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19 【介紹】: 明浙江馀姚人,字德成。弘治六年進士。歷刑部主事,再遷郎中。歷河南右布政史,正德十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撫江西。燧知朱宸濠必反,不攜家屬赴任。在南昌時為宸濠陳說大義。又七疏言宸濠必反,均被遮獲,不得達。宸濠反,被害。世宗即位,贈禮部尚書,謚忠烈。
維基
孫燧(1460年—1519年),字德成,號一川,浙江馀姚縣人。家族出于橫河孫氏,明朝忠臣。官至江西巡撫,寧王朱宸濠謀反時將其殺害。身后追贈禮部尚書,謚忠烈。萬歷時固爭的禮部侍郎孫如游是其后。弘治五年(1492年)壬子科浙江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科進士,歷官刑部主事,遷郎中;正德中,任河南右布政使;正德十年(1515年)十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撫江西。孫燧巡撫江西時,寧王朱宸濠有謀反自立之心并密謀加緊準備,遭孫燧覺察。孫燧一面加強江西地方武備,一面向朱宸濠陳說大義,并屢次公開反對朱宸濠,遭朱宸濠忌恨。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宸濠欲借自己生日慶祝筵席之機謀反,孫燧應邀前往,并與朱宸濠針鋒相對,宴后遭朱宸濠殺害。朱宸濠叛亂不久即被王守仁平定。明世宗朱厚熜即位,追贈為禮部尚書,謚忠烈?!?a target='_blank'>明史》將其事列入忠義傳。

人物簡介

簡介
字昌邦,號六峰。

人物簡介

簡介
宋象賢,字德求、號泉谷,朝鮮王朝官員。本貫礪山宋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72—1625 【介紹】: 明湖廣應山人,字文孺,號大洪。萬歷三十五年進士。除常熟知縣,舉廉吏第一。萬歷末為兵科右給事中。神宗病,漣促輔醫(yī)入問。光宗立,病重。漣與左光斗反對封鄭貴妃為皇太后。光宗重之,乃得與大臣同受顧命。熹宗立,漣等力促李選侍移宮。是時光宗數(shù)稱漣為忠臣,擢兵科都給事中。乞歸。再起,官至副都御史。時魏忠賢已用事。天啟四年,與趙南星、左光斗、魏大中等上疏劾忠賢二十四大罪。明年,為忠賢誣陷下獄,受酷刑而死。崇禎時追謚忠烈。有《楊大洪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文孺,應山人。萬歷丁未進士,除知常熟縣,擢戶科給事中,歷官副都御史。及珰禍,追贈太子少保左都御史,謚忠烈,有集。
維基
楊漣(1572年—1625年),字文孺,號大洪,湖廣應山(今湖北廣水市)人,祖籍越南嘉林,明末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34 【介紹】: 明浙江會稽人,字君啟。萬歷三十八年進士。授刑部主事,進員外郎。曾與審梃擊案。天啟中,累遷廣東按察使,不附閹黨。崇禎中,官至陜西右參政,為農民軍所殺。有《易略》、《梃擊始末》。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君啟,紹興山陰人。萬歷庚戌進士,除刑部主事歷郎中出為廣西提學僉事官至陜西參政沒于戰(zhàn)贈太仆卿謚忠烈
維基
陸夢龍(1575年—1634年),字君啟,號景鄴。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 會稽縣籍山陰縣(今浙江省紹興市)人。萬歷庚戌進士。曾于山東、廣東、廣西、江西等多地任職,官至河南左參議、山東副使、累贈太仆寺卿。事跡具《明史》,側傳于張問達本傳。謚忠烈。陸夢龍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中式浙江鄉(xiāng)試第四十一名舉人,三十八年(1610年)舉庚戌科會試十五名,廷試二甲四十七名進士,通政司觀政,初授刑部山東司主事,進刑部山東司員外郎 ,四十二年升山東司員外郎,四十三年(1615年)升貴州司郎中,典試廣東。四十五年(1617年),外調廣西提學僉事。