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征 → 徵征”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國語辭典》:起夫  拼音:qǐ fū
徵集民眾?!毒劳ㄑ?。卷四。拗相公飲恨半山堂》:「恐驚動所在官府,前來迎送,或起夫防護,騷擾居民不便?!骨濉⑺镁U〈起夫嘆〉詩:「吏胥起夫聚鑼鼓,攔街捉人入官府。」
分類:征集人夫
《國語辭典》:徵兵  拼音:zhēng bīng
徵集、調(diào)遣軍隊?!妒酚洝>砥?。項羽本紀》:「徵兵九江王布,布稱疾不往,使將將數(shù)千人行?!顾濉?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1980' target='_blank'>薛道衡 〈出塞二首和楊處道〉詩:「邊庭烽火驚,插羽夜徵兵?!?/div>
《漢語大詞典》:旅師(旅師)
官名。掌征集、頒發(fā)谷類作物。周禮·地官·旅師:“旅師掌聚野之耡粟、屋粟、閒粟而用之。以質(zhì)劑致民平,頒其興積,施其惠,散其利而均其政令。凡用粟:春頒而秋歛之?!?宋 陳亮 《四弊》:“《周官》以司稼出歛法,旅師頒興積,廩人數(shù)邦用,合方通財利?!?/div>
《國語辭典》:徵發(fā)(徵發(fā))  拼音:zhēng fā
徵調(diào)募集人力和物資?!妒酚洝>砣?。平準書》:「兵革數(shù)動,民多買復及五大夫,徵發(fā)之士益鮮?!箷x。干寶《搜神記》卷五:「今年國家有大事,出三將軍,分布徵發(fā)。」
《漢語大詞典》:籍兵
(1).征集兵士。《漢書·賈捐之傳》:“乃探 平城 之事,録 冒頓 以來數(shù)為邊害,籍兵厲馬,因富民以攘服之?!?br />(2).在編的軍士。金史·章宗紀四:“ 河南 皆聽 揆 節(jié)制如故,盡徵諸道籍兵?!?/div>
《漢語大詞典》:科發(fā)(科髮)
猶征發(fā)。謂向民間征集人力和物資。北史·趙昶傳:“時屬軍機,科發(fā)切急, 氐 情難之,復相率謀叛。”周書·王羆傳:“ 京洛 材木,盡出 西河 ,朝貴營第宅者,皆有求假,如其私辦,即力所不堪,若科發(fā)民間,又違法憲。”
猶科頭。 宋 惠洪 冷齋夜話·周貫吟詩作偈:“道士驚,科髮披衣啟關問其故。”參見“ 科頭 ”。
《國語辭典》:科頭(科頭)  拼音:kē tóu
1.戰(zhàn)士不戴頭盔。《史記。卷七○。張儀傳》:「虎賁之士跿?科頭貫頤奮戟者,至不可勝計。」
2.泛指不戴帽子。明。黃淳耀〈甲申日記二則〉:「吾嘗一朝科頭,三晨晏起,過必在此?!?/div>
《漢語大詞典》:括馬(括馬)
謂征集民馬。新五代史·唐廢帝紀:“冬十月壬戌,括馬,籍民為兵。”續(xù)資治通鑒·宋真宗天禧二年:“庚午, 遼 主録囚,括馬給東征軍。”
分類:征集
《漢語大詞典》:白徒
(1).未經(jīng)訓練的兵卒;臨時征集的壯丁。管子·七法:“以教卒練士擊敺眾白徒,故十戰(zhàn)十勝,百戰(zhàn)百勝。”漢書·鄒陽傳:“今 吳 楚 之王練諸侯之兵,敺白徒之眾,西與天子爭衡, 濟北 獨底節(jié)堅守不下?!?顏師古 注:“白徒,言素非軍旅之人,若今言白丁矣?!?宋 葉適 《兵總論二》:“ 斡離不 始挾兵才萬餘,長驅(qū)而至,莫有敵者,倉卒遣人召白徒以勤王,京師不守,則勤王之人寇掠遍天下矣?!?span id="x4wusu4" class="book">《金史·古里甲石倫傳》:“但敵勢頗重,而往者皆新集白徒,絶無精鋭,恐不能勝?!?清 蕭掄 《寶山田若谷明府鈞團練鄉(xiāng)勇》詩:“只愁白徒不習戰(zhàn),勇怯相半難從征?!?br />(2).佛教對俗人的稱呼。僧衣黑色,故稱俗人為“白徒”。 南朝 宋 何承天 《與宗居士書》:“ 冶城 慧琳道人 作《白黑論》,乃為眾僧所排擯,賴蒙值明主善救,得免波羅夷耳。既作比丘,乃不應明此,白徒亦何為不言?”
