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675詞典 1分類詞匯 674
共675,分45頁顯示  上一頁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蔥嶺
白塔
秦望
金庭
云谷
梅嶺
仲山
點(diǎn)蒼
瑯邪
黑山
靈峰
大防
鄧尉
岐山
方山
《國語辭典》:蔥嶺(蔥嶺)  拼音:cōng lǐng
山名。即帕米爾高原。有亞洲的屋脊之稱。最高峰伊斯梅爾索莫尼峰,在塔吉克境內(nèi),高七千四百九十五公尺。
《漢語大詞典》:白塔
(1).亦作“ 白墖 ”。白色的佛塔。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譯經(jīng)·求那跋摩:“是時(shí)天景澄朗,道俗哀嘆,仍於其處起立白塔?!?宋 蘇軾 《赴嶺表過金陵蔣山泉老召食阻雨不及往》詩:“獨(dú)望 鐘山 叫 寶公 ,云間白塔似孤鶴?!?金 元好問 《戊戌十月山陽雨夜》詩之二:“出門望白墖,但覺襟袖潤?!?秦牧 《藝海拾貝·魯班的妙手》:“ 北京 的白塔,破裂了也只有他下凡了才能修補(bǔ)?!?br />(2).古地名。 唐 韓愈 《劉公墓志銘》:“ 環(huán) 之會(huì)下 濮州 ,戰(zhàn) 白塔 ,救 寧 陵 襄邑 ,擊 李希烈 陳州 城下,公常在軍間?!?br />(3).山名。《清文獻(xiàn)通考·兵三》:“詔會(huì)議尋議定於 白塔山 及九門各設(shè)礮五座,竪旗桿五,遇有警急,聲礮為號(hào);桿上晝則懸旗,夜則點(diǎn)燈, 白塔 鳴礮則九門皆應(yīng)之?!?/div>
《漢語大詞典》:秦望
山名。 秦望山 。在今 浙江省 杭州市 西南。相傳 秦始皇 東巡時(shí)曾登上此山以望 南海 ,故名。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興福·曇翼:“﹝ 曇翼 ﹞履訪山水,至 秦望 西北,見五岫駢峰,有耆闍之狀?!?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漸江水:“又有 秦望山 ,在州城正南。為眾峯之杰,陟境便見。史記云: 秦始皇 登之以望 南海 ?!?唐 李白 《送友人尋越中山水》詩:“ 東海 橫 秦望 , 西陵 遶 越臺(tái) ?!?王琦 注:“ 施宿 《會(huì)稽志》:‘ 秦望山 ,在 會(huì)稽縣 東南四十里,舊經(jīng)云眾嶺最高者?!?宋 辛棄疾 《漢宮春·會(huì)稽蓬萊閣懷古》詞:“ 秦望山 頭,看亂云急雨,倒立江湖。”
《漢語大詞典》:金庭
(1).山名。道教稱為福地。在 廬州郡 巢縣 (今 安徽省 巢湖市 ),別名 紫微山 。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見云笈七籤卷二七。
(2).山名。道教稱為福地。在 越州郡 剡縣 (今 浙江省 嵊縣 ),周圍三百里,名曰 金庭崇妙天 。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見云笈七籤卷二七。
(3).山名。道教稱為福地。在 會(huì)稽 東海 際之 桐柏山 中。 晉 陶弘景 真誥·稽神樞四:“ 金庭 有不死之鄉(xiāng),在 桐柏 之中。” 南朝 梁 沈約 《桐柏山金庭館碑銘》:“啟基 桐柏 ,厥號(hào) 金庭 ?!?br />(4).傳說中天上神仙所居之處。 唐 陳子昂 《題李三書齋》詩:“愿與金庭會(huì),將待玉書徵。” 宋 沈遘 《五言天臺(tái)山送僧象微歸山》:“玉堂敞金庭,碧林列瑤圃?!?清 吳偉業(yè) 《聞臺(tái)州警》詩之三:“天門中斷接危梁,玉館金庭跡渺茫?!?/div>
