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號三楚漁人。唐末人。事西漢金山國國主張奉,自稱為老臣。哀帝天祐二年(905)作長篇歌行《白雀歌》以頌張奉。事跡及歌皆見敦煌遺書伯二五九四、伯二八六四,《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76—958 【介紹】: 五代時僧。銅臺永濟人。九歲于臨清王舍城寺出家。受戒后,往滑州明福寺,從彥暉學(xué),為一門之冠。尋住汴京萬歲百法院,化行河淮間,前后飯僧三十萬。晚住魏府觀音院。魏帥陳思讓篤志歸依,表薦賜紫,署號歸政。晚年頗學(xué)歐王書體。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張姓。鄴之永濟人。九歲獲事師于臨清王舍城寺。暨受具戒??饲诜鹗隆Ub經(jīng)之暇。禮拜旋繞。必晝?nèi)谷?。不少廢。已而本師遣從滑臺明福寺暉公。聽習(xí)未期月。頓領(lǐng)玄要。暉公之門。疇昔號為杰然者。數(shù)十輩。皆出其下。于是徇睢陽之請。法澤霶霈矣。久之汴都信士舍宅。筑萬歲百法院致居之。隨赴諸檀。所得襯施。前后齋僧三十萬。天雄軍戴張郭三氏。以觀音院召。抑其衰莫疲薾之時乎。佺于百法尤淹貫。登座辯給。初不臨文。每覽大藏。以輔知見。諷誦誠愨。當(dāng)深夜無人聲?;蚵剳敉狻椫纲潎@者。魏帥陳君思讓篤志歸向。表薦得紫衣歸政大師號。顯德五年。年八十有三矣。忽命弟子奉晏等。造木輿曰。必以西方禮。阇維我。其年十一月十一日。奄爾而逝。塔其遺骨焉。
宋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智佺。姓張氏。銅臺永濟人也。九歲于鄴都臨清王舍城寺事師。暨受具戒身器挺然八尺面色玉如。行步若舒雁。言音如扣鐘。人望之凜然。僉曰。美丈夫也。恒誦諸經(jīng)晝?nèi)谷Y佛無闕。本師知其法器。遣往滑臺。抵明福寺就暉師講肆。期月頓見諸法體用。喜不自任。時暉之門生炮勇炰干者數(shù)十員。皆出佺之下。徇睢陽人請講。未久又今東京。遇信士舍宅為萬歲百法院。由此洛京陳許徐宿維青琴臺咸樂請其敷演。自鳩聚檀嚫。前后飯僧三十萬。天雄軍戴張郭三家。同建觀音院命居之。佺敏利之性天資。初終講百法論可百許遍。登法座多不臨文。懸述辯給。后三過覽大藏經(jīng)以輔見知。其誦諷經(jīng)咒也。嘗聞戶外闃然有彈指聲者。感鬼神贊嘆歟。魏帥陳君思讓。篤志歸依。表薦紫衣師號曰歸政。殆臨八十一而剋意學(xué)歐王書體。僅入能妙?;騿栔?。曰吾習(xí)來生字耳。顯德五年年八十三。呼弟子奉晏等囑累令造木輿一所歛送阇維。至其年十一月十一日奄終。奉木塔舉高三丈馀??v燎時有白鶴哀鳴紫云旋覆。收拾舍利建塔緘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末遂州唐興人,字博夫。為道士,隱居天國山,自號天國山人。放意林泉,長于詩什。與杜光庭有過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博夫,唐興(今四川蓬溪)人。唐末道士。隱居永康天國山,自號天國山人。放意林泉,長于詩什。曾作詩寄杜光庭。事跡見《竹莊詩話》卷一三引《蜀梼杌》、《蜀中名勝記》卷六?!?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濮州人。唐末動亂,躬耕海濱,號逍遙先生。工詩。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濮州(今山東鄄城)人,自號逍遙先生。唐末王師范為平盧節(jié)度使時,曾辟其為幕吏?!?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新津人,號阜江漁翁。或薦之孟昶,不赴。善吟詠,性直無忌。昶嘗于羅城遍植芙蓉,立以《豳風(fēng)》、《七月》作詩刺之。廣政末,朝政亂,又以詩規(guī)諷。時人稱為“詩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立,一作玄。新津(今屬四川)人。李昊曾薦之于后蜀孟昶,不赴。自號皂江漁翁。性樸直無忌諱。后主曾于羅城上遍植芙蓉,立作詩以諷之。后主廣政末年,朝政益亂,又作詩以譏刺,時人稱為“詩諫”。事跡散見《圖繪寶鑒》卷二、《十國春秋》卷五六?!?