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曰韜(1486年—1524年),字席珍,號友松,福建興化府莆田縣黃石人,軍籍。幼年好學,長大后聞名鄉(xiāng)里,曾與同學游九鯉湖,題《九鯉湖》詩:“不識湖中景,今朝得勝游”。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科福建鄉(xiāng)試第五十九名舉人,十二年(1517年)中式丁丑科會試三百十三名,三甲一百四十五名進士。禮部觀政,授常州府推官。當時江彬縱容其黨羽橫行州縣。曰韜立刻向巡按御史告狀。嘉靖二年(1523年),召試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三年(1524年)七月十二日,明世宗通知禮部,十六日為父母上冊文、祭告天地、宗廟、社稷,群臣嘩然。十五日,與毛玉、楊淮等二百二十九人相率伏哭左順門,被杖打,不久傷重而死。隆慶初年,追贈光祿寺少卿。
人物簡介
【生卒】:?—1560 【介紹】: 明山西石州人。正德十六年進士。授監(jiān)察御史,官至兵部侍郎、總督陜西。嘉靖二十六年升戶部尚書,未到任。以韃靼攻延綏事被逮,謫戍慶陽,已復為延綏巡撫。丁母憂歸。年七十余卒。居官以剛介稱。維基
張珩(1486年—1560年),字佩玉,號南川,山西太原府石州(今離石縣)人,民籍。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科山西鄉(xiāng)試第四十名舉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式辛巳科會試第一百八十三名,登第三甲第八十五名進士。嘉靖元年(1522年)二月選授陜西道試御史,四年巡視兩淮鹽政,五年巡按直隸順天等府,七年巡按陜西,八年掌河南道,主京察,十一年九月充經(jīng)筵講官,三疏力辭不就,十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十二年五月升大理寺左少卿,十三年閏二月以疾乞回籍調(diào)理。十四年六月病愈,復除原職,十五年九月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十八年進右副都御史,尋擢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操江,未幾召入?yún)f(xié)理院事,二十年二月升左副都御史,七月因會推宣大總督,抗言避事,被革職為民。二十一年十二月起為寧夏巡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二十二年十二月升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陜西三邊軍務,二十五年三月升戶部尚書、提督倉場兼理西苑農(nóng)事,五月因延綏鎮(zhèn)冒奏軍功,欺君罔上,總兵吳瑛、總督張珩、巡撫張子立被錦衣衛(wèi)逮系至京訊問,尋以守備不設,遣戍邊慶陽。謫戍六年,以吏部薦,嘉靖三十一年七月起復延綏巡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三十二年十月升南京兵部右侍郎,十二月升北兵部左侍郎,丁母憂歸,卒于家,贈工部尚書,謚襄敏。
人物簡介
【生卒】:1487—1550 【介紹】: 明陜西洛川人,字應光,號蒲山。正德十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嘉靖時,歷四川布政司右參議,以事左遷為廬州同知,墾荒地,招流民,晉湖廣按察僉事,督理江防。官至山西左布政使。晚好神仙,服食修煉。維基
張文奎(1486年—1549年),字應光,號蒲山,陜西延安府鄜州洛川縣人,民籍。正德十一年(1516年)丙子科陜西鄉(xiāng)試第六十五名舉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聯(lián)捷丁丑科會試第一百十九名,登第三甲第二百二十七名進士。吏部觀政,十四年授刑部廣東司主事,無何丁外艱。嘉靖三年甲申(1524年)服闋,復除江西司,五年晉貴州司署員外郎,次年升四川按察司僉事,嘉靖八年(1528年)考察量調(diào)山西,督理屯田,改整飭石隰兵備,十二年升四川左參議,未赴任,因與四川巡撫楊守禮有舊怨,請求回避,九月回籍候勘,十五年事白,左遷一級,十六年丁酉添注直隸廬州府同知,十七年二月升湖廣僉事,督理江防,十八年閏七月擢江西副使,清理軍伍兼理驛傳,二十一年晉四川布政司參政,次年入蜀視事,遷江西按察使,改山西左布政使,二十六年丁未以內(nèi)艱西歸,二十八年卒于家。
人物簡介
【生卒】:1487—1556 【介紹】: 明陜西長安人,字孟獨,號太微山人。正德九年進士。授長垣知縣,遷刑部主事。不樂為官,引疾歸。數(shù)與王九思、康海等論詩文。有《太微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孟獨,一字時濟,長安人,正德甲戌進士。授長垣知縣,遷刑部主事,有《太微前后集》。維基
