知制誥。后遷工部郎中,入翰林為學士,權知開封府。卒年五十七。事見《隆平集》卷一四,《宋史》卷二九四有傳。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83—1039 宋人。字安道,長沙(今屬湖南)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登進士第,授大理評事,通判湖、舒二州,累遷翰林學士,知開封府。歐陽修即其婿。《宋史》卷二九四有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收其《夢中詩》2句,系誤作唐人收入。全宋文·卷三五八
胥偃(九八三——一○三九),字安道,潭州長沙(今湖南長沙)人。大中祥符五年舉進士甲科,授大理評事,通判湖、舒二州,直集賢院、同判吏部南曹、知太常禮院,再遷太常丞、知開封縣。降監(jiān)光代軍酒,起通判鄧州、許州,徙知漢陽軍。還判三司度支勾院、修起居注。累遷尚書刑部員外郎、知制誥,遷工部郎中,入翰林為學士,權知開封府。寶元二年卒,年五十七。嘗愛歐陽修文,召置門下,妻以女。《宋史》卷二九四有傳,又見《歐陽文忠公外集》卷一八《與刁景純書》宋人校語,《隆平集》卷一四。
人物簡介
【生卒】:?—1043 【介紹】: 宋潤州丹陽人,字安道。真宗大中祥符五年進士。累官殿中丞,為秘閣校理。出知常州,歷淮南轉(zhuǎn)運副使,兼發(fā)運司事,于真、楚、泰州及高郵軍置斗門以利蓄泄灌溉;又增常平倉儲積備荒。召修起居注。西夏起兵,論恢復民兵,施行于河東路,為諸路效仿。進兵部郎中、權知開封府,馭吏嚴肅。為呂夷簡所忌,出知宣州。上《御戎要略》、《邊防雜事》。官終龍圖閣直學士、知永興軍。全宋詩
吳遵路(九八八~一○四三),字安道,丹陽(今屬江蘇)人。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進士。仁宗天圣中歷知崇、洪、宣州,徙陜西都轉(zhuǎn)運使,遷龍圖閣直學士,知永興軍。慶歷三年卒,年五十六(《東都事略》卷一一五)。事見《京口耆舊傳》卷三《吳淑傳》,《宋史》卷四二六有傳。今錄詩二首。全宋文·卷三二九
吳遵路(九八八——一○四三),字安道,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吳淑子。大中祥符五年進士。累官殿中丞,為秘閣校理。上奏忤章獻太后,出知常州。明道中為司封員外郎、權開封府推官,改三司鹽鐵判官,加直史館,為淮南轉(zhuǎn)運副使。景祐中遷工部郎中,坐失按降知洪州??刀ㄔ瓿煺麻w待制,進兵部郎中、權知開封府。慶歷初出知宣州,后徙陜西都轉(zhuǎn)運使,遷龍圖閣直學士,知永興軍。慶歷三年卒,年五十六。《宋史》卷四二六有傳,又見《隆平集》卷一四,《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三、一一九、一二六、一三一、一三二、一四○。
人物簡介
【生卒】:1000—1064 【介紹】: 宋韶州曲江人,初名希古,字安道。仁宗天圣二年進士。累遷集賢校理,以諫罷范仲淹事被貶監(jiān)筠州酒稅。慶歷中為右正言,支持新政。使契丹,還任知制誥、史館修撰。再使契丹,以習契丹語被責,復遭茹孝標中傷,遂棄官返鄉(xiāng)?;实v四年起知桂州,經(jīng)制廣南東西路賊盜。尋又助狄青平定儂智高,留廣西處置善后事宜。加集賢院學士,徙潭、青州。嘉祐間交阯進擾,任廣西體量安撫使。后以尚書左丞知廣州。有《武溪集》。全宋詩
余靖(一○○○~一○六四),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進士。初為贛縣尉,累擢集賢校理。景祐三年(一○三六)以上疏論范仲淹謫官事,貶監(jiān)筠州酒稅。遷知英州。慶歷間為右正言。三使契丹,以作蕃語詩出知吉州?;实v四年(一○五二),知潭州,改桂州。后加集賢院學士。嘉祐六年(一○六一),知廣州。官至工部尚書。英宗治平元年卒,年六十五。謚襄。有《武溪集》二十卷。事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二三《余襄公神道碑銘》,《宋史》卷三二○有傳?!∮嗑冈姸恚悦鞒苫拍晏K韡等刻《武溪集》為底本(藏北京圖書館),參校明嘉靖四十五年劉穩(wěn)刻本(簡稱劉本,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輯得的集外詩附于卷末。全粵詩·卷二二
余靖(一○○○ — 一○六四),原名希古,字安道,韶州曲江(今韶關市)人。宋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進士。初為贛縣尉,累遷秘書丞,受命與王洙并?!?a target='_blank'>史記》、《漢書》、《后漢書》,擢集賢校理。景祐三年(一○三六)以上疏論范仲淹謫官事,貶監(jiān)筠州酒稅。后遷知英州。慶歷間為右正言,屢奏安邊之策,嘗三使契丹,皆不辱使命。以作蕃語詩出知吉州?;实v四年(一○五二),僮酋儂智高反,命靖知潭州,改桂州,經(jīng)制廣南東西,與狄青、孫沔協(xié)同作戰(zhàn)。事平,遷尚書工部侍郎,復加集賢院學士,遷吏部侍郎。嘉祐六年(一○六一),知廣州。官至工部尚書。英宗治平元年卒,年六十五。謚襄。有《武溪集》二十卷。事見本集卷二一附錄歐陽修《余襄公神道碑銘》,《宋史》卷三二○有傳。全宋文·卷五五五
