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察官
監(jiān)察御史的別稱。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二:“察官不得論事,自 常希古 始。 常 蓋 元祐 間 東坡 所薦也?!?宋 周密 《齊東野語·洪君疇》:“竊惟今日閹寺驕恣特甚,宰執(zhí)不聞正救,臺諫不敢誰何。一新入孤立之察官,乃鋭意出身攻之,此豈易得哉!”
《國語辭典》:司法警察官  拼音:sī fǎ jǐng chá guān
官階在警佐一階及以上的警察稱之,職在協(xié)助檢察官偵查犯罪;地檢署檢察事務官、廉政署廉政官、調(diào)查局調(diào)查官亦為司法警察官。除接受檢察官指揮,在獲悉有犯罪嫌疑時,也可徑行調(diào)查及蒐集證據(jù),并將偵查結(jié)果,移送檢察官偵辦。依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縣市長、憲兵隊長官,在其管轄區(qū)域內(nèi)亦為司法警察官。
《國語辭典》:檢察官(檢察官)  拼音:jiǎn chá guān
代表國家實施犯罪偵查、提起公訴、實行公訴、協(xié)助自訴、擔當自訴、指揮刑事裁判的執(zhí)行及執(zhí)行其他法令所定職務的司法人員。
《漢語大詞典》:詔條(詔條)
皇帝頒發(fā)的考察官吏的條令。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武帝 元封 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唐 柳宗元 《代裴行立謝移鎮(zhèn)表》:“唯當遵守詔條,貶棄奸慝,平勻徭賦,示以義方。” 明 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在官有疾犯皆去職:“邑訓導 張用齋 庸 《送知縣饒公免官還鄉(xiāng)序》云:‘ 洪武 九年秋八月,有司欽奉詔條,凡在官者,其族屬有麗於法,聽其解職還鄉(xiāng)里。’”參見“ 六條 ”。
《漢語大詞典》:六條(六條)
(1). 漢 制,刺史班行六條詔書,以考察官吏。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武帝 元封 五年初置部刺史” 顏師古 注引《漢官典職儀》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以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一條,強宗豪右田宅踰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歛為姦。三條,二千石不卹疑獄,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淫賞,煩擾刻暴,剝截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祅祥訛言。四條,二千石選署不平,茍阿所愛,蔽賢寵頑。五條,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託所監(jiān)。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正令也?!?西晉 北周 也有六條詔書。后因以指考察官吏的職務和職權(quán)。南史·宋江夏文獻王義恭傳:“ 義恭 既至,勸 孝武 即位。授太尉、録尚書六條事,假黃鉞?!?span id="oo77lvm" class="book">《舊唐書·哀帝紀》:“左僕射 裴樞 、右僕射 崔遠 ……須離八座之榮,尚付六條之政,勉思咎己,無至尤人?!?清 錢謙益 《浙江嘉興府推官姚鈿授文林郎制》:“郡國置司理之官,所以佐察六條,而觀中五刑也?!?br />(2).指 晉 諸郡中正薦舉賢才的六項標準。晉書·武帝紀:“令諸郡中正以六條舉淹滯: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盡禮,三曰友于兄弟,四曰絜身勞謙,五曰信義可復,六曰學以為己。”
《漢語大詞典》:六條(六條)
(1). 漢 制,刺史班行六條詔書,以考察官吏。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武帝 元封 五年初置部刺史” 顏師古 注引《漢官典職儀》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以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一條,強宗豪右田宅踰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歛為姦。三條,二千石不卹疑獄,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淫賞,煩擾刻暴,剝截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祅祥訛言。四條,二千石選署不平,茍阿所愛,蔽賢寵頑。五條,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託所監(jiān)。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正令也?!?西晉 北周 也有六條詔書。后因以指考察官吏的職務和職權(quán)。南史·宋江夏文獻王義恭傳:“ 義恭 既至,勸 孝武 即位。授太尉、録尚書六條事,假黃鉞?!?span id="ylfsjbp" class="book">《舊唐書·哀帝紀》:“左僕射 裴樞 、右僕射 崔遠 ……須離八座之榮,尚付六條之政,勉思咎己,無至尤人。” 清 錢謙益 《浙江嘉興府推官姚鈿授文林郎制》:“郡國置司理之官,所以佐察六條,而觀中五刑也。”
