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宣和  拼音:xuān hé
1.發(fā)抒調(diào)和?!段倪x。嵇康。琴賦序》:「可以導(dǎo)養(yǎng)神氣,宣和情志?!固?。白居易 為人上宰相書:「然則匡輔緝熙宣和之道,某雖不敏,嘗聞于師焉?!?br />2.宋朝徽宗的年號(西元1119~1125)。
《漢語大詞典》:宣和殿
宋 宮殿名。 宋 王庭圭 《題宣和御畫》詩:“ 宣和殿 后新雨晴,兩鵲飛來向東鳴?!?span id="dqdajgm" class="book">《宣和遺事》前集:“八月 宣和殿 有玉芝生於檜樹上,又有鶴三萬餘隻盤旋云霄之間?!?/div>
分類:宮殿殿名
《分類字錦》:宣和稱最(宣和稱最)
云煙過眼錄:琴則雷為第一,向為宣和殿百琴堂稱最。
分類:
《分類字錦》:宣和古籥
玉海:宣和元年三月十九日,樂工張從寶上古籥一管,自陳世習(xí)其藝,按之以聲,悉協(xié)音律,大少正聲,律呂咸備,乞頒行。從之。
分類:
《漢語大詞典》:宣和體(宣和體)
北宋 宣和 年間畫院中形成的一種繪畫流派及風(fēng)格。多以山水、花鳥、宮室臺閣為題材,強調(diào)“格法”,講究工致富麗。 元 夏文彥 圖繪寶鑒卷三:“ 李誕 、 河間 人。多畫藂竹筍籜鞭節(jié),色色畢具,此宣和體也?!眳⒁姟?院體畫 ”。
《國語辭典》:院體畫(院體畫)  拼音:yuàn tǐ huà
宋代翰林圖畫院及其后宮廷畫家的繪畫。此繪畫多為迎合帝王宮廷喜好,以花鳥、山水、宗教為題材,大都講究法度,風(fēng)格明亮華麗。
《國語辭典》:大宋宣和遺事(大宋宣和遺事)  拼音:dà sòng xuān hé yí shì
書名。作者相傳為南宋人,一說宋的遺臣于元時所作。全書二集十節(jié)。主要敘述徽宗、欽宗、高宗三朝的故事。也稱為「宣和遺事」。
《國語辭典》:宣和畫譜(宣和畫譜)  拼音:xuān hé huà pǔ
書名。不著撰人名氏,二十卷。前有宋徽宗御制序,記錄徽宗宮廷所藏歷代畫家二百三十一人,畫六千三百九十六軸。分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獸畜、花鳥、蔬果等十門,每門先作敘論,次為畫家評傳,傳后則列作品名目及件數(shù)。
《國語辭典》:宣和書譜(宣和書譜)  拼音:xuān hé shū pǔ
書名。不著撰人姓氏,二十卷。記載宋徽宗時內(nèi)府所藏墨跡,分歷代諸帝王書、以及篆、隸、正、行、草、八分、制誥等八門。每門前有敘論,并于法書目錄前系書家小傳,品第風(fēng)格源流,保存了比較豐富的書法史料,可供研究古代書學(xué)及書跡流傳的參考。此書終以蔡京、蔡卞、米芾作品,或疑即三人所定。
《漢語大詞典》:宣政
(1).宣揚政教。 宋 范仲淹 《上執(zhí)政書》:“若此后,諸處縣令特有課最可旌尚者,宜就遷一官,更留三載,庶其宣政者,可以成俗;其僥倖者,自從朝典。如此行之,三五年中,天下縣政可澄清矣?!?br />(2). 唐 長安 宮殿名。在 大明宮 內(nèi),凡隆重儀式,多于此舉行。 唐 韓愈 《論佛骨表》:“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 宣政 一見,禮賓一設(shè),賜衣一襲。”
(3). 宋徽宗 年號 政和 、 宣和 的并稱。亦借指 宋徽宗 。 宋 王庭圭 《題宣和御畫》詩:“ 長安 老人眼曾見, 萬歲山 頭翠華轉(zhuǎn)。恨臣不及 宣 政 初,痛哭天涯觀畫圖?!?金 元好問 《學(xué)東坡移居》詩之三:“亦有曇首帖,不辨作雁行。云景睿思物, 宣 政 舊所藏。”
《國語辭典》:燕山  拼音:yān shān
