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黃石
(1).指 黃石公 。語出史記·留侯世家:“十三年孺子見我 濟(jì)北 , 穀城山 下黃石即我矣?!?唐 陳去疾 《送韓將軍之雁門》詩:“歸來長揖功成后, 黃石 當(dāng)年故有期?!?明張景《飛丸記·盟尋泉石》:“消息盈虛能早辦,惟有 黃石 、 鴟夷 堪羨?!?清 查慎行 《洪武御碑歌》:“ 留侯 自伴 赤松 去, 穀城 空立 黃石 祠?!?br />(2).指 黃石公 授與 張良 的兵書黃石公三略。后漢書·儒林傳上·楊倫:“當(dāng)斷不斷,《黃石》所戒。” 李賢 注:“黃石公三略曰:‘當(dāng)斷不斷,反受其亂?!?span id="l1xgqr6" class="book">《資治通鑒·漢獻(xiàn)帝建安四年》:“夫臣與主同者亡,此《黃石》之所忌也?!?胡三省 注:“《黃石》,即 張良 於 下邳 圯上所得之書也?!?清 袁于令 《西樓記·衛(wèi)行》:“論兵法《黃石》深籌,夸劍術(shù) 白猿 高手?!?br />(3).古代少數(shù)民族名。后漢書·循吏傳·任延:“ 延 到,選集武略之士千人,明其賞罰,令將雜種 胡 騎 休屠 、 黃石 ,屯據(jù)要害?!?span id="vsgmwgq" class="book">《后漢書·西南夷傳·冉駹》:“其西又有 三河 、 槃于 虜,北有 黃石 、 北地 、 盧水胡 ,其表乃為徼外?!?br />(4).方解石的別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二·方解石。
(5).地名。 四川省 涪陵市 的 黃石灘 。后漢書·光武帝紀(jì)下:“八月, 岑彭 破 公孫述 將 侯丹 於 黃石 ?!?李賢 注:“即 黃石灘 也。水經(jīng)注曰:‘ 江水 自 涪陵 東出百里而屆于 黃石 ?!诮?涪州 涪陵縣 。”
(6).地名。 浙江省 臨海市 的 黃石嶺 。 清 吳偉業(yè) 《聞臺州警》詩之一:“天際飛燕 黃石嶺 ,云中犬吠 赤城樓 ?!?br />(7).地名。 湖北省 黃石市 。
《漢語大詞典》:范張(范張)
(1). 東漢 范式 、 張劭 的并稱。二人友善,重義守信,有死友之稱。后常以 范 張 比喻生死不渝的至友。見后漢書·獨行傳·范式。 南朝 梁 劉孝標(biāo) 《廣絕交論》:“ 范 張 欵欵於下泉, 尹 班 陶陶於永夕。”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戴叔倫:“ 范 張 之期,曾不虛月?!?br />(2). 范蠡 、 張良 的并稱。古代以為名臣功成恬退的典范。 南朝 梁 江淹 《后讓太傅揚州牧表》:“追跡 范 張 ,濯纓 汾 射 ,臣之志也?!?/div>
《漢語大詞典》:蕭張(蕭張)
漢 蕭何 和 張良 的并稱。《三國志·蜀志·秦宓傳》:“且以國君之賢,子為良輔,不以是時建 蕭 張 之策,未足為智也?!?唐 鮑溶 《讀史》詩:“ 蕭 張 馬無汗,盛業(yè)垂千世?!?宋 范仲淹 《議守》:“然臣觀 前漢 高帝 之盛,臣有 蕭 張 ,決勝千里,下有百戰(zhàn)之師,以四十萬之眾,困于 平城 ?!?/div>
分類:蕭何張良
《漢語大詞典》:平良
(1).公平良善。書·呂刑“非佞折獄,惟良折獄” 孔 傳:“非口才可以斷獄,惟平良可以斷獄?!?br />(2). 陳平 與 張良 的并稱。二人皆為協(xié)助 劉邦 統(tǒng)一天下的功臣。 隋煬帝 《白馬篇》:“英名欺 衛(wèi) 霍 ,智策蔑 平 良 。” 元 耶律楚材 《和張敏之》詩之一:“流言無 管 蔡 ,奇計有 平 良 ?!?/div>
《漢語大詞典》:進(jìn)履之書(進(jìn)履之書)
指 秦 末一老父于 下邳 橋上授予 張良 的《太公兵法》。見史記·留侯世家。 明 孫肩 《甲乙雜著·告城堭文》:“望賜迴日之戈,讀進(jìn)履之書,攻克伏戎,有命承家。”參見“ 進(jìn)履圯橋 ”。
《漢語大詞典》:進(jìn)履圯橋(進(jìn)履圯橋)