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首及斷句1聯(lián)。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6—1015 【介紹】: 宋濮州鄄城人,字復(fù)之,號乖崖。太宗太平興國五年進(jìn)士。歷太常博士、樞密直學(xué)士等職。出知益州,參與鎮(zhèn)壓李順起事,對蜀民實行懷柔政策,恩威并用。真宗立,入拜御史中丞。又出知杭州、永興軍、益州、升州,所至有政績。累進(jìn)禮部尚書,上疏極論丁謂、王欽若大興土木,致國庫空虛,請斬之以謝天下。旋遭排擠出知陳州。卒謚忠定。平生以剛方自任,為政尚嚴(yán)猛,好慷慨大言。與寇準(zhǔn)最善,每面折其過,雖貴不改。有《乖崖集》。
全宋詩
張詠(九四六~一○一五),字復(fù)之,號乖崖,濮州鄄城(今屬山東)人。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九八○)進(jìn)士。授大理評事、知鄂州崇陽縣。雍熙元年(九八四),遷著作佐郎。端拱元年(九八八),轉(zhuǎn)秘書丞。二年,通判相州。召還,知開封府浚儀縣,出為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淳化四年(九九三),擢樞密直學(xué)士、知通進(jìn)銀臺司兼掌三班院。五年,出知益州。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召拜給事中,遷戶部使,改御史中丞。二年,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五年,改知永興軍。六年,加刑部侍郎、再知益州。景德三年(一○○六),復(fù)掌三班院兼判登聞檢院。四年,知升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六五)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改知陳州(同上書卷七八)。八年八月卒,年七十。謚忠定。有《張乖崖集》十卷(《郡齋讀書志》卷一九),南宋時增廣為十二卷。事見宋錢易《故樞密直學(xué)士禮部尚書贈左仆射張公墓志銘》,《宋史》卷二九三有傳巖?!堅佋?,以《續(xù)古逸叢書》影印宋本《乖崖先生文集》(十二卷、附一卷)為底本,參校宋咸淳五年伊賡刻本(今存前六卷,簡稱殘宋本,藏北京圖書館)、清曹溶舊藏鈔本(十卷、附一卷,簡稱曹本,藏北京圖書館)、清康熙四十九年呂無隱鈔本(簡稱呂本,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丁丙鈔補本(僅前七卷,以配明澹生堂鈔本,簡稱丁本,藏南京圖書館)、清光緒八年莫祥芝刻本(簡稱莫刻),并酌采清蔣繼功、黃丕烈、近人傅增湘校勘成果(分別稱蔣校、黃校、傅校)。另從《西昆酬唱集》等輯得集外詩五首,附編卷末。
黃鶴樓志·人物篇
張詠(946—1015) 北宋詩人。字復(fù)之,號乖崖。濮州鄄城(今山東鄄城縣)人。太平興國五年(980)進(jìn)士,授大理評事、知鄂州崇陽,累官樞密直學(xué)士、禮部尚書。工詩善賦,有《乖崖集》。任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期間長至黃鶴樓賞景作詩,從成都罷歸途經(jīng)武昌時再游黃鶴樓,作七律《登黃鶴樓》。后人在其登樓作詩處建“乖崖亭”以示紀(jì)念。
全宋文·卷一○八
張詠(九四六——一○一五),字復(fù)之。以「乖則違眾,崖不利物」自戒,因號乖崖子;又號九河生。濮州鄄城(今山東鄄城北)人。太平興國五年進(jìn)士,即授大理評事,知鄂州崇陽縣。淳化初,由知浚儀縣擢為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四年,官樞密直學(xué)士、知銀臺通進(jìn)封駁司,兼掌三班院。詠歷遷外任,曾于淳化五年、咸平六年兩知益州,景德三年,出知升州,皆以政績聞。大中祥符三年,官工部尚書,同年秋,加禮部尚書。八年八月一日卒,年七十,贈左仆射,謚忠定。詠剛方自任,為治尚嚴(yán)猛,「文章雄健有氣骨,稱其為人」。有文集十卷,后人增為十二卷。《宋史》卷二九三有傳,又見《乖崖先生文集》附錄李燾《湖北漕司乖崖堂記》,錢易所撰墓志銘,韓琦所撰神道碑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4—1049 【介紹】: 宋光化軍乾德人,字順之,號退傅。太宗淳化三年進(jìn)士。歷任監(jiān)察御史、侍御史。仁宗時以樞密直學(xué)士判集賢院。天圣六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曹汭獄事起,得罪太后,遂罷知江寧府。明道初再入相,次年坐事罷,出判許州,徙河南府。寶元初,復(fù)入相,封鄖國公??刀觊g,朝廷多事,機務(wù)悉委之,但無所建明,為諫官韓琦所論,封鄧國公致仕。卒謚文懿。
