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330—1367 【介紹】: 元末廬州府巢縣人,字碧泉。俞廷玉子。從父歸朱元璋。長于水戰(zhàn),從元璋破海牙諸水寨,授萬戶。從渡江,歷克采石、常州、九江等地,屢敗陳友諒,累升至中書省平章政事。吳元年,圍平江,中流矢卒,謚忠烈。
人物簡介
【生卒】:1362—1413 【介紹】: 明廬州府合肥人,字仲達(dá)。洪武中襲父爵為河南衛(wèi)副千戶,屢從出塞攻戰(zhàn),進(jìn)濟陽衛(wèi)指揮僉事,鎮(zhèn)開平。靖難兵起,以開平降燕王。白溝河之戰(zhàn),一指中流矢,未及去鏃,即抽刀斷之,裹創(chuàng)再戰(zhàn)。累遷都督僉事,封永康侯。卒謚忠烈。
人物簡介
【生卒】:?—1402 【介紹】: 明陜西真寧人。本姓耿。好學(xué),過目不忘,倜儻有志節(jié)。洪武二十七年進(jìn)士。授編修,改御史。建文初為北平參議,甚為燕王所稱賞,旋改官御史大夫。燕師入京后,挾刀入朝欲刺成祖,被搜出。成祖詰責(zé)之。清奮起曰:“欲為故主復(fù)仇?!背勺媾?,磔殺之。夷其族,籍其鄉(xiāng),轉(zhuǎn)相攀染,謂之瓜蔓抄,村里成墟。維基
景清(?—1402年),陜西慶陽府真寧縣(今甘肅正寧)人,建文帝忠臣,意圖行刺明成祖未成,九族連同家鄉(xiāng)所有人都被成祖下令處死,俗稱「瓜蔓抄」。景清本姓「耿」,為了冒籍而冒姓。為人聰明,讀書過目不忘。性情正直,卻不嚴(yán)肅,曾經(jīng)靠著聰明才智惡作劇戲弄吝嗇的國子監(jiān)室友,讓室友被國子監(jiān)祭酒責(zé)罵。傳說景清投宿旅館時,連妖怪都不敢接近。為了幫助旅館驅(qū)邪,景清寫了「景清在此」四個字,妖怪也被嚇跑了。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甲戌科進(jìn)士,授編修,改御史。洪武三十年(1397年)春,受命署左僉都御史。他曾經(jīng)因為奏章寫錯字,私自涂改,被言官彈劾而入獄。不久獲得釋放。其后除金華知府。建文初年,為北平參議,與燕王朱棣頗善,后來改任御史大夫。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變,攻入南京后稱帝,是為成祖。忠于建文帝的官員大批被殺,景清欲為建文帝報仇,假意歸順成祖,由于成祖本來就與景清有交情,還大喜說:「我的老友?。 棺尵扒鍝?dān)任原官職。有一日,日者向成祖報告:「有紅色異星急犯帝座?!巩?dāng)日只有景清穿紅衣,所以成祖察覺有異,于是下令搜身,搜出景清懷藏利刃。成祖責(zé)問他,景清奮起道:「想幫建文帝報仇罷了!」成祖大怒,下令將景清磔死。此后,成祖午睡時,夢見景清變成厲鬼前來報仇,圍繞大殿追著成祖。成祖又下令誅其九族,并挖掘其祖先墳?zāi)?。最后,把景清家鄉(xiāng)的居民全部殺光,凡是跟景清有任何輾轉(zhuǎn)相系關(guān)系的人都受到株連,稱為「瓜蔓抄」,結(jié)果景清家鄉(xiāng)的村落變成廢墟。明宣德年間,明宣宗平反建文帝之忠臣,將其追謚忠烈,并在各地為景清建廟奉祀?!?a target='_blank'>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一同步上崗子,在各廟宇里,見方、景諸公的祠,甚是巍峨。”如今各處有“景公祠”、“景御史廟”等皆奉祀景清。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謚忠壯。
人物簡介
【生卒】:1375—1449 【介紹】: 明河南祥符人,字文弼。靖難兵起,從父河間王張玉力戰(zhàn),為指揮同知。父死嗣職。從入京師,封信安伯。永樂三年,進(jìn)封新城侯。四年為右副將軍,副朱能,統(tǒng)兵入安南。能死,代為統(tǒng)帥。六年,班師,封英國公。前后凡四赴交南。仁宗即位,掌中軍都督府事。宣德元年,漢王高煦反。使人赴輔所,誘為內(nèi)應(yīng),輔執(zhí)之奏聞。從宣宗親征平叛。四年,解兵權(quán)。歷事四朝,與蹇義、夏原吉、三楊同心輔政。正統(tǒng)末從英宗親征,死于土木堡之變。
人物簡介
【生卒】:?—1519 【介紹】: 明浙江馀姚人,字德成。弘治六年進(jìn)士。歷刑部主事,再遷郎中。歷河南右布政史,正德十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撫江西。燧知朱宸濠必反,不攜家屬赴任。在南昌時為宸濠陳說大義。又七疏言宸濠必反,均被遮獲,不得達(dá)。宸濠反,被害。世宗即位,贈禮部尚書,謚忠烈。維基
