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維基
張鵬,字子摶,號介山,大同府大同縣人,山西平定州千戶所軍籍。山西鄉(xiāng)試第二十一名舉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式癸丑科三甲第一百一十四名進士。工部觀政,授山東益都知縣。
張人紀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張人紀(1524年—1560年),字伯脩,號肇泉,直隸廬州府合肥縣人,軍籍。乙卯科(1555年)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七十名舉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中式丙辰科二甲第四十八名進士。大理寺觀政,授戶部主事,三十九年卒。
張任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張任(1524年—1581年),字希尹,號瀛峰,直隸蘇州府嘉定人,民籍,明朝官員。應天府鄉(xiāng)試第十四名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式丁未科會試第二十一名,登第二甲第五十四名進士。授工部主事,升工部員外郎,三十一年九月因京營前后所造火器弓矢濫惡不堪,及官匠侵欺縻費,被降職。后歷升袁州府、嚴州府知府,四十三年閏二月升山東按察司副使,調貴州,升右參政,隆慶三年(1569年)正月升遷陜西按察使,丁父憂歸。萬歷二年(1574年)三月起補云南按察使,六月調河南,九月升浙江右布政使,四年十二月升山西左布政使,六年七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廣西地方,剿平廣西獠猺十寨,九年二月卒于官,贈兵部左侍郎。

人物簡介

維基
張子仁(1524年—?),字安甫,號澄齋,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人,民籍。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五十一名舉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式己未科會試第八十五名,二甲第七十一名進士。歷官湖廣按察司僉事,隆慶三年(1569年)七月升四川布政司右參議,萬歷二年(1574年)十一月降為山東僉事,三年五月調任浙江,兵備嘉湖,升本省右參議,八年正月升廣西副使,十年二月改補浙江副使,十三年六月升貴州參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98 【介紹】: 明廣平肥鄉(xiāng)人,字子愚,號心齋。嘉靖三十二年進士,由曲沃知縣入為工科給事中。累遷為薊州兵備副使。隆慶五年,以高拱推薦,進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在職實軍伍,招流移,黜儒將,充實邊備。萬歷初,建州王杲犯邊塞,與李成梁共破之。進兵部侍郎。擢戶部尚書。張居正當國,深倚任之。撰《會計錄》以勾稽出納;奏納《清丈條例》,清厘積弊,自正德、嘉靖虛耗之后,至萬歷十年間,最稱富庶。十一年,改兵部尚書,請停內操,不聽,又為宦官所切齒。時居正已死,朝論大異,遂屢遭彈劾。十三年,致仕去。又十三年而卒。
維基
張學顏(1524年—1598年),字子愚,號心齋,直隸肥鄉(xiāng)縣(今屬河北省邯鄲市)人。官至戶部、兵部尚書。早年喪母,事繼母至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進士。禮部觀政,授官山西曲沃知縣,三十六年八月入京考選,授工科給事中,歷官河南僉事、山西參議、永平兵備副使。隆慶二年(1568年)二月,調任密云兵備副使。四年十月起任山西按察司副使、整飭薊州兵備。五年(1571年)二月,遼東巡撫李秋被免職,高拱大膽啟用張學顏擔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萬歷三年遼東大捷,學顏還未奏報,巡按御史劉臺先捷奏北京。加兵部右侍郎銜。萬歷五年(1577年)十月,升兵部左侍郎協(xié)理京營戎政,十一月以六年考滿,升都察院右都御史,舊銜協(xié)理如故。六年(1579年)七月任戶部尚書。萬歷八年(1580年),揭發(fā)劉臺受賄。張學顏深得權相張居正賞識,居正“至萬歷十年間,最稱富庶,學顏有力焉”。萬歷十一年調任兵部尚書,十二年九月加太子少保,累疏乞休,十三年三月加太保,準致仕,仍給驛歸。二十六年(1598年),在家中逝世,贈少保?!?a target='_blank'>明史》有傳。
張守貞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張守貞(1524年—?),字從正,號碧泉,直隸河間府故城縣人,民籍。癸卯科(1543年)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一百十九名舉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中式丙辰科三甲第一百九十名進士。吏部觀政,四十二年授戶部主事。

人物簡介

維基
張體乾(1525年—?),字惟健,號衢泉,山西汾州人,直隸真定衛(wèi)右所旗籍。順天府鄉(xiāng)試第六十三名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式乙丑科三甲第二百三十四名進士。兵部觀政,四十五年二月授臨朐縣知縣,隆慶三年(1569年)四月擢戶部主事,四年七月晉郎中,陜西延綏管糧。萬歷五年(1577年)四月降睢州知州,致仕。