全宋詩
張士遜(九六四~一○四九),字順之,陰城(今湖北老河口)人。太宗淳化中進(jìn)士,為鄖鄉(xiāng)主簿,除射洪令。遷侍御史,歷江南、廣東、河北轉(zhuǎn)運使。真宗天禧四年(一○二○)以樞密直學(xué)士判集賢院。五年,擢樞密副使(《東都事略》卷五二本傳)。仁宗天圣六年(一○二八)拜禮部尚書、同平章事。七年,以刑部尚書知江寧府。明道元年(一○三二)復(fù)拜同平章事。二年,出判河南府。寶元元年(一○三八)復(fù)拜同平章事??刀ㄔ辏ㄒ弧鹚摹穑┮蕴抵率?。皇祐元年卒,年八十六。謚文懿。有《應(yīng)制》、《春坊》、《雜文》等文集十種,《宋史·藝文志》著錄晏殊、張士遜《笑臺詩》一卷,均佚。事見《文恭集》卷四○《太傅致仕鄧國公張公行狀》,《宋史》卷三一一有傳。今錄詩二十首。
全宋文·卷一九九
張士遜(九六四——一○四九),字順之,光化軍乾德(今湖北光化西北)人。淳化中舉進(jìn)士,調(diào)鄖城主簿,遷射洪令,改襄陽令,歷江南、廣東、河北轉(zhuǎn)運使。累遷尚書左丞。天圣六年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罷知江寧府,移許州。明道初復(fù)入相,坐事罷,出判許州,徙河南府。寶元元年再入相,時朝廷多事,以老病無所建明,為韓琦所論,乃拜太傅,封鄧國公致仕?;实v元年卒,年八十六,謚文懿?!?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一有傳。
張舜賓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七三
張舜賓,咸平時人,號東齊野叟,吳元載門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5—1062 【介紹】: 宋廣陵人,寓常州武進(jìn),字景山。張秘子。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jìn)士。補樂清尉。召還遷殿中丞、集賢校理。通判常州,罷官糴而民不流亡。累遷知溫州,以薦擢提點淮南路刑獄,平王申冤獄。歷廣南東路、京西、河北轉(zhuǎn)運使,有善政。為鹽鐵副使,擢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zhuǎn)運按察使。云翼卒殺石待舉作亂,平之,以預(yù)殺降奪職知虢州。又累以事奪三官。稍遷至知揚州,以光祿卿致仕,歸休于昆陵私第,自號知幸老人。精吏事,所至有聲。有《知幸詩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92—1039 【介紹】: 宋博州高唐人,張遜孫。仁宗天圣二年進(jìn)士。授漢陽軍司理參軍,調(diào)河南法曹參軍。改著作佐郎、知閬中縣。官終秘書丞、知亳州鹿邑縣。好學(xué)自力,善筆札。與歐陽修友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90—1078 【介紹】: 宋湖州烏程人,字子野。仁宗天圣八年進(jìn)士。知吳江縣。晏殊知永興軍,辟為通判。后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虢州。英宗治平初致仕。工于詞,與柳永齊名,造語工巧,多花月艷冶之辭,時稱張三影。有《安陸集》。
全宋詩
