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675詞典 1分類詞匯 674
共675,分45頁顯示  上一頁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五松
厓山
巴丘
支硎
嶓冢
靈洲
蓬婆
吾山
瓊山
九陽
謝山
離堆
蕺山
底柱
良常
《漢語大詞典》:五松
(1). 秦始皇 登 泰山 ,避雨松樹下,因封為五大夫松。后人誤以為是五株松樹,故稱五松。 唐 李白 《奉錢二翁尋桃花源序》:“雖五松受職,草木有知,而萬象乖度,禮刑將弛?!?金 元好問 《送仲梁出山》詩:“五松平頭白日靜,千山萬山如亂云?!?span id="7hat7i2" class="book">《秦并六國平話》卷下:“ 始皇 等待霧開,見五松遮蓋車駕。 秦始皇 遂封為五大夫。”詳“ 五大夫 ”。
(2).山名。在今 安徽 銅陵縣 東南。 唐 詩人 李白 曾筑室居此。 唐 李白 《與南陵常贊府游五松山》詩:“我來五松下,置酒窮躋攀,徵古絶遺老,因名 五松山 ?!?明 嘉靖 《銅陵縣志·地理志》:“ 五松山 ,在縣南四里,山舊有松,一本五枝,故名。 唐 李白 筑室于上,為 五松書院 ?!?/div>
《國語辭典》:五大夫  拼音:wǔ dà fū
1.授賞有功者的爵位。戰(zhàn)國時(shí)楚魏始設(shè),秦漢因之,為二十等爵的第九級(jí)?!稇?zhàn)國策。楚策一》:「楚杜赫說楚王以取趙。王且予之五大夫,而令私行。」?jié)h。晁錯(cuò)論貴粟疏〉:「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fù)一人耳?!?br />2.秦始皇封泰山后,返京途中遇大風(fēng)雨,在松樹下休息,因而封此松為五大夫。見《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jì)》。后借指松樹。也稱為「大夫松」。
3.越王句踐的五大夫。為舌庸、苦成、大夫種、范蠡、皋如。
4.戰(zhàn)國時(shí)魏的五大夫。為吳起、西門豹、北門可、樂羊、李克。
《國語辭典》:厓山  拼音:yá shān
地名。在廣東省新會(huì)縣南海中,南宋迫于元軍,陸秀夫負(fù)帝炳投海于此。也作「崖門山」、「崖山」。
《國語辭典》:巴丘  拼音:bā qiū
1.縣名。三國時(shí)吳置,至隋時(shí)廢置,舊城在今江西省峽江縣北。
2.山名。在湖南岳陽縣湘水右岸。也稱為「巴陵山」。
《漢語大詞典》:支硎
山名。在今 江蘇省 蘇州市 西。又名 報(bào)恩山 、 南峰山 。硎,平整的石頭。山有平石,故名。 晉 高僧 支遁 隱居于此,因以 支硎 為號(hào),山亦因 支遁 得名。 明 文徵明 《二月廿六日游天池諸山》詩:“西北羣山列翠屏, 天池 宛轉(zhuǎn)帶 支硎 ?!眳㈤?宋 朱長文 《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山》、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jì)要·江南六·蘇州府》
《國語辭典》:嶓?! ?span id="wbw2tne" class='label'>拼音:bō zhǒng
山名:(1)在陜西省寧羌縣北,東漢水的發(fā)源地。也稱為「嶓山」。(2)在甘肅省天水縣西南,西漢水的發(fā)源地。也稱為「兌山」。
《漢語大詞典》:靈洲(靈洲)
(1).對(duì)水中沙洲的美稱。 三國 魏 嵇康 《四言詩》之二:“朝翔素瀨,夕棲靈洲?!?br />(2).山名。在 廣東 南海 。 隋 江總 《別南海賓化侯》詩:“ 石關(guān) 通 越井 ,蒲澗邇 靈洲 。”新唐書·地理志七上:“ 廣州 南???……縣十三。 南海 ……有 靈洲山 ,在 鬱水 中?!?/div>
《漢語大詞典》:蓬婆
山名。在今 四川省 茂縣 西南。 唐 杜甫 《奉和嚴(yán)鄭公軍城早秋》:“已收 滴博 云間戍,欲奪 蓬婆 雪外城。”舊唐書·吐蕃傳上:“﹝ 王昱 ﹞頓兵於 蓬婆嶺 下,運(yùn) 劍南道 資糧以守之?!?宋 陸游 《初到榮州》詩:“豈惟慣見 蓬婆 雪,直恐遂泛星河槎。”
分類:山名四川
《漢語大詞典》:吾山
