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九 遺身科
雍州萬年御宿川人。出家隱居終南豹林谷。每讀法華經(jīng)。至藥王品。忻然慕效之。私積薪槱為窟。誓必自燼。貞觀之季。靜夜于林中唱經(jīng)下火。清聲烈??。與風(fēng)俱遠。訖于熸息。猶見其跏坐如故。尋而西南有大白光。流入火聚身方偃仆。逮曉寂然。乃收其遣骸。起塔勒銘焉。 又荊州有姊妹比丘尼者。亦志脩藥王本事。于是漸斷粒食。服諸香油香蜜等物。而神爽高明。氣力不衰。貞觀三年二月八日。于州之逵道中。置二高座。姊妹乃以蠟布纏身。自踵至頂。惟出其面。眾共以華香幡蓋。迎升高座。姊妹更以火炬炷頂。端坐以誦法華。煙??及眼。聲猶宏亮。下及口鼻。而后息絕。達旦合座。骸骨消化。二舌獨存。眾為起塔以葬。 僧善導(dǎo)以道綽之教化行京師。親寫彌陀經(jīng)數(shù)萬卷。散諸士女。奉之以脩凈業(yè)者不可勝計。一日說法光明寺?;蛘邌枌?dǎo)曰。今稱佛名號。定生凈土否。導(dǎo)曰定生定生。或者禮拜訖??诔蠠o阿彌陀佛。聲聲相續(xù)不少置。因出寺立門前柳樹上。合掌西望。投身于地而死。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遺身篇第七
釋會通。雍州萬年御宿川人。少欣道檢游泊林泉。苦節(jié)戒行是其顧習(xí)。投終南豹林谷。潛隱綜業(yè)。讀法花經(jīng)至藥王品。便欣厭舍。私集柴木誓必行之。以貞觀末年。靜夜林中積薪為窟。誦至藥王便令下火。風(fēng)驚焰發(fā)煙火俱盛。卓爾加坐聲誦如故。尋爾西南有大白光流入火聚。身方偃仆。至?xí)陨砘鹁銣?。乃收其遺骨為起白塔。勒銘存焉。貞觀之初。荊州有比丘尼姊妹。同誦法花。深厭形器。俱欲舍身。節(jié)約衣食欽崇苦行服諸香油漸斷粒食。后頓絕谷惟啖香蜜。精力所被神志鮮爽。周告道俗。剋日燒身。以貞觀三年二月八日。于荊州大街置二高座。乃以蠟布纏身至頂。惟出面目。眾聚如山。歌贊云會。誦至燒處。其姊先以火柱妹頂。請妹又以火柱姊頂。清夜兩炬一時同耀。焰下至眼。聲相轉(zhuǎn)明。漸下鼻口方乃歇滅。恰至明晨合坐洞舉。一時火花。骸骨摧朽。二舌俱存。合眾欣嗟。為起高塔。近并州城西有一書生。年二十四五。誦法華經(jīng)誓燒供養(yǎng)。乃集數(shù)束蒿乾籠之。人問其故。密而不述。后于中夜放火自燒。及人往救火盛已死。乃就加柴薪盡其形蔭。近有山僧善導(dǎo)者。周游寰寓求訪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綽部。惟行念佛彌陀凈業(yè)。既入京師廣行此化。寫彌陀經(jīng)數(shù)萬卷。士女奉者其數(shù)無量。時在光明寺說法。有人告導(dǎo)曰。今念佛名定生凈土不。導(dǎo)曰。念佛定生。其人禮拜訖。口誦南無阿彌陀佛聲聲相次出光明寺門。上柳樹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事聞臺省。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會通。本郡人。姓吳。名元卿。德宗朝為六宮使。方春韶陽。花卉盛發(fā)。玩賞移時。忽聞空中有言曰。虛幻之相。開謝不停。能壞善根。仁者安可視之。因大感悟。自是忽忽不樂。帝怪而問其故。以愿從釋為對。帝召相者視之曰。此人當(dāng)紹出世法。遂放歸。見韜光。光指其謁鳥窠。求度。三請不從。乃先創(chuàng)庵。事既成。韜光力言之鳥窠。乃為祝發(fā)。服勤數(shù)年。未蒙印授。一日告辭。鳥窠曰。汝何往。曰。諸方學(xué)佛法去。曰。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少許。曰。如何是和尚佛法。鳥窠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師即豁然大悟。于是不復(fù)他行。常居左右。世號布毛侍者。今招賢寺乃師道場。 贊曰。 金貂職近  紫禁春濃  割棄富貴  瞥如輕鴻 求師慕道  勞苦在躬  不具智勇  豈悟真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0 【介紹】: 或作棄宗弄贊、棄蘇農(nóng)。唐時吐蕃贊普。弱冠嗣位,性驍武,多英略。先后兼并西域諸部,定都拉薩,創(chuàng)文字,立官制、軍制。唐太宗貞觀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之。遂為公主筑一城,又遣諸豪子弟赴長安,入國學(xué),習(xí)漢文化,請儒者典書疏,于西域發(fā)展及漢藏交流頗有貢獻。高宗時授駙馬都尉,封西海郡王,又進封賨王。
全唐文·卷九百九十九
棄宗弄贊。論贊素贊普子。亦名棄蘇農(nóng)。亦號弗夜氏。貞觀中遣使求昏。妻以宗女文成公主。永徽元年授為駙馬都尉。封西??ね?。進封賨王。是年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5 【介紹】: 唐時東突厥首領(lǐng)。處羅可汗次子。年十一,以智勇聞。曾乘西突厥內(nèi)訌,襲取其屬地之半,有眾十余萬,自號都布可汗。后為薛延陀所敗,走保高昌,所余僅萬人。乃于太宗貞觀九年率眾歸唐。次年入朝,授左驍衛(wèi)大將軍,處其部于靈州,詔尚衡陽長公主,為駙馬都尉。從太宗攻遼東。歷官交河、昆丘兩道行軍總管。率軍平高昌,討龜茲,屢有功。卒謚元。
那提三藏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中印度人,梵名布如烏伐邪,略為那提,唐曰福生。少出家,名師開悟。高宗永徽六年至京師,住慈恩寺,協(xié)助譯佛經(jīng)。顯慶元年,帝有疾,以其識異藥,令往昆侖諸國采集。既至,南海諸國王歸敬之,為別立寺,弘宣佛法。龍朔三年還長安。未幾,南海真臘國王復(fù)請其往,遂不返。譯有《大乘集義論》。
續(xù)高僧傳·卷第四 譯經(jīng)篇四
那提三藏。唐曰福生。具依梵言。則云布如烏代邪。以言煩多故。此但訛略而云那提也。本中印度人。少出家。名師開悟。志氣雄遠弘道為懷。歷游諸國務(wù)在開物。而善達聲明通諸詁訓(xùn)。大夏召為文士。擬此土蘭臺著作者。性汎愛好奇。尚聞有涉悟。不憚遠夷。曾往執(zhí)師子國。又東南上楞伽山。南海諸國隨緣達化。善解書語。至即敷演。度人立寺。所在揚扇。承脂那東國盛轉(zhuǎn)大乘佛法崇盛贍洲稱最。乃搜集大小乘經(jīng)律論五百馀夾合一千五百馀部。以永徽六年創(chuàng)達京師。有敕令于慈恩安置所司供給。時玄奘法師。當(dāng)途翻譯聲華騰蔚。無有克彰。掩抑蕭條。般若是難。既不蒙引返充給使。顯慶元年敕往昆崙諸國采取異藥。既至南海。諸王歸敬為別立寺度人授法。弘化之廣又倍于前。以昔被敕往理須返命。慈恩梵本擬重尋研。龍朔三年還返舊寺。所赍諸經(jīng)。并為奘將北出。意欲翻度。莫有依憑。惟譯八曼荼羅禮佛法阿吒那智等三經(jīng)。要約精最可常行學(xué)。其年南海真臘國。為那提素所化者。奉敬無己。思見其人。合國宗師假涂遠請。乃云。國有好藥唯提識之。請自采取。下敕聽往。返亦未由。余自博訪大夏行人云。那提三藏。乃龍樹之門人也。所解無相與奘頗返。西梵僧云。大師隱后。斯人第一深解實相善達方便。小乘五部毗尼外道四韋陀論。莫不洞達源底通明言義。詞出珠聯(lián)理暢霞舉。所著大乘集義論??捎兴氖啪?。將事譯之。被遣遂闕。夫以抱麟之嘆。代有斯蹤。知人難哉。千齡罕遇。那提挾道遠至。投俾北冥既無所待。乃三被毒載充南役。崎嶇數(shù)萬頻歷瘴氣。委命斯在。嗚呼惜哉。