后擢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參議。天啟二年(1622年),調湖廣按察司副使、備兵荊西、兼江西按察司副使、管九江道。四年(1624年),改貴州右參政。后任湖廣監(jiān)軍 ,兼湖廣承宣布政使司右參政,再調廣東按察司按察使。崇禎三年(1630年),湖廣副使未赴任,后以丁內艱去職;復官后改河南左參政。歷任湖廣右參政、巡陜西固原道、河南左參議。五年(1632年),起故官任湖廣副使,兼分巡東兗道、山東副使。后贈太仆寺卿。七年(1634年),戰(zhàn)死,卒于官,追謚忠烈。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21 【介紹】: 明山西沁水人,字宇衡,號見平。萬歷三十二年進士。授保定推官,擢御史。楊鎬四路攻后金前,上疏言遼事,謂鎬非帥才,力薦熊廷弼。兵敗后,時論謂銓有先見。四十八年,復言加賦供軍費非良策,宜聯(lián)人心以固根本,發(fā)內廷積金以供用途。熹宗立,巡按遼東,天啟元年遼陽城破,自經死。謚忠烈。有《國史紀聞》、《勝游草》。
維基
張銓(1577年—1621年),字宇衡,號見平,山西澤州沁水縣竇莊人。官監(jiān)察御史,巡按遼東。遼陽為后金軍攻陷后,自縊殉國。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舉人,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進士,次年授任保定府推官,三十八年考選,四十年升浙江道御史;巡視陜西茶馬,以服喪歸鄉(xiāng),四十六年改巡按江西,四十八年巡按遼東。任巡按守遼陽,被圍,遼東經略袁應泰令退保河西,張銓認為為臣者“豈有城破身存之理”,并仍然堅守城池。遼陽失守后,袁應泰自焚死,張銓為清兵所俘,見清統(tǒng)領不跪。天啟元年(1621年)八月二十二日,不屈,遙拜父母,自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21 【介紹】: 后金遼東人,先世為滿洲,佟佳氏。佟養(yǎng)性從兄。明末率族人歸努爾哈赤,隸漢軍。從攻遼陽,授三等輕車都尉世職。奉命駐守朝鮮界之鎮(zhèn)江城。城中兵變,被執(zhí)死。雍正間追封一等公,謚忠烈。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21 【介紹】: 明揚州人,字九室。萬歷十六年舉人。歷永平同知,轉餉出關,駐沈陽。天啟初,后金兵破沈陽,自剄死。謚忠烈。

人物簡介

維基
崔源之(1583年—1653年),字士本,號宿海,河南歸德府鹿邑縣民籍陳州人。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河南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吏部觀政,四年授工部營繕司主事。時值魏忠賢竊權,一時部郎趨附。及敗,前后四十馀人皆伏法,惟源之以六載郎署不遷官,一時公論推重焉。崇禎三年庚午(1630年)升大名府知府。五年壬申流寇逼近大名,源之修城浚池,以及火藥器械,莫不有備,卒恃以無患。七年(1634年)升薊州兵備道副使,尋升山西右布政,十四年(1641年)會推巡撫延綏等處贊理軍務、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命下即行。時榆林軍餉缺至五年,源之以智撫之,以恩結之,雖調發(fā)不時,而軍士卒無嘩。時事多警,西陲晏然,源之功為多,然樞府中多掣肘,不克盡展其才略,屢上疏乞歸,詔許之,時年六十矣。源之虎頭燕頷,軀干豐偉,性寬厚,喜慍不形于色。居林下十馀年,蔽衣蔬食,出無車馬,坦然自得。士大夫被其接引者如飲醇醪,故能保有令德,以功名終。公會試,其卷已落,本房取薦五卷呈主考視之,而公卷與焉,共六卷,亟去之。次日呈六卷,視之又七卷,而公卷復與焉。心疑之,取讀大為贊賞,喜曰:此必忠孝之家神鬼護之。乃以其卷呈,得成進士。贈光祿寺少卿,中憲大夫,入“忠孝祠”,敕謚“忠烈”。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85—1645 【介紹】: 明浙江烏程人,初名以介,字于石,號石公,后改今名,字寶忠。崇禎十六年進士。官徽州府推官。南明弘光朝廷覆亡后,金聲舉兵于清溪,璜起兵應之,以拒清兵。城破,自剄死。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初名以介,字于石,烏程人。崇禎癸未進士,除徽州府推官有貞石堂集
