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978—1013 【介紹】: 宋宗室,字子禮。趙惟吉弟。太宗端拱元年,授右武衛(wèi)將軍。真宗大中祥符四年,累遷右千牛衛(wèi)大將軍。好學(xué),為詩頗清麗,優(yōu)游典籍,以禮法自居,為宗室所推重。全宋詩
趙惟和(九七八~一○一三),字子禮,宋宗室燕王德昭第五子。太宗端拱元年(九八八)授右武衛(wèi)將軍。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一○○八)知澄州,四年遷右千牛衛(wèi)大將軍,六年卒,年三十六。真宗嘗錄其稿二十二軸,親制序,藏于秘閣。事見《宋史》卷二四四《燕王德昭地》。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089—1142 【介紹】: 宋宗室,字叔問。趙德昭五世孫?;兆诖笥^元年進(jìn)士。警敏強記,工書。宣和初,充詳定《九域圖志》編修官。高宗建炎中試太常少卿,集《太常因革禮》八十篇。累遷徽猷閣直學(xué)士、知秀州,奉祠歸。有《崇蘭集》。全宋詩
趙子晝(一○八九~一一四二),字叔問,號西隱老人,燕王德昭五世孫?;兆诖笥^元年(一一○七)進(jìn)士,授簽書大名府判官。累官憲州通判。宣和初,充詳定《九域圖志》編修官,遷刑部侍郎。南渡后,歷太常少卿,知秀州,奉祠以歸。高宗紹興十二年卒,年五十四。有《崇蘭集》二十卷,已佚,又有《肯綮錄》一卷行世。事見《北山集》卷三三《趙公墓志銘》,《宋史》卷二四七有傳。今錄詩三首。全宋文·卷三九七四
趙子晝(一○八九——一一四二),字叔問,燕懿王之后。中大觀元年進(jìn)士第,為宗室第一。起家簽書大名府判官廳公事。后為刑部員外郎。南渡后以駕部員外郎召,遷左司員外郎、太常寺少卿,除徽猷閣待制、樞密都承旨,遷兵部侍郎。請外補,以徽猷閣直學(xué)士知秀州,明年知平江府。力請祠,提舉江州太平觀,寓止衢州凡七年。紹興十二年以疾告老,遷左中奉大夫致仕。是年卒,年五十四。著文集二十卷。見程俱《趙公墓志銘》(《北山集》卷三三),《宋史》卷二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132 【介紹】: 宋宗室,字伯山,號鑒堂居士。趙德昭五世孫?;兆诔鐚幬迥赀M(jìn)士。宣和間知淮寧府。汴京失守,起兵勤王。傳檄中外,止諸路毋受張邦昌偽赦。又移書責(zé)張邦昌逆節(jié)。高宗即位,請放諸路常平積欠錢,并建三屯之議,以張收復(fù)聲勢。除延康殿學(xué)士、知鎮(zhèn)江府。建炎二年,坐事謫居南雄州。有《朝野遺事》。全宋文·卷三八八一
趙子崧(?——一一三二),字伯山,燕懿王五世孫。登崇寧五年進(jìn)士第。宣和間,官至宗正少卿,除徽猷閣直學(xué)士、知淮寧府。汴京失守,與翁彥國等同盟起兵勤王,康王命充大元帥府參議官、東南道都總管。高宗即位,除延康殿學(xué)士、知鎮(zhèn)江府、兩浙路兵馬鈐轄。后以罪降單州團(tuán)練副使,謫居南雄州。紹興二年卒于貶所?!?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宗室,字正之。趙德昭五世孫。以蔭補官。善談?wù)摚ぴ?。徽宗崇寧、大觀間大興土木,每受命董其役,時人鄙之。歷秘閣修撰、陜西轉(zhuǎn)運副使,奏請鑄小鐵錢以易蔡京鑄行之夾錫錢。及京再相,為言者論劾亂錢法,落職奉祠。高宗紹興初,由知西外宗正司改江西都轉(zhuǎn)運使,以運餉供軍需有功,進(jìn)寶文閣直學(xué)士,再知西外宗正司。卒年六十七。全宋文·卷三一三二
趙子淔,字正之,燕王五世孫。父令鑠,官至寶文閣待制。以蔭補承務(wù)郎,累遷少府主簿,河南少尹。提舉三門白波輦運司,除直秘閣。丁內(nèi)艱,起復(fù),累進(jìn)龍圖閣、秘閣修撰,除陜西轉(zhuǎn)運副使。言者希蔡京意,論其亂錢法,落職奉祠。靖康初復(fù)秘閣修撰。金人南侵,匿民間。紹興元年,復(fù)徽猷閣直學(xué)士,知西外宗正司,改江西都轉(zhuǎn)運使。以功進(jìn)寶文閣直學(xué)士,再知西外宗正司。卒于家,年六十七。《宋史》卷二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102—1167 【介紹】: 宋宗室,字清卿。趙德芳五世孫?;兆谛烷g進(jìn)士。七歲孤,家貧力學(xué)。初為真州刑曹椽,與州守爭獄事,解官去。改衢州推官。累遷直秘閣、兩浙轉(zhuǎn)運副使。時太湖民苦于水患,詔往案視,還請疏浚水道,水患息。孝宗嗣位,志圖恢復(fù),子潚督兵習(xí)“鵝鸛魚麗陣”。仕終龍圖閣學(xué)士、知泉州。卒于官。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144 【介紹】: 宋宗室。高宗族兄,孝宗生父?;兆谛驮晟嵩嚭细?,調(diào)嘉興丞。歷通判湖州,除直秘閣。孝宗被封建國公就傅,子稱建言宗室之寓于外者,當(dāng)聚居官舍,選尊長鈐束之,為高宗采納。遷秘閣修撰、知處州,累官左朝奉大夫。卒謚安僖,追封秀王。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趙子英,字積中,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宗室。紹興五年為黃巖丞,遂家焉。乾道二年知西外宗正事。五年由福建路提點刑獄公事,除直敷文閣,改福建計度轉(zhuǎn)運副使。八年由宗正少卿除秘閣修撰。見《宋會要輯稿》崇儒一之一一,選舉三四之二二、二八,萬歷《黃巖縣志》卷四。