乞黎拔布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又作棄芒論芒贊。唐時吐蕃第二代贊普。公元650至676年在位。松贊干布孫。即位時年幼,由大相祿東贊掌理國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時人,號丹元子,又號青羅山布衣。玄宗開元年間以方技為內(nèi)供奉,待詔翰林。嘗奉命編《太乙金鏡式經(jīng)》。又撰《丹元子步天歌》一卷。該書七言,有韻,系我國古代以詩歌形式介紹全天星官之天文學(xué)重要著作。首創(chuàng)將整個天空劃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共三十一個天區(qū)。每區(qū)包含若干星官、數(shù)量、位置。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號丹元子,又號青蘿山布衣,玄宗開元間人。長于天文術(shù)數(shù),曾為內(nèi)供奉、翰林待詔。著有《丹元子步天歌》1卷,凡七言歌行31首,歷述三宮二十八宿星象之方位及變化?!?a target='_blank'>通志·天文略》全部收入。又著《太乙金鏡式經(jīng)》10卷,今存。事跡據(jù)《新唐書·藝文志三》及上引二書參定。《全唐詩續(xù)拾》收詩31首。
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八
希明。開元時人。自號青羅山布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2—770 【介紹】: 唐河南鞏縣人,祖籍襄陽,字子美,自稱杜陵布衣,又稱少陵野老。杜審言孫。初舉進士不第,遂事漫游。后居困長安近十年,以獻《三大禮賦》,待制集賢院。安祿山亂起,甫走鳳翔上謁肅宗,拜左拾遺。從還京師,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棄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營草堂于浣花溪,世稱浣花草堂。后依節(jié)度使嚴武,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代宗大歷中,攜家出蜀,客居耒陽,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甫工詩歌,與李白齊名,并稱李杜。后人又稱其為詩圣,稱其詩為“詩史”。名篇甚多,為世傳誦。有《杜工部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12—770 字子美,排行二,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其十三世祖杜預(yù),乃京兆杜陵(今陜西長安縣東北)人,故杜甫自稱“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遜,東晉時南遷襄陽(今湖北襄樊),故或稱襄陽杜甫,乃指其祖籍。而杜甫一度曾居長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祖父審言,武后時官膳部員外郎,于初唐五言律詩之形成曾起積極作用。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其一生正值唐朝由盛而衰之轉(zhuǎn)變時期,安史之亂乃此轉(zhuǎn)變之關(guān)鍵,杜甫一生經(jīng)歷與創(chuàng)作,與其時代之興衰密切相聯(lián)。青年時代正值玄宗開元全盛時期,經(jīng)過前后三次、歷時十年之漫游生活。開元二十三年(735),舉進士,不第。天寶六載(747),玄宗“詔天下,有一藝,詣轂下”。杜甫應(yīng)是屆制舉,又落第。十載,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十四載十月,始授河西尉,不受,旋改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十一月安史亂發(fā),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長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七月,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改元至德。肅宗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奔赴行在鳳翔,授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乾元元年(758)六月,貶華州司功參軍。次年七月棄官,由華州往秦州(今甘肅天水)、同谷(今甘肅成縣),年底達成都,于西郊建草堂,生活相對安定。代宗寶應(yīng)元年(762)因避亂又漂泊梓州(今四川三臺)、閬州(今四川閬中)。廣德二年(764)重返成都,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聘杜甫為節(jié)度使署中參謀,又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稱杜工部。永泰元年(765)夏春之交,離成都,至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在夔州近2年,作詩430多首。大歷三年(768)正月,出峽,抵湖北江陵,又轉(zhuǎn)公安、岳陽。輾轉(zhuǎn)漂泊于江湘之間。大歷五年冬,詩人病死于由長沙至岳陽之小舟中。生平詳見元稹撰《杜工部墓系銘》,新、舊《唐書》本傳。年譜多家,其中以蔡興宗、魯訔、蔡夢弼、單復(fù)所編年譜及黃鶴所撰《年譜辨疑》影響較大。近人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考訂頗詳,可參考。杜甫現(xiàn)存詩歌1440余首。宋人王洙所編《杜工部集》20卷,為今存之最早版本。其詩歌乃圍繞詩人所處時代環(huán)境與自身遭際而創(chuàng)作。其“渾涵汪茫,千匯萬狀”之詩歌內(nèi)容,反映當(dāng)時社會面貌全面深刻,故后人譽之為“詩史”。在詩歌藝術(shù)方面,杜甫承繼前賢,勤于探索,刻意求工,無體不精,形成其“沉郁頓挫”,“律切精深”之藝術(shù)風(fēng)格。元稹稱杜詩:“上薄風(fēng)雅,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杜工部墓系銘》)故杜甫之于唐詩,具有集前代之大成,開后世之先路之作用,影響至大。對杜詩之整理編纂、系年、分類、評點、注釋、研究,歷代學(xué)者用力至勤。迄清以前之專門著述,今存者尚有200種左右。版刻流傳最廣泛者,有錢謙益《杜詩箋注》,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等。僅辛亥后近人之有關(guān)專著,亦達200余種之多?!?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為19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2首,斷句4。
