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574,分105頁顯示  上一頁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下一頁
典故(續(xù)上)
上空虛
上林
少壯幾時奈老何
蛇乘霧
射蛟
神光燭
師昭
十洲
石尤風(fēng)
收庾信
受降城
雙璧蒹葭
順風(fēng)
司馬家兒解覆杯
死綏
典故
上空虛

相關(guān)人物
河上公
 
劉恒(漢文帝)

參考典故
河上公


晉·葛洪《神仙傳》卷三《河上公》
漢文帝往見河上公,「公既撫掌坐躍,冉冉在虛空中,去地數(shù)丈,俯仰而答曰:『予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臣之有?』帝乃下車稽首?!?/span>

例句

君恩深漢帝,且莫上空虛。 王維 和尹諫議史館山池

典故
相關(guān)人物
劉徹(漢武帝)
 
秦始皇


《三輔黃圖》
漢上林苑,即秦之舊苑也。漢書云武帝建元三年開上林苑。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jì)〉~256~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陽,塹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閒,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復(fù)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徒刑者七十馀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發(fā)北山石槨,乃寫蜀、荊地材皆至。關(guān)中計宮三百,關(guān)外四百馀。于是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因徙三萬家麗邑,五萬家云陽,皆復(fù)不事十歲。
《漢書》卷八十七上〈揚雄傳上〉~3540~
其十二月羽獵,雄從。以為昔在二帝三王,宮館臺榭沼池苑囿林麓藪澤財足以奉郊廟,御賓客,充庖廚而已,不奪百姓膏腴谷土桑柘之地。女有馀布,男有馀粟,國家殷富,上下交足,故甘露零其庭,醴泉流其唐,鳳皇巢其樹,黃龍游其沼,麒麟臻其囿,神爵棲其林。昔者禹任益虞而上下和,?木茂;成湯好田而天下用足;文王囿百里,民以為尚??;齊宣王囿四十里,民以為大:裕民之與奪民也。武帝廣開上林,南至宜春、鼎胡、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長楊、五柞,北繞黃山,瀕渭而東,周袤數(shù)百里。穿昆明象滇河,營建章、鳳闕、神明、馺娑,漸臺、泰液象海水周流方丈、瀛洲、蓬萊。游觀侈靡,窮妙極麗。雖頗割其三垂以贍齊民,然至羽獵田車戎馬器械儲偫禁御所營,尚泰奢麗誇詡,非堯、舜、成湯、文王三驅(qū)之意也。又恐后世復(fù)修前好,不折中以泉臺,故聊因校獵賦以風(fēng)。
《新唐書》卷二〈太宗皇帝李世民本紀(jì)·貞觀十八年〉~43~
十月辛丑朔,日有食之。癸卯,宴雍州父老于上林苑,賜粟帛。甲寅,如洛陽宮。己巳,獵于天池。
典故
少壯幾時奈老何

相關(guān)人物
劉徹(漢武帝)


《昭明文選》卷四十五漢武帝(劉徹)《秋風(fēng)辭》
秋風(fēng)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攜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舡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fā)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例句

少壯幾時奈老何,向來哀樂何其多。 杜甫 渼陂行

典故
蛇乘霧

相關(guān)人物
曹操(魏武帝)


《宋書》卷二十一《樂志三》
魏武帝《步出夏門行·神歸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例句

丹成作蛇乘白霧,千年重化玉井土。 李賀 拂舞歌辭

典故
相關(guān)人物
劉徹(漢武帝)


《漢書》卷六《武帝紀(jì)》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天柱山,自尋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

例句

自從獻寶朝河宗,無復(fù)射蛟江水中。 杜甫 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

典故
神光燭
 
相關(guān)人物
劉徹(漢武帝)