史記·留侯世家載: 秦 末一老父,在 下邳 橋上故意將鞋子掉到橋下,命 張良 為他取鞋、穿鞋, 張良 見他年老,忍怒取鞋,跪著為他穿上。老父又經(jīng)再三考驗,將《太公兵法》傳授給 張良 ,使 張良 后來成為 劉邦 的軍師。,后以“進(jìn)履圯橋”稱這一故事。亦用以稱屈己尊老,求取教益。 元 周德清 《一枝花·遺張伯元》套曲:“大胸襟進(jìn)履圯橋,壯游玩乘槎大海,老風(fēng)波走馬 章臺 ?!?明 屠隆 《綵毫記·夫妻玩賞》:“《索書》 黃石 ,進(jìn)履圯橋時?!?/div>
《國語辭典》:留侯  拼音:liú hóu
漢代張良的封爵。參見「張良」條。
《國語辭典》:子房  拼音:zǐ fáng
1.西漢初年大臣張良的字。參見「張良」條。
2.雌蕊花柱下部膨大處。由變形的大孢子葉向內(nèi)包圍而形成,內(nèi)含胚珠,由一室而成的稱為「單子房」,如桃、牡丹等。分為二室以上的稱為「復(fù)子房」,如瞿麥等。
《漢語大詞典》:三杰(三傑)
(1).三位杰出的人物。指 漢 代的 張良 、 韓信 、 蕭何 。三國志·吳志·步騭傳:“近 漢高祖 擥三杰以興帝業(yè), 西楚 失雄俊以喪成功。” 宋 陳善 捫虱新話·漢高祖項羽機(jī)會得失:“ 漢高帝 嘗與諸將論 漢 所以得天下,與 項羽 所以失天下,帝自謂能用三杰,而 項羽 不能用 范增 ,故得失異?!?鄭觀應(yīng) 《盛世危言·學(xué)校》:“ 周 有十亂而國以興, 漢 有三杰而基業(yè)以立?!?br />(2).三位杰出的人物。指 三國 蜀 的 諸葛亮 、 關(guān)羽 、 張飛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進(jìn)圍 成都 數(shù)十日, 璋 出降” 裴松之 注引《傅子》:“ 劉備 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諸葛亮 達(dá)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張飛 、 關(guān)羽 勇而有義,皆萬人敵,而為之將,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 備 之略,三杰佐之,何為不濟(jì)也。”
(3).三位杰出的人物。指 唐 代的 宋璟 、 張說 、 源乾曜 。新唐書·宋璟傳:“十七年,為尚書右丞相,而 張説 為左丞相, 源乾曜 為太子少傅,同日拜。有詔太官設(shè)饌,太常奏樂,會百官尚書省東堂。帝賦《三杰詩》自寫以賜?!?/div>
《漢語大詞典》:圯上
橋上。史記·留侯世家載: 張良 嘗從容步游 下邳 圯上,遇一老父,受《太公兵法》。后因以“圯上”指 張良 受《太公兵法》事。 南朝 宋 傅亮 《為宋公修張良廟教》:“交神圯上,道契 商 洛 。” 宋 蘇軾 《張競辰永康所居萬卷堂》詩:“ 留侯 之孫書滿腹,玉函寶方何用讀。濠梁空復(fù)五車多,圯上從來一篇足?!?宋 張孝祥 《水調(diào)歌頭·為總得居士壽》詞:“ 隆中 三顧客,圯上一編書?!眳⒁姟?圯橋 ”。
《國語辭典》:圯橋(圯橋)  拼音:yí qiáo
地名。位于江蘇省邳縣南,漢朝張良遇到黃石公的地方。
《國語辭典》:圯橋(圯橋)  拼音:yí qiáo
地名。位于江蘇省邳縣南,漢朝張良遇到黃石公的地方。
《漢語大詞典》:婉畫(婉畫)
語本 南朝 宋 謝瞻 《張子房》詩:“婉婉幙中畫?!敝^ 張良 為 劉邦 運籌帷幄之中。后以“婉畫”指幕僚輔助長官謀劃。 宋 岳珂 桯史·大散論賞書:“且宜勉思婉畫,謹(jǐn)重話語,勿恤小利以敗大事?!?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四:“ 建 紹 兵興日,帥臣許辟置幕屬,既素為知己,其於婉畫,裨助惟多。”
《漢語大詞典》:良平