唐詩匯評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原籍襄陽(今湖北襄樊),自曾祖居鞏(今河南鞏縣)。早年漫游吳越。舉進士落第,復(fù)游齊趙。天寶三載結(jié)識李白,同游梁宋、齊魯。五載,入長安,應(yīng)試落第,遂居留長安,進《三大禮賦》,又投詩干謁權(quán)貴,十五載,始得授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安史叛軍陷兩京,被俘困長安。至德二載夏,間道奔肅宗行在鳳翔,授左拾遺,上疏救房琯。乾元元年,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二年棄官經(jīng)秦州、同谷入蜀,至成都,營草堂寓居。寶應(yīng)元年蜀亂,流亡梓、閬諸州。廣德二年回成都。時嚴武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薦甫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卒,蜀中亂,離成都經(jīng)云安至夔州。大歷三年正月出峽,經(jīng)江陜、公安漂泊至湖南,轉(zhuǎn)徙于岳、潭、衡諸州間。五年冬,病卒。在我國古代詩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被譽為“詩圣”,其詩被譽為“詩史”,與李白并稱“李杜”,對后世影響十分深遠。有《杜甫集》六十卷,已佚。大歷中,樊晃集其詩編為《小集》六卷,亦佚。北宋王洙重編《杜工部集》二十卷、補遺一卷行世,為后世各種杜集祖本。《全唐詩》編詩十九卷。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九
甫字子美。襄陽人。徙河南鞏縣。天寶初應(yīng)進士不第。十三載獻三大禮賦。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wèi)率府冑曹參軍。祿山陷京師。赴河西。謁肅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遺。上元二年。嚴武鎮(zhèn)成都。奏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永泰二年卒。年五十九。

作品評論

元稹《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
唐興,官學(xué)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wěn)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后,文體之變極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遺近,務(wù)華者去實,效齊梁則不逮于魏晉。工樂府則力屈于五言,律切則骨格不存,閑暇則纖秾莫備。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fēng)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考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茍以為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余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輔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shù)百,辭氣豪邁,而風(fēng)調(diào)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本事詩
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dāng)時號為“詩史”。
新唐書·杜甫傳贊
唐興,詩人承陳隋風(fēng)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沿襲。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zhì)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厭徐,殘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于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誠可信云。
孫僅《讀杜工部詩集序》
公之詩,支而為六家:孟郊得其氣焰,張籍得其簡麗,姚合得其清雅,賈島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鍵,陸龜蒙得其瞻博,皆出公之奇偏爾,尚軒軒然自號一家,赫世煊俗。后人師擬之不暇,矧合之乎?風(fēng)騷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是知唐之言詩,公之馀波及爾。
蘇軾《王定國詩集敘》
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黃庭堅《大雅堂記》
子美詩妙處乃在無意于文。夫無意而意已至,非廣之以《國風(fēng)》《雅》《頌》,深之以《離騷》《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闖然入其門耶?故使后生輩自求之,則得之深矣。
秦觀《韓愈論》
杜子美之于詩,實積眾家之長,適其時而已。昔蘇武、李陵之詩,長于高妙;曹植、劉公干之詩,長于豪逸;陶潛、阮籍之詩,長于沖淡;謝靈運、鮑照之詩,長于峻潔;徐陵、庾信之詩,長于藻麗,于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峻潔之姿,備藻麗之態(tài),而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集諸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至于斯也,豈非適當(dāng)其時故耶?……孔子,圣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嗚呼,杜氏,韓氏亦集詩文之大成者與!
