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雞黍之約(雞黍之約)  拼音:jī shǔ zhī yuē
漢人范式與張劭相約,于二年后將拜訪張劭家鄉(xiāng)。到了約定的日期,張劭請他的母親準備雞黍,以待范式的來訪,但張母認為相約已久,范式不一定會到,然而范式果然守信,遠從山陽來到汝南。典出《后漢書。卷八一。獨行傳。范式傳》。后用以指朋友之間互守誠信的邀約?!队讓W(xué)瓊林。卷二。朋友賓主類》:「膠漆相投,陳重之與雷義。雞黍之約,元伯之與巨卿。」
《國語辭典》:廢學(xué)如斷織(廢學(xué)如斷織)  拼音:fèi xué rú duàn zhī
漢代樂羊子離家求學(xué),一年后,因思家停學(xué)歸來,其妻乃引刀割斷織布機上的布,勸誡其若半途而廢將一無所成。典出《后漢書。卷八四。列女傳。樂羊子妻》。
《國語辭典》:成年期  拼音:chéng nián qí
成年期包括成年前期(泛指十九至四十五歲)、成年中期(泛指四十五至六十歲)與成年后期(泛指六十歲以后)三個階段,此時身心發(fā)展較為成熟,人格漸次定型,社會對其亦有較高的期望。
《國語辭典》:骨齡(骨齡)  拼音:gǔ líng
一種預(yù)測某人成年后身高的較精確方法。通常以其手部及腕部共廿塊骨頭的大小、外形等,計算骨頭年齡,再依一定的公式推算日后的身高。
《國語辭典》:部派佛教  拼音:bù pài fó jiào
釋迦牟尼佛涅槃百年后,佛教僧團明顯的出現(xiàn)分裂,直到大乘佛法流行前后為止,約五百年間,稱為「部派佛教」。這段時期,佛教僧團分化成十八部(或更多),各部派間所遵行的戒律不同,學(xué)說互異。但早期的佛經(jīng)都在這時完成結(jié)集。有的學(xué)者比較謹慎的將釋尊以來,到部派時期佛教稱為「早期佛教」。
《漢語大詞典》:顧正紅
(1905-1925)江蘇阜寧(今屬濱海)人。1922年后進上海日商內(nèi)外棉九廠和七廠做工。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5月,日商資本家要求當局取締工會,并以關(guān)閉工廠、開除罷工工人相威脅。15日,他領(lǐng)導(dǎo)工人進廠交涉,被日籍職員槍殺。
《國語辭典》:半路出家  拼音:bàn lù chū jiā
1.成年后才出家為僧為尼?!冻蹩膛陌阁@奇》卷二七:「自幼出家的?還是有過丈夫,半路出家的?」
2.比喻中途轉(zhuǎn)業(yè)改行?!缎咽篮阊?。卷三三。十五貫戲言巧成禍》:「先前讀書,后來看看不濟,卻去改業(yè)做生意,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div>
《國語辭典》:女大難留(女大難留)  拼音:nǚ dà nán liú
舊時以為女子長成之后,終須出嫁,不能久留家中。元。關(guān)漢卿普天樂。小娘子說因由套〉:「夫人你得休便休,也不索出乖弄丑,自古來女大難留?!挂沧鳌概蟛恢辛簟?。
《國語辭典》:女長須嫁(女長須嫁)  拼音:nǚ zhǎng xū jià
舊時社會認為女子長大成年,到了適婚年齡,即應(yīng)當出嫁。《五燈會元。卷一六。侍郎楊杰居士》:「忽大悟,乃別有男不婚、有女不嫁之偈曰:『男大須婚,女長須嫁。討甚閑工夫,更說無生話。』」也作「女大須嫁」。
《漢語大詞典》:男大須婚(男大須婚)
男子長大成年后總要娶親成家。五燈會元·天衣懷禪師法嗣·侍郎楊杰居士:“忽大悟,乃別有男不婚、有女不嫁之偈曰:‘男大須婚,女長須嫁。討甚閒工夫,更説無生話?!?span id="dcngqx4" class="book">《三國演義》第五四回:“男大須婚,女大須嫁,古今常理?!?span id="62menvd" class="book">《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男大須婚,女大須嫁,這是人生大禮?!币嘧鳌?男大當婚 ”、“ 男大當娶 ”。 明 朱鼎《玉鏡臺記·議婚》:“自古道:男大當婚,女長須嫁。 潤玉 年已及笄,要覓一婿?!?span id="m4r49jz" class="book">《好逑傳》第八回:“古語説得好:男大當婚,女大須嫁。侄女年雖不大,也要算做及笄之時?!?老舍 《駱駝祥子》十四:“男大當娶,女大當聘,你六十九了,白活!”
《漢語大詞典》:隗照版
晉汝陰人隗照,善《》,臨終以書版授妻,謂五年后有龔姓者負金來,可示此版求金。五年后,使者果至,妻示版求金。使者出蓍占筮,答道:你夫自藏金,知我善《》,故以書版寓意,金在屋東地下九尺。掘之,果得金五百。見《晉書。藝術(shù)傳。隗照》。后因以"隗照版"用作藏金于地下的典故。
《漢語大詞典》:隗炤版
晉 汝陰 人 隗炤 ,善,臨終以書版授妻,謂五年后有 龔 姓者負金來,可示此版求金。五年后,使者果至,妻示版求金。使者出蓍占筮,答道:你夫自藏金,知我善,故以書版寓意,金在屋東地下九尺。掘之,果得金五百。見晉書·藝術(shù)傳·隗炤。后因以“隗炤版”用作藏金于地下的典故。 清 唐孫華 《迭前韻訓(xùn)礫圃》詩之二:“恨無 隗炤 版,壁下早藏金?!?/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