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廣狹(廣狹)
(1).寬廣和狹窄。孫子·計:“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2).寬與窄的程度。《禮記·王制》:“布帛精麤不中數(shù)。幅廣狹不中量,不粥於市?!?span id="dqleyq2" class="book">《新唐書·賈循傳》:“欲濟無梁, 循 揣廣狹為橋以濟。”
(3).指面積大小。云笈七籤卷二二:“﹝ 呵羅提國 ﹞廣狹九十萬里。”新五代史·楚世家·馬希范:“ 莊宗 問 洞庭 廣狹, 希范 對曰:‘車駕南巡,才堪飲馬爾。’”
《國語辭典》:河南  拼音:hé nán
1.泛指黃河以南地區(qū)。
2.省名。位于黃河之南。參見「河南省」條。
《國語辭典》:幅員(幅員)  拼音:fú yuán
廣狹稱為「幅」,周圍稱為「員」。疆域有廣狹及四至,故稱疆域為「幅員」?!剁R花緣》第五三回:「以北朝始末而論,魏在東晉之時,雖已稱王,幅員尚狹?!?/div>
《國語辭典》:廣度(廣度)  拼音:guǎng dù
1.廣大的程度。常用于抽象事物。如:「我們必須要探討這個問題的深度與廣度,才能做進一步的決策。」
2.寬宏的氣度。亦指有寬宏氣度的人。文選。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然使長才廣度,無所不淹,而能不營,乃可貴耳?!?br />3.佛教用語。即普渡。唐。李邕〈五臺山清涼寺碑〉:「示立諸相而無所立,廣度群生而無所度?!?/div>
《漢語大詞典》:測地(測地)
(1).測定土地的廣狹、高低。 宋 晁補之 《再上蘇公書》:“夫九九之術,非可以推天而測地。” 清 孫詒讓 《周禮政要·圖表》:“泰西圖學最精,非徒通人達士,測地步天,精究圖象,而童子婦女,入初等小學堂,即教以繪事,故兵農(nóng)工商,無不能作圖?!?br />(2).現(xiàn)作軍事名詞。指炮兵為確定火炮陣地,偵察儀器等的坐標和賦予基準射向而進行的測量作業(yè)。是統(tǒng)一射擊指揮和確定火炮射擊諸元的基礎。
《漢語大詞典》:在制品(在製品)
正在加工,尚未完成的產(chǎn)品。有廣狹二義:廣義的包括正在加工的產(chǎn)品和準備進一步加工的半成品;狹義的僅指正在加工的產(chǎn)品。
《漢語大詞典》:須彌芥子(須彌芥子)
(1).佛教語。謂廣狹、大小等相容自在,融通無礙。語本《維摩詰經(jīng)·不思議品》:“以 須彌 之高廣內(nèi)芥子中,無所增減?!?宋 辛棄疾 《水調(diào)歌頭·題永豐楊少游提點一枝堂》詞:“休説須彌芥子,看取鵾鵬斥鷃,小大若為同?” 清 錢謙益 《〈華嚴懺法〉序》:“《華嚴》之義,帝網(wǎng)重重, 須彌 芥子,互相容納?!?br />(2).指總體中的極小部分。 清 涵秋 《窮丐》上:“ 阿奇 明知積有十圓,不過股分中一須彌芥子。”
《國語辭典》:管理科學(管理科學)  拼音:guǎn lǐ kē xué
此一名詞包括有廣狹不同之涵義,廣泛言之,系指利用科學方法以處理管理問題,具體言之,即以客觀的數(shù)據(jù),利用數(shù)量方法與技術以解決管理上之問題。
《國語辭典》:邊際人(邊際人)  拼音:biān jì rén
