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張曉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維基
張曉(1580年—1637年),字大照,又字浴咸,別號明衡,山東青州府益都縣人。父堯封,有隱德。萬歷二十八年庚子科舉人,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進士,丁憂歸,四十年服除授大理評事,四十一年(1613年)擢為戶部浙江司主事,監(jiān)督徐州糧儲。治理黃河,救濟災(zāi)民,多有善政。四十四年升任戶部湖廣司員外郎、河南司郎中,外放大同府知府。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升山西按察副使,分守口北道。天啟二年(1622年),加升山西右參政,仍守口北道。三年考滿,擢山西按察使。天啟五年(1625年)吏部廷推,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宣府地方。六年閏六月,入為戶部右侍郎,翌年二月,轉(zhuǎn)左侍郎,總督倉場。七年五月,升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督宣大山西等處軍務(wù)兼理糧餉,時陪推為大同巡撫王點,著冠帶閑住。崇禎元年(1628年)加太子太師。七月,改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仍總督宣大,以插漢部入寇大同,八月引疾乞歸,令候代。十月,以大同失事,被彈劾逮下獄。崇禎二年三月,論戍,發(fā)配廣東。后赦歸,崇禎十年卒于家。

人物簡介

維基
張翀(1580年—1629年),字見可,號息六,又號閑閑居士,直隸真定府寧晉縣人。先世太原祁人,徙寧晉,六傳至張翀父張主民,贈翰林院編修;母郭氏,封太孺人。兄弟六人,張翀居第三。以易經(jīng)中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順天鄉(xiāng)試亞魁,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成二甲進士,選讀中秘書,天啟元年(1621年)改授翰林院編修,予敕命,又直起居注,編纂六曹章奏,二年四月充神宗、光宗實錄纂修官,充經(jīng)筵展書官。三年六月奉使冊封潞府寶豐王朱常??。五年充會試同考官,十一月管理誥敕撰文,預(yù)修《三朝要典》。六年丁內(nèi)憂歸,崇禎二年(1629年)卒,年僅五十,祀鄉(xiāng)賢。

人物簡介

維基
張邦紀(jì),字完璞,號金臺,燕山左衛(wèi)軍籍,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萬歷二十五年丁酉科順天府鄉(xiāng)試舉人,二十六年成戊戌科進士。初選庶吉士,二十八年授翰林院檢討,三十年奉命編纂六曹章奏。三十四年典試湖廣,三十七年升右春坊右贊善,尋管理誥敕。四十二年升右諭德兼翰林院侍讀,清理貼黃,四十三年升右庶子,四十四年皇太子朱常洛出閣講學(xué),為講讀官。四十五年改左庶子仍兼翰林院侍讀,掌左坊印。四十六年會推為國子監(jiān)祭酒,主順天府鄉(xiāng)試。升少詹事,以禮部右侍郎孫如游暫假調(diào)理,代知貢舉,又為殿試讀卷官。四十七年十一月引疾歸。明熹宗即位,蔭子張永祚入監(jiān)讀書。天啟二年(1622年)四月升任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管理貼黃,充實錄副總裁。五年請告休。

人物簡介

維基
張銓,字平仲,號五鹿,直隸大名府大名縣官籍。萬歷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進士,都察院觀政,三十三年授平陽府推官,三十八年升戶部主事,三十九年差皇城四門倉,榷滸墅鈔關(guān),四十年升員外,四十一年升郎中,四十二年升兗州知府,四十五年升遼東副使。四十七年任西路明軍監(jiān)軍,薩爾滸之戰(zhàn),總兵杜松、王宣戰(zhàn)死,張銓棄車營而逃回?fù)犴?。天啟二年考察免官?/blockquote>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陜西延安人,字汝光,號石初。萬歷三十八年進士。歷官山西副使、工部郎中。有《理性元雅》。
維基
張廷玉(1572年—?年),字汝光,號石初,陜西省延安府膚施縣人,明末官員。癸卯陜西鄉(xiāng)試三十四名舉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五名進士。都察院觀政,授山西臨汾縣知縣,四十三年乙卯被論,左遷江西布政司檢校。四十六年升直隸新安縣(今河北省安新縣)知縣。
張朝綱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張朝綱,字思勛,別號楚臺,一號五孳,福建泉州府同安縣軍鹽籍晉江縣人。九歲能文,萬歷三十四年(1606)丙午科舉人,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進士,初授浙江麗水縣知縣,調(diào)繁永嘉縣。在永嘉時,有豪強之子殺人,府太守及鄰縣縣令暗有旨令皆不聞不問,他依法查處而得罪人去職還鄉(xiāng)。五年后重新啟用,歷任江西金溪縣知縣、戶部云南司主事、廣西蒼梧副使,卒于官。

人物簡介

維基
張福臻(1581年—?),字惕生,號澹如,山東萊州府高密縣人,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賜同進士出身。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舉人,四十一年(1613年)登癸丑科進士第后,歷任唐、臨穎、東明三縣令,以廉能著聞,后被召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升山西僉事,備兵昌平,轉(zhuǎn)浙江溫處參議,升副使,調(diào)陜西鞏昌道,改榆林道參政。前后剿撫賊眾凡數(shù)萬人。崇禎四年(1631年),以僉都御史巡撫延綏,平賊渠神一魁等,后罷官歸。九年(1638)清軍入關(guān),京城戒嚴(yán),起復(fù)為兵部右侍郎總督薊遼保定,加左侍郎,尋以母老辭歸。崇禎十三年(1640年),再次被啟用,總督宣大,任力勤邊事。十四年(1641年)改總督山海關(guān)薊州通州天津,會考滿,加兵部尚書。旋為言者所攻,予告歸里,年已六十有二,母年八十有七,馳驛終養(yǎng),遠(yuǎn)近榮之。
張東光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張東光,字孟旭,號海陽,山東青州府臨朐縣人。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山東鄉(xiāng)試三十二名舉人,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授河南彰德府推官,任職五月,屢乞終養(yǎng),撫臣鑒其誠,力為題請,乃得旨回籍,終身不出。崇禎元年(1628年)詔終養(yǎng)者加一級,東光曰:所以不仕,為母在也,既不能致身以顯親矣,今母已歿,又忍借養(yǎng)親之名以為己榮乎!堅辭不受,聞?wù)邍@服。卒之日,鄉(xiāng)里公舉純孝,入祀鄉(xiāng)賢。