《漢書》卷六〈武帝紀(jì)〉~95~
四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蕭關(guān),歷獨鹿、鳴澤,自代而還,幸河?xùn)|。春三月,祠后土。詔曰:「朕躬祭后土地祇,見光集于靈壇,一夜三燭。幸中都宮,殿上見光。其赦汾陰、夏陽、中都死罪以下,賜三縣及楊氏皆無出今年租賦。」
《漢書》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下》
宣帝即位,由武帝正統(tǒng)興,故立三年,尊孝武廟為世宗,行所巡狩郡國皆立廟。告祠世宗廟日,有白鶴集后庭。以立世宗廟告祠孝昭寢,有雁五色集殿前。西河筑世宗廟,神光興于殿旁,有鳥如白鶴,前赤后青。神光又興于房中,如燭狀。廣川國世宗廟殿上有鐘音,門戶大開,夜有光,殿上盡明。上乃下詔赦天下。
《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
初,高祖既定天下,過沛,與故人父老相樂,醉酒歡哀,作「風(fēng)起」之詩,令沛中僮兒百二十人習(xí)而歌之。至孝惠時,以沛宮為原廟,皆令歌兒習(xí)吹以相和,常以百二十人為員。文、景之間,禮官肄業(yè)而已。至武帝定郊祀之禮,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陰,澤中方丘也。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shù)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diào),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壇,天子自竹宮而望拜,百官侍祠者數(shù)百人皆肅然動心焉。

例句

姹女臨波日,神光照夜年。 杜甫 覆舟三首

典故
相關(guān)人物
司馬師
 
司馬昭(晉明帝)
 
司馬炎(晉武帝)


《三國志》卷四《魏書·三少帝紀(jì)》
「師,即三國時魏臣司馬懿長子司馬師;昭,即司馬師之弟司馬昭。司馬師于魏嘉平四年,遷大將軍。正元元年九月,廢魏帝曹芳,立曹髦。司馬師死后,司馬昭繼任大將軍、錄尚書事,繼續(xù)控制魏國軍政大權(quán),于甘露五年,進位相國,受封晉公,死前已形成篡位之勢?!?/span>

例句

袁董非徒爾,師昭豈偶然! 韓偓 感事三十四韻(丁卯已后)

典故
相關(guān)人物
劉徹(漢武帝)


《海內(nèi)十洲記》
漢武帝既聞王母說:八方巨海之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洲、聚窟洲。有此十洲,乃人跡所稀絕處。祖洲,近在東海之中,地方五百里,去西岸七百里,上有不死之草。……玄洲在北海之中,戌亥之地,方七千二百里,去南岸三十六萬里。上有太玄都,仙伯真公所治。多丘山,又有風(fēng)山,聲響如雷電。對天西北門,上多太玄仙官宮室,宮室各異,饒金芝玉草,乃是三天君下治之處,甚肅肅也。

例句

百越酋豪稱故吏,十洲風(fēng)景助新詩。 劉禹錫 馬大夫見示浙西王侍御贈答詩因命同作并序

鸞鳳戲三島,神仙居十洲。 李商隱 牡丹

百越落掌中,十洲點空白。 李群玉 將游羅浮登廣陵楞伽臺別羽客

城礙十洲煙島路,寺臨千頃夕陽川。 趙嘏 憶山陽

行將十洲近,坐覺八極溢。 陸龜蒙 奉和襲美太湖詩二十首初入太湖

典故 
石郵風(fēng)

相關(guān)人物
劉駿(孝武帝)


《玉臺新詠》卷十南朝宋·孝武帝(劉駿)《丁督護歌二首》其一
「督護上征去,儂亦思聞許。愿作石尤風(fēng),四面斷行旅?!骨?#183;吳兆宜注引《容齋隨筆》:「石尤,打頭逆風(fēng)也?!?/span>

例句

無將故人酒,不及古淳風(fēng)。 司空曙 留盧秦卿

去夢隨川后,來風(fēng)貯石郵。 李商隱 擬意

寧知巴峽路,辛苦石尤風(fēng)。 陳子昂 初入峽苦風(fēng)寄故鄉(xiāng)親友

典故
收庾信

相關(guān)人物
庾信
 
蕭繹(梁元帝)


《周書》卷四十一《庾信傳》
「侯景作亂,梁簡文帝命信率宮中文武千馀人,營于朱雀航。及景至,信以眾眾先退。臺城陷后,信奔于江陵。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

例句

共傳收庾信,不比得陳琳。 杜甫 奉贈王中允

典故 
綏降筑城

相關(guān)人物
劉徹(漢武帝)


《史記》卷一百十〈匈奴列傳〉~295~
是歲,漢使貳師將軍廣利西伐大宛,而令因杅將軍敖筑受降城。其冬,匈奴大雨雪,畜多饑寒死。兒單于年少,好殺伐,國人多不安。左大都尉欲殺單于,使人閒告漢曰:「我欲殺單于降漢,漢遠,即兵來迎我,我即發(fā)?!钩酰瑵h聞此言,故筑受降城,猶以為遠。

