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方師尹(一○九九~?),字民瞻,一字元壽,信州弋陽(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進士,時年四十九(《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十九年,知泰和縣。二十七年,總領淮西江東錢糧(《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四)。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于廣西提點刑獄任論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一之三)。事見清光緒《泰和縣志》卷一五。全宋文·卷四二○九
方師尹(一○九九——?),字民瞻,小名彭老,小字元壽。年四十九中紹興十八年進士第。二十七年以金部員外郎總領淮西江東軍馬錢糧。三十年為太府少卿、守尚書左司員外郎。三十二年提點廣西刑獄。淳熙二年為江西路提刑。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七、一八四,《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一之三、職官七二之一三,《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作方思尹)等。
人物簡介
詹公薦,字文舉,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政和二年由上舍登進士。張邦昌僭位,公薦間道至濟州,高宗嘉納之。擢太常丞,遷祠部郎中,出為廣東提刑。紹興十二年提舉廣東常平。見《萬姓統(tǒng)譜》卷六七,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一七五,《金石續(xù)編》卷一五。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南安軍南康人,字正夫。好學不倦,事親孝,尚名節(jié),不以生產(chǎn)介意。徽宗政和四年太學釋褐,主文霍端友稱其文簡潔明粹,非日煆月煉者不能及,置第二。居官以清白聞,終大宗正丞。
人物簡介
【介紹】: 宋鎮(zhèn)江府金壇人,字勝中,一作勝仲?;兆谡投?一作八年)進士。授宣州大平丞,泰州興化令,以平盜功改通判邵州。高宗紹興七年為宗正丞。終秘書少監(jiān)。善為詩,尤工絕句。有《華陽居士集》。全宋詩
譚知柔,字勝仲,金壇(今屬江蘇)人。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進士。授宣州太平丞,歷知泰州興化,江州德安、衡州茶陵縣。以平黃岡盜功通判邵州。高宗紹興七年(一一三七),為宗正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二),兼權禮部郎官,官終秘書少監(jiān)。有《華陽居士集》,已佚?!?a target='_blank'>京口耆舊傳》卷八、《南宋館閣錄》卷七、元《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一八有傳。今錄詩五首。
人物簡介
【介紹】: 宋人,字正卿。南渡時任臺州司理,時金兵勢極甚,官吏皆望風而遁,獨昌世堅守其職,迎高宗入城,高宗慰勞再三,又剪己衣尺許贈之,題字稱其獨能盡忠為國,可執(zhí)此為照。特改宣教郎,除大理寺丞,官終司農(nóng)少卿。
人物簡介
【生卒】:1106—1165 【介紹】: 宋眉州丹棱人,字立夫,一字仲懿,晚號遁庵。唐庚子。高宗紹興五年進士。分教潼川府。遷洋州通判,力爭不增園戶賦。改通判遂寧,賑濟災民,筑堤防水。召為光祿丞。改秘書郎。作《文思箴》以獻,主張居安思危,以兵休兵。遷起居郎,勸帝收用西北人材。坐事出知邵、饒州,興學、減租、捕盜,頗有政績。召為宗正少卿,金兵入犯,屢上建議。兼給事中,遷中書舍人。孝宗即位,以疾外請,歷知漢、江州。全宋詩
唐文若(一一○六~一一六五),字立夫,眉州丹棱(今屬四川)人,庚子。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進士(民國《丹棱縣志》卷六)。分教潼川府,通判洋州、遂寧府。二十六年,以光祿丞召,改秘書郎,遷起居郎。二十七年,被劾狂誕,出知邵州(《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之四七)。改饒州,移溫州。三十一年,召為宗正少卿,遷中書舍人。孝宗即位,出知漢州,入張浚都督府參贊軍事。符離失利,降兩官,改充江淮宣撫使司參贊軍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一之三)。除知鼎州,改江州。乾道元年卒,年六十。有《遁庵文集》,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八有傳。今錄詩四首。全宋文·卷四三九五