后山詩話
詩欲其好,則不能好矣。王介甫以工,蘇子瞻以新,黃魯直以奇,而子美之詩,奇常、工易、新陳莫不好也。
《潛溪詩眼》
老杜詩,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類如此。皆拙固無取,使其皆工,則峭急而無古氣,如李賀之流是也。然后世學(xué)者。當(dāng)先學(xué)其工者,橢神氣骨皆在于此。
歲寒堂詩話
王介甫只知巧語之為詩,而不知拙語亦詩也;山谷只知奇語之為詩,而不知常語亦詩也。歐陽公詩專以快意為主,蘇端明詩專以刻意為工,李義山詩只知有金玉龍鳳,杜牧之詩只知有綺羅脂粉,李長吉詩只知有花草蜂蝶,而不知世間一切皆詩也。惟杜子美則不然:在山林則山林,在廊廟則廊廟,遇巧則巧,遇拙則拙,遇奇則奇,遇俗則俗,或放或收,或新或舊,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無非詩者,故曰“吟多意有馀”,又曰“詩盡人間興”,誠哉是言”!
歲寒堂詩話
子美詩奄有古今。學(xué)者能識國風(fēng)、騷人之旨,然后知子美用意處;識漢魏詩,然后知子美遣詞處。
《遁齋閑覽》
或問王荊公云:編四家詩,以杜甫為第一,李白為第四,豈白之才格詞致不逮甫也?公曰:白之歌詩,豪放飄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變也。至于甫,則悲歡窮泰,發(fā)斂抑揚,疾徐縱橫,無施不可。故其詩有平淡簡易者,有綿麗精確者,有嚴重威武若三軍之帥者,有奮迅馳驟若泛駕之馬者,有淡泊閑靜若山谷隱士者,有風(fēng)流蘊藉若貴介公子者。蓋其詩緒密而思深,觀者茍不能臻其閫奧,未易識其妙處,夫豈淺近者所能窺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來無繼也。
苕溪漁隱叢話
山谷云,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
滄浪詩話
少陵詩憲章漢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則前輩所謂集大成者也。
滄浪詩話
李、杜二公,正不當(dāng)優(yōu)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處,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
瀛奎律髓
大抵老杜集,成都時詩勝似關(guān)輔時,夔州時詩勝似成都時,而湖南時詩又勝似夔州時,一節(jié)高一節(jié),愈老愈剝落也。
楊維楨《李仲虞詩序》
觀杜者不唯見其律,而有見其騷者焉;不唯見其騷,而有見其雅者焉;不唯見其騷與雅也,而有見其史者焉。此杜詩之全也。
唐詩品匯
蜀郡虞集云:杜公之詩,沖遠渾厚,上薄風(fēng)雅,下凌沈、宋、每篇之中有句法章法,截乎不可紊;至于以正為變,以變?yōu)檎钣脽o方,如行云流水,切無定質(zhì),出于精微,奪乎天造,是大難以形器求矣。公之忠憤激切、愛君憂國之心,一系于詩,故常因是而為之說曰:《三百篇》,經(jīng)也;杜詩,史也。“詩史”之名,指事實耳,不與經(jīng)對言也;然風(fēng)雅絕響之后,唯杜公得之,則史而能經(jīng)也,學(xué)工部則無往而不在也。
丹鉛總錄
杜子美詩諸體皆有絕妙者,獨絕句本無所解。
藝圃擷馀
少陵故多變態(tài),其詩有深句,有雄句,有老句,有秀句,有麗句,有險句,有累句。后世別為“大家”,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終不失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麗句也。輕淺子弟往往有薄之者,則以其有險句、拙句、累句也。不知其愈險愈老,正是此老獨得處,故不足難之;獨拙、累之句,我不能掩瑕。雖然,更千百世無能勝之者何?要曰:無露句耳。
詩藪
盛唐一味秀麗雄渾。杜則精粗、巨細、巧拙、新陳、險易、淺深、濃淡、肥瘦靡不畢具,參其格調(diào),實與盛唐大別,其能會萃前人在此,濫觴后世亦在此。且言理近經(jīng),敘事兼史,尤詩家絕睹。
詩藪
太白筆力變化,極于歌行;少陵筆力變化,極于近體。李變化在調(diào)與詞,杜變化在意與格。然歌行無常矱,易于錯綜;近體有定規(guī),難于仲縮。調(diào)詞超逸,驟如駭耳,索之易窮;意格精深,始若無奇,繹之難盡,此其稍不同者也。
詩藪
大概杜有三難:極盛難繼,首創(chuàng)難工,遘衰難挽。子建以至太白,詩家能事都盡,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體,前人未備,伐山道源,為百世師,二也;開元既往,大歷繼興,砥柱其間,唐以復(fù)振,三也。
唐詩鏡
杜子美之勝人者有二:思人所不能思,道人所不敢道,以意勝也;數(shù)百言不覺其繁,三數(shù)語不覺其簡,所謂“御眾如御寡”、“擒賊必擒王”,以力勝也。五七古詩,雄視一世,奇正雅俗,稱題而出,各盡所長,是謂武庫。五七律詩,他人每以情景相和而成,本色不足者往往景饒情乏,子美直攄本懷,借景入情,點熔成相,最為老手,然多徑意一往,潦倒太甚,色澤未工,大都雄于古者每不屑屑于律故。故用材實難,古人小物必勤,良有以也。
李維楨《雷起部詩選序》