例句

斬虜還遮塞,綏降更筑城。 裴漼 奉和御制旋師喜捷

受降追漢策,筑館許戎和。 趙彥昭 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yīng)制

典故
雙璧蒹葭
 
坐中玉樹
 
玉樹與蒹葭相倚

相關(guān)人物
曹睿(魏明帝)
 
毛曾


《世說新語箋疏》下卷上〈容止〉~609~
魏明帝使后弟毛曾與夏侯玄共坐,時人謂「蒹葭倚玉樹」。南朝梁·劉孝標(biāo)注引《魏志》曰:「玄為黃門侍郎,與毛曾并坐。玄甚恥之,曾說形于色。明帝恨之,左遷玄為羽林監(jiān)?!?/span>
典故
相關(guān)人物
廣成子
 
黃帝


《莊子集釋》卷四下〈外篇·在宥〉~38~
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fēng)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治身柰何而可以長久?」

典故
司馬家兒解覆杯

相關(guān)人物
司馬睿(晉元帝)


《世說新語箋疏》中卷下〈規(guī)箴〉~560~
元帝過江猶好酒,王茂弘與帝有舊,常流涕諫。帝許之,命酌酒,一酣,從是遂斷。南朝梁·劉孝標(biāo)注引鄧粲《晉紀(jì)》曰:「上身服儉約,以先時務(wù)。性素好酒,將渡江,王導(dǎo)深以諫,帝乃令左右進觴,飲而覆之,自是遂不復(fù)飲??思簭?fù)禮,官修其方,而中興之業(yè)隆焉。」
典故
相關(guān)人物
曹操(魏武帝)


《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jì)》
建安八年「己酉,令曰:『《司馬法》』『將軍死綏?!弧鼓铣?#183;裴松之注引王沉《魏書》:「綏,卻也。有前一尺,無卻一寸?!?/span>

