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84詞典 1分類詞匯 183
《國語辭典》:精進(精進)  拼音:jīng jìn
1.專心求進。《后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其后學者精進,雖曰承師,亦別名家?!?br />2.聰明進取?!稘h書。卷一○○。敘傳上》:「乃召屬縣長吏,選精進掾史,分部收捕?!?br />3.佛教用語。為六度之一。指在修善、斷惡、去染、轉(zhuǎn)凈的修行過程中,不懈怠的努力。南朝梁。蕭衍 覺意詩賜江革詩:「唯當勤精進,自強行勝脩?!?/div>
《國語辭典》:三藏  拼音:sān zàng
佛教用語:(1)佛教經(jīng)典的總稱。包括經(jīng)藏、律藏、論藏三部分。經(jīng)藏是指以佛說法的形式創(chuàng)作的典籍;律藏雖同是以佛說的形式,但內(nèi)容都和戒律有關;論藏是佛弟子或后世論師闡釋經(jīng)義的作品。宋。承遷〈金師子章序〉:「設有說道超他,入經(jīng)藏,對三藏勝論議人否?」(2)三藏法師的簡稱。參見「三藏法師」條。唐。閻朝隱〈大唐大薦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師之碑〉:「證圣年中奉敕與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譯華嚴經(jīng)。」
《漢語大詞典》:能仁
梵語的意譯。即 釋迦牟尼 。修行本起經(jīng)卷上:“佛告童子,汝卻后百刼,當?shù)米鞣?,?釋迦文 。(原注:漢言 能仁 )……於是 能仁 菩薩以得決言,踴躍歡喜。” 南朝 齊 王屮《頭陀寺碑文》:“皇矣 能仁 ,撫期命世。”魏書·釋老志:“所謂佛者,本號 釋迦文 者,譯言 能仁 ,謂德充道備,堪濟萬物也。” 唐 陳子昂 《燕然軍人畫像銘》:“當聞西方之圣有 能仁 者,兇吉之業(yè),各極以直。”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蔣太史:“只有君親無報答,生生常自祝 能仁 ?!眳㈤?周一良 《魏晉南北朝史論集·能仁與仁祠》
《國語辭典》:共相  拼音:gòng xiàng
物與物的共同特徵。
《漢語大詞典》:祇園(祇園)
“祇樹給孤獨園”的簡稱。梵文的意譯。 印度 佛教圣地之一。相傳 釋迦牟尼 成道后, 憍薩羅國 的 給孤獨長者 用大量黃金購置 舍衛(wèi)城 南 祇陀太子 園地,建筑精舍,請 釋迦 說法。 祇陀太子 也奉獻了園內(nèi)的樹木,故以二人名字命名。 玄奘 去 印度 時, 祇園 已毀。后用為佛寺的代稱。 唐 王勃 《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祇園興板蕩之悲,沙界積淪胥之痛?!?唐 白居易 《題東武丘寺六韻》:“香剎看非遠,祇園入始深?!?王闿運 《衡州西禪寺碑》:“游則王國,還則祇園?!?/div>
《國語辭典》:六度  拼音:liù dù
佛教的六種修行德目。參見「六波羅蜜」條。
《漢語大詞典》:應真(應真)
謂方是真話。 唐 韓偓 《無題》詩之二:“明言終未實,暗祝始應真?!?br />佛教語。羅漢的意譯。意謂得真道的人。文選·孫綽〈游天臺山賦〉:“ 王喬 控鶴以沖天,應真飛錫以躡虛?!?李善 注:“應真,謂羅漢也?!?李周翰 注:“應真,得真道之人。” 唐 王昌齡 《諸官游招隱寺》詩:“應真坐松柏,錫杖掛窗戶?!?宋 惠洪 冷齋夜話·羅漢第五尊失隊:“予往 臨川 景德寺 ,與 謝無逸 輩升閣,得 禪月 所畫十八應真像,甚奇,而失第五軸?!?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二·記觀宋子昭畫:“丙辰二月二十一日,過 商丘 宋子昭 戶部觀畫, 李伯時 白描十八應真,最為奇妙?!?/div>