維基
溫璜(1585年—1645年),初名以介,字于石,后改寶忠,浙江烏程縣(今屬湖州市)人。明末官員,崇禎末科進士。官至徽州府推官。清軍攻破南京后,溫璜率民兵自守,徽州城陷落,自刎殉國。溫璜久為諸生,崇禎九年(1636年)舉丙子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十一名,崇禎十六年(1643年)登進士。授徽州府推官。方才蒞任,北京已陷。溫璜聞訊后,緊急訓練民兵,以為保障。次年,南京也陷落敵手。知府秦祖襄及其他僚屬各自逃遁。溫璜攝理官印,安撫士民。及金聲在績溪舉兵之時,溫璜與其互為犄角,并輸送軍餉給其軍,將自己家屬轉移到村舍。不久,金聲兵敗,清軍大兵已至,溫璜嚴防自守。不料卸任御史黃澍通敵,獻城求榮。溫璜逃回村舍,手刃妻子茅氏及長女,隨即自刎身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謚忠烈。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85—1646 【介紹】: 明福建漳浦人,字幼玄,一字螭若,又字細遵,門人稱石齋先生。天啟二年進士。授編修。崇禎初進右中允,曾三次疏救故相錢龍錫,貶三秩,而龍錫得減死。又屢上疏言諸臣專事互相報復,不顧大局,語刺大學士周延儒、溫體仁等,被斥為民。復起為少詹事,因疏劾楊嗣昌等,下詔獄,旋釋出,謫戍廣西。十五年,復故官。福王即位,用為禮部尚書。南京陷,唐王即位福州,擢武英殿大學士。自請往江西圖恢復,至婺源遇清兵,戰(zhàn)敗被執(zhí),不屈死。道周潛心經學,亦工書畫。有《易象正義》、《三易洞磯》、《洪范明義》、《石齋集》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幼玄,一字螭若,漳州鎮(zhèn)海衛(wèi)人。天啟壬戌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中允,以言事落職。尋起官,以諭德掌司經局,再遷少詹事,協(xié)理府事,謫江西布政司都事,逮系遣戍。復起禮部尚書。有大滌函書浩然詠。
維基
黃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字幼玄(又作幼元、幼平),又字螭若、細遵,號石齋,人稱石齋先生,閩南、臺灣尊稱為「助順將軍」,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銅山(清朝時屬詔安縣,今為東山縣)人,祖籍莆田,學者、書法家、藝術家。明亡后抗清,被俘殉國。謚忠烈,乾隆時改謚忠端。明萬歷十三年,二月初九生于東山深井村,出生世家,年少家貧,在福建銅山(今屬東山縣)島上石室刻苦攻讀,曾在閩南漳州和廣東潮州收徒講學。有「閩海才子」之譽。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與倪元璐、王鐸同年。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為經筵展書官,因丁憂去職。崇禎初復官編修。崇禎三年(1630年),任右中允。八月,錢龍錫以袁崇煥事下獄,廷臣無敢訟冤者。黃道周與錢龍錫素無私交,卻激于義憤,上疏稱:“今殺累輔,徒有損于國”,認為錢龍錫不宜坐死罪。崇禎帝不悅,以忤旨之罪把黃道周降級外調,又礙于輿論,乃釋放錢龍錫,改戍浙江定海。崇禎十一年(1638年),楊嗣昌、陳新甲、方一藻皆有家喪,崇禎帝依舊“奪情”起用。黃道周對此連上三疏,指責此三人不忠不孝。道周又因指斥大臣楊嗣昌等私下妄自議和,七月初五日崇禎帝在平臺召開御前會議,要楊嗣昌與黃道周當場辯論,黃道周雄辯滔滔,“與嗣昌爭辯上前,犯顏諫爭,不少退,觀者莫不戰(zhàn)栗。”崇禎怒不可遏,斥責他:“一生學問只辦得一張佞口?!钡乐鼙贿B貶六級,謫江西布政司知事。遂辭官,于鄴山講堂開壇講學。崇禎十三年(1640年),江西巡撫解學龍以“忠孝”為由,向朝廷舉薦黃道周,認為他“可任輔導”。