山脈名。位于北京市北緣,自西山一帶蜿蜒向東至河北省山海關(guān),山勢陡絕。主峰霧靈山,高二千一百一十六公尺。
《漢語大詞典》:佩香
(1).供佩用的香塊。用金玉鑲孔制成。 宋 蔡絳 鐵圍山叢談卷五:“﹝龍涎香﹞其模製甚大而質(zhì)古……金玉穴,而以青絲貫之,佩於頸,時於衣領(lǐng)閒摩挲以相示,坐此遂作佩香焉。”
(2). 宋 宣和 年間宮中對香的一種稱謂。 宋 趙令畤 侯鯖錄卷六:“ 宣和 五六年間……漆冠子,作二桃樣,謂之‘竝桃’。天下效之。香謂之‘佩香’。”
《國語辭典》:小簡(小簡)  拼音:xiǎo jiǎn
1.略微怠慢簡省。《后漢書。卷七八?;抡吡袀?。單超》:「單超、左悹前詣河南尹不疑,禮敬小簡,不疑收其兄弟送洛陽獄,二人詣門謝,乃得解?!鼓铣?。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丞相嘗夏月至石頭看庾公,庾公正料事,丞相云:『暑可小簡之。』」
2.簡短的信札。如:「旅美小簡」?!抖鲙肪硭模骸讣埓皟呵?,照臺兒后,一封兒小簡,掉在纖纖手?!?/div>
《漢語大詞典》:總制錢(總制錢)
宋 代附加稅之一種。 宣和 中,軍政費支出浩繁,總攬東南地區(qū)財賦的發(fā)運兼經(jīng)制使,建議增收賣酒錢、印契錢、頭子錢等以充經(jīng)費。因系經(jīng)制使建議,故稱“經(jīng)制錢”。后一度廢除。 紹興 五年總制使又仿照上法征收,于是又稱“總制錢”。參閱宋史·食貨志一、二。
《漢語大詞典》:經(jīng)制錢(經(jīng)制錢)
始于 北宋 宣和 年間的一種附加雜稅。 宋 楊萬里 《轉(zhuǎn)對札子》:“民之以軍興而暫佐師旅征行之費者,因其除軍帥謂之經(jīng)制使也,於是有經(jīng)制之錢。既而經(jīng)制使之軍已罷,而經(jīng)制錢之名遂為常賦矣。”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六:“刱比較酒務(wù)及收頭子、牙契等錢,號經(jīng)制錢以助軍費。 宣和 末, 陳亨伯 起請也。后至 昭熙 五年倣此,亦收總制錢?!眳⒁姟?經(jīng)總制錢 ”。
《漢語大詞典》:經(jīng)總制錢(經(jīng)總制錢)
“經(jīng)制錢”和“總制錢”的并稱, 宋 代的附加雜稅。前者始于 北宋 宣和 年間, 陳遘 以發(fā)運使兼經(jīng)制使督理東南地區(qū)財賦,加征賣酒、典賣田宅的牙稅,常賦外的頭子錢,以及其他項目的稅金,稱經(jīng)制錢。其后 翁彥國 為總制使,效其法別立名目征稅,稱總制錢。 宋 葉適 《監(jiān)司》:“提刑司則以催趣經(jīng)總制錢、印給僧道免丁由子為職,而刑獄寃濫,詞訴繁滯,則或莫之省焉?!?span id="f0qnakq" class="book">《宋史·職官志七》:“﹝ 乾道 ﹞八年,用臣僚言,諸路經(jīng)總制錢併委提點刑獄官督責(zé)。” 清 顧炎武 《讀〈宋史·陳遘〉》:“然則 宋 之所以亡,自經(jīng)總制錢,而此錢之興,始於 亨伯 ?!币嗍∽鳌?經(jīng)總錢 ”、“ 經(jīng)總 ”。 宋 葉適 《黃子耕墓志銘》:“經(jīng)總制有額無錢,十收六七…… 子耕 會一郡成賦,法應(yīng)隸經(jīng)總者,以十年中酌取之,閣免其逋負。錢額均等,故態(tài)盡革,更為最矣?!?清 顧炎武 《讀〈宋史·陳遘〉》:“其后, 葉正則 作《外稿》,謂必盡去經(jīng)總錢,而天下乃可為,治平乃可望也。”參閱 宋 羅大經(jīng) 鶴林玉露卷七、文獻通考·征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