(3).指不出家的徒弟。《南史·循吏傳·郭祖深》:“僧尼十餘萬,資產(chǎn)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則皆畜養(yǎng)女,皆不貫人籍,天下戶口幾亡其半?!?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二節(jié):“男僧得收白徒,女尼得收養(yǎng)女,白徒養(yǎng)女不入戶籍,免除一切課役?!?br />(4).指不學無術之徒。 章炳麟 《程師》:“學之成驗,定於校試,校試固不能無偏重輕,藉令試之殿廷,然諸校録者復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則目録之士耳!”
《國語辭典》:徵文  拼音:zhēng wén
1.公開徵求文章。如:「徵文啟事」、「徵文活動」。
2.取證于典籍史料的記載?!端螘>硪涣?。禮志三》:「禮記殘缺之書,本無備體,折簡敗字,多所闕略。正應推例求意,不可動必徵文。」清。連橫〈臺灣通史序〉:「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div>
《漢語大詞典》:南糧(南糧)
明 清 時從 江蘇 、 浙江 等南方數(shù)省征集并由水道運至京師的糧食。明史·食貨志三:“初,運糧京師,未定額。 成化 八年,始定四百萬石,自后以為常,北糧七十五萬五千六百石,南糧三百二十四萬四千四百石?!?span id="xhbne4i" class="book">《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 烏大爺 ,因是奉旨到 通州 一帶查南糧去了,不得來?!?/div>
《漢語大詞典》:追蓐
行軍部隊征集草蓐供歇宿用。左傳·宣公十二年:“軍行,右轅,左追蓐。” 杜預 注:“在車之右者,挾轅為戰(zhàn)備;在左者,追求草蓐為宿備?!?/div>
《國語辭典》:募集  拼音:mù jí
招募聚集。如:「災難發(fā)生后,社會大眾募集捐款,以救助災民?!?/div>
《國語辭典》:征收  拼音:zhēng shōu
國家依法向人民或機關團體收取稅捐、糧食或土地等。如:「征收土地稅?!挂沧鳌羔缡铡?。
《國語辭典》:徵收  拼音:zhēng shōu
1.政府對人民或機關團體收取稅捐或收購私有財產(chǎn)。如:「徵收土地」、「徵收牌照稅」?!侗饼R書。卷二二。列傳。李元忠》:「人皆菜色,元忠表求賑貸,俟秋徵收?!骨濉U褩啞秶[亭雜錄。卷七。陸中丞》:「臨終前一月,猶奏湖南社倉谷業(yè)已敷用,其息谷請免徵收?!挂沧鳌刚魇铡埂?br />2.徵求捐募。如:「紅十字會正公開徵收賑災物資,以救濟南部地區(qū)的災民?!?/div>
《漢語大詞典》:徵收
1.謂收取賦稅。北齊書·李元忠傳:“時州境災儉,人皆菜色, 元忠 表求賑貸,俟秋徵收?!?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史三:“然今之徵收,甚至一戶之田有數(shù)十處分納者。”
2.泛指收取。 瞿秋白 《餓鄉(xiāng)紀程》十:“我就聽說許多窮苦的華僑,貨物被 赤塔 政府依官價征收去了?!?br />3.猶招收。 毛澤東 《井岡山的斗爭》:“革命高漲時(六月),許多投機分子乘公開征收黨員的機會混入黨內(nèi)?!?/div>
《漢語大詞典》:乏軍興(乏軍興)
古代違反軍律的一種罪名。耽誤軍事行動或軍用物資的征集調(diào)撥,叫“乏軍興”。官府徵集物資叫“興”。漢書·趙廣漢傳:“又坐賊殺不辜,鞠獄故不以實,擅斥除騎士乏軍興數(shù)罪?!?span id="94or6bj" class="book">《漢書·黃霸傳》:“坐發(fā)民治馳道不先以聞,又發(fā)騎士詣北軍馬不適士,劾乏軍興,連貶秩。”
《漢語大詞典》:起補(起補)
(1).征集補充。《元典章·臺綱一·行臺》:“把軍官起補逃亡、軍人存心作弊搔擾、軍戶前不得實用者糾察?!?br />(2).服喪期滿補官。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耆舊·端卿刺史》:“服闋,起補 黔西州 知州?!?/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