昔人云詩至子美集大成,不為四言,不用樂府舊題。雖唐調(diào)時露,而能得風(fēng)雅遺意。七言歌行擴漢魏而大之。沉郁瑰琦,巨麗超逸。五言律體裁明密,規(guī)模宏遠,比耦精嚴,音節(jié)調(diào)暢;七言律稱是。至于長律,闔辟馳驟,變化錯綜,未可端倪,冠絕占今矣。
唐音癸簽
少陵七律與諸家異者有五:篇制多,一也;一題數(shù)首不盡,二也;好作拗體,三也;詩料無所不入,四也;好自標榜,即以詩入詩,五也。此皆諸家所無,其他作法之變,更難盡數(shù)。
《詩源辨體》
或問:子美五七言律較盛唐諸公何如?曰:盛唐諸公唯在興趣,故體多渾圓,語多活潑;若子美則以意為主,以獨造為宗,故體多嚴整,語多沉著耳。此各自為勝,未可以優(yōu)劣論也。
池北偶談
宋明以來,詩人學(xué)杜子美者多矣。予謂退之得杜神,子瞻得杜氣,魯直得杜意,獻吉得杜體,鄭繼之得杜骨。它如李義山、陳無己,陸務(wù)觀、袁海叟輩、又其次也;陳簡齋最下。
《杜詩詳注凡例》
自元微之作序銘,盛稱其所作,謂“自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故王介甫選四家詩,獨以杜居第一。秦少游則推為孔子大成,鄭尚明則推為周公制作,黃魯直則推為詩中之史,羅景綸則推為詩中之經(jīng),楊誠齋則推為詩中之圣,王元美則推為詩中之神,諸家無不崇奉師法。宋惟楊大年不服杜,詆為村夫子,亦其所見者淺。至嘉隆間,突有王慎中、鄭繼之、郭子章諸人,嚴駁杜詩,幾令身無完膚,真少陵蟊賊也。楊用修則抑揚參半,亦非深知少陵者。
《繭齋詩談》
詩有以澀為妙者,少陵詩中有此味,宜進此一解。澀對滑看,如碾玉為山,終不如天然英石之妙,
《繭齋詩談》
五言排律,當(dāng)以少陵為法,有層次,有轉(zhuǎn)接,有渡脈,有閃落收繳,又妙在一氣。
《繭齋詩談》
古之人,如杜子美之雄渾博大,其在山林與朝廷無以異,其在樂士與兵戈險厄無以異,所不同者山川風(fēng)土之變,而不改者忠厚直諒之志。志定,則氣浩然,則骨挺然,孟子所謂“至大至剛?cè)跆斓亍闭?,實有其物,向光怪熊熊,自然溢發(fā)。少陵獨步千古,豈騷人香草,高士清操而已哉!
《唐詩別裁》
少陵五言長篇,意本連屬,而學(xué)問博,力量大,轉(zhuǎn)接無痕,莫測端倪,轉(zhuǎn)似不連屬者,千古以來,讓渠獨步。
《唐詩別裁》
少陵七言古如建章之宮,千門萬戶;如巨鹿之戰(zhàn),諸候皆從壁上觀,膝行而前,不敢仰視;如大海之水,長風(fēng)鼓浪,揚泥沙而舞怪物,靈蠢畢集。別于盛唐諸家,獨稱大家。
《唐詩別裁》
杜詩近體,氣局闊大,使事典切,而人所不可及處,尤在錯綜任意,寓變化于嚴整之中,斯足以凌轢千古。
《杜詩鏡銓》
五古前人多以質(zhì)厚清遠勝,少陵出而沉郁頓挫,每多大篇,遂為詩道中另辟一門徑。無一蹈襲漢魏,正深得其神理。
《杜詩鏡銓》
少陵絕句,直抒胸臆,自是大家氣度,然以為正聲則未也。宋人不善學(xué)之,往往流于粗率。
甌北詩話
少陵之真本領(lǐng)……仍在少陵詩中“語不驚人死不休”一句。蓋其思力沉厚,他人不過說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說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筆力之豪勁,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無淺語。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杜工部五言詩,盡有古今文字之體。前后《出塞》、“三別”、“三吏”,固為詩中絕調(diào),漢魏樂府之遺音矣。他若《上韋左丞》,書體也;《留花門》,論體也;《北征》,賦體也;《送從弟亞》,序體也;《鐵堂》、《青陽峽》以下諸詩,記體也;《遭田父泥飲》,頌體也;《義鶻》、《病柏》,說體也;《織成褥段》,箴體也;《八哀》,碑狀體也;《送王砯》,紀傳體也,可謂牢籠眾有,揮斥百家。
《峴傭說詩》
少陵七律,無才不有,無法不備。義山學(xué)之,得其濃厚;東坡學(xué)之,得其流轉(zhuǎn);山谷學(xué)之,得其奧峭;遺山學(xué)之,得其蒼郁;明七子學(xué)之,佳者得其高亮雄奇,劣者得其空廓。
三唐詩品
情芳意古,蘊藉宏深,本《小雅》怨誹之音,撰建安疏宕之骨,簡蓄不逮古人,沉厲過之。七言骨重氣蒼,意研律細,諸家評論,以此賅焉。
《唐宋詩舉要》
五言長律,作者頗夥,然不能以顥氣驅(qū)邁,健筆摶捖,則與四韻無大異,不過衍為長篇而已。杜老五言長律,開闔跌蕩,縱橫變化,遠非他家所及。至……七言長律,最為難工,作者亦少,雖老杜為之,亦不能如五言之神化,他家無論也。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九
子布博學(xué)有才。年十七。為左衛(wèi)長史。登封時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5—822 【介紹】: 唐平州盧龍人,字敦禮。田弘正子。從唐軍討蔡,以戰(zhàn)功授御史中丞,擢河陽節(jié)度使。后嗣父為魏博節(jié)度使。朱克融據(jù)幽州,與王庭湊犄角拒命,詔分布軍救深州,魏博將士不愿效命,布乃引刀自殺。謚孝。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二