孫燧(1460年—1519年),字德成,號一川,浙江馀姚縣人。家族出于橫河孫氏,明朝忠臣。官至江西巡撫,寧王朱宸濠謀反時將其殺害。身后追贈禮部尚書,謚忠烈。萬歷時固爭的禮部侍郎孫如游是其后。弘治五年(1492年)壬子科浙江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科進(jìn)士,歷官刑部主事,遷郎中;正德中,任河南右布政使;正德十年(1515年)十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撫江西。孫燧巡撫江西時,寧王朱宸濠有謀反自立之心并密謀加緊準(zhǔn)備,遭孫燧覺察。孫燧一面加強江西地方武備,一面向朱宸濠陳說大義,并屢次公開反對朱宸濠,遭朱宸濠忌恨。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宸濠欲借自己生日慶祝筵席之機謀反,孫燧應(yīng)邀前往,并與朱宸濠針鋒相對,宴后遭朱宸濠殺害。朱宸濠叛亂不久即被王守仁平定。明世宗朱厚熜即位,追贈為禮部尚書,謚忠烈。《明史》將其事列入忠義傳。
人物簡介
【生卒】:1572—1625 【介紹】: 明湖廣應(yīng)山人,字文孺,號大洪。萬歷三十五年進(jìn)士。除常熟知縣,舉廉吏第一。萬歷末為兵科右給事中。神宗病,漣促輔醫(yī)入問。光宗立,病重。漣與左光斗反對封鄭貴妃為皇太后。光宗重之,乃得與大臣同受顧命。熹宗立,漣等力促李選侍移宮。是時光宗數(shù)稱漣為忠臣,擢兵科都給事中。乞歸。再起,官至副都御史。時魏忠賢已用事。天啟四年,與趙南星、左光斗、魏大中等上疏劾忠賢二十四大罪。明年,為忠賢誣陷下獄,受酷刑而死。崇禎時追謚忠烈。有《楊大洪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文孺,應(yīng)山人。萬歷丁未進(jìn)士,除知常熟縣,擢戶科給事中,歷官副都御史。及珰禍,追贈太子少保左都御史,謚忠烈,有集。維基
楊漣(1572年—1625年),字文孺,號大洪,湖廣應(yīng)山(今湖北廣水市)人,祖籍越南嘉林,明末政治人物,同進(jìn)士出身。
人物簡介
【生卒】:?—1634 【介紹】: 明浙江會稽人,字君啟。萬歷三十八年進(jìn)士。授刑部主事,進(jìn)員外郎。曾與審梃擊案。天啟中,累遷廣東按察使,不附閹黨。崇禎中,官至陜西右參政,為農(nóng)民軍所殺。有《易略》、《梃擊始末》。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君啟,紹興山陰人。萬歷庚戌進(jìn)士,除刑部主事歷郎中出為廣西提學(xué)僉事官至陜西參政沒于戰(zhàn)贈太仆卿謚忠烈維基
陸夢龍(1575年—1634年),字君啟,號景鄴。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 會稽縣籍山陰縣(今浙江省紹興市)人。萬歷庚戌進(jìn)士。曾于山東、廣東、廣西、江西等多地任職,官至河南左參議、山東副使、累贈太仆寺卿。事跡具《明史》,側(cè)傳于張問達(dá)本傳。謚忠烈。陸夢龍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中式浙江鄉(xiāng)試第四十一名舉人,三十八年(1610年)舉庚戌科會試十五名,廷試二甲四十七名進(jìn)士,通政司觀政,初授刑部山東司主事,進(jìn)刑部山東司員外郎 ,四十二年升山東司員外郎,四十三年(1615年)升貴州司郎中,典試廣東。四十五年(1617年),外調(diào)廣西提學(xué)僉事。后擢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參議。天啟二年(1622年),調(diào)湖廣按察司副使、備兵荊西、兼江西按察司副使、管九江道。四年(1624年),改貴州右參政。后任湖廣監(jiān)軍 ,兼湖廣承宣布政使司右參政,再調(diào)廣東按察司按察使。崇禎三年(1630年),湖廣副使未赴任,后以丁內(nèi)艱去職;復(fù)官后改河南左參政。歷任湖廣右參政、巡陜西固原道、河南左參議。五年(1632年),起故官任湖廣副使,兼分巡東兗道、山東副使。后贈太仆寺卿。七年(1634年),戰(zhàn)死,卒于官,追謚忠烈。
人物簡介
【生卒】:?—1621 【介紹】: 明山西沁水人,字宇衡,號見平。萬歷三十二年進(jìn)士。授保定推官,擢御史。楊鎬四路攻后金前,上疏言遼事,謂鎬非帥才,力薦熊廷弼。兵敗后,時論謂銓有先見。四十八年,復(fù)言加賦供軍費非良策,宜聯(lián)人心以固根本,發(fā)內(nèi)廷積金以供用途。熹宗立,巡按遼東,天啟元年遼陽城破,自經(jīng)死。謚忠烈。有《國史紀(jì)聞》、《勝游草》。維基
