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145—1227 【介紹】: 宋建寧府崇安人,字巖夫,自號玉峰逸老。學(xué)于朱熹。事繼母盡孝,以厚德為鄉(xiāng)里所重。光宗紹熙間盜作,至其境,相戒毋犯。寧宗慶元初,以累舉恩授官,仕至歸州推官。
人物簡介
張孝芳(?~一一九二),孝宗時知大寧監(jiān)(《宋詩紀(jì)事補(bǔ)遺》卷五八)。光宗紹熙三年帥瀘州時被亂軍所殺(《宋會要輯稿》兵一九之四一)。全宋文·卷四八六六
張孝芳,(?——一一九二),號滄湖,楚(今湖北一帶)人。嘗官四川,行部至夾江,見山水之美,遂卜居焉。更歷州縣,入官于太學(xué)、禮部,除浙西路提舉。紹熙中為瀘南安撫使、知瀘州。三年七月,瀘州軍亂,為兵卒殺害,特贈三官,與二子恩澤。孝芳能詩文,有名當(dāng)世。時人楊仲修謂:「滄湖先生負(fù)廊廟器,有丘壑姿,無煙火語,當(dāng)世人流第一?!挂姟?a target='_blank'>兩朝綱目備要》卷二,《止齋集》卷一一,雍正《四川通志》卷三八之二及所上《浙西提舉到任謝表》。
人物簡介
【生卒】:1153—? 【介紹】: 宋成紀(jì)人,字功甫,號約齋。張俊曾孫。官奉議郎、直秘閣。寧宗開禧初,謀誅韓侂胄,未成,謫桐川,再謫象臺。嘉定四年以后卒。善畫竹石古木,亦工書。有《仕學(xué)規(guī)范》、《南湖集》。全宋詩
張镃(一一五三~?),字功甫,又字時可,號約齋居士,祖籍成紀(jì)(今甘肅天水),南渡后居臨安(今浙江杭州)??≡鴮O。以蔭官奉議郎,直秘閣、權(quán)通判臨安府。寧宗開禧三年(一二○七)為司農(nóng)少卿,因預(yù)殺韓侂胄密謀,為史彌遠(yuǎn)所忌,一再貶竄。嘉定四年(一二一一),除名編管象州,死于貶所。镃藉父祖遺蔭,生活侈汰,于孝宗淳熙二十年(一一八五)構(gòu)園林于南湖之濱。曾先后從楊萬里、陸游學(xué)詩,并多倡和。有《南湖集》二十五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十卷(其中詩九卷)。事見《誠齋集》卷八一《約齋南湖集序》,《齊東野語》卷二、一五、二○?!堥C詩,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永樂大典》殘本及清乾隆鮑廷博??瘫荆ê喎Q鮑校本)等。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十卷。全宋文·卷六五六五
張镃(一一五三——?),字時可,又字功甫,號約齋,秦州成紀(jì)(今甘肅天水)人,居杭州。張俊曾孫。隆興初為大理司直,淳熙五年直秘閣、通判婺州,慶元間歷司農(nóng)寺主簿、丞。開禧初,謀誅韓侂胄,未成,謫桐川。三年,為司農(nóng)少卿,坐事追兩官送廣德軍居住。嘉定四年十二月為奉議郎,坐扇搖國本除名,象州羈管。作有詩三千首,編為《南湖集》二十五卷,又有《玉照堂詞》,皆久佚,今存《南湖集》輯本僅十卷。見《南湖集》自注,《宋史》卷三九《寧宗紀(jì)》三及卷二四三《后妃傳》下,《全宋詞》第三冊第二一二七頁。
人物簡介
【生卒】:1154—1223 【介紹】: 宋平江府常熟人,字從龍,號益齋。孝宗淳熙十一年進(jìn)士。知溧水縣。歷秘書丞,改尚左軍器監(jiān),同日再命殿中侍御史兼侍講,除起居郎崇政殿說書。為人寬厚易直,遇事以誠。有《益齋文集》、《奏議》、《漢唐論》。在秘書日,銓次《中興館閣書目》萬余卷上之。全宋文·卷六五九五
張攀(一一五四——一二二三),字從龍,號益齋,平江府常熟(今江蘇常熟)人。淳熙十一年進(jìn)士,累官秘書丞。嘉定間為殿中侍御史兼侍講,擢起居郎、崇政殿說書。嘉定十六年卒,年七十。著有奏議集、《中興館閣書目》及文集等。見寶祐《重修琴川志》卷八,《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
人物簡介
【生卒】:約1156—1228 【介紹】: 金睢州考城人,字子和,號戴人。劉完素弟子。精于醫(yī)。貫穿《難經(jīng)》、《素問》之學(xué),用藥多寒涼,然起疾救死多取效。用汗、下、吐三法最精,后人稱“攻下派”,為金元四家之一。宣宗興定中召補(bǔ)太醫(yī),尋辭去。有《儒門事親》,以為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親當(dāng)知醫(yī),故名。
人物簡介
張釜,字君量,號隨齋,金壇(今屬江蘇)人。綱孫。以蔭入官,主管江東安撫司機(jī)宜文字,通判饒州。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進(jìn)士,歷知興國軍、池州、湖南提舉、廣西運(yùn)判、知廣州。寧宗慶元四年(一一九八),擢殿中侍御史(《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三之二四),遷兵、禮、吏三部尚書兼侍讀,終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事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京口耆舊傳》卷七。今錄詩十首。全宋文·卷六四一○
張釜,字君量,號隨齋,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綱孫。淳熙五年進(jìn)士。淳熙末知池州,紹熙間歷湖南提舉、廣西運(yùn)判、知廣州。入為殿中侍御史,力排道學(xué)。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講,擢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兼吏部尚書,終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見所作《刊華陽集跋》及《桂林水月洞題名》、《廣州九曜石題名》,《宋會要輯稿》食貨二八之四○、食貨六二之七二、職官四五之三七、刑法一之五八,《京口耆舊傳》卷七,《宋史》卷三七、三八。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大安軍人。光宗紹熙元年武舉進(jìn)士。調(diào)神泉尉。相傳其大母黃氏、繼母楊氏先后有疾,兩次割臂肉以進(jìn),疾皆愈。知大安軍羅植即其所居立純孝坊。全宋詩