唐文若(一一○六——一一六五),字立夫,一字仲懿,晚號遁庵,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唐庚子。紹興五年登進士第,分教潼川府,通判洋州、遂寧府。紹興二十六年以光祿丞召,改秘書郎,遷起居郎。出知邵州、饒州、溫州。三十一年召除宗正少卿。金人犯邊,首建大臣節(jié)制江上之議,復除起居郎,遷中書舍人。孝宗嗣位,以疾請外,除敷文閣待制,歷知漢州、鼎州、江州。乾道元年卒,年六十,贈左通奉大夫。見《宋史》卷三八八本傳,《南宋館閣錄》卷七。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梁仲敏,字元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宣和初,上舍兩優(yōu)釋褐,調泰州海陵簿、淮寧府儀曹,改秩授鎮(zhèn)江管內安撫司、福建路轉運司干辦公事,通判溫州。紹興三年,召為太府丞,遷太常丞,除駕部員外郎。出知臨江軍,移永州,遷福建路提刑。三十年,入為監(jiān)察御史,尋遷右司諫,拜右諫議大夫。請祠,遂以敷文閣待制提舉太平興國宮。未幾致仕,卒贈寶文閣學士。見《嘉泰會稽志》卷一五,《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三、一八六、一九四、一九九等。宋登科記考
梁遘子。字元功。越州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宣和三年(1121年)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右諫議大夫。職至徽猷閣待制。
人物簡介
【生卒】:1116—? 【介紹】: 宋宣州宣城人,字季陵。高宗紹興十八年進士。累官集賢殿修撰,歷知饒州、襄陽、贛州,并有惠績,未幾罷。起集英殿修撰卒。有《易三傳》、《西漢南北史左氏綴節(jié)》、《攖寧居士集》。全宋詩
陳天麟(一一一六~一一七七),字季陵,宣城(今安徽宣州)人。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進士,時年三十三(《紹興十八年同年錄》),調廣德縣主簿。二十六年,由太平州教授行國子正(《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二)。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為太府寺丞(《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一六)。乾道元年(一一六五),遷吏部侍郎(同上書職官五一之二三)。二年,知襄陽府(同上書食貨二一之七)。四年,知鎮(zhèn)江府(同上書選舉三四之二一、食貨五八之五)。九年,知婺州(同上書選舉三四之三一)。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知贛州(同上書職官七二之一三)。四年,卒。有《攖寧居士集》,已佚。事見《宛雅初編》卷一,明嘉靖《寧國府志》卷八有傳?!£愄祺朐?,據(jù)《宛陵群英集》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118—1178 【介紹】: 宋潤州丹徒人,字亨會。高宗紹興十五年進士。為烏程縣尉,遷嵊縣丞。再中法科,入為大理評事,歷刑部郎中、大理少卿、直秘閣、提點兩浙東路公事。性樂易,重義疏財。受命修訂朝廷法令,書成,除大理卿。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118—1187 【介紹】: 宋開封雍丘人,徙居上饒,字無咎,號南澗。韓元龍從弟。以蔭為龍泉主簿。歷知建安縣。符離之役,嘗上書張浚勸勿輕舉,浚不聽。遷知建安府,大興學校,創(chuàng)修郡志。累官吏部尚書,封潁川郡公。師事尹焞,曾與呂祖謙講讀于德清慈相寺。有《桐蔭舊話》、《南澗甲乙稿》、《焦尾集》。全宋詩
韓元吉(一一一八~?),字無咎,號南澗翁,祖籍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南渡后居信州上饒(今屬江西),維玄孫,淲父。早年嘗師事尹焞,初與從兄元龍試詞科不利,后舉進士,為南劍州主簿。高宗紹興二十八年(一一五八),知建安縣。孝宗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為江南東路轉運判官(《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后出入中外,兩知婺州,一知建寧府等,入朝為中書舍人、大理少卿、龍圖閣學士、吏部侍郎等,中間曾出使金國。官至吏部尚書、潁川郡公。晚年退居信州,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尚存世。有《南澗甲乙稿》七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二十二卷。事見本集有關詩文?!№n元吉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南澗甲乙稿》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本(簡稱聚珍本)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詞學圖錄
韓元吉(1118-1187) 字無咎,號南澗。許昌人,徙居信州上饒(今屬江西)。曾與張元干、張孝祥、范成大、陸游、辛棄疾等以詞唱和。有《南澗甲乙稿》、《南澗詩余》。全宋文·卷四七八三
韓元吉(一一一八——一一八七),字無咎,號南澗,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南渡后居上饒(今江西上饒)。韓維玄孫。初以蔭入仕,為龍泉縣主簿,調南劍州主簿。紹興末歷知建安縣,召為司農(nóng)寺主簿。乾道中,歷江東轉運判官、守大理少卿、權中書舍人,累官至吏部侍郎。淳熙初出知婺州,入為正奉大夫、吏部尚書。乞外,復以龍圖閣學士知婺州,后罷職奉祠。爵至潁川郡公。淳熙十四年卒,年七十。元吉學于尹焞而友朱熹,呂祖謙為其婿。著有《易系辭解》、《焦尾集》、《南澗甲乙稿》等。見《宋史翼》卷一四,《南宋文范作者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