張治道(1487年—1556年),字時濟,改字孟獨,別號太微山人,陜西西安府長安縣人。正德八年(1514年)癸酉科舉人,正德九年(1514年)聯(lián)捷甲戌科進士。五月授長垣縣知縣,升刑部主事(1550年左右),因病辭官還鄉(xiāng)。與鄉(xiāng)人康海、王九思等交往密切。
人物簡介
張淮,字景禹,號治齋。明武宗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進士。歷官臺州知府。事見清咸豐《順德縣志》卷一〇。維基
張淮(1489年—?年),字景禹,號治齋,廣東廣州府順德縣人,軍籍。十一月十六日生。治《詩經(jīng)》,由國子生中式廣東鄉(xiāng)試第十六名舉人,年二十九歲中式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會試第二百四十九名,第三甲第一百零二名進士。都察院觀政,授江西上高縣知縣,升戶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出為臺州府知府,調(diào)潯州府,又調(diào)貴州都勻府,致仕。
人物簡介
【生卒】:1487—1543 【介紹】: 明揚州府高郵人,字世文,號南湖。正德八年舉人。八應會試不第,謁選為武昌通判,遷光州知州。少從王西樓游,刻意填詞,撰《詩余圖譜》,詞家以為指南。另有《杜詩通》、《南湖詩集》。詞學圖錄
張綖(1487-1543) 字世文,號南湖居士。揚州高郵人。少從王磐游,刻意填詞。曾提出宋代豪放、婉約兩種詞派之名。詩多為艷體,為《玉臺新詠》、《香奩集》之流亞。有《南湖詩集》、《詩馀圖譜》,詞在集中。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世文,高郵人。正德癸酉舉人除武昌通判遷知光州有南湖集
人物簡介
張芊(1487年—?年),字廷茂,號育庵,四川順慶府南充縣人,民籍,治《書經(jīng)》。四川鄉(xiāng)試第四名舉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式丁丑科會試第三十八名,登第三甲第二百二十三名進士。通政司觀政,授南京兵部主事,改北戶部,升員外、郎中,出為陜西臨洮府知府,擢漢中兵備副使,考察閑住。
人物簡介
【生卒】:1487—1564 【介紹】: 明常州府江陰人,字補之,號水南。正德十六年進士。歷御史、南京光祿寺卿。嘉靖中倭患起,家居危城,馳書政府,條上御倭五事。有《張水南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補之,江陰人。正德辛巳進士,選庶吉士授御史改翰林編修歷侍讀學士太常卿掌國子祭酒事左遷南太常少卿終南光祿卿有水南集維基
張袞(1487年—1564年),字補之,號水南,直隸常州府江陰縣人,民籍,詩文家。進士出身。正德十一年(1516年)丙子科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九十八名舉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式辛巳科進士。張袞被選為庶吉士,改任御史。張袞久在臺諫,多有建言。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任國子監(jiān)祭酒、南京光祿寺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罷職。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侵擾東南,張袞在危城中馳書朝廷, 條上御倭五事。頗具膽識。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卒。
人物簡介
【生卒】:1487—1535 【介紹】: 明北平行都司人,本民家李氏子,為張氏抱養(yǎng)。字子言,號昆侖山人。從呂楠學舉業(yè),從何大復學詩。為文雄奇變怪,書放勁驚人。有《昆侖山人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言,本姓李,宛平人。有昆崙山人集。明詩紀事·丁簽·卷十七
詩字子言,本姓李,宛平人。有《昆侖山人集》。 (《中麓閑居集》:昆侖山人張詩,在大梁與李空同歌詩酬贈,空同種為燕山豪士。夜宴瓶芝忽墮,以為伴行傷焉,亦一奇事也,與空同各作《芝盤行》,俱有李、杜風骨。孫太初作詩贈山人有「張子自高格,入山從我游」,山人怒曰:「吾豈汝門弟子耶!」從此絕交。 《今雨瑤花》:昆侖山人鏤金刻玉,咀鳳含麟。《藝苑卮言》:張子言詩如甘州石斗,色澤如玉,盧理粗漫。 《列朝詩集:》幽侖山人在武林時,與孫太白論詩、太白自誇其「青崖貼天日,下照芝草斑」之句不滅曹氏父子、子言掉頭大笑,太白為之奪氣。子言笑謂坐客。今日昆侖山壓倒太白矣。 田按:山人詩亦有奇致,以較太初,去之尚遠,李開先推之遇甚何耶?)