(2).指 晉 諸郡中正薦舉賢才的六項標準。晉書·武帝紀:“令諸郡中正以六條舉淹滯: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盡禮,三曰友于兄弟,四曰絜身勞謙,五曰信義可復,六曰學以為己。”
《國語辭典》:八法  拼音:bā fǎ
1.周代治理官府的八種方法。《周禮。天官。大宰》:「以八法治官府:一曰官屬,以舉邦治;二曰官職,以辦邦治;三曰官聯(lián),以會官治;四曰官常,以聽官治;五曰官成,以經(jīng)邦治;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糾邦治;八曰官計,以弊邦治?!?br />2.我國書法中的側(cè)、勒、弩、趯、策、掠、啄、磔八種筆法。參見「永字八法」條。
《漢語大詞典》:奏劾
(1).上奏章檢舉。晉書·傅玄傳:“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簡,整簪帶,竦踴不寐,坐而待旦?!?br />(2).指代監(jiān)察官員。 晉 葛洪 抱樸子·吳失:“筆不狂簡而受駮議之榮,低眉垂翼而充奏劾之選?!?/div>
《漢語大詞典》:六計(六計)
(1).古代考察官吏的六項內(nèi)容。《周禮·天官·小宰》:“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灋,六曰廉辨?!?賈公彥 疏:“六者不同,既以廉為本,又計其功過多少而聽斷之,故云六計?!绷?,考察。 清 錢謙益 《刑科給事中薛大中父約贈征仕郎制》:“本六計之弊廉能,又以清白訓子?!?清 趙翼 《蕓浦奉命來撫江南》詩:“民慶二餔長有托,吏遵六計未全違?!?br />(2).指六出奇計。語本史記·陳丞相世家:“﹝ 陳平 ﹞凡六出奇計,輒益邑,凡六益封。奇計或頗祕,世莫能聞也。” 元 陳基 《二十六日自通州赴淮安》詩:“六計西來思撓 楚 ,三軍左袒欲安 劉 ?!?/div>
《漢語大詞典》:月課(月課)
(1).每月考查、考核。魏書·李彪傳:“陛下幼蒙鞠誨,圣教之躋,及儲宮誕育,復親撫誥,日省月課,實勞神慮?!?br />(2). 明 清 時每月對學子的課試或?qū)ξ涔傥渌嚨目夹!?span id="3xqiv73" class="book">《明史·職官志四》:“儒學官月課士子之藝業(yè)而奬勵之?!?span id="8slgxpj" class="book">《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五六回:“ 同 通 州縣,本有月課,現(xiàn)在攷較他們,也不過同月課一個樣子?!?span id="u7uiwqi" class="book">《清史稿·選舉志一》:“教官考校之法,有月課、季考,‘四書’之外,兼有策論……訖於 嘉慶 ,月課漸不舉行?!?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述異·馬端敏公被刺:“ 同治 九年七月二十七日,為 兩江 總督月課武職之期, 馬端敏 公 新貽 親臨校場閲射。”
(3). 宋 代規(guī)定御史糾察官邪,按月奏事的制度。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太學諸生置綾紙:“ 鄭昭先 為臺臣,倏當言事月謂之月課。 昭先 純謹人也,不敢妄有指議?!?宋 周密 齊東野語·洪君疇:“ 朱應元 既為御史,月課乃首劾 李俊明 ,公論大不平。” 張晉藩 王超 《中國政治制度史》第四編第一章第七節(jié):“ 宋 朝在允許御史‘風聞彈人’的要求下,明令御史每月必須奏事一次,叫作‘月課’。如上任后百日內(nèi)無所糾彈,則罷黜作外官,或罰‘辱臺錢’。這種規(guī)定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御史彈劾權(quán)的濫用?!?/div>
《漢語大詞典》:秋憲(秋憲)
(1).指司法、監(jiān)察官員及官署。 唐 孫逖 《贈韋侍御等諸公》詩:“秋憲府中高唱入,春卿署里和歌來?!?唐 賈至 《授宋晦屯田員外郎制》:“俾迴秋憲之威,以佐冬官之屬?!?br />(2).刑法。陳書·蔡景歷傳:“宜寘刑書,以明秋憲?!?/div>
《漢語大詞典》:彈曲(彈曲)
猶司直。專門負責糾察官吏不法行為的官員。三國志·吳志·孫晧傳“是歲姦情發(fā)聞,伏誅”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 俶 表立彈曲二十人,專糾司不法,於是愛惡相攻,互相謗告。彈曲承言,收繫囹圄,聽訟失理,獄以賄成?!?/div>
《漢語大詞典》:道藩
指銓選人才和考察官吏的機構(gòu)。 唐 邵說 《筌蹄賦》:“猶蹄在兔,兔既獲而蹄可以忘;猶筌在魚,魚既烹而筌可以息。亦何異游道藩者揮 郢 匠之斤,御道樞者削 公輸 之墨。”
《漢語大詞典》:論吏(論吏)
評論考察官吏的才德。《孔子家語·執(zhí)轡》:“故天子論吏而德法行,事治而功成?!?唐 于邵 《為福建李中丞謝上表》:“臣聞度材任器,論吏底祿, 三代 所以直道而行,迭相沿襲,未之易也?!?/div>
《漢語大詞典》:考教
指考察官吏的教化。周禮·地官·鄉(xiāng)師“若國大比,則攷教、察辭、稽器、展事以詔誅賞” 漢 鄭玄 注:“考教,視賢能以知道藝與不。” 孫詒讓 正義:“經(jīng)作‘攷’、注作‘考’者,亦經(jīng)用古字,注用今字也?!?/div>
《漢語大詞典》:相板
舊謂觀察官員手板以卜休咎。南史·孝義傳上·庾道愍:“ 道愍 尤精相板, 宋明帝 時, 山陽 王休祐 屢以言語忤顏,見 道愍 ,託以己板為他物,令 道愍 占之。 道愍 曰:‘此乃甚貴,然使人多愆忤?!眳⒁姟?相印法 ”。
《國語辭典》:相印法  拼音:xiàng yìn fǎ
觀察印章上的印文,以判斷吉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