布字敦禮。魏博節(jié)度使宏正之子。授御史中丞。入為左金吾衛(wèi)將軍。拜河陽節(jié)度使。長慶初徙涇原。牙將史憲誠叛。逼布行河朔舊事。布度眾且亂。為書謝帝。引刀自刺。年三十八。贈尚書右仆射。謚曰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38 【介紹】: 名或作缽掣逋。唐時吐蕃僧人。墀祖德贊繼位,為相。力主與唐構(gòu)和息兵,并于穆宗長慶間會盟約和,立《唐蕃會盟碑》。時墀祖德贊久病不任事,國政為所專,遂重用僧人,大興佛事,遭致反佛諸臣之反對,乃進讒,謂與王妃有奸,遂被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嶺表劍浦人,字嵩伯,號三教布衣。少游學(xué)于長安,南唐李昪升元中,隱居洪州西山。工詩,兼通釋志、天文歷象。有《文錄》。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03?—879? 字嵩伯,長江以北人。舉進士不第。文宗大和初南游,足跡遍于江南、嶺南等地,作詩投獻趙棨、桂仲武、羅讓、周墀、韋廑等方伯連帥。與任畹友善。約宣宗大中三年(849),隱居于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與蔡京、貫休往還。令山童賣柑以為山貲,日以讀書種蘭吟詩飲酒為事。卒,方干、曹松、杜荀鶴均有詩哭之。其事跡多與南唐另一陳陶相混,后人多將二人誤為一人,其集中亦混入南唐陳陶及他人作品,尚有待甄辨。今人陶敏有《陳陶考》。陶工樂府,《隴西行》傳誦甚廣。其著《文錄》10卷,已佚。后人輯有《陳嵩伯詩集》1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卷。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94?—968? 劍浦(今福建南平)人,或云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好游學(xué),善解天文,長于雅頌。自負臺鉉之器,不事干謁。南唐烈祖時,宋齊丘秉政,陶鄙其為人,遂隱于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以吟詠自適,專以服食煉氣為事,宋初猶在?;蛟葡扇ァI绞论E見于《釣磯立談》、《江南野史》卷八及馬令、陸游《南唐書》本傳。由于此陳陶與唐詩人陳陶時代接近,均隱居洪州西山,此陳陶傳記中誤載唐陳陶史料,后人多誤二人為一人,此陳陶詩亦誤收入唐陳陶詩集。如《續(xù)古二十九首》云“生值揖遜歷,長歌東南春”,即指吳楊溥禪位于南唐徐知誥事,是詩當(dāng)為此陳陶所作。
全粵詩·卷一四
陳陶,字嵩伯。嶺南人。世居嶺表,以儒業(yè)名家。唐宣宗大中時,挾冊游學(xué)長安,聲詩歷象無不精究,常以臺鉉之器自負,恨世亂不得逞。南唐升元中,南奔將求見烈祖李昪,自度不合,乃隱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終。宋馬令《南唐書》卷十五、宋陸游《南唐書》卷四有傳。詩十卷,后人編為二卷。
唐詩匯評
陳陶(803?―879?),字嵩伯,長江以北人。初舉進士,不第。大和初南游,足跡遍今閩、浙、蘇、皖、贛、桂、粵諸省,作詩投獻趙棨、桂仲武、羅讓、周墀、韋廑等方伯連帥,與任畹友善。大中中,隱于洪州西山,與蔡京、貫休往還,令山童賣柑為山貲,日以讀書種蘭吟詩飲酒為事。卒,方干、曹松、杜荀鶴均有詩哭之。其事跡與南唐另一陳陶相混,宋以后多將二人混為一人。陶工詩,長于樂府,有《文錄》十卷,己佚。后人輯有《陳嵩伯詩集》一卷行世。《全唐詩》編詩二卷,亦混入南唐陳陶及他人作品。

作品評論

北夢瑣言
大中年,洪州處士陳陶者,有逸才,歌詩中似負神仙之術(shù),或露王霸之說,雖文章之士,亦未足憑,而以詩見志,乃宣父之遺訓(xùn)也。
滄浪詩話
陳陶之詩,在晚唐人中最無可觀。
唐才子傳
陶工賦詩,無一點塵氣,于晚唐諸人中,最得平淡,要非時流所能企及者。
《唐絕詩鈔注略》
陳宏渚刻陳集書后云:陶瑰響驟發(fā),杰思突來,如《雞鳴曲》、《隴西行》,千古絕調(diào)也。
《詩學(xué)淵源》
陳陶……詩宗元和,格調(diào)高于諸人,而詼奇間類長吉,樂府諸作尤神似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834—883后 【介紹】: 唐襄陽人,字逸少,后改襲美,早年居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等。懿宗咸通八年擢進士第。十年,為蘇州刺史從事,與陸龜蒙交游唱和,人稱皮陸。后又入京為太常博士。僖宗乾符五年,黃巢軍下江浙,日休為巢所得,任為翰林學(xué)士。巢敗,日休下落不明,或云為朝廷所殺,或云為巢所殺,或云至吳越依錢镠,或云流寓宿州。有《皮子文藪》、《松陵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34?—883? 字逸少,后改襲美,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隱于襄陽鹿門山,自號間氣布衣,又號醉吟先生、鹿門子、醉民、醉士等。懿宗咸通七年(866)入京應(yīng)進士試不第,遂退居壽州(今安徽壽縣)自編所作詩文為《皮子文藪》。八年再應(yīng)進士試,以榜末及第。十年,蘇州刺史崔璞聘為州軍事判官。時陸龜蒙以所業(yè)謁崔璞,結(jié)識皮氏,相與唱和,皮陸由此齊名。僖宗乾符二年(875)任毗陵副使。黃巢軍入江浙,“劫以從軍”(《唐詩紀事》卷六四)。廣明元年(880)十二月,黃巢稱帝,以其為翰林學(xué)士。錢易《南部新書》(卷四)等書謂其因作讖,巢疑譏己,被殺。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卷一〇引《該聞錄》云巢兵敗后為唐室所害。北宋尹師魯《皮子良墓志》、陶岳《五代史補》卷一謂其入?yún)窃絿厘X镠而終。《文藪》所載早期詩文多有抨擊時弊、同情民瘼之作,其中《正樂府》諸什繼承白居易《新樂府》,尤為著名。皮陸唱和詩中亦不乏佳作,胡震亨贊其“《太湖》諸篇,才筆開橫,富有奇艷句?!?《唐音癸簽》卷八)。今人蕭滌非、鄭慶篤校點之《皮子文藪》較為完備。《全唐詩》存詩9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9首。