(1). 漢 張良 、 陳平 的并稱。二人皆 劉邦 的謀臣。漢書·刑法志:“﹝ 高祖 ﹞任 蕭 曹 之文,用 良 平 之謀……大略舉焉?!?br />(2).后世常用于比喻足智多謀之人。周書·賀拔勝傳:“雖有 韓 白 之勇, 良 平 之謀,亦不能為大王用也?!?span id="qbyeoyi" class="book">《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平常家里沒風(fēng)波,總有 良 平 也無用?!敝袊焚Y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關(guān)于民清軍交戰(zhàn)情況》:“以京城現(xiàn)象而論,再閲一月則臣民有凍餒之憂,軍警有譁潰之勢,雖有 良 平 不能為之謀矣?!?/div>
《漢語大詞典》:封留
原指 漢高祖 封 張良 為 留侯 事。史記·留侯世家:“ 漢 六年正月,封功臣。 良 未嘗有戰(zhàn)鬬功, 高帝 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 子房 功也。自擇 齊 三萬戶。’ 良 曰:‘始臣起 下邳 ,與上會 留 ,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 留 足矣,不敢當(dāng)三萬戶?!朔?張良 為 留侯 ,與 蕭何 等俱封?!焙笠蛞浴胺饬簟庇鞴Τ缮硗恕?元 耶律楚材 《過燕京和陳秀玉韻》:“自料荒疏成棄物,菟裘歸計乞封 留 ?!?/div>
分類:張良
《漢語大詞典》:張陳(張陳)
(1).陳設(shè)。漢書·禮樂志:“《周詩》既備,而其器用張陳,《周官》具焉?!?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紀(jì):“宴處即大如法,此尤不易張陳?!?span id="qkyyisy" class="book">《元典章·禮部三·婚禮》:“四曰親迎。前期一日,女氏使人張陳其婚之室。”
(2). 漢 高祖 謀臣 張良 、 陳平 的并稱。 晉 葛洪 抱樸子·臣節(jié):“儀 蕭 曹 之指揮,羨 張 陳 之奇畫?!?唐 王圭 《詠漢高祖》:“爪牙驅(qū) 信 越 ,腹心謀 張 陳 ?!?br />(3). 張耳 、 陳馀 的并稱。二人初為刎頸交,后又結(jié)怨至不兩立。 唐 李咸用 《論交》詩:“松篁貞 管 鮑 ,桃李艷 張 陳 ?!?宋 范仲淹 《得李四宗易書》詩:“須期 管 鮑 垂千古,不學(xué) 張 陳 負(fù)一朝?!?/div>
《國語辭典》:八難(八難)  拼音:bā nán
1.張良向漢高祖陳述的八件難事:一為制項籍之死命;二為得項籍之頭;三為封圣人墓、表賢者閭、式智者門;四為散府庫以賜貧窮;五為偃武行文,不復(fù)用兵;六為休馬無所用;七為放牛不復(fù)輸積;八為復(fù)六國之后,歸天下游士以事。見《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漢書。卷一。高帝紀(jì)》:「食其欲立六國后以樹黨,漢王刻印,將遣食其立之。以問張良,良發(fā)八難?!购笕艘么苏Z,多是稱贊張良見事之精辟。《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索隱述贊》:「人稱三杰,辯推八難?!?br />2.佛教用語。指八種難以入道的狀況,即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長壽天、聾盲瘖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后。眾生在這八種情況或苦、或樂、或殘廢、或過分聰明和沒機(jī)會見佛,都很難修行。《西游記》第八回:「那怪道:『南海菩薩可是掃三災(zāi)、救八難的觀世音么?』」也稱為「八無暇」。
3.道教上有二義:一指得生人道、去女為男、形體完全、得生中土、值有道君、稟性慈仁、值國太平、與三寶相遇,八種人生難能可貴的情況。二指癱、瘓、癲、癇、瘋、癆、蠱、癩八種難治的惡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