崇禎大怒,下令將二人入獄,以“偽學欺世”之罪重治,戶部主事葉廷秀、監(jiān)生涂仲吉等力救,也被逮入獄,后周延儒曰:“張溥、黃道周,皆有些偏,只是會讀書,所以人人惜他?!钡鄢聊徽Z。改廷杖八十,充軍廣西。崇禎十四年(1641年),楊嗣昌病死。崇禎想起黃道周的“清操力學,尚策勵”,赦其罪,并復官。道周告病回家,專心著書。明亡后,任南明禮部尚書,“嚴冷方剛,不偕流俗”,楊廷麟曾力薦他充講官兼直經筵。弘光帝亡后,至福建福州。隆武帝封武英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兵部尚書。但兵權由鄭芝龍掌握,時清廷頒布剃發(fā)令,江南人民求救于南明隆武朝廷,芝龍養(yǎng)兵自重,不發(fā)一兵一卒。黃道周只得返鄉(xiāng)籌兵籌糧。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十九日道周募眾數(shù)千人,馬僅十馀匹,另有一月糧,出仙霞關,與清兵抗擊。施瑯曾一度與他前往,不久卻徑自返回福建。夫人蔡氏嘆道:“道周死得其所了!”十月初抵達廣信(今上饒),募得三個月兵糧,分兵三路,向清兵發(fā)起進攻,一路向西攻撫州(今臨川),另兩路北上分攻婺源、休寧,不久三路皆敗。十二月六日,黃道周率隊向婺源出發(fā),至童家坊,得知樂平已陷,二十四日,抵明堂里時遇伏,參將高萬容逃去,于是全軍崩潰。黃道周與四門生蔡春溶、趙士超、賴繼謹、毛至潔沖鋒在前,終因兵弱,五人被徽州守將張?zhí)斓摲@。道周俘后,至金陵獄中,獄中吟詠如故,清廷派明舊臣洪承疇勸降,黃道周寫下這樣一副對聯(lián):“史筆流芳,雖未成名終可法;洪恩浩蕩,不思報國反成仇。”將殉難的史可法與洪承疇對比。承疇頗愧,上疏請求免除道周死刑,清廷不準。后絕食十二日,期間其妻蔡氏來信:“忠臣有國無家,勿內顧”。隆武二年(1646年),三月五日就義,臨刑前,盥洗更衣,取得紙墨,畫一幅長松怪石贈人,還給家人留下了遺言:“蹈仁不死,履險若夷;有隕自天,舍命不渝”。至東華門刑場上,向南方再拜,道周撕裂衣服,咬破手指,有血書遺家人:“綱常萬古,節(jié)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最后頭已斷而身“兀立不仆”,其門人蔡春溶、賴繼謹、趙士超和毛至潔同日被害,人稱「黃門四君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湖廣江夏人,字磊石,號敬庵。萬歷四十七年進士。授順德知縣,擢御史。大學士丁紹軾陷熊廷弼死,裕中有疏詆之。魏忠賢傳詔謂裕中乃廷弼姻戚,代之報仇。廷杖創(chuàng)重卒。
維基
吳裕中(?—1626年),字幼益,號磊石,湖廣武昌府江夏縣人。五歲授句讀,一日自私塾趨持兩梨奉父母,父摩其頂曰:孝子。應聲曰:忠臣。父深奇之。父歿,益自刻勵。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湖廣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成己未科進士,授廣東順德令,順固劇邑,多陋規(guī),凡胥史各曹鹽引給發(fā),水陸舟郵皆有額,例以為常。裕中艴然曰:豈吏而賈耶!斥絕之,又置石關,修海門,嚴武備,大著廉能聲,兼攝新會篆,縣多山險,為盜藪,裕中建署設哨搜輯之,盜遂戢。天啟五年(1625年)乙丑,考選為江西道御史,召入御史臺,疏論南太仆寺卿朱吾弼頑鈍鮮恥,耄耋堪憐,部覆致仕。巡視中城,遂以直諫遘魏珰之禍。魏忠賢羅織忠讜,群小為之一羽翼,焰張甚,次輔丁紹軾以大臣亦比之,內通客氏,外結崔、田,助為虐,裕中素感憤不平,于是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夜半肅衣冠,設香燭,昭告二祖列宗,伸紙具疏,未數(shù)行,旋風滅燭者三,裕中怒叱曰:是何鬼物,敢爾!呼童子速續(xù)火,疏斥紹軾奸邪,誤國欺君。二十五日奏上,閣票擬已有旨,姑不究。紹軾力嗾珰矯旨削奪逮問。裕中適往某侍郎所,同兩諫垣、兩庶常袍服未易,緹騎至,坐中皆失色,裕中從容前曰:昨具小疏,此必為我。隨至午門,杖一百,血如注,肉糜爛,骨皆寸折,口呼天子圣明,暈絕舁出。蘇醒語所知曰:杖亦君恩,但小疏四才達其一,諸君誰為我續(xù)繕者。又顧語侍者曰:吾母遠隔數(shù)千里外,豈知兒今夕為國死耶!遂絕,時丙寅正月初三日也。諜者走報,紹軾方手茶,甌忽墮地碎,傴身連呼:饒我!饒我!無與我事。左右驚問,曰:適見吳御史來。越二日死。裕中訃至江夏,其母曰:兒果以諫死乎!兒真范滂,吾得為滂母足矣。崇禎初,贈太仆寺卿,褒三代,蔭一子,謚曰忠烈。
