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675詞典 1分類詞匯 674
共675,分45頁顯示  上一頁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云和
陽山
南臺
太室
梁父
居庸
軍將
隆中
燕京
楞伽
天姥
北顧
匡山
徂徠
招搖
《漢語大詞典》:云和(雲(yún)和)
(1).山名。古取所產(chǎn)之材以制作琴瑟。周禮·春官·大司樂:“ 孤竹 之管, 云和 之琴瑟?!?鄭玄 注:“ 云和 、 空桑 、 龍門 ,皆山名?!?南朝 宋 鮑照 《拜侍郎上疏》:“不悟乾羅廣收,圓明兼覽,雕瓠飾笙,備 云和 之品?!?br />(2).琴瑟琵琶等弦樂器的統(tǒng)稱。文選·張協(xié)〈七命〉:“吹孤竹,拊云和。” 李周翰 注:“云和,瑟也?!?唐 李白 《寄遠(yuǎn)》詩之一:“遙知玉窗里,纖手弄云和。” 元 倪瓚 《晝寄王云浦》詩:“邀我江亭醉三日,鳳笙鸞吹拂云和。” 明 薛素素 《臨江仙》詞:“自抱云和彈一曲,曲終還擬 湘靈 。風(fēng)前淚眼幾時晴?!?br />(3). 元 代官署名。屬教坊司。掌樂。 元 楊允孚 《灤京雜詠》之二五:“特勅云和罷絃管,君王有意聽 堯 綱?!?/div>
《漢語大詞典》:陽山(陽山)
(1).山名。 秦 漢 時稱 陰山 最西的一段為“ 陽山 ”。即今 內(nèi)蒙古 烏拉特后旗 的 狼山 。史記·蒙恬列傳:“於是渡 河 ,據(jù) 陽山 ,逶蛇而北?!?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 五原 西安 陽縣 北有 陰山 。 陰山 在 河 南, 陽山 在 河 北。”參見“ 陰山 ”。
(2).古縣名。在今 廣東省 陽山縣 東。 漢 置,屬 桂陽郡 , 后漢 改為 陰山縣 , 三國 吳 復(fù)置,歷代因之。 唐 韓愈 《送區(qū)冊序》:“ 陽山 ,天下之窮處也。”舊注:“ 陽山 ,縣名,屬 連州 ?!?/div>
《國語辭典》:陰山(陰山)  拼音:yīn shān
山脈名。昆崙山的北支。起于河套西北,橫亙綏遠(yuǎn)、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東北綿延為內(nèi)興安嶺。自漢武帝伐匈奴得此山后,為中國歷代北方的屏蔽。也稱為「陰山山脈」。
《漢語大詞典》:南臺(南臺)
(1). 十六國 夏 主 赫連勃勃 取 長安 后,稱 長安 曰 南臺 。晉書·地理志上:“ 勃勃 僭號於 統(tǒng)萬 ,是為 夏 。置 幽州 牧於 大城 ,又平 劉義真 於 長安 ,遣子 璝 鎮(zhèn)焉。號曰 南臺 ?!?br />(2).御史臺。以在宮闕西南,故稱。 南朝 梁元帝 《薦鮑幾表》:“前宰 東邑 ,實(shí)有二 魯 之風(fēng);近處 南臺 ,欲尊兩 鮑 之則?!?span id="tcznb6m" class="book">《通典·職官六》:“ 后漢 以來謂之御史臺,亦謂之蘭臺寺。 梁 及 后魏 北齊 ,或謂之 南臺 。 后魏 之制,有公事百官朝會名簿,自尚書令僕以下,悉送 南臺 ?!?清 王士禛 《喜羨門閣學(xué)卜鄰之作》詩:“東閣從容多密札, 南臺 潦倒恕彈文?!庇?元 代指由 揚(yáng)州 徙至 建康 的行御史臺。 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札記》:“又 至元 十四年初立行御史臺於 揚(yáng)州 ……二十七年,徙 揚(yáng)州 行臺於 建康 ,專涖 江南 之地,號 南臺 。”