山名。即魚山。在今 山東 東阿縣 。史記·河渠書:“殫為 河 兮地不得寧,功無已時(shí)兮 吾山 平。”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 東郡 東阿 有 魚山 ,或者是乎?”水經(jīng)注·濟(jì)水:“ 馬頰水 又東北流逕 魚山 南。山即 吾山 也, 漢武帝 《瓠子歌》所謂‘ 吾山 平’者也?!?王國維 《鬼方昆吾玁狁考》:“古魚、吾同音。史記·河渠書:‘功無已時(shí)兮 吾山 平?!?吾山 亦即 魚山 也?!?/div>
《漢語大詞典》:瓊山(瓊山)
(1).山名。指 昆侖山 。傳說山上產(chǎn)大禾。文選·張協(xié)〈七命〉:“ 大梁 之黍, 瓊山 之禾?!?李善 注:“ 瓊山 禾,即 崑崙之山 木禾。山海經(jīng)曰:‘ 崑崙 之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南朝 梁 庾肩吾 《謝東宮賚米啟》:“ 滍水 鳴蟬,香聞十里, 瓊山 合穎,租歸十縣?!?br />(2).山名。在 海南省 瓊山縣 南。清史稿·地理志十九:“ 瓊山 (縣)南 瓊山 ,縣以是名?!?br />(3).比喻雪覆之山。《群音類選·泰和記·謝東山雪朝試兒女》:“瓊山隱隱,銀濤滾滾,霎時(shí)間封盡青黃?!?/div>
《漢語大詞典》:九陽(九陽)
(1).天地的邊沿。《楚辭·遠(yuǎn)游》:“朝濯髮於 湯谷 兮,夕晞?dòng)嗌碣饩抨?。?王逸 注:“九陽,謂天地之涯?!?晉 嵇康 《琴賦》:“夕納景于 虞淵 兮,旦晞干於九陽?!?唐 李白 《明堂賦》:“于是橫八荒,漂九陽?!?br />(2).古代傳說的日出處。《楚辭·王逸〈九思·遭厄〉》:“躡天衢兮長驅(qū),踵九陽兮戲蕩?!痹ⅲ弧熬抨?,日出處也?!?br />(3).太陽。《后漢書·仲長統(tǒng)傳》:“沆瀣當(dāng)餐,九陽代燭。” 李賢 注:“九陽,謂日也?!?明 劉基 《淮南王》詩:“虹蜺繽紛夾綵斿,上窺九陽下六幽?!?br />(4).道家以純陽為九陽。 晉 葛洪 抱樸子·勖學(xué):“振天專以廣掃,鼓九陽之洪爐?!?晉 陸機(jī) 《列仙賦》:“呼翕九陽,抱一含元,引新吐故,云飲露飡?!?br />(5).山名。
《漢語大詞典》:謝山(謝山)
山名。在 江西省 萬載縣 北七十里。《袁州府志·山川》:“山因 劉宋 康樂公 謝靈運(yùn) 得名?;蛟?謝仲初 脩真之所。” 清 方文 《呈覺浪大師》詩之三:“ 謝山 棲未隱,飛錫去江灘?!?/div>
《漢語大詞典》:離堆(離堆)
(1).亦作“ 離碓 ”。古地名。在 四川省 都江堰市 境內(nèi) 都江堰 。史記·河渠書:“ 蜀 守 冰 鑿 離碓 ,辟 沫水 之害,穿二江 成都 之中?!?裴駰 集解引 晉灼 曰:“﹝碓﹞古‘堆’字也。” 宋 范成大 《懷古亭》詩題注:“ 懷古亭 在 永康 離堆 之上。 離堆 分 岷江 水,一派溉 彭 蜀 ,而支流道 郫縣 以入於 府江 ?!?br />(2).山名。在今 四川省 南部縣 東南。 唐 顏真卿 《鮮于氏離堆記》:“ 閬州 之東百餘里,有縣曰 新政 。 新政 之南數(shù)千步,有山曰 離堆 。斗入 嘉陵江 ,直上數(shù)百尺,形勢縮矗,欹壁峻肅,上崢嶸而下逥洑,不與眾山相屬,是之謂 離堆 ?!?/div>
《國語辭典》:蕺山  拼音:jí shān
山名。位于浙江省紹興縣臥龍山東北。以出產(chǎn)蕺菜而得名。晉王羲之宅居于此,后舍宅為戒珠寺,故也稱為「戒珠山」。
《漢語大詞典》:底柱
山名。在 三門峽 黃河 急流中,其形如柱,故名。現(xiàn)已炸毀。底,也寫作“砥”。墨子·兼愛中:“灑為 底柱 ,鑿為 龍門 ?!?漢 張衡 《東京賦》:“ 底柱 輟流?!?金 周昂 《底柱圖》詩:“ 河 來天上石不移,安得此心如 底柱 !”
《漢語大詞典》:良常
山名。在今 江蘇省 句容縣 。原為 句曲山 的一部分。 秦始皇 三十一年登 句曲山 北陲,會(huì)群官,嘆曰:“巡狩之樂,莫過于山海。自今已往,良為常也。”于是改稱 句曲山 北陲為 良常山 。見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誥》卷十一。 唐 陸龜蒙 《和襲美江南道中懷茅山》之三:“ 良常 應(yīng)不動(dòng)移文,金醴從酸亦自醺?!?清 趙翼 《寄懷杜閣》詩:“深壑透 宛委 ,浮嵐接 良常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