唐詩匯評
皮日休(約834-約883),字逸少,后改字襲美,自號鹿門子、間氣布衣、醉吟先生等,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家貧,隱鹿門山,苦學(xué)。早年曾南涉洞庭,登廬山,經(jīng)箕潁、樊鄧入藍關(guān),行程二萬馀里。咸通七年應(yīng)舉不第,退居鹿門,自編詩文十卷為《文藪》。八年(867),登進士第,蘇州刺史崔璞召為軍事判官,與陸龜蒙等交游唱和,唱和詩編為《松陵唱和集》十卷。后入朝任著作郎、太常博士。廣明元年,黃巢入長安,以日休為翰林學(xué)士。巢敗,被殺?;蛟茷槌菜鶜ⅲ蛟屏髀浣喜∷?。有《胥臺集》七卷、《皮日休集》十卷、《》一卷、《皮氏鹿門家紗》九十卷,均佚。其《文藪》十卷及《松陵唱和集》存?!?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九卷。
全唐詩補逸
皮日休字襲美,一字逸少,襄陽人。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六
日休字襲美。一字逸少。居鹿門山。自號間氣布衣。咸通八年登進士。授著作佐郎。遷太常博士。乾符中為毗陵副使。黃巢之亂。陷賊中。偽署學(xué)士。使為讖文。疑其譏巳。遂害之。(謹按宋尹師魯作皮子良墓志云曾祖日休避廣明之難徙籍會稽依錢氏官太常博士贈禮部尚書與該聞錄文獻通考諸書所載不同)

作品評論

滄浪詩話
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騷學(xué),退之、李觀皆所不及;若皮日休《九諷》,不足為騷。
滄浪詩話
和韻最害人詩,古人酬唱不次韻。此風(fēng)始盛于元、白、皮、陸,而本朝諸賢乃以此而斗工,遂至往復(fù)有八九和者。
唐才子傳
日休性沖泊無營,臨難不懼……在鄉(xiāng)里,與陸龜蒙交擬金蘭,日相贈和。
詩鏡總論
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有韻則響,無韻則沉;有韻則遠,無韻則局。物色在于點染,意態(tài)在于轉(zhuǎn)折,情事在于猶夷,風(fēng)致在于綽約,語氣在于吞吐,體勢在于游行:此則韻之所由生矣。陸龜蒙、皮日休知用實,而不知運實之妙,所以短也。
詩藪
七律……皮日休、陸龜蒙馳騖新奇,又一變也。
唐音癸簽
皮襲美……律體刻畫堆垛,諷之無音,病在下筆時先詞后情,無風(fēng)骨為之干也。
《詩源辨體》
皮、陸律詩實流于惡,而或以為巧,此千古大謬。
《詩源辨體》
予嘗以唐律比閨媛:初唐可謂端莊,盛唐足稱溫惠……皮、陸乃怪惡其丑,見之必唾其面。今好奇之上反以為姣好而慕悅之,此人情之大變,不可以常理推也。
《唐詩評選》
皮、陸松陵唱和詩奕奕自別,巧心佳句,城不可掩,如天臺、雁宕自不欲與岱、華競品目。
十駕齋養(yǎng)新錄
五七言近體第一句借用旁韻,謂之借韻……至皮、陸《松陵集》,則舉之不勝舉矣。
《載酒園詩話又編》
淵明《五柳先生贊》曰:“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讀《松陵集》仿佛猶存其致。詩不為佳,筆墨之外,自覺高韻可欽,其神明襟度勝耳。吾尤喜其詩序,或數(shù)十百言,或數(shù)百言,皆疏落有古意。皮、陸并稱,吾之景皮,更甚于陸……讀其《五貺》諸篇,令人忽忽與之神游。
《載酒園詩話又編》
(日休)集中詩亦多近宋調(diào),吳體尤為可憎。四聲、疊韻、離合、回文,俱無意味。
《石園詩話》
襲美好以“僧”、“鶴”為對仗,如《題魯望屋壁》十首,言鶴者五,及“因分鶴料家貲減,為置僧餐口數(shù)添”、“昨夜眠時稀似鶴,今朝餐數(shù)減于僧”、“園蔬預(yù)遣分僧料,??粟先教算鶴糧”之類,皆未免詞意重復(fù),數(shù)見不鮮。與鄭都官詩多用“僧”字凡四十馀處,韋莊詩好用“馬”字,同是一癖。
《東目館詩見》
襲美律詩無晚唐衰??氣……《正樂府》十章,雖不及樂天《新樂府》深透沉痛,而指抉利弊,何讓諷諭。時無忌諱,乃得此稗世之作。雜體擬作,亦不減韓、孟。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王績、王建二家,而祖述漢魏樂府謠諺。寄情疏逸,懷詞諷誹,毀華去飾,自有林下風(fēng);而顯露無馀,排比見跡,是魯望一流,神情又減。