(3).臺名。即 戲馬臺 。在 江蘇省 銅山縣 南。 晉 義熙 中, 劉裕 嘗大會群僚賦詩于此。 南朝 宋 元嘉 時, 魏 主南侵至 彭城 ,亦嘗登此。《水經(jīng)注》謂即 項(xiàng)羽 掠馬臺 ,其下有玉鉤斜道。 宋 蘇軾 《次韻呂梁重屯田》:“待君筆力追 靈運(yùn) ,莫負(fù) 南臺 九日期?!?王文誥 輯注:“ 縯 曰:‘ 劉裕 為 宋 公,在 彭城 ,九月九日,出游 戲馬臺 ,送 孔靖 辭位歸鄉(xiāng)。 謝靈運(yùn) 、 宣遠(yuǎn) 等,并從作詩。’” 宋 蘇軾 《臺頭寺送宋希元》詩:“相從傾蓋只今年,送別 南臺 便黯然?!?查慎行 注:“ 南臺 即 戲馬臺 ,以在 徐州 城南,故名。”
(4).臺名。 瀛臺 的舊稱。在 北京 。 清 吳偉業(yè) 《即事》詩之三:“從游 西苑 花初放,侍宴 南臺 酒半醒。” 清 高士奇 金鰲退食筆記卷上:“ 瀛臺 ,舊為 南臺 ,一曰 趯臺坡 。本朝 順治 年間,別建宮室,為避暑之處。”
(5).山名。即 釣臺山 。在 福建省 福州市 南 閩江 中,故亦曰 南臺山 。 宋 陸游 《度浮橋至南臺》詩:“客中多病廢登臨,聞?wù)h 南臺 試一尋。” 錢鍾書 注:“ 南臺 ,一稱 釣臺山 ,在 閩江 中?!?span id="yudroxl" class="book">《明史·湯和傳》:“尋拜征南將軍……遂與副將軍 廖永忠 伐 陳友定 ,自 明州 由海道乘風(fēng)抵 福州 之 五虎門 ,駐師 南臺 ,使人諭降?!?br />(6).山名。在 廣州 香山縣 (今 中山縣 )南五十里,兩山相對如臺,故名。參閱明一統(tǒng)志。
《漢語大詞典》:太室
亦作“ 大室 ”。
(1).太廟中央之室,亦指太廟。書·洛誥:“王入太室祼?!?孔 傳:“太室,清廟?!?孔穎達(dá) 疏:“太室,室之大者,故為清廟。廟有五室,中央曰太室?!?span id="h9w05jk" class="book">《春秋·文公十三年》:“大室屋壞?!?杜預(yù) 注:“大廟之室。”
(2).山名。即 嵩山 。在今 河南省 登封縣 北。左傳·昭公四年:“ 四岳 、 三涂 、 陽城 、 大室 、 荊山 、 中南 ,九州之險也,是不一姓。” 陸德明 釋文:“大室即中岳 嵩高山 也,在 豫州 ?!?span id="b6isggh" class="book">《史記·楚世家》:“ 幽王 為 太室 之盟?!?裴駰 集解引 杜預(yù) 曰:“ 太室 , 中岳 也?!?/div>
《漢語大詞典》:梁父
亦作“ 梁甫 ”。
(1).山名。 泰山 下的一座小山,在今 山東省 新泰市 西。古代皇帝常在此山辟基祭奠山川。呂氏春秋·尊師:“ 顏涿聚 , 梁父 之大盜也,學(xué)於 孔子 ?!?span id="w6dnjgq" class="book">《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二十八年﹞禪 梁父 ?!?裴駰 集解引 臣瓚 曰:“古者圣王封 泰山 ,禪 亭亭 或 梁父 ,皆 泰山 下小山?!?漢 揚(yáng)雄 《長楊賦》:“方將俟元符,以禪 梁甫 之基,增 泰山 之高?!?唐 韓愈 《賀冊尊號表》:“方將議明堂、辟雍之事,撰 泰山 、 梁父 之儀。” 明 何景明 《梁甫吟》:“君不見 泰山 高高, 梁甫 在其半?!?清 曹寅 《過沂水有懷芷園弟》詩:“ 龜蒙 森蔽翳, 梁父 意如何?”