張先(九九○~一○七八),字子野,湖州烏程(今浙江湖州)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進(jìn)士(《齊東野語》卷一五)。官宿州掾(《能改齋漫錄》卷一七),知吳江縣(《中吳紀(jì)聞》卷三),嘉禾判官(《宛陵集》卷九《送僉判張秘丞赴秀州》)。晏殊知永興軍,辟為通判(《畫墁錄》)。歷知渝州、虢州(《宛陵集》卷二一、三九),以都官郎中致仕。張先以詞著,與柳永齊名,蘇軾以為“詩筆老妙,歌詞乃其馀技”?!?a target='_blank'>嘉泰吳興志》謂有文集一百卷,惟樂府行于世。史籍無傳,其事跡詳見夏承燾《張子野年譜》(載《唐宋詞人年譜》)所考?!埾仍?,以南宋陳思輯《兩宋名賢小集·張都官集》一卷(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中之《安陸集》,并參?!?a target='_blank'>苕溪漁隱叢話》(簡稱叢話)、《至元嘉禾志》(簡稱嘉禾志)等。另從《安陸集》、《永樂大典》、《能改齋漫錄》等書中錄詩十九首。
詞學(xué)圖錄
張先(990-1078) 字子野。吳興人。晏殊知永興軍,辟為通判。曾以詞中巧用三"影"字,人稱張三影。有《張子野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7—1091 【介紹】: 宋應(yīng)天宋城人,字安道,號樂全居士。仁宗景祐元年舉茂才異等科,復(fù)中賢良方正科。歷知昆山縣,通判睦州。西夏入犯,上平戎十策。歷知諫院,論建甚多,主與西夏講和。累進(jìn)翰林學(xué)士,拜御史中丞,改三司使。出知數(shù)州府。英宗治平中召拜翰林學(xué)士承旨。神宗即位,拜參知政事,反對任用王安石,極論新法之害。以太子少師致仕。既告老,而論事益切,于用兵、起獄尤反復(fù)言之。卒謚文定。有《樂全集》。
全宋詩
張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號樂全居士,應(yīng)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舉茂材異等,為校書郎,知昆山縣。又舉賢良方正,遷著作佐郎、通判睦州。召直集賢院,俄知諫院。歷知制誥,權(quán)知開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加端明殿學(xué)士、判太常寺。坐事出知滁州,頃之,知江寧府,入判流內(nèi)銓。以侍講學(xué)士知滑州,徙益州。復(fù)以三司使召,遷尚書左丞、知南京。未幾,以工部尚書帥秦州。英宗立,遷禮部尚書,知鄆州,還為翰林學(xué)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參知政事,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又轉(zhuǎn)徙中外,以太子少師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贈司空,謚文定。有《樂全集》四十卷。事見《東坡后集》卷一七《張文定公墓志銘》?!?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八有傳?!埛狡皆娝木?,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樂全集》為底本,校以清吳興陶氏抄本(簡稱陶本,藏北京圖書館),清抄本(藏北京圖書館),清抄季錫疇校本(簡稱季本)。又據(jù)《欒城集》等輯得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二
張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號樂全居士,應(yīng)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少穎悟,景祐元年舉茂材異等,寶元元年又中賢良方正。西夏叛,上《平戎十策》。歷知諫院、知制誥,進(jìn)翰林學(xué)士,拜御史中丞、三司使。出知杭、益等州府,十易藩鎮(zhèn)。英宗召拜翰林學(xué)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參知政事,尋以父憂免。服闋,以觀文殿學(xué)士留守西京,又歷數(shù)郡。極論新法之害。數(shù)請老,元豐二年以太子少師致仕,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謚文定。深識三蘇父子,故蘇軾終身敬事之。有《樂全集》四十卷(存)、《玉堂集》二十卷、《注仁宗樂書》一卷。見王鞏《張公行狀》(《樂全集》附錄),《宋史》卷三一八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愈。宋益州郫縣人,祖籍河?xùn)|,字少愚。游學(xué)四方,屢舉不第。仁宗康定初上書言邊事,知州楊曮、安撫王拱辰交稱其才。除試秘書省校書郎,愿以授父顯忠而自隱于家。文彥博治蜀,為筑室青城山白云溪以居之,因號“白云先生”。母喪,鹽酪不入口。六召不應(yīng),樂游山水。后閉門著書,未就而卒。有《白云集》。