張銓(1577年—1621年),字宇衡,號見平,山西澤州沁水縣竇莊人。官監(jiān)察御史,巡按遼東。遼陽為后金軍攻陷后,自縊殉國。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舉人,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進(jìn)士,次年授任保定府推官,三十八年考選,四十年升浙江道御史;巡視陜西茶馬,以服喪歸鄉(xiāng),四十六年改巡按江西,四十八年巡按遼東。任巡按守遼陽,被圍,遼東經(jīng)略袁應(yīng)泰令退保河西,張銓認(rèn)為為臣者“豈有城破身存之理”,并仍然堅守城池。遼陽失守后,袁應(yīng)泰自焚死,張銓為清兵所俘,見清統(tǒng)領(lǐng)不跪。天啟元年(1621年)八月二十二日,不屈,遙拜父母,自縊。
人物簡介
【生卒】:?—1621 【介紹】: 后金遼東人,先世為滿洲,佟佳氏。佟養(yǎng)性從兄。明末率族人歸努爾哈赤,隸漢軍。從攻遼陽,授三等輕車都尉世職。奉命駐守朝鮮界之鎮(zhèn)江城。城中兵變,被執(zhí)死。雍正間追封一等公,謚忠烈。
人物簡介
【生卒】:?—1621 【介紹】: 明揚州人,字九室。萬歷十六年舉人。歷永平同知,轉(zhuǎn)餉出關(guān),駐沈陽。天啟初,后金兵破沈陽,自剄死。謚忠烈。
人物簡介
崔源之(1583年—1653年),字士本,號宿海,河南歸德府鹿邑縣民籍陳州人。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河南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jìn)士,吏部觀政,四年授工部營繕?biāo)局魇?。時值魏忠賢竊權(quán),一時部郎趨附。及敗,前后四十馀人皆伏法,惟源之以六載郎署不遷官,一時公論推重焉。崇禎三年庚午(1630年)升大名府知府。五年壬申流寇逼近大名,源之修城浚池,以及火藥器械,莫不有備,卒恃以無患。七年(1634年)升薊州兵備道副使,尋升山西右布政,十四年(1641年)會推巡撫延綏等處贊理軍務(w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命下即行。時榆林軍餉缺至五年,源之以智撫之,以恩結(jié)之,雖調(diào)發(fā)不時,而軍士卒無嘩。時事多警,西陲晏然,源之功為多,然樞府中多掣肘,不克盡展其才略,屢上疏乞歸,詔許之,時年六十矣。源之虎頭燕頷,軀干豐偉,性寬厚,喜慍不形于色。居林下十馀年,蔽衣蔬食,出無車馬,坦然自得。士大夫被其接引者如飲醇醪,故能保有令德,以功名終。公會試,其卷已落,本房取薦五卷呈主考視之,而公卷與焉,共六卷,亟去之。次日呈六卷,視之又七卷,而公卷復(fù)與焉。心疑之,取讀大為贊賞,喜曰:此必忠孝之家神鬼護之。乃以其卷呈,得成進(jìn)士。贈光祿寺少卿,中憲大夫,入“忠孝祠”,敕謚“忠烈”。
人物簡介
【生卒】:1585—1645 【介紹】: 明浙江烏程人,初名以介,字于石,號石公,后改今名,字寶忠。崇禎十六年進(jìn)士。官徽州府推官。南明弘光朝廷覆亡后,金聲舉兵于清溪,璜起兵應(yīng)之,以拒清兵。城破,自剄死。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初名以介,字于石,烏程人。崇禎癸未進(jìn)士,除徽州府推官有貞石堂集維基
溫璜(1585年—1645年),初名以介,字于石,后改寶忠,浙江烏程縣(今屬湖州市)人。明末官員,崇禎末科進(jìn)士。官至徽州府推官。清軍攻破南京后,溫璜率民兵自守,徽州城陷落,自刎殉國。溫璜久為諸生,崇禎九年(1636年)舉丙子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十一名,崇禎十六年(1643年)登進(jìn)士。授徽州府推官。方才蒞任,北京已陷。溫璜聞訊后,緊急訓(xùn)練民兵,以為保障。次年,南京也陷落敵手。知府秦祖襄及其他僚屬各自逃遁。溫璜攝理官印,安撫士民。及金聲在績溪舉兵之時,溫璜與其互為犄角,并輸送軍餉給其軍,將自己家屬轉(zhuǎn)移到村舍。不久,金聲兵敗,清軍大兵已至,溫璜嚴(yán)防自守。不料卸任御史黃澍通敵,獻(xiàn)城求榮。溫璜逃回村舍,手刃妻子茅氏及長女,隨即自刎身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謚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