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東周寶鼎

參考典故
九鼎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248~
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上問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上自南郡由武關歸。
李鉉 朝代: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齊渤海南皮人,字寶鼎。家貧,春夏務農(nóng),秋冬入學。從師學《》、《》、《三禮》及《左氏春秋》,又從大儒徐遵明受業(yè)五年,稱高第。撰定《孝經(jīng)》、《論語》、《毛詩》、《三禮》義疏及三傳異同等合三十余卷。舉秀才,除太學博士。高歡令高澄選飽學之士教諸子,澄薦鉉,征詣晉陽。于講授之暇刪正六藝經(jīng)注中謬字,名曰《字辨》。齊文宣帝時,累遷至國子博士。
《國語辭典》:寶鼎(寶鼎)  拼音:bǎo dǐng
1.原為古代的炊器,后作為政權的象徵,故稱為「寶鼎」?!妒酚洝>矶?。封禪書》:「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br />2.漢郊祀歌曲?!稘h書。卷六。武帝紀》:「六月,得寶鼎后土祠旁。秋,馬生渥洼水中。作寶鼎、天馬之歌。」
3.三國時吳國孫皓的年號(西元266~269)。
《分類字錦》:王雒寶鼎(王雒寶鼎)
后漢書明帝紀:永平六年二月,王雒山出寶鼎,廬江太守獻之。
分類:貢獻
《國語辭典》:寶鼎勛章(寶鼎勛章)  拼音:bǎo dǐng xūn zhāng
一種三軍勛章。用以表揚有功將士,可分九等,一至四等頒給將官,三至六等校官,四至七等尉官,至于準尉及士兵則可獲六至九等的獎勵。限著軍服時佩帶。
《分類字錦》:寶鼎焚香(寶鼎焚香)
丁鶴年 寓奉化寺寄菩提寺主詩 海龍送水金瓶貯,天女懷香寶鼎焚。
分類:莊嚴
《分類字錦》:寶鼎瑰奇(寶鼎瑰奇)
文彥博汾陰出寶鼎賦:仰窺乎天,見黃云之繚繞;俯察于地,得寶鼎以瑰奇。
分類:地瑞
《漢語大詞典》:吳興(吳興)
(1).指 元 代書畫家 趙孟頫 。 趙 為 吳興 人,故稱。 明 董其昌 畫禪室隨筆·跋趙子昂書〈過秦論〉:“ 吳興 此書學黃庭內(nèi)景經(jīng),時年三十八歲?!?br />(2).郡名。 三國 吳寶鼎 元年(公元266年)置。治所在 烏程縣 (今 浙江 吳興縣 南)。
(3).縣名。屬 浙江省 ,位于 苕溪 下游,濱臨 太湖 。
《國語辭典》:神器  拼音:shén qì
1.神物?!独献印返诙耪拢骸柑煜律衿?,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谷龂骸M蹂?。注:「神,無形無方也。器,合成也。無形以合,故謂之神器也?!?br />2.比喻帝位?!度龂萘x》第八○回:「吾父功蓋寰區(qū),威震天下,然且不敢篡竊神器。」《幼學瓊林。卷一。朝廷類》:「神器大寶,皆言帝位?!?br />3.神奇的器物,如寶劍之類。《文選。張協(xié)。七命》:「神器化成,陽文陰縵?!?/div>
《漢語大詞典》:三鼎
(1).古代祭禮,因等級而異制,士用三鼎,大夫用五鼎。儀禮·士昏禮:“期初昏,陳三鼎於寢門外東方、北面、北上?!?鄭玄 注:“鼎三者、升豚、魚、臘也?!?span id="rsiffyj" class="book">《孟子·梁惠王下》:“君所謂踰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與?” 趙岐 注:“《禮》:士祭三鼎,大夫祭五鼎故也?!?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南齊書·武帝紀》:“四爵內(nèi)陳,義不期侈;三鼎外列,事豈存奢?!?br />(2).相傳 黃帝 作三寶鼎。象天、地、人。見漢書·郊祀志上三國志·魏志·鍾繇傳“ 文帝 在東宮賜 繇 五熟釜”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太子與 繇 書曰:‘昔 有黃 三鼎, 周 之九寶,咸以一體使調(diào)一味,豈若斯釜五味時芳?’”