鄧光布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光州固始人,字明遠。僖宗乾符初官崇安鎮(zhèn)將,有智略。后為黃巢軍所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58—946 【介紹】: 五代后晉禪僧。長安金城人,俗姓王。初掌書奏于神策軍。年二十七,詣終南豐德寺出家。昭宗天復(fù)間南游,參樂普元安,得契心要。北還,居終南云居山。復(fù)游峨眉,過興元,連帥王公禮重留之。終歸長安,住永安禪院。卒謚凈悟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長安金城王氏子。父朗唐威州刺史。母李氏夢。佛像金色晃耀。因而有娠。及生岐嶷。稍長讀書。能文辭。為神策軍掌書奏。中尉器重之。年才二十又七。詣終南山豐德寺。禮廣度禪師。去飾受具。而家人莫之知也。天復(fù)中。南謁樂普。器之。容入室。仍典園務(wù)。有僧辭樂普。普問云。四面是山。阇梨向什么處去。其僧不能答??嗲箪o代答。靜云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那礙野云飛。且囑其僧曰。如和尚問。慎不可道是某甲語也。后僧既以此語答樂普。普詰之曰。此非汝語。果誰語邪。僧具以靜對。至晚樂普上堂云。園中有五百人善知識。汝等勿輕視也。 尋辭樂普北還故山。結(jié)廬而止。復(fù)游峨眉。興元連師王公禮重。旋歸鄉(xiāng)里。住永安禪院。僧問云。知有底人。道不得時如何。答知者個什么。云不可無也。答恁么只合道得。云道即不無。爭柰語偏。答水凍魚難躍。山寒花發(fā)遲。問云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答異境靈松。睹者皆羨。云見后如何。答葉落已枝摧。風(fēng)來不得韻。開運丙午。冬鳴虔稚。集僧囑累。歸方丈。東向右脅而化。壽八十九。僧臘六十。明年正月八日。茶毗于城南。得舍利數(shù)千粒。漢乾祐三年庚戌八月八日。塔于長安義陽鄉(xiāng)。靜平居多異。洗沐往往舍利殞墜。必自收閟。不以示人。且戒弟子。勿外傳。嘗禪寂。群鶴馴狎庭際。若聽法狀。靜恐有見者。每使人驅(qū)去之。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xí)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善靜。俗姓王氏。長安金城人也。父朗唐威州刺史。母李氏。因夢圣容照爛金色。遂爾娠焉。及生岐嶷殆乎知學(xué)博通群言。因掌書奏于神策軍。中尉器重之。忽厭浮幻。潛詣終南豐德寺禮廣度禪師。時年二十七也。洎乎削染受具。天復(fù)中南游樂普。見元安禪裔乃融心要。北還化徒于故里。結(jié)廬于終南云居山。道俗歸之如市。又起游峨嵋。禮普賢銀色世界回興元。連帥王公禮重留之。后還故鄉(xiāng)已黍離矣。留守王公營永安禪院以居之。以開運丙午歲冬。鳴椎集僧囑累還方丈。東向右脅而化。俗壽八十九。僧臘六十。黑白之眾若喪嚴親。明年正月八日。茶毗于城南。獲舍利數(shù)千粒。漢乾祐三年庚戌八月八日。遷塔于長安義陽鄉(xiāng)。石塔巋然。初靜率多先覺往游??道。避昭宗之蒙塵。又生平洗沐舍利隕落皆收秘不許弟子示人。又嘗禪寂次。窗外無何有白鶴馴狎于庭。若有聽法之意。靜令人驅(qū)斥之。凡此殊徵有而不有。晉昌軍府主郭公歸信焉。營構(gòu)禪院命以居之。翰林學(xué)士魚崇諒為塔銘述德焉。次杭州龍華寺釋靈照。本高麗國人也。重譯而來學(xué)其祖法。入乎閩越得心于雪峰??嘀緟⑴阋怨?jié)儉勤于眾務(wù)。號照布納焉。千眾畏服。而言語似涉島夷。性介特以恬淡自持。初住齊云山。次居越州鑒清院。嘗秖對副使皮光業(yè)。語不相投。被舉擯徙龍興焉。及湖州太守錢公造報慈院請住。禪徒翕然。吳會間僧舍三衣披五納者不可勝計。忠獻王錢氏造龍華寺。迎取金華梁傅翕大士靈骨道具寘于此寺。樹塔命照住持焉。終于此寺。遷塔大慈山之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70—947 【介紹】: 五代時高麗國人。唐末游閩越,依雪峰義存得禪法。時稱照布衲。初住婺州齊云山,世稱齊云和尚。次居越州鏡清院,徙居龍興寺。后住杭州報慈院。吳越王錢弘佐請住龍華寺,賜號真覺大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70—947 高麗國(今朝鮮北部)人。唐末游閩越之間,從雪峰義存得禪法。時稱為照布衲。初住婺州齊云山,世稱齊云和尚。次住越州鏡清院,徙居龍興寺。后住杭州報慈院。吳越王錢弘佐請住龍華寺,賜號真覺大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一、《宋高僧傳》卷一三、《景德傳燈錄》卷一八有傳?!?a target='_blank'>祖堂集》錄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高麗人。入中國。得心法于雪峰。不憚寒暑。服勤眾務(wù)。叢林畏敬之。稱照布納始住婺之齊云山。次遷越之鏡清院。又遷杭之報慈寺。照在齊云時。上堂。良久。忽舉手視其眾曰。乞取些子。乞取些子。僧問。靈山會。上法法相傳。未審齊云將何分付。答不可為汝荒卻齊云也。 在鏡清時。僧問向上一路。千圣不傳。未審什么人傳。得。答千圣也疑我。問莫便是傳否。答晉帝斬嵇康。 在報慈時。僧問菩提樹下。度眾生。如何是菩提樹。答大似苦練樹。問為什么似苦練樹。答素非良馬。何勞鞭影。后吳越忠獻王。迎金華傅翕大士靈骨道具。于元帥府供養(yǎng)。仍造龍華寺。樹塔以寘之。命付住持。終遷塔大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