全宋詩
張俞,字少愚,又字才叔(《青瑣高議》前集卷六),號白云居士,益州郫縣(今屬四川)人。屢試進(jìn)士不第。仁宗寶元初,西夏事起,曾于蜀上書陳攻取十策,詔赴闕。慶歷元年(一○四一),除試秘書省校書郎,不就(《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三)。隱居青城山白云溪,七詔不起,遨游天下山水三十馀年,卒年六十五。有《白云集》,已佚?!?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一一八、《宋史》卷四五八有傳。今錄詩二十九首。
全宋文·卷五五○
張俞(一○○○——一○六四),一作愈,字才奴,又字少愚,號白云居士。其先三世自河?xùn)|徙,為益州郫(今四川郫縣)人。少嗜書,好為詩,喜弈棋,雋偉有大志。屢舉進(jìn)士不中,又舉茂材異等不中。寶元初,西戎犯邊,上書陳攻取十策,詔以為試秘書省校書郎,請授其父顯忠而隱于家。文彥博治蜀,為置青城山白云溪杜光庭故居以處之。凡七詔不起。樂山水,遇有興,雖數(shù)千里輒盡室往。遂浮湘沅,觀浙江,升羅浮,入九嶷,買石載鶴以歸。有文集三十卷。見張俞《上蜀帥任密諫書》及《東都事略》卷一○八、《宋史》卷四五八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9—1071 【介紹】: 宋蜀州新津人,字次功,一作次公,自號黃松子。張商英兄。少攻苦讀書,至經(jīng)歲不知肉味。仁宗慶歷三年進(jìn)士。調(diào)谷城令,開古黃瀆渠,溉田千頃,作《諭民》十篇以譬風(fēng)俗。代還,改著作佐郎。英宗立,轉(zhuǎn)秘書丞、太常博士,上《慎始書》。神宗即位,擢殿中侍御史里行。帝方勵精圖治,急于用人,唐英薦王安石。有史才。有《唐史發(fā)潛》、《仁宗政要》、《宋名臣傳》、《蜀梼杌》等。
全宋詩
張?zhí)朴ⅲㄒ弧鸲弧鹆耍?,字次功,一作次公(?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一○二《張商英傳》),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商英兄。仁宗慶歷三年(一○四三)進(jìn)士。薦試賢良方正不就,調(diào)谷城令。監(jiān)閬州稅。神宗即位,擢殿中侍御史。熙寧元年卒,年四十三。事見《宋代蜀文輯存》卷一四《寧魂》及《張御史唐英墓志銘》,《宋史》卷三五一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五三○
張?zhí)朴ⅲㄒ弧鸲∫弧鹆耍?,字次功,自號黃松子,新津(今四川新津)人,商英兄。慶歷三年進(jìn)士,初調(diào)渝州南平?jīng)Q曹掾,再調(diào)歸州獄掾,移襄州谷城令。代還,改著作佐郎。英宗即位,轉(zhuǎn)秘書丞、太常博士,遷屯田員外郎,特除殿中侍御史里行。熙寧元年六月卒,年四十三。善議論,有史才,著《興王正議》五十篇、《唐史發(fā)潛》六卷,《仁宗政要》四十卷、《嘉祐名臣傳》五卷、《蜀梼杌》十卷(存二卷)等,又有文集若干卷。見張商英《張御史唐英墓志銘》(《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一四)、《寧魂》(《成都文類》卷五○),《宋史》卷三五一《張商英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涇州保定人,字寶臣。以六班散直隸狄青麾下。善用鐵簡,軍中號為張鐵簡。仁宗皇祐中從征儂智高有功,擢為廣西鈐轄,進(jìn)龍神四廂都指揮使、副都總管。神宗熙寧中遷宣州觀察使。河北置三十七將,以玉為第一將。入為馬步軍都虞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