人物簡介

維基
張國彥(1525年—1598年),字熙載,號弘軒,直隸廣平府邯鄲縣邯鄲城內北門里人,軍籍,嘉靖四十一年壬戊科進士,萬歷年間官至刑部尚書。張國彥幼年以孝聞名鄉(xiāng)里,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科順天鄉(xiāng)試第六十二名舉人,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進士。初授山西襄陵縣知縣,四十四年十一月選授兵科給事中,隆慶元年(1567年)丁父憂,三年閏六月復除原職,十二月升戶科右給事中,四年三月升戶科左給事中,十一月升禮科都給事中,五年十一月出為山西右參政,六年丁母憂歸。萬歷三年(1575年)三月復除浙江右參政,五年正月升陜西按察使,六年八月升陜西右布政使,八年六月升江西左布政使。九年六月入為順天府府尹,借求雨之機,上書陳述京城百姓困苦。十一年二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撫治鄖陽。十一月改任整飭薊州等處兵備、兼巡撫順天。因奉召守關有功,十三年三月升戶部左侍郎,主管國庫和軍需物資,十五年二月總督倉場,四月升右都御史、總督薊遼等處。加兵部尚書銜,設置背包軍馬,使軍事消息暢通。十八年八月改任協(xié)理京營戎政兵部尚書,十九年二月任經筵講官,不久兼右副都御史,洮河之變時有功加封太子少保,賜給有飛魚圖繡的官服,國家一等俸祿。十九年(1591年)十二月升刑部尚書。到任后數(shù)日,被吏科給事中舒弘緒彈劾,即以養(yǎng)病致仕回籍,以閱邊追敘勞績,加太子少保,賜飛魚服一襲。二十六年(1598年)十月病逝,二十七年四月賜祭葬,贈太子太保,派遣高級官員主持治喪。葬于邯鄲城西王郎村北蓮花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25—1582 【介紹】: 明湖廣江陵人,字叔大,號太岳。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授編修。嚴嵩、徐階均器重之。遷右中允,領國子司業(yè)事,與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業(yè)。階代嵩為首輔,傾心委之。隆慶元年引之入閣。階致仕,居正與司禮監(jiān)李芳謀,引拱入閣。同定封俺答事,北邊遂得安寧。此后漸生嫌隙,神宗時與司禮監(jiān)馮保謀,逐拱,遂為首輔。為政綜核名實,信賞必罰。倚任戚繼光鎮(zhèn)薊門,用李成梁鎮(zhèn)遼東,以加強邊備。用潘季馴治河。清丈土地,行一條鞭法。在位十年,頗行改革。然持法嚴峻,怨者頗多;不能虛心納言,御史動輒得罪;厭惡講學,以詔書毀天下書院;父喪不肯解職,以“奪情”留任,頗遭時議。神宗即位時年幼,小有過失,慈圣太后即責云:“使張先生聞,奈何?”及帝漸長,心厭之。卒,謚文忠。未幾彈劾者即紛起。次年,追奪官爵;又次年,籍沒家產。天啟間,始追復故官。有《張?zhí)兰贰ⅰ短离s著》等。
黃鶴樓志·人物篇
張居正(1525—1582) 明代政治家。字叔大,號太岳,少名白圭,時人又稱張江陵。湖廣江陵(今湖北荊州)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授翰林編修,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隆慶元年(1567)入閣,隆慶六年出任內閣首輔。卒贈上柱國,謚文忠。神宗朝為宦官張誠譖毀,削秩抄家,熹宗天啟二年恢復名譽。嘉靖三十三年(1554)秋,因革新抱負無法實現(xiàn)“以病謝歸”。途經武昌,見黃鶴樓時回想連翩,賦七律《舟泊漢江望黃鶴樓》以表達晚年政治上失意的心情。為頭陀寺撰寫的楹聯(lián)“千座頭陀皆北拱;一江春水向東流”為千古名聯(lián)。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叔大,江陵人,嘉靖丁未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坊掌院學士。隆慶初,以禮部侍郎入內閣。萬歷中,累加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謚文忠。有太岳集。