人物簡介

維基
張京元,字思德,別字無始,號鐘山,南直隸揚州府泰興縣人。同進士出身。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舉人,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進士。都察院觀政,初授戶部主事,三十三年崇崇文門稅課,三十五年浙江監(jiān)兌,三十六年通州管倉,本年升江西司員外,三十七年養(yǎng)病,三十九年京察,四十一年補長蘆運判,四十四年升南戶部主事,四十五年升員外,四十六年淮安鈔關(guān),本年升浙江司郎中,泰昌元年升江西僉事,天啟元年升本省提學(xué)參議,三年升四川副使,分巡上川東道,十月改守川東,本年降職。
張國紳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維基
張國紳(1582年—1643年),字書卿,號見立,陜西鞏昌府安定縣人。癸卯陜西鄉(xiāng)試第七名舉人,萬歷三十八年庚戌科會試一百九十九名,第二甲第五十二名進士。戶部觀政,三十九年授戶部貴州司主事,四十年差榷九江鈔關(guān),丁憂,服闋,四十四年復(fù)徐云南司主事,管西三倉,四十五年丁內(nèi)艱。天啟初官至吏部郎中,五年(1625年)三月升四川布政使司右參政、清軍屯田,六月被御史潘士聞以門戶彈劾,被削籍。崇禎初復(fù)官,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改襄陽為襄京,設(shè)置上相、左輔、右弼、六政府侍郎、郎中、從事等官員,由張國紳擔(dān)任上相,獻(xiàn)文翔鳳妻子鄧氏以媚自成,被李自成厭惡殺害,將鄧氏歸還其家。

人物簡介

維基
張廣(1582年—1624年),字居仁,號沖和,山西平陽府蒲州人,官籍。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山西鄉(xiāng)試第二名舉人,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二甲第十名進士。刑部觀政,選庶吉士,三十七年(1609年)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左中允、右諭德、右庶子、左庶子,天啟四年(1624年)三月升少詹事,升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同年卒。

人物簡介

維基
張弘德(1582年—1643年),字德符,號印石,山東登州府萊陽縣人。張弘德在天啟四年(1624年)中舉人,次年(1625年)聯(lián)捷進士,獲授肅寧知縣,蝗災(zāi)時立賞格鼓勵人民捕蝗,又開倉賑濟,救活數(shù)萬人;肅寧是魏忠賢故鄉(xiāng),他故意疏遠(yuǎn)不附和,因此沒有人議論他。之后他調(diào)任蠡縣知縣,養(yǎng)育當(dāng)?shù)厥孔?,被評為拙守遷任嘉興府通判,他卻以祖母年紀(jì)老邁歸田終養(yǎng);萊陽歉收,他拿出糧食供應(yīng)人民,遠(yuǎn)近都依賴他,有著《四書說貫》、《尚書說貫》及《尚書藝》流傳,到崇禎十六年(1643年)和與孺人丁氏一同去世,年六十二歲。張弘德有二子,其中張允齡由恩貢任昌邑縣教諭。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張纘曾(1582--1636),字公緒,號九野,別號靜生。明無錫人。選之曾孫。崇禎元年(1628)進士。歷官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巡撫河南卒,祀鄉(xiāng)賢祠。
維基
張纘曾(1582年—1636年),字公緒,號九野,又號靜生,南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人。張選曾孫。崇禎元年(1628年)戊辰科進士,授行人,兩奉使命,擢南考功主事,帝親改為御史。一載試職,上章十九。巡視東城,不畏強御,疏糾時相,著直聲。授浙江道御史,巡按河南,以勞卒于官。

人物簡介

維基
張允恭(1583年—1633年),字乾吾,號紉蘭,山東萊州府掖縣人。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科山東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初授義烏縣知縣,天啟五年(1625年)調(diào)任曲周縣知縣。六年擢刑部河南司主事。崇禎三年(1630年)升河南司員外郎,同年再晉郎中,四年出任河南彰德府知府,五年遷陜西延安府知府,升山東永平道副使,未任卒。
張應(yīng)吾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張應(yīng)吾(1583年—1631年),字以壽,號心嚴(yán),貫貴州鎮(zhèn)遠(yuǎn)府民籍,江西撫州府金溪縣人。同進士出身。少年時跟從父親定居貴州,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貴州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曾任四川榮昌縣教諭。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會試第二百四十名,三甲一百二十八名進士。刑部觀政,授山東青縣知縣,三十八年調(diào)繁章丘,以治行高等,擢兵部武庫司主事,丁內(nèi)艱,服除補職方司主事。光廟登極,部議督兵轉(zhuǎn)餉,必簡殊才,奉命提餉銀三萬兩犒遼東,后由兵部郎中升寧前道副使。天啟二年正月,明軍廣寧兵敗,退向山海關(guān),詔仍以副使駐山海關(guān)。崇禎四年三月,起原任副使張應(yīng)吾為陜西副使、莊浪兵備道。至臨洮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