(2).《梁父吟》《梁甫吟》的省稱。 唐 王昌齡 《放歌行》:“今者放歌行,以慰《梁父》愁?!?宋 劉克莊 《漢宮春·吳侍郎生日》詞:“且吟《梁甫》,誰管他, 冶子 、 田強(qiáng) 。” 元 貢師泰 《題伊尹耕莘圖》詩:“先農(nóng)有詩亦有譜,后世 南陽 詠《梁父》?!?明 高啟 《魏使君見示呂忠肅公舊贈詩因賦》:“有時歌《梁甫》,慷慨人未識?!?/div>
《漢語大詞典》:居庸
(1).山名。在 北京市 昌平縣 。古名 軍都山 ,為 太行山 八陘之一,層巒迭嶂,形勢雄偉;又為 燕京 八景之一,名曰“居庸迭翠”。
(2).關(guān)名。舊稱 軍都關(guān) 、 薊門關(guān) 。 長城 重要關(guān)口,控 軍都山 隘道( 軍都陘 )中樞。呂氏春秋·有始:“何謂九塞? 大汾 、 冥阨 、 荊阮 、 方城 、 殽 、 井陘 、 令疵 、 句注 、 居庸 。” 金 元好問 《送李參軍北上》詩:“五日過 居庸 ,十日渡 桑乾 。” 清 魏源 圣武記卷三:“初三日出 居庸關(guān) ,十八日至 歸化城 ,二十一日踰 陰山 至 昆都勒河 ?!?/div>
《漢語大詞典》:軍將(軍將)
(1).軍中的主將。《周禮·夏官·序官》:“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軍將皆命卿?!?span id="l1ijxue" class="book">《詩·小雅·瞻彼洛矣》“韎韐有奭,以作六師” 漢 鄭玄 箋:“時有征伐之事,天子以其賢,任為軍將,使代卿士,將六軍而出?!?br />(2).山名。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jì)要·江南七·常州府》:“ 軍將山 ,縣西南四十里。 南唐 時,屯兵於此,以備 吳越 ,因名?!?/div>
《漢語大詞典》:隆中
(1).山名。在 湖北省 襄陽縣 西。臨 漢水 。 東漢 末, 諸葛亮 隱居于此。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好為《梁父吟》”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xí)鑿齒 《漢晉春秋》:“ 亮 家於 南陽 之 鄧縣 ,在 襄陽 城西二十里,號曰 隆中 ?!?宋 葉適 《送鄭虞任赴京西檢法官》詩:“回首舊 隆中 ,畦壠長薿薿?!?br />(2).借指 諸葛亮 。 清 曹寅 《謁文山先生祠》詩:“兩間存正氣,一脈接 隆中 。”
《漢語大詞典》:燕京
(1). 北京市 的別稱。因市區(qū)在 春秋 戰(zhàn)國 時為 燕國 國都而得名。 宋 梅堯臣 《送呂沖之司諫使北》詩:“知去 燕京 幾千里?胡笳亂動月明時?!?span id="jo0u50p" class="book">《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這首詩,單夸我朝 燕京 建都之盛。” 清 戴名世 《誥封光祿大夫副總兵官都督同知張公墓志銘》:“ 皇清 定鼎 燕京 , 豫王 引兵南下,擢公副總兵官?!?br />(2).山名。即 山西省 管涔山 。《淮南子·墬形訓(xùn)》:“ 汾 出 燕京 ?!?高誘 注:“ 燕京 ,山名也。在 太原 汾陽 , 汾水 所出?!?莊逵吉 校:“山海經(jīng)、《水經(jīng)》皆云 汾 出 管涔山 ,古字燕、管,京、涔聲近通用?!?/div>
《漢語大詞典》:楞伽
亦作“ 楞迦 ”。
(1).山名。梵文音譯。在古 師子國 (今 斯里蘭卡 )境。相傳佛在此山說經(jīng)。 宋 王安石 《化城閣》詩:“ 楞伽 海中山,杳出霄漢上。”《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若非圓寂光中客,定是 楞迦 峰頂人?!?br />(2).指《楞伽經(jīng)》。梵名。有四種漢文譯本,今存三種。此經(jīng)提出五法、三性、八識等大乘教義,后人在詩文中常有征引。 唐 韋應(yīng)物 《寄恒璨》詩:“今日郡齋閒,思問《楞伽》字?!?明 高啟 《楞伽寺》詩:“《楞伽》義未曉,塵累方自恥?!?清 姚鼐 《法源寺》詩:“欲偕投紱老,終日問《楞迦》?!?章炳麟 《大乘佛教緣起考》:“法相名為《瑜伽師地》,雖與瑜伽一派有殊,然《楞伽》已有‘瑜伽師有幾’之文。此則 提婆 以前已取瑜伽之名。”
《漢語大詞典》:天姥