黃金貴 朝代:明末

人物簡介

維基
黃金貴(1587年—1646年),字雙南,后奉旨更名黃希憲,江西分宜縣人。明末政治人物。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進士。授廣東順德縣知縣,升御史,兩淮巡鹽,又巡按甘肅。累官太仆寺少卿、應天巡撫,平??軈巧兄业?。升河道總督,兼兵工二部侍郎。清順治二年(1645年),南京馬士英等柄國,誣其河工冒餉,下詔獄。清兵下南京,黃金貴護送潞王朱常汸至杭州。三年(1646年),卒于浙江紹興章家。清謚忠烈。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1646 【介紹】: 明江西進賢人,字元甫,或作元輔、元父。天啟二年進士。授翰林編修。崇禎十年,官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以誤書放歸。南明隆武時以原官督師江西,旋致仕。清兵下江西,為門人汪(一作江)亨龍出賣,被害于汀州。有《寶綸樓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元父,進賢人。天啟壬戌賜進士第二,授編修歷官祭酒詹事掌翰林院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進文淵閣有寶綸樓集
維基
傅冠(1595年—1646年),初名元范,字元甫,號寄庵。江西進賢人。明末政治人物,榜眼及第。崇禎年間,官至禮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罷歸。隆武時起用,督師江西,事敗被俘,堅拒投降,在汀州殉國。天啟二年(1622年)文震孟榜進士第二人。授翰林院編修,充經筵講官,掌翰林院事。崇禎十年,調任實錄館副總裁。崇禎十年(1637年)秋,升任為禮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生活奢靡,有姬妾數(shù)十名,夜夜笙歌豪飲。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因督師餉絕,罷歸。隆武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隆武帝詔旨傅冠以尚書兼大學士原官督師江西。清兵攻陷江西,傅冠躲在邵武府泰寧縣門人江亨龍家中,亨龍怕遭連累,與子江養(yǎng)源把他獻給清軍。李成棟執(zhí)禮甚恭,并勸他投降,傅冠拒絕說:“吾鄉(xiāng)無叩頭宰相,但有斷頭宰相爾!”兩次自殺未遂。后押送至汀洲(今福建長汀縣)由鎮(zhèn)將李發(fā)管押,清廷下令斬決。永歷元年(順治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傅冠整衣冠南向拜曰:“負國無狀,死不足贖。”遂就死。臨刑前賦詩: “幻影落紅塵,倏忽成今古。名義重為山,以身棄如土。四顧環(huán)刀戟,展轉不得死。矢念終不移,皎日有如此?!薄?a target='_blank'>明史》有傳。清朝追謚忠烈。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00—1639 【介紹】: 明常州府宜興人,字建斗,號九臺。善射,有將略。天啟二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崇禎初,累遷右參政兼副使,又進按察使,嚴于治軍,屢次擊退進入畿輔之農民軍。七年,以右僉都御史撫治鄖陽,與陳奇瑜連破漢南一帶的農民軍。八年,受命總理江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尋加督山西、陜西軍務,賜尚方劍,與總督洪承疇合力圍攻中原農民軍。九年,清兵由喜峰口入關。象升奉詔入衛(wèi),而清兵已去。十一年,清兵再入關,受命督天下兵,而所部實不滿二萬,又受楊嗣昌、高起潛掣肘,孤軍苦戰(zhàn),十二月,在巨鹿蒿水橋兵敗陣亡。南明弘光謚忠烈,清謚忠肅。有《忠肅集》。