余靖(一○○○——一○六四),本名希古,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天圣二年進士,起家為贛縣尉,累遷秘書丞、集賢校理。因上疏諫罷范仲淹事被貶,后稍復原官。慶歷三年為右正言,以使契丹不辱使命,還任知制誥、史館修撰。再使契丹還,以習契丹語被責,遂棄官返鄉(xiāng)里。皇祐四年起知桂州、經(jīng)制廣南東路盜賊。次年助狄青破儂智高亂,留廣西處置善后,后加集賢院學士,徙知潭州、青州。嘉祐五年交趾進擾,出任廣西體量安撫使,旋以尚書左丞知廣州。英宗即位,拜工部尚書。治平元年代還,道病卒,年六十五,謚曰襄。著有《慶歷正旦國信語錄》一卷、《武溪集》二十卷、《諫草》三卷。見歐陽修《余襄公神道碑銘》(《歐陽文忠公集》卷二三),《宋史》卷三二○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07—1091 【介紹】: 宋應天宋城人,字安道,號樂全居士。仁宗景祐元年舉茂才異等科,復中賢良方正科。歷知昆山縣,通判睦州。西夏入犯,上平戎十策。歷知諫院,論建甚多,主與西夏講和。累進翰林學士,拜御史中丞,改三司使。出知數(shù)州府。英宗治平中召拜翰林學士承旨。神宗即位,拜參知政事,反對任用王安石,極論新法之害。以太子少師致仕。既告老,而論事益切,于用兵、起獄尤反復言之。卒謚文定。有《樂全集》。全宋詩
張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號樂全居士,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舉茂材異等,為校書郎,知昆山縣。又舉賢良方正,遷著作佐郎、通判睦州。召直集賢院,俄知諫院。歷知制誥,權知開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加端明殿學士、判太常寺。坐事出知滁州,頃之,知江寧府,入判流內(nèi)銓。以侍講學士知滑州,徙益州。復以三司使召,遷尚書左丞、知南京。未幾,以工部尚書帥秦州。英宗立,遷禮部尚書,知鄆州,還為翰林學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參知政事,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又轉(zhuǎn)徙中外,以太子少師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贈司空,謚文定。有《樂全集》四十卷。事見《東坡后集》卷一七《張文定公墓志銘》?!?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八有傳。 張方平詩四卷,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樂全集》為底本,校以清吳興陶氏抄本(簡稱陶本,藏北京圖書館),清抄本(藏北京圖書館),清抄季錫疇校本(簡稱季本)。又據(jù)《欒城集》等輯得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七八二
張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號樂全居士,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少穎悟,景祐元年舉茂材異等,寶元元年又中賢良方正。西夏叛,上《平戎十策》。歷知諫院、知制誥,進翰林學士,拜御史中丞、三司使。出知杭、益等州府,十易藩鎮(zhèn)。英宗召拜翰林學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參知政事,尋以父憂免。服闋,以觀文殿學士留守西京,又歷數(shù)郡。極論新法之害。數(shù)請老,元豐二年以太子少師致仕,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謚文定。深識三蘇父子,故蘇軾終身敬事之。有《樂全集》四十卷(存)、《玉堂集》二十卷、《注仁宗樂書》一卷。見王鞏《張公行狀》(《樂全集》附錄),《宋史》卷三一八本傳。
人物簡介
楊適,字安道,慈溪(今浙江慈溪)人。隱居大隱山,為人醇厚介特,議論辯博。鄉(xiāng)人嚴憚之,尊之曰「大隱先生」。衣食才自給,非義之饋,一介不取。躬耕養(yǎng)親族之貧者。善言治道,究歷代治亂之原。喜治經(jīng)。退處四十年,德行益高,名聞京師。仁宗詔求遺逸,太守鮑柯以名聞,太守錢公輔又薦之,授將仕郎,試太學助教,州遣從事致詔書、袍笏、輿從迎之,辭不受,遁去。卒,年七十六。遺令冢石壙前曰「宋隱人之墓」。見王應麟《大隱楊先生傳》(《深寧文鈔摭馀編》卷一)。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明州慈溪人,字安道,一作韓道。隱居大隱山,為人醇厚介特,議論辯博平正。善言治道,治經(jīng)不守章句,后進師之,稱大隱先生。仁宗嘉祐六年,以薦授將仕郎、試太學助教,辭不受。卒年七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