人物簡介
張?zhí)熨x(一四八八—一五五五),字汝德,號葉岡,別號愛梅道人。興寧人。少負才名,從湛甘泉游,聞性命之學。明世宗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貢生,為縣令祝枝山所賞識。嘗講學于崇正書院,凡三修縣志,并與修《廣東通志》及《武宗實錄》。由拔貢任瀏陽丞,署縣事。以病乞歸。年六十七。有《葉岡詩集》四卷。清咸豐《興寧縣志》卷九有傳。張?zhí)熨x詩,以明嘉靖刊本《葉岡詩集》為底本。
人物簡介
【生卒】:1488—1550 【介紹】: 明湖廣茶陵人,字文邦,號龍湖。正德十六年會試中式,世宗即位,成進士。官至南京吏部尚書,入為文淵閣大學士,進太子太保。常以兵弱民窮而天下干耗、經(jīng)費無紀為憂。對人態(tài)度平易,喜獎掖士類。有《龍湖文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文邦,茶陵人。正德辛巳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贈少保,謚文隱,改謚文毅。萬歷初,復改謚文肅。有龍湖詩集。維基
張治(1488年—1550年),字子邦,號龍湖,湖廣長沙府茶陵州人,民籍。嘉靖年間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與彭維新、李東陽、劉三吾并稱“茶陵四大學士”。七歲能寫大字,家貧好學,讀書于茶陵旌忠庵,于諸史百家,無不綜貫,尤工于書法。湖廣鄉(xiāng)試第十二名。正德十六年(1521年)登辛巳科會試第一名,第二甲第五十六名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嘉靖四年(1525年)受知州夏良勝之邀撰成《茶陵州志》,歷官南京吏部侍郎,吏部侍郎、南京吏部尚書,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二月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抱病視事。加太子太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十月卒,賜祭葬。贈少保,謚文隱,后改謚文毅,萬歷初年改謚文肅。有《張龍湖先生文集》十五卷。
人物簡介
【介紹】: 明云南安寧所人。嘉靖二年進士。授南京工部主事。七年,云南土司安銓起兵,素條陳時務五事,得兵部尚書伍文定首肯。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卒年六十三。維基
張素(1489年—1563年),字季文,號碧泉,云南安寧守禦千戶所軍籍,福建浦城縣人。正德十四年(1519年)云貴鄉(xiāng)試第七名舉人,嘉靖二年(1523年)中式癸未科會試第三百七十六名,三甲第一百三十六名進士。授南京工部主事。云南土司安銓起兵,張素條陳時務五事,得兵部尚書伍文定首肯。累升湖廣按察司僉事,十四年十二月以平定湖廣九溪灣等處峒賊受賞賜。十七年八月升湖廣布政使司右參議,十九年三月升河南按察司副使,分守大名道,二十年九月改任新添設的井陘兵備道,練習民兵,以防御虜寇,次年正月保定巡撫劉隅及巡按御史殷學認為張素是云南人,不習北方軍事,請求將他調(diào)任。后累官四川左布政使,二十九年六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三十年二月以考察致仕。墓在安寧州西二十里巃嵷山。
人物簡介
張星(1490年—?),字子陽,號桂濱,廣西桂林中衛(wèi)人,軍籍。廣西鄉(xiāng)試第三十八名舉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式丁丑科會試第一百四十七名,登第三甲第四十九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十四年八月授翰林院檢討,嘉靖四年以《武宗實錄》修成,晉編修。六年(1527年)九月為副使,持節(jié)冊封伊府濟源王朱吁淳為伊王。八年四月充《大明會典》纂修官。九年九月升國子監(jiān)司業(yè),丁憂。服闋,十四年六月復除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七月改北國子監(jiān)司業(yè),十一月升南京太常寺少卿,十七年八月改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未任,母喪歸鄉(xiāng),卒于家。
人物簡介
張讓(1486年—?年),字克讓,號丹崖,山東青州府諸城縣(今山東省諸城市)人,軍校籍。嘉靖癸未進士。正德八年(1513年)山東鄉(xiāng)試第五十三名舉人,三十八歲中式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會試第一百三名,廷試三甲一百九十三名進士。初授滎澤縣知縣,嘉靖五年(1526年)任河南杞縣知縣,再調(diào)榮河縣。官至南京太仆寺丞,丁內(nèi)艱歸鄉(xiāng)。服闋,起補北太仆寺丞,因無子而抑郁,自盡于官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