《國語辭典》:云谷(雲(yún)谷)  拼音:yún gǔ
1.山名。位于福建省建陽縣西北,接崇安縣,與西山對(duì)峙。本名蘆峰山,宋乾道中,朱熹更名云谷,筑草堂于此。
2.地名。位于福建省建寧縣南,核桃峰左麓。宋待制俞豐建云谷書院,讀書于此,風(fēng)景清幽,為建寧縣勝地。
3.宋代理學(xué)家朱熹的別號(hào)。參見「朱熹」條。
《國語辭典》:梅嶺(梅嶺)  拼音:méi lǐng
山名:(1)在江西省寧都縣東北。因多梅樹,故稱為「梅嶺」。也稱為「修嶺」。(2)大庾嶺的別名。參見「大庾嶺」條。因多梅,故又名梅嶺。(3)在江西省新建縣西的西山。相傳為漢梅福修道之處,上有梅仙壇。(4)在江西省蓮花縣。(5)在福建省閩侯縣北。(6)在福建省崇安縣東南。(7)在福建省詔安縣東南的海濱。(8)在浙江省壽昌縣西南。也稱為「梅峰」。
《漢語大詞典》:仲山
(1).指 仲山甫 。 周宣王 時(shí)著名的大臣。見詩·大雅·烝民。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銘箴:“ 呂望 銘功於 昆吾 , 仲山 鏤績(jī)於庸器,計(jì)功之義也。” 唐 張九齡 《祭張燕公文》:“故能羽翼 圣后 ,丹青元化,陳 皋陶 之謨謀,盡 仲山 之夙夜?!?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上:“ 丁晉公 之南遷也,行過 潭州 ,自作《齋僧疏》云:‘補(bǔ) 仲山 之袞,雖曲盡於巧心;和 傅説 之羹,實(shí)難調(diào)於眾口?!?br />(2).山名。在 陜西省 涇陽縣 西北。傳說 漢高祖 兄 劉仲 葬其地。 唐 唐彥謙 有《仲山》詩。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jì)要·陜西二·西安府上·涇陽縣》:“ 中山 …… 漢 元鼎 初,獲寳鼎於 汾陰 ,薦之 甘泉 ,鼎至 中山 ,氤氳有黃氣蓋焉,俗譌為 仲山 ,云 漢高祖 兄 仲 居此。”
《漢語大詞典》:點(diǎn)蒼
山名。在 云南省 大理市 西北、 洱海 及 漾濞江 間。元史·地理志四:“有 點(diǎn)蒼山 在 大理 城西,周廣四百里。” 清 趙翼 《甌北詩抄·龍尾關(guān)》:“ 點(diǎn)蒼 千仞高, 洱海 萬頃沛?!?/div>
《國語辭典》:瑯邪  拼音:láng yé
郡名:(1)秦置,在今山東省諸城縣。(2)南朝齊置,在今江蘇省東??h。也作「瑯琊」、「瑯琊」。
《國語辭典》:黑山  拼音:hēi shān
山名。蒙古語為阿巴漢喀喇山。
《漢語大詞典》:靈峰(靈峯)
(1).神仙或修道者居處的山峰。 唐 孟郊 《尋裴處士》詩:“寒草不藏徑,靈峯知有人?!?span id="d08uwg7" class="book">《云笈七籤》卷一○四:“﹝真人﹞遂隱遁 華山 ,盤桓靈峯,逍遙幽岫,靜念神仙?!?明 屠隆 《曇花記·仙伯降凡》:“靈峯高嵯峨,貝闕中天起?!?br />(2).指神話中的仙山。 明 高啟 《海石為張記室賦》詩:“ 媧皇 去后幾桑田,鰲背靈峯一拳小?!?br />(3).山名。在 廣東省 治西北。 宋 蘇軾 《題靈峰寺壁》詩:“ 靈峯山 上 寶陀寺 ,白髮 東坡 又到來?!?王文誥 輯注引 查慎行 曰:“《廣州志》:‘ 靈峰山 ,一名 靈洲山 ,在城西六十五里, 鬱水 出其下。《唐志》謂 南海 名山 靈洲 ,名川 鬱水 ,以此。其上有 寶陀院 、 妙高臺(tái) ,以院中有 寶陀佛 ,故名焉?!?br />(4).山名。在 浙江省 樂清縣 雁蕩山 。山下有 靈峰寺 。 宋 王十朋 《度雁山》詩:“ 靈峯 觀石室,杖屨穿巑岏?!?br />(5).山名。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邊。 郭沫若 《瓶》詩之十六:“請(qǐng)把我運(yùn)到你 西湖 邊上,或者是葬在 靈峰 ,或者是 放鶴亭 旁?!?br />(6).山名。在 福建省 崇安縣 武夷 九曲盡處。 宋 朱熹 《過武夷作》詩:“弄舟緣碧澗,棲集 靈峯 阿。”