同時參與兩個以上對立的團體,或未能充分參與任何團體的人,如移民、多族群認同者等。這個觀念最早由社會學家派克(Robert E.Park)于西元1926年提出,用以指稱受到多種文化沖擊,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都無法歸屬于任何一方,而難以形成自我認同者。
廣狹自在無礙門
【佛學大辭典】
(術語)十玄門之一。(參見:玄門)
【佛學常見辭匯】
十玄門之一。
【三藏法數(shù)】
謂大而無外,名廣;小而無內(nèi),名狹。然大非定大,置毛端而不窄;小非定小,含太虛而有馀。所謂事得理融,自在無礙。經(jīng)云:能以小世界作大世界,大世界作小世界。等是也。
三識緣境廣狹
【三藏法數(shù)】
(出宗鏡錄并瑜伽師地論)
〔一、第八識緣境最廣〕,謂此根本識,染凈同依,能變能現(xiàn)種子、根身及器世間三種境故,是名緣境最廣。(種子者,一切善惡種子也。根身者,眼等諸根也。器世間者,謂世界如器也。)
〔二、第七識緣境最狹〕,謂此識無別體相,但依第八識為因而起,復緣第八識見分而為相分,是名緣境最狹。(見分者,謂能見之識也。相分者,謂分別相狀也。)
〔三、第六識緣境廣〕,謂此識能緣一切善、不善、無記三性之境,及能分別色心等一切法塵,是名緣境廣也。(無記者,謂不善、不惡、無所記錄也。)
八識緣境廣狹
【三藏法數(shù)】
(出宗鏡錄并瑜伽師地論)
〔一、眼識緣唯實唯量境〕,謂眼見色時,即有識生,能緣青黃赤白實有之色,名為性境。此識對境名為現(xiàn)量,以其但能見色,未起分別,是故所緣之境狹也。(性境者,謂現(xiàn)前所有實見之境也。現(xiàn)量者,謂見現(xiàn)前之色,而能量度也。)
〔二、耳識緣唯實唯量境〕,謂耳聞聲時,即有識生,能聞言語等實有之聲,名為性境。此識對境名為現(xiàn)量,以其但能聞聲,未起分別,是故所緣之境狹也。
〔三、鼻識緣唯實唯量境〕,謂鼻嗅香時,即有識生,能嗅好惡實有之香,名為性境。此識對境名為現(xiàn)量,以其但能嗅香,未起分別,是故所緣之境狹也。
〔四、舌識緣唯實唯量境〕,謂舌嘗味時,即有識生,能嘗咸酸苦淡實有之味,名為性境。此識對境名為現(xiàn)量,以其但能嘗味,未起分別,是故所緣之境狹也。
〔五、身識緣唯實唯量境〕,謂身覺觸時,即有識生,能緣細滑粗強,實有之觸,名為性境。此識所緣名為現(xiàn)量,以其但能覺觸,未起分別,是故所緣之境狹也。
〔六、意識遍緣一切通徹假實三量〕,謂此識心,遍緣現(xiàn)前實有之境,于實境上分別長短方圓等相,名為假。是則此識三境皆緣,三量皆具,以其遍能分別假實諸境,是以所緣之境廣也。(三境者,一性境,說見上。二獨影境,謂思量過去之境,唯有影現(xiàn)于心。三本質(zhì)境,謂于現(xiàn)身境上分別質(zhì)相。三量者,一現(xiàn)量,說見上。二比量,謂于現(xiàn)前物上比度而知,如隔墻見煙,知彼有火。三非量,謂追緣過去未來之事。)
〔七、第七識見分唯假唯實〕,謂此識無別體相,依第八識為因而起,復緣第八見分,而為相分,分別思量;常執(zhí)第八為我,能緣之心是假,所緣之境是實,以其唯起我執(zhí),生諸氣習,不能遍緣諸境,是故所緣之境最狹也。(第八識者,即藏識也。見分者,謂能見之識也;相分者,謂所見之境相也。生諸氣習者,謂我見等惑氣分熏習而生也。)
〔八、第八識緣根身器界唯實唯量〕,根身者,即眼等諸根也。器界者,以世界如器也。謂此根本之識,染凈同源,一切根身器界,依之而生。而此根界是八識相分皆為所緣,是實有現(xiàn)前之量,是故所緣之境最廣也。(根本識,即第八藏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