例句

死綏卻是古來有,驍將自驚今日無。 杜牧 聞慶州趙縱使君與黨項戰(zhàn)中箭身死輒書長句

《漢語大詞典》:上林
(1).古宮苑名。 秦 舊苑, 漢 初荒廢,至 漢武帝 時重新擴建。故址在今 西安市 西及 周至 、 戶縣 界。三輔黃圖·苑囿:“ 漢 上林苑 ,即 秦 之舊苑也。漢書云:‘ 武帝 建元 三年,開 上林苑 ,東南至 藍田 宜春 、 鼎湖 、 御宿 、 昆吾 ,旁 南山 而西,至 長楊 、 五柞 ,北繞 黃山 ,瀕 渭水 而東,周袤三百果。’離宮七十所,皆容千乘萬騎?!?br />(2).古宮苑名。 東漢 光武帝 時建造。故址在今 河南 洛陽市 東, 漢 魏 洛陽 故城西。 東漢 永平 十五年冬,車騎校獵 上林苑 ,即此。
(3).古宮苑名。 南朝 宋 大明 三年建造。故址在今 江蘇 南京市 玄武湖 北。見宋書·孝武帝紀(jì)
(4).泛指帝王的園囿。 宋 岳飛 《從駕游內(nèi)苑應(yīng)制》詩:“勒報游西內(nèi),春光靄上林。”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歸山》:“何處家山,回首上林春老, 秣陵 城煙雨蕭條?!?br />(5).指 司馬相如 的《上林賦》。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詮賦:“ 相如 《上林》,繁類以成艷?!?唐 李白 《大獵賦》:“《上林》云:左 蒼梧 ,右 西極 ?!?/div>
《漢語大詞典》:射蛟
指 漢武帝 射獲江蛟事。漢書·武帝紀(jì):“﹝ 元封 ﹞五年冬,行南巡狩……自 尋陽 浮 江 ,親射蛟 江 中,獲之?!?唐 李白 《永王東巡歌》之九:“ 祖龍 浮海不成橋, 漢武 尋陽 空射蛟。”后詩文中作為頌揚帝王勇武的典故。
《漢語大詞典》:神光
(1).神異的靈光。《楚辭·王逸〈九思·哀歲〉》:“神光兮熲熲,鬼火兮熒熒?!痹ⅲ骸吧窆?,山川之精能為光者也。”漢書·郊祀志下:“ 西河 筑 世宗廟 ,神光興於殿旁,有鳥如白鶴,前赤后青?!?宋 蘇軾 《谷庵銘》:“谷庵之中空無物,非獨無應(yīng)亦無答,洞然神光照毫髮?!?明 唐順之 《冬至南郊》詩:“神光人共見,天語帝親聞?!?劉大白 《愛》詩:“如其你愿長住在我底愛里,我用我滿心的愛底神光,籠罩著你?!?br />(2).精神;神采。《素問·本病論》:“神既失守,神光不聚?!?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徙倚傍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 張國相 ﹞年八十餘,猶演《宗澤繳印》,神光不衰?!?br />(3). 漢 代宮名。文選·揚雄〈羽獵賦〉:“啾啾蹌蹌,入西園切 神光 ?!?李善 注引 張晏 曰:“ 神光 ,宮名也?!?/div>
《漢語大詞典》:師昭(師昭)
司馬師 、 司馬昭 的并稱。 宋 邵博 聞見后錄卷二:“ 蔡渭 上書,言 文及甫 元祐 中以書抵 邢恕 ,云:‘ 劉摯 、 傅堯俞 、 梁燾 輩有 師昭 之跡?!?宋 邵博 聞見后錄卷二:“ 劉摯 有 師昭 之心,行道之人所共知也?!?/div>
分類:司馬昭
《漢語大詞典》:十洲
(1).道教稱大海中神仙居住的十處名山勝境。亦泛指仙境。海內(nèi)十洲記:“ 漢武帝 既聞 王母 説八方巨海之中有 祖洲 、 瀛洲 、 玄洲 、 炎洲 、 長洲 、 元洲 、 流洲 、 生洲 、 鳳麟洲 、 聚窟洲 。有此十洲,乃人跡所稀絶處?!?唐 盧照鄰 《贈李榮道士》詩:“風(fēng)搖十洲影,日亂九江文?!?宋 晏幾道 《清平樂》詞:“正在十洲殘夢,水心宮殿斜陽?!?林學(xué)衡 《寓言》詩之一:“吟成準(zhǔn)擬凌空去,一葉飄然向十洲?!?br />(2).樂曲名。
(3). 明 畫家 仇英 的號。 清 徐沁 明畫錄卷一:“ 仇英 字 實夫 ,號 十洲 ……摹 唐 宋 人畫,皆能奪真,尤工人物。”
《國語辭典》:石尤風(fēng)(石尤風(fēng))  拼音:shí yóu fēng
相傳石氏女與其夫尤郎情好甚篤,尤郎將遠行從商,石氏勸阻未成。其夫既出,久而未歸,石氏思夫甚深,轉(zhuǎn)為重疾,臨終時長嘆說:「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商旅遠行,吾當(dāng)作大風(fēng)為天下婦人阻之?!挂娫?。伊世珍《瑯?gòu)钟?。卷中》引《江湖紀(jì)聞》。后因以喻逆風(fēng)、颶風(fēng)。南朝宋。孝武帝 丁督讓歌六首之五:「愿作石尤風(fēng),四面斷行旅?!固?。陳子昂 初入峽苦風(fēng)寄故鄉(xiāng)親友詩:「寧知巴峽路,辛苦石尤風(fēng)?!挂沧鳌甘]風(fēng)」。
《國語辭典》:受降城  拼音:shòu xiáng chéng
漢、唐筑以接受敵人投降的城。漢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烏拉特旗北;唐則筑有三城,中城在朔州,西城在靈州,東城在勝州。
《國語辭典》:順風(fēng)(順風(fēng))  拼音:shùn fēng
1.依著風(fēng)向?!痘茨献?。脩務(wù)》:「夫雁順風(fēng)以愛氣力?!?br />2.風(fēng)向與行進的方向相同?!逗鬂h書。卷八○。文苑傳下。趙壹傳》:「順風(fēng)激靡草,富貴者稱賢?!埂度龂萘x》第七回:「當(dāng)日正值順風(fēng),堅令軍士一齊放箭?!?br />3.比喻時運順利。《儒林外史》第二回:「你親家自從當(dāng)了門戶,時運也算走順風(fēng)。」
4.比喻旅途順利。如:「祝你一路順風(fēng)?!?/div>
《國語辭典》:死綏(死綏)  拼音:sǐ suí
效命戰(zhàn)場,以身殉軍?!蹲髠鳌N墓辍诽???追f達。正義:「魏武全引司馬法云:『將軍死綏。』」明。陸世廉《西臺記》第三出:「論死綏原是吾曹職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