山名。在 浙江省 嵊縣 與 新昌縣 之間。太平寰宇記·江南東道八·越州:“ 天姥山 在縣南八十里……《后吳録》云:‘ 剡縣 有 天姥山 ,傳云登者聞天姥歌謡之響?!?南朝 宋 謝靈運(yùn) 《登臨海嶠與從弟惠連》詩:“暝投 剡中 宿,明登 天姥 岑?!?唐 李白 《夢游天姥吟留別》詩:“ 越 人語 天姥 ,云霞明滅或可覩?!?/div>
《漢語大詞典》:北顧(北顧)
(1).顧望北方。楚辭·劉向〈九嘆·憂苦〉:“菀彼青青,泣如頽兮;留思北顧,涕漸漸兮?!?王逸 注:“言己所以留精思,常北顧而視 郢都 。” 晉 潘岳 《夏侯常侍誄》:“惠訓(xùn)不倦,視人如傷。乃眷北顧,辭祿 延熹 ?!?br />(2).山名。即 北固山 。 南朝 梁武帝 《登北顧樓》詩:“ 南城 連地險, 北顧 臨水側(cè)?!?唐 李白 《永王東巡歌》之六“ 丹陽 北固 是 吳 關(guān),畫出樓臺云水間” 王琦 注引建康實(shí)錄:“ 梁武帝 幸 京口 ,登 北固樓 ,改名 北顧 。”參見“ 北固 ”。
《漢語大詞典》:北固
山名。固,也寫作“顧”。在今 江蘇省 鎮(zhèn)江市 東北。有南、中、北三峰。北峰三面臨江,形勢險要,故稱“北固”。 南朝 梁武帝 曾登此山,謂可為 京口 壯觀,改曰“北顧”。參閱世說新語·言語“ 荀中郎 在 京口 ,登 北 固 望海云” 劉孝標(biāo) 注引《南徐州記》、南史·臨川靜忠王宏傳。 元 薩都剌 《偕曹克明登北固樓》詩:“ 江南 三月萬花柳, 北固山 頭一回首,東風(fēng)吹緑 揚(yáng)子江 ,灧灧紅波瀉春酒。”
《漢語大詞典》:匡山
(1).山名。即 江西省 的 廬山 。梁書·處士傳·劉慧斐:“嘗還都,途經(jīng) 尋陽 ,游於 匡山 ?!?唐 韓愈 《游西林寺題蕭二兄郎中舊堂》詩:“偶到 匡山 曾住處,幾行衰淚落煙霞。” 宋 葉適 《送趙季清兼謝所惠詩》:“又言謫 匡山 , 五老 煙霞鮮?!?明 徐復(fù)祚《投梭記·魔見》:“廟食 匡山 已百春,威靈顯赫四方聞?!眳⒁姟?匡廬 ”。
(2).山名。在 四川省 江油縣 西,亦名 大匡山 、 大康山 。 唐 杜甫 《不見》詩:“ 匡山 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3).山名。在 浙江省 龍泉縣 。此山四旁奮起,而中部低下,狀如箕匡,故名。
《漢語大詞典》:匡廬(匡廬)
指 江西 的 廬山 。相傳 殷 周 之際有 匡俗 兄弟七人結(jié)廬于此,故稱。后漢書·郡國志四·廬江郡“ 尋陽 南有 九江 ,東合為 大江 ” 劉昭 注引 南朝 宋 慧遠(yuǎn) 《廬山記略》:“有 匡俗 先生者,出 殷 周 之際,隱遯潛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嶺,時謂所止為仙人之廬而命焉?!?唐 白居易 《草堂記》:“ 匡廬 奇秀,甲天下山?!?明 吳國倫 《鄱陽湖》詩:“欲向 匡廬 臥白云, 宮亭 水色晝氤氳。” 魯迅 《熱風(fēng)·估〈學(xué)衡〉》:“ 匡廬 峨眉 ,山也,則曰紀(jì)游,采硫訪碑,務(wù)也,則曰日記?!?林伯渠 《廬山即景步董老初游廬山韻》:“ 匡廬 勝境都爭識,流水高山特逞奇?!眳⒁姟?匡俗 ”。
《漢語大詞典》:徂徠(徂徠)
亦作“ 徂來 ”。
(1).山名。又名 尤來 、 尤崍 、 尤徠 。在 山東省 泰安縣 東南。《詩·魯頌·閟宮》:“ 徂來 之松, 新甫 之柏。是斷是度,是尋是尺?!焙笠蛞浴搬迯啤敝干L棟梁之材的大山。 唐 劉禹錫 《崔公神道碑》:“善積家肥,子孫多材,如彼榱棟,必生 徂徠 ?!?明 徐渭 《抱琴美人圖》詩:“有時求柱桷,不信舍 徂徠 ?!?br />(2).往復(fù)。 郭沫若 《文藝論集·論詩三札二》:“這風(fēng)便是所謂直覺、靈感,這起了的波浪便是高漲著的情調(diào),這活動著的印象便是徂徠著的想象?!?/div>
《國語辭典》:招搖(招搖)  拼音:zhāo yáo
1.誇耀、張揚(yáng),以引人注意?!睹魇?。卷二五七。列傳。趙彥》:「而其子官錦衣,頗招搖都市?!埂度辶滞馐贰返谝欢兀骸溉绱苏袚u豪橫,恐怕亦非所宜!」
2.搖動。漢。揚(yáng)雄〈甘泉賦〉:「徠祇郊禋神所依兮,徘徊招搖靈迉遲兮?!?br />3.星官名,僅由一顆星組成,屬氐宿,在西方為牧夫座γ星。
4.泛指北斗七星?!段倪x。陸機(jī)。擬古詩十二首。擬明月皎夜光》:「招搖西北指,天漢東南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