《漢語大詞典》:大防
(1).大堤。周禮·考工記·匠人:“凡為防,廣與崇方,其閷參分去一,大防外閷?!?span id="iakft1m" class="book">《爾雅·釋丘》:“墳,大防?!?郭璞 注:“謂堤。”新唐書·李適之傳:“ 玄宗 患 穀 洛 歲暴耗徭力,詔 適之 以禁錢作三大防,曰 上陽 、 積翠 、 月陂 ,自是水不能患?!?br />(2).謂重要的、原則性的界限。 宋 歐陽修 《辨左氏》:“夫禮之為物也,圣人之所以飾人之情,而閑其邪僻之具也。其文為制度,皆因民以為節(jié),而為之大防而已?!?span id="lumy8bc" class="book">《明史·范輅傳》:“臣以為尊無二上,凡不稱臣者,皆不宜具朝服,以嚴(yán)大防。” 朱自清 《航船中的文明》:“對(duì)于名教之大防,竟能剖辨得這樣詳明?!?br />(3).山名。即 大房山 。參見“ 大房 ”。
《國語辭典》:大房  拼音:dà fáng
1.家族的長房?!度辶滞馐贰返谒乃幕兀骸付际翘蛉说牡卦岬貌缓?,只發(fā)大房,不發(fā)二房?!?br />2.較大的房子?!毒┍就ㄋ仔≌f。錯(cuò)斬崔寧》:「漸漸大房改換小房,賃得兩三間房子。」
3.古祭器,玉飾的俎。《詩經(jīng)。魯頌。閟宮》:「籩豆大房,萬舞洋洋?!?/div>
《漢語大詞典》:鄧尉(鄧尉)
山名。在今 江蘇省 蘇州市 西南。 漢 有 鄧尉 曾隱居于此,故名。以產(chǎn)梅著稱。 清 趙翼 《樹海歌》:“ 鄧尉 香雪 黃山 云,猶以海名巧相借?!?清 龔自珍 《病梅館記》:“ 江寧 之 龍?bào)?, 蘇州 之 鄧尉 , 杭州 之 西谿 ,皆產(chǎn)梅?!?陳夔龍 《夢(mèng)蕉亭雜記》卷二:“爰於公暇先訪名剎 寒山寺 ,近而 虎邱 、 山塘 、 石湖 、 黃天蕩 諸名區(qū),遠(yuǎn)而 靈巖 採香徑 、 天平 白云泉 、 司徒廟 古柏、 鄧尉 梅花,一一均攬其勝?!?/div>
《國語辭典》:岐山  拼音:qí shān
山名:(1)位于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東北。(2)位于山西省呂梁市轄孝義市西。
《漢語大詞典》:方山
(1).山名。在今 江蘇省 南京市 東南。傳說為 秦始皇 鑿斷 金陵山 以疏 淮水 處,其地四方而峭絕,故名。 清 侯方域 《定鼎說》:“﹝ 秦 ﹞鑒觀 秣陵 ,厥有王氣,令朱衣三千之眾,鑿立 方山 ,疏迤水道?!?br />(2).指方山冠。 章炳麟 《雜感》詩之二:“誰教兩犬競(jìng)呀呀,貂尾方山總一家。恨少 舞陽 屠狗侶,掃除羣吠在 潼 華 ?!贝私柚?漢 族文職官僚。參見“ 方山冠 ”。
《漢語大詞典》:方山冠
古冠名。 漢 代祭宗廟時(shí)樂舞人所戴之冠。 漢 蔡邕 獨(dú)斷卷下:“方山冠以五采縠為之。 漢 祀宗廟,《大予》、《八佾樂》、《五行》舞人服之。衣冠各從其行之色,如其方色而舞焉?!?span id="uc0szjc" class="book">《后漢書·輿服志下》:“方山冠似進(jìn)賢?!?span id="7fkrm6y" class="book">《資治通鑒·漢昭帝元平元年》:“王嘗見大白犬,頸以下似人,冠方山冠而無尾,以問 龔遂 。” 胡三省 注:“方山冠以五采縠為之,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長八寸,樂舞人服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