張伯威,號無辯居士,大安軍(今陜西寧強(qiáng)西北)人。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武進(jìn)士?!?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五六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161—1237 【介紹】: 宋臨江軍清江人,字元德,號主一。少穎異,從朱熹學(xué),自六經(jīng)傳注而下,皆究其指歸。寧宗嘉定元年進(jìn)士。歷松滋尉、袁州司理參軍、永新知縣、池州通判,皆有善政。后長白鹿洞書院。理宗端平初,除直秘閣,主管建康崇禧觀。卒謚文憲。有《春秋集注》、《春秋集傳》、《續(xù)通鑒長編事略》、《歷代地理沿革表》及文集等。全宋文·卷六七六一
張洽(一一六一——一二三七),字元德,號主一,臨江軍清江(今江西樟樹西南)人。從朱熹學(xué),嘉定元年中進(jìn)士第,授松滋尉。改袁州司理參軍,知永新縣,通判池州,奉祠。端平初召之,辭不赴,遂除直秘閣、主管建康府崇禧觀。嘉熙元年卒,年七十七。著有《春秋集傳》(存)、《春秋集注》(存)、《續(xù)通鑒長編事略》、《歷代郡縣地理沿革表》及文集。《宋史》卷四三○有傳。
人物簡介
張沄,字聲父,號五澗,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進(jìn)士。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七四有傳。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介紹】: 金蒲城人,字吉甫,號蘭泉。有詩名。章宗時,由絳州教官累遷同知華州防御使。有詩集。中州集
建字吉甫,蒲城人。明昌初,舉才行,授絳州教官,召為宮教,應(yīng)奉翰林文字。以老乞身,道陵愛其淳素,不欲令去,左右眷眷。久之,超同知華州防禦使事,仍賜詩,有從今晝錦蓮峰下,三樂休誇榮啟期之句,士林榮之。吉甫自號蘭泉老人,有集行于世。其論詩云:作詩不論長萹短韻,須要詞理具足,不欠不馀,如荷上灑水,散為露珠,大者如豆,小者如粟,細(xì)者如塵,一一看之,無不圓成,始為盡善。吉甫詩雖不能盡如所言,然亦未為無所得也。
人物簡介
張斗南,字唐英,號釣浦,羅源(今屬福建)人。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進(jìn)士。官至兵部郎中。事見清道光《羅源縣志》卷一九。
人物簡介
張埏,字叔信,號銀峰,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孝宗乾、淳間,以承議郎通判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二四)。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以朝奉大夫知嚴(yán)州(《淳熙嚴(yán)州圖經(jīng)》卷一)。寧宗慶元四年(一一九八),除廣西提刑(《粵西金石略》卷一○)。嘉泰二年(一二○二),由湖北轉(zhuǎn)運(yùn)使改知鄂州(《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四之一二)。開禧三年(一二○七),為廣東提刑,與宮觀(同上書七四之二五)。嘉定元年(一二○八),落職罷祠(同上書七四之二九)。今錄詩三首。全宋文·卷四九七二
張埏,饒州德興(今江西德興)人,根孫,燾次子。乾道初為右宣教郎、干辦行在諸司糧料院。歷通判建康府、知嚴(yán)州。淳熙七年知永州。著有《○陵志》十卷。見張揆撰《宋故致政參政大資張公墓碣》(《江西出土墓志選編》),《景定建康志》卷二四,《宋史》卷二○四,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一五。
人物簡介
張安修,字孟堅(jiān),號南江,寧德(今屬福建)人。寧宗嘉泰二年(一二○二)領(lǐng)鄉(xiāng)薦。有《翠樾詩集》,已佚。事見明嘉靖《寧德縣志》卷三、四。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婺州武義人,原籍開封,字清源,號云谷。寧宗慶元中以蔭補(bǔ)官。累遷奉議郎,守太社令致仕。有《寶慶會稽續(xù)志》、《艮岳記》、《云谷雜記》等。全宋詩
張淏,字清源,號云谷,寓居婺州武義(今屬浙江)。寧宗慶元三年(一一九七),預(yù)鄉(xiāng)薦。嘉定三年(一二一○),監(jiān)安慶府樅陽倉(《云谷雜記》卷末《張右史特薦狀》),歷監(jiān)潭州永豐倉(同上書《章尚書舉充學(xué)問該博可備顧問科奏狀》),嘗主管吏部架閣文字。理宗紹定五年(一二三二)致仕。有《寶慶會稽續(xù)志》、《云谷雜記》傳世。事見清康熙《武義縣志》卷八。全宋文·卷七○三五
張淏,字清源,號云谷,單父(今山東單縣)人,寓會稽(今浙江紹興)、武義(今浙江武義)。慶元二年預(yù)鄉(xiāng)選,尋以蔭補(bǔ)官。累官主管吏部架閣文字、奉議郎。撰有《會稽續(xù)志》、《云谷雜記》(今皆存)。見《金華賢達(dá)傳》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