人物簡介

維基
張道充(1525年—?),字叔學,號筠野(或筠墅),杞縣人,河南歸德府商丘縣民籍。河南鄉(xiāng)試第五名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科會試一百十八名,隆慶二年(1568年)中式戊辰科三甲第二百五十九名進士。大理寺觀政,隆慶三年(1569年)四月授句容知縣,萬歷元年(1573年)十一月選南貴州道御史,四年二月降邛州判官,丁憂,卒。
張博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張博(1526年—?),字子約,號仰松,山陰縣人,浙江紹興府會稽縣軍籍。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一百二名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式乙丑科三甲第九十二名進士。刑部觀政,本年六月授常熟知縣,隆慶二年(1568年)六月行取,九月升南刑部主事,四年五月改刑部,十二月改工科給事中,五年十二月升刑科右,六年七月降合陽縣丞,萬歷元年(1573年)正月升應山知縣,四年八月升太倉州知州,六年十二月升淮府右長史,八年正月致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26—1586 【介紹】: 明山西蒲州人,字子維,號鳳磬。嘉靖三十二年進士。授編修。隆慶初進右中允直經筵。倜儻有才智,習知邊務,為高拱所器重,累擢為吏部右侍郎,參預決定俺答封貢事。萬歷初以張居正薦,為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入贊機務。謹事居正,不敢相可否,日久以后,關系漸壞。居正卒,為首輔,乃力反前事,汲引為居正裁抑之官吏。尋以父喪歸。卒謚文毅。有《條麓堂集》。
維基
張四維(1526年—1585年),字子維,號鳳磐,或作鳳盤。山西蒲州平陽(今屬山西省臨汾市)人。嘉靖癸丑進士,萬歷時接替張居正,任內閣首輔。張四維出生于山西鹽商世家,為蒲州豪賈。十五歲舉秀才,名列優(yōu)等,學政甚奇之。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高中山西鄉(xiāng)試第二名舉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成癸丑科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授翰林院編修。隆慶元年(1567年),因分摹《永樂大典》有功,升右春坊右中允,充任經筵日講官,升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四維倜儻有才智,明習時事,有“真博物君子”之譽,為內閣首輔高拱所器重。隆慶三年(1569年),高拱提拔其為翰林院學士,再升吏部右侍郎。隆慶四年(1570年)十月,蒙古可汗俺答之孫漢那吉歸降朝廷,朝議紛紛,四維力挺高拱、張居正,促成「俺答封貢」。升為吏部左侍郎,以疾乞歸。萬歷二年(1574年)復原官,仍掌詹事府事,充任《世宗實錄》副總裁。萬歷三年(1575年)為張居正引薦,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贊機務。萬歷六年(1578年)春,主持神宗婚禮,加少保,晉武英殿大學士。最初在內閣時,張四維多曲從張居正,逐漸不堪忍受,擬旨不盡如居正之意,于是張居正逐漸漸惡張四維。萬歷十年(1582年)張居正病逝,張四維代為首輔,一反張居正的改革措施,緩和矛盾,收攏人心,隨即擬旨宣布張居正「誣蔑親藩,侵奪王墳府第,籍制言官,蔽塞朕聰,專權亂政」。累官加至少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萬歷十一年四月,張四維因父喪而回鄉(xiāng)守孝,臨行前向神宗進言道「臣行能薄劣,日侍左右無所裨益。今當遠離,伏望皇上法祖,孝親,講學,勤政,清心,寡欲,惜財,愛民,日慎一日,保終如始。臣不勝惓惓犬馬至愿」。以父喪離職,萬歷十三年(1585年)十月,服喪將滿,病歿于家。神宗輟一日視朝,卒謚文毅。

人物簡介

維基
張崇功(1526年—?),字惟志,號后墅,直隸大名府大名縣人,民籍。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乙卯科順天府鄉(xiāng)試第十二名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式乙丑科三甲第二百五十一名進士。兵部觀政,四十五年四月授知陽信縣,丁憂。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復除定陶縣,萬歷元年(1573年)行取,八月升為戶部主事,二年七月升遼東管糧郎中,五年三月升遼東兵備僉事,六年十一月升山東右參議,分守遼東,報捷者十一次。七年五月升副使,八年六月升參政。萬歷十一年六月升按察使,俱照舊管事。九月,以御史劉臺戍死一事,分守參政張崇功與分巡副使周于德會審斷案殊欠精詳,俱降一級調用。遂告歸。
張嵿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張嵿(1526年—1591年),字子謙,號斗陽,江西建昌府南城縣人,同進士出身。江西鄉(xiāng)試第十名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登戊辰科三甲進士,吏部觀政,任上??h知縣。隆慶四年,巡撫海瑞委托松江府同知黃成樂、上海知縣張嵿,開浚王渡起至宋家港的水渠,恰逢當年饑災,工程兩個月不到完成,百姓得以藉助此渠獲生。以考察貶四川眉州判官,后升四川保寧府蒼溪縣知縣,萬歷元年(1573年)任四川鄉(xiāng)試對讀官。移調湖廣應城縣,稍遷順天府推官,歷任大理寺評事,轉工部營繕司主事、員外郎,進屯田司郎中。以考察降調,久之起補河南布政司理問,遷蘇州府通判,萬歷十九年卒于官。
張瀾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張瀾(1526年—?),字行仲,號滄津,山東東昌府冠縣人,軍籍。山東鄉(xiāng)試第三十二名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式乙丑科三甲第二百七十五名進士。大理寺觀政,四十五年八月授博野縣知縣,隆慶二年(1568年)九月調盧龍縣,三年七月升工部主事,六年七月養(yǎng)病。萬歷元年(1573年)十一月復除戶部,三年二月升員外,四年二月升郎中,五年正月升岳州知府,八年十月升陜西苑馬寺少卿,十年七月升甘肅行太仆寺卿,十一年正月以少卿考察不及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