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果:
全部
18
典故
1
詞典
2
分類詞匯
15
分類詞匯
山詞
山謠
山謳
草屋
農歌
雜歌
黎歌
對口
排歌
三腳采茶戲
客家山歌戲
爬山調
相褒戲
的篤班
山吟澤唱
《漢語大詞典》:
山詞(山詞)
猶山歌。 唐
陸龜蒙
《樵人十詠·樵子》
:“薪和野花束,步帶山詞唱?!?/div>
分類:
山歌
《漢語大詞典》:
山謠(山謡)
山歌。 唐
陸龜蒙
《和茶具十詠·茶焙》
:“山謡縱高下,火候還文武。見説焙前人,時時炙花脯。” 清
厲鶚
《三月十三日游法華山》
詩:“采摘泫晨露,山謡頗相應?!?/div>
分類:
山歌
《漢語大詞典》:
山謳(山謳)
山歌。 宋
樓鑰
《李文綬和所贈老融詩復次韻為謝》
:“我詩無律如山謳,形穢豈堪珠玉映。”
分類:
山歌
《國語辭典》:
草屋
拼音:
cǎo wū
草房、草舍?!侗笔?。卷三一。高允傳》:「是日,幸允第,唯草屋數(shù)間,布被缊袍,廚中鹽菜而已?!固啤M蹙S〈送友人歸山歌〉二首之一:「悅石上兮流泉,與松間兮草屋?!?/div>
分類:
草屋
草房
草舍
友人
山歌
二首
《國語辭典》:
農歌(農歌)
拼音:
nóng gē
一種起源于農民從事農務時哼唱的歌謠。內容常是歌頌農村生活、田園風光和農民的刻苦性格。一經口耳相傳,成為民謠后,則不限于農人、農村間傳唱。如:「農民們一邊收穫,一邊唱著農歌?!埂独溲塾^》第二五回:「那一天,獨自一個人扶了拐杖,立在門外閒眺,滿眼說不盡秧針繡毯,榆莢穿錢,牧唱農歌,一片豐登氣象?!?/div>
分類:
山歌
《漢語大詞典》:
雜歌(雜歌)
(1).指古詩中的歌或行。
《
文選
》
有雜歌一目。 元 辛文房
《
唐才子傳·李頎
》
:“工詩,發(fā)調既清,修辭亦秀,雜歌咸善,元理最長,多為放浪之語,足可震蕩心神?!?br />(2). 苗 族指山歌。 陳靖 黎白
《深山苗歌》
:“來,隨便陪她唱唱雜歌吧!”原注:“雜歌也就是一般的山歌,可以隨便自如地唱,不受排歌的格律和對方的限制?!?/div>
分類:
山歌
歌
一目
《漢語大詞典》:
黎歌
黎 族人所唱的山歌。 宋
蘇軾
《將至廣州用過韻寄邁迨二子》
:“蠻唱與 黎 歌,餘音猶杳杳?!?/div>
分類:
族人
山歌
《國語辭典》:
對口(對口)
拼音:
duì kǒu
1.嘴與嘴相對。形容講話時靠得很近。漢。王充《論衡。解除》:「胡越之人,耳口相類,心意相似,對口交耳而談,尚不相解?!?br />2.口角、爭執(zhí)?!镀窖齻鳌返谖寤兀骸钙抛拥溃骸耗銉蓚€休對口,到天明我自有個計較?!弧?br />3.一種曲藝表演方式。指兩個人互相答對或演唱。如:「對口相聲」、「對口快板」。
4.指雙方在工作內容和性質能相一致。如:「工作對口」。
分類:
符合
中醫(yī)
相聲
在內
爭執(zhí)
接吻
容和
和性
合適
山歌
性質
腦后
對語
雙方
方都
表演
一致
《漢語大詞典》:
排歌
(1).曲牌名。見 明 邵璨
《香囊記·投宿》
、 明 周履靖
《錦箋記·友聚》
等。
(2).山歌的一種。 陳靖 黎白
《深山苗歌》
:“‘排歌,好難對喲!’ 何強 笑著回答。”原注:“﹝排歌﹞第一句詞兒要一樣,別的三句可以跟當時情景變化,先唱的人的第一句老不變,跟唱的人就一直跟下去,跟不上算輸。”
分類:
山歌
曲牌名
《國語辭典》:
三腳采茶戲(三腳采茶戲)
拼音:
sān jiǎo cǎi chá xì
流行于客家人的劇種。由山歌發(fā)展而來。最初以一丑、二旦的對唱表演為主,內容簡單,插科打諢,多為即興表演。臺灣光復后,受大陸戲劇影響,內容增加了歷史故事及客族的民間傳說,戲劇規(guī)模也擴大。
分類:
流行
劇種
山歌
而來
《國語辭典》:
客家山歌戲(客家山歌戲)
拼音:
kè jiā shān gē xì
流行于廣東興寧、梅縣一帶客家人居住地區(qū)的山歌。后吸取廣東漢劇音樂和梅縣民間音樂,再配合劇情,可以在舞臺上表演。
分類:
流行
梅縣
居住
住地
地區(qū)
山歌
《國語辭典》:
爬山調(爬山調)
拼音:
pá shān diào
一種山歌。大約流行于內蒙古中、西部地區(qū),分為前山調、后山調。前山調因受蒙古長調影響,旋律顯得遼闊悠長,后山調則較高亢奔放。前者一般流行于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一帶;后者則流行于中部烏蘭察布盟山區(qū)武川縣一帶。爬山調歌詞多是即興編作,常以笛子、揚琴、三弦、二胡等樂器伴奏,句子多呈上下句結構,用徵、商、宮、羽調式配合。
分類:
種山
山歌
大約
流行
西部
地區(qū)
《國語辭典》:
相褒戲(相褒戲)
拼音:
xiāng bāo xì
一種臺灣地方戲。原由客家山歌發(fā)展出來,后來部分亦用閩南語表演。劇情簡單,專重對唱,屬于即興性的小戲。
分類:
地方戲
原由
客家
山歌
展出
《漢語大詞典》:
的篤班(的篤班)
清 末在 浙江 嵊縣 一帶的山歌小調基礎上,吸收紹劇等劇目、曲調、表演藝術而初步形成的一個戲曲劇種。后來進入 上海 ,稱為紹興文戲,1942年起改稱越劇。 許杰
《的篤戲》
一:“縣黨部書記長的夫人 張?zhí)?,決定要看的篤班去?!?/div>
分類:
浙江
嵊縣
山歌
小調
基礎
《漢語大詞典》:
山吟澤唱(山吟澤唱)
山歌民謠。 明
吳承恩
《〈留思錄〉序》
:“夫兔人葛婦,不班於黼芾;山吟澤唱,無諧於律呂?!?/div>
分類:
山歌
民謠
粵公網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