《國語辭典》:大綬(大綬)  拼音:dà shòu
一、二等寶鼎及云麾勛章所附的綬帶。佩掛時,由右肩垂于左脅下,綬帶下端綴以副章,勛章則佩于上衣左襟小口袋下緣,大口袋上緣的中間部位。
《漢語大詞典》:寶策(寶策)
寶鼎神策。語本《史記·封禪書》:“ 黃帝 得寶鼎神策?!焙笠浴皩毑摺毕笳魈烀蛏琊ⅰ?span id="ka4eemk" class="book">《宋書·朱齡石毛脩之等傳論》:“然后可以變國情、愜民志,撫歸運而膺寶策?!?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南齊書·高帝紀上》:“神鼎將遷,寶策無主,實賴英圣,匡濟艱危?!?/div>
《漢語大詞典》:議鼎(議鼎)
漢武帝 時 汾陰 出寶鼎,群臣上壽賀帝曰:“陛下得 周 鼎?!?吾丘壽王 獨曰非 周 鼎。 武帝 召而問之。 壽王 曰:“天祚有德而寶鼎自出,此天所以與 漢 ,乃 漢 寶,非 周 寶也?!笔乱?span id="zwvr44h" class="book">《漢書·吾丘壽王傳》。后以“議鼎”為稱人才識卓異之典。 唐 李瀚 《蒙求》:“ 壽王 議鼎, 杜林 駮 堯 ?!?/div>
《國語辭典》:玉尺量才  拼音:yù chǐ liáng cái
語本唐。李白〈上清寶鼎〉詩:「仙人持玉尺,廢君多少才?!贡扔鹘?jīng)過嚴謹?shù)臏y試取才?!?a target='_blank'>鏡花緣》第四二回:「從此珊瑚在網(wǎng),文博士本出宮中;玉尺量才,女相如豈遺苑外?!?/div>
《國語辭典》:舉鼎拔山(舉鼎拔山)  拼音:jǔ dǐng bá shān
舉得起寶鼎,拔得動高山。比喻力大無窮。明。張四維《雙烈記》第二七出:「王基霸業(yè)今朝定,舉鼎拔山蓋世強?!姑鳌o名氏《衣錦還鄉(xiāng)》第一折:「身懷舉鼎拔山力,獨占東吳數(shù)百城?!?/div>
《漢語大詞典》:赭山
(1).謂伐盡山上的樹木。 唐 柳宗元 《吏商》:“雖赭山以為章,涸海以為鹽,未有利大能若是者?!?br />(2).指伐盡樹木后光禿的山嶺。 唐 劉禹錫 《君山懷古》詩:“千載威靈盡,赭山寒水中?!?br />(3).山名。因土石呈赭色,故稱。在 浙江 蕭山 東北。古與 龕山 隔 錢塘江 對峙,東接 鱉子門 ,為江海門戶,后江流北移,此山遂與 龕山 同處江南。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覽志馀·版蕩凄涼:“﹝ 浙西 安撫使 康允之 ﹞遂棄城遁,保 赭山 ?!?清 顧炎武 《贈于副將元剴》詩:“聞道復西來,潛身入 吳 市。崎嶇 赭山 渡,迫阨 三江 壘?!?br />(4).山名。因土石呈赭色,故稱。在 安徽省 蕪湖市 北郊。上有 宋英宗 治平 二年建造的塔和相傳為 宋 黃庭堅 讀書處的 滴翠軒 等名勝古跡,今已辟為公園。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一:“余過 蕪湖 ,主人 漱泉 邀游其處,屋不甚多,而窗對 赭山 ,門臨湖水?!?span id="9ujcuro" class="book">《蕪湖縣志·地理志·山》引《江南地理志》:“﹝ 赭山 ﹞右控 大江 ,舳艫云連,俯瞰城郭,歷歷如繪。每當雨后,嵐光縹渺,八景中稱‘赭塔晴嵐’者即此?!?/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