詞學圖錄
盧象升(1600-1638) 字建斗。常州宣興人。兵敗歿于陣中。南明弘光時追謚忠烈。清乾隆時謚忠肅。詩詞慷慨蒼涼。有《盧忠肅集》,詞在集中。
維基
盧象升(1600年—1639年—Lu盧象升),字建斗,號九臺,直隸宜興張渚茗嶺(今江蘇)人,祖籍江南東道鄞縣(今浙江寧波),明末政治人物、軍事將領,天啟進士,練“天雄軍”,圍剿農民軍有方,官至宣大總督,在對清戰(zhàn)爭中戰(zhàn)歿。南明謚忠烈,清乾隆時謚忠肅。象升幼時潛心讀書,好騎射,雖是文人,皮膚白晰,身材削瘦,但力氣很大,天賦異稟。年輕時便與東林黨人相善。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十七歲進入國子監(jiān)“補博士弟子員”,天啟元年(1621年)中式應天府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聯(lián)捷進士,授戶部主事。象升能與部下共甘苦,善于馭下,過著苦行僧式的生活,史載其“居官勤勞倍下吏,夜刻燭,雞鳴盥櫛,得一機要,披衣起,立行之?!背绲澑脑沃彪`大名府知府。崇禎二年(1629年)滿州皇太極繞過關錦防線,沿喜峰口入襲京畿,盧象升募了一萬士兵勤皇,還沒打仗,滿人就退兵了。崇禎三年,提任參政,負責練兵,于大名府一帶(古名天雄)以親友、同鄉(xiāng)的關系網(wǎng)招募軍隊,號稱“天雄軍”。崇禎四年(1631年)因治績優(yōu)良升任按察使。崇禎六年(1633年)象升率所練“天雄軍”,鎮(zhèn)壓由山西入河北之民變。后任五省總督,管江北、河南、湖廣、四川、山東剿匪事,與將領祖寬、左良玉擊敗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部。象升軍到汝陽時,軍中斷糧三日,象升以身隨之斷糧,軍無怨言,無人逃亡。汝陽之戰(zhàn),盧象升自城西攻,高迎祥幾十萬大軍崩潰。高迎祥聚合部眾二十萬之眾,繼續(xù)逃亡,在確山再敗于盧象升。自崇禎八年五月至十一月,象升以率絕對劣勢兵力,先后十余戰(zhàn)皆勝,斬殺民軍三萬余人,徹底扭轉了戰(zhàn)略局勢。崇禎九年正月,高迎祥會合張獻忠,三十萬之眾攻擊南京,不利,退攻滁州。盧象升率軍趕到,以兩萬之眾再次擊敗高迎祥,并以各將領圍堵,高迎祥人馬散盡,退入湖廣鄖陽。盧象升手下祖寬所部以不熟山勢為由,拒絕入山作戰(zhàn),象升無計可施。崇禎九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建國,國號為「大清」,六月,阿濟格率清軍攻入喜峰口,縱意搶掠而去。象升調任宣大總督,率師進駐京畿,嚴明軍紀,操練兵馬,清軍不敢進犯。崇禎十一年(1638年)冬,清軍三路大舉南侵,北京戒嚴,崇禎帝和戰(zhàn)不定,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楊嗣昌主張議和;但盧象升主張堅決抵抗,遂率諸將分道出擊,與清軍戰(zhàn)于慶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然楊嗣昌手握兵權,事事掣肘,切斷象升糧餉,屢屢調走象升部生力軍,致使號稱“總督天下援兵”的象升部只剩區(qū)區(qū)五千老弱殘卒。是年十二月十一日(1639年1月),盧象升移兵鉅鹿(今屬河北)賈莊,已斷糧七日,全憑百姓自愿捐糧摻雜冰雪為食,然無一人叛?;鹿俑咂饾摻y(tǒng)兵數(shù)萬在雞澤,距離賈莊不到五十里,象升派遣楊廷麟去求援,高起潛置之不理。盧象升知事不免,軍中大哭,誓與清軍決一死戰(zhàn)。隨拔寨而出,于蒿水橋決戰(zhàn)清軍。史載“……騎數(shù)萬環(huán)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戰(zhàn),呼聲動天,自辰迄未,炮盡矢窮。奮身斗,后騎皆進,手擊殺數(shù)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