人物簡介
【生卒】:1140—1196 【介紹】: 宋宗室,居饒州馀干,字子直。趙善應(yīng)子。孝宗乾道二年進(jìn)士。除秘書省正字。歷吏部侍郎兼太子侍講、制置四川兼知成都府等職。光宗紹熙二年,召為吏部尚書。四年,遷知樞密院事。五年,與韓侂胄等定議,立嘉王趙擴為帝,是為寧宗。拜右丞相,命朱熹待制經(jīng)筵,悉收召士君子之在外者。未幾,和韓侂胄有隙。寧宗慶元元年,罷相出知福州。侂胄黨仍誣貶不已,再謫永州安置。至衡州疾作,為守臣所窘,暴死。后謚忠定。有詩文集和《太祖實錄舉要》、《國朝諸臣奏議》。全宋詩
趙汝愚(一一四○~一一九六),字子直,饒州馀干(今江西馀干西北)人。宋宗室。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進(jìn)士。八年,知信州。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知臺州(《嘉定赤城志》卷九),尋除江西轉(zhuǎn)運判官。入為吏部郎中兼太子侍講。九年,出為福建路安撫使兼知福州,遷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光宗紹熙二年(一一九一),召為吏部尚書。四年,遷知樞密院事。五年,孝宗卒,光宗以疾不能執(zhí)喪,與外戚韓侂胄擁立寧宗,拜右丞相。在相位僅半年,即遭韓排擠出知福州,尋謫永州安置,至衡州暴卒,年五十七。謚忠定。有詩文集十五卷,已佚。編《國朝諸臣奏議》一百五十卷,傳世。事見清道光《馀干縣志》卷二一《忠定趙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九二有傳。今錄詩八首。全宋文·卷六一八五
趙汝愚(一一四○——一一九六),字子直,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僑居饒州馀干(今江西馀干)。宗室,善應(yīng)子。乾道二年擢進(jìn)士第一,簽書寧國軍節(jié)度判官。召試館職,除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著作郎。歷知信州、臺州,除江西轉(zhuǎn)運判官。入為吏部侍郎兼太子侍講,遷秘書少監(jiān)權(quán)給事中,權(quán)吏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以集英殿修撰帥福建。進(jìn)直學(xué)士、制置四川,兼知成都府。進(jìn)敷文閣學(xué)士知福州。紹熙二年召為吏部尚書。四年知樞密院事。奉嘉王即皇帝位,進(jìn)右丞相。因韓侂胄排擠,責(zé)寧遠(yuǎn)軍節(jié)度副使,慶元二年至衡州卒,年五十七。后謚忠定,封周王。著作有《太祖實錄》、《國朝諸臣奏議》(存)及詩文集十五卷。見劉光祖《宋丞相忠定趙公墓志銘》(道光《馀干縣志》卷二一),《宋史》卷三九二本傳。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172—1232 【介紹】: 金宗室,名壽孫,字仲實,一字子渝。完顏永功子。善詩,工真草書。累封密國公。日以講誦吟詠為事,與文士趙秉文、元好問輩交善。居汴時,客至貧不能具酒肴,蔬飯共食。有《如庵小稿》。中州集
密公,字子瑜,興陵之孫,越王之長子。百年以來,宗室中第一流人也。少日學(xué)詩于朱巨觀,學(xué)書于任君謨,遂有出藍(lán)之譽。文筆亦委曲,能道所欲言。朝臣自閒閒公、楊禮部、雷御史而下,皆推重之。資雅重,薄于世味,好賢樂善,寒士有不能及者。明昌以來,諸王法禁嚴(yán),諸公子皆不得與外間交通,故公得窮日力于書。讀通鑒至三十馀過,是非成敗,道之如目前。越王薨后,稍得出?文士,輩亦時至其門。家所藏法書名畫,幾與中秘等??椭?,貧不能具酒肴,設(shè)蔬飯與之共食,焚香煮茗,盡出藏,書商略之。談大定、明昌以來故事,或終日不聽客去,風(fēng)流蘊藉,有承平時王孫故態(tài),使人樂之而不厭也。所居有樗軒,又有如庵,自號樗軒老人,其詩號如庵。小藁圍城中,以疾薨,時年六十一。人物簡介
密璹(1172年—1232年),又名完顏璹,本名壽孫,字仲實,一字子瑜,號樗軒老人。金世宗之孫,越王完顏永功之子。生于金大定十二年,潛心學(xué)問,“日以講誦吟詠為事,時時潛與士大夫唱酬”,“家所藏法書名畫,幾與中秘等”。元好問說他“于書無所不讀,而以《資治通鑒》為專門,馳騁上下千有三百馀年之事,其善惡、是非、得失、成敗,道之如目前,穿貫他書,考證同異,雖老于史學(xué)者不加詳也”,與蔡圭、蕭貢并稱《通鑒》名家。卒于天興元年,終年六十一歲。累封密國公,有詩詞名《如庵小稿》。
人物簡介
【介紹】: 金宗室,本名沒烈,字子鑄。襲猛安。衛(wèi)紹王至寧間,守楊文關(guān)有功,兼都統(tǒng)。宣宗貞祐中,護(hù)親軍家屬遷汴,遙授同知祁州軍州事,充提控。累遷邳州經(jīng)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