《國語辭典》:息心  拼音:xí xīn
摒除雜念?!段倪x。王巾。頭陁寺碑文》:「息心了義,終焉游集?!固?。岑參終南山雙峰草堂作〉詩:「斂跡歸山田,息心謝時輩?!?/div>
《國語辭典》:止觀(止觀)  拼音:zhǐ guān
佛教修行者悟道、入道的二個主要方法。止指一種平靜、清楚而不會受到攪亂的心靈狀態(tài);能給心更大的洞識力,是修觀所不可或缺的。觀指對存在的一切物質(zhì)或精神現(xiàn)象,以無常、苦、空和無我等來觀察事物的本性真實差別。止使心從雜染和內(nèi)在的障礙中解脫;觀使修行者入圣流并解脫成佛?!戳T教授習定論〉:「名一二分定者,或時但有寂處而無罪觀;或有眾觀而非寂處;或時俱有,應知即是止觀雙運。」
《漢語大詞典》:總持(總持)
(1).佛教語。梵語陀羅尼的意譯。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具備眾德。亦指咒語。《維摩經(jīng)·佛國品》:“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span id="5oyzfgd" class="book">《景德傳燈錄·阿難尊者》:“多聞博達,知慧無礙,世尊以為總持第一,嘗所讚嘆?!?宋 蘇軾 《虔州景德寺榮師湛然堂》詩:“欲知妙湛與總持,更問 江 東三語掾?!?br />(2).總地掌握。 宋 曾鞏 《中書令制》:“朕參於古義,質(zhì)以今宜,以右省典正於鈞衡,以中臺總持於綱紀?!?/div>
《國語辭典》:布施  拼音:bù shī
1.散發(fā)、公布?!赌?。非命上》:「先王之書,所以出國家,布施百姓者,憲也?!?br />2.佛家六度之一。將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施舍給人。就施舍的內(nèi)容區(qū)分包括:財物的施舍,佛法的施舍,及給予安全感?!对鲆话⒑?jīng)》卷一六:「好喜布施,持八關齋?!埂段饔斡洝返谝晃寤兀骸改侨卦隈R上接了道:『多承布施!多承布施!』」也作「布施」。
《國語辭典》:布施(佈施)  拼音:bù shī
散發(fā)財物以救濟窮苦的人?!都t樓夢》第三九回:「我明兒做一個疏頭,替你化些布施,你就做香頭,攢了錢,把這廟修蓋,再裝潢了泥像,每月給你香火錢燒香,豈不好?」也作「布施」。
《國語辭典》:尋香(尋香)  拼音:xún xiāng
1.尋覓香氣。唐。李義府 堂堂詞:「春風別有意,密處也尋香?!?br />2.追逐香氣。宋。歐陽修憎蒼蠅賦〉:「逐氣尋香,無處不到?!?br />3.佛教用語。天神中的一類。為天龍八部之一。
《國語辭典》:結(jié)集(結(jié)集)  拼音:jié jí
匯集、聚集。如:「結(jié)集成冊」、「結(jié)集兵力」。
《國語辭典》:小乘  拼音:xiǎo shèng
佛教用語。相對于大乘以成佛為最終的理想境界而言。大乘佛教徒稱那些以證得阿羅漢果為終極理想的佛教宗派為「小乘」。如經(jīng)部、正量部、說一切有部等。
《國語辭典》:十地  拼音:shí dì
佛教用語:(1)依菩薩證悟的層次而分的十種境界。即極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斗鹫f十地經(jīng)》卷一:「唯諸佛子,我不見有諸佛國界,彼中如來不嘆說此菩薩十地者?!埂段饔斡洝返诎嘶兀骸肝驎r超十地三乘,凝滯了四生六道。」也稱為「菩薩地」。(2)菩薩十地中的第十地,僅次于佛果的境界。唐。高宗〈謁慈恩寺題奘法師房〉:「蕭然登十地,自得會三歸?!?/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