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計執(zhí)我法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一切煩惱根本,起于我耳,計執(zhí)于我,一切生死波瀾,于焉興矣。
我及我所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凡夫計著于我,有我我所。我者謂自身,我所者謂身外之事物,是為我所有,故名我所。智度論云:「我是一切諸煩惱根本,先著五眾(五蘊)為我,然后著外物為我所?!沽_什法師曰:「離我眾生空,離我所法空也?!箞A覺經(jīng)鈔曰:「我謂正報,我所謂依報?!?/div>
四我煩惱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四我煩惱,又云四惑。于第七末那識,常恒相應之四種根本煩惱也:
一、我癡 即無明,愚于我之相,而迷無我之理也。
二、我見 即我執(zhí),于非我之法,妄計為我也。
三、我慢 即倨傲,持所執(zhí)之我,令心高舉也。
四、我愛 即我貪,于所執(zhí)之我,深生耽著也。
我法二執(zhí)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于諸見中,起于我法二執(zhí),于諸我執(zhí),略有二種:
一者、俱生 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內因力故,恒與身俱,故曰俱生,此復二種:
一、常相續(xù) 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zhí)為實我。
二、有間斷 在第六識緣識所變五取蘊相,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執(zhí)為實我。
此二我執(zhí),細故難斷,后修道中,數(shù)數(shù)修習勝生空觀,方能除滅。
二、分別我執(zhí) 亦由現(xiàn)在外緣力故,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后方起,故名分別。唯在第六意識中有,此亦二種:
一、緣邪教所說蘊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zhí)為實我。
二、緣邪教所說我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zhí)為實我。
此二我執(zhí),粗故易斷,初見道時,觀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滅。
于諸法執(zhí),略有二種:
一者、俱生 此復二種:
一、常相續(xù) 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zhí)為實法。
二、有間斷 在第六識緣識所變蘊處界相,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執(zhí)為實法。
此二法執(zhí),細故難斷,后十地中,數(shù)數(shù)修習勝法空觀,方能除滅。
二、分別法執(zhí) 亦唯在第六意識中有,此亦二種:
一、緣邪教所說蘊處界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zhí)為實法。
二、緣邪教所說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zhí)為實法。
此二法執(zhí),粗故易斷,入初地時,觀一切法,法空真如,即能除滅。
破執(zhí)我不應理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唯識論云:「如何實我不可得耶?」諸所執(zhí)我,略有三種:
一者、執(zhí)我體常周遍量同虛空隨處造業(yè)受苦樂故 此執(zhí)非理,所以者何?執(zhí)我常遍,量同虛空,應不隨身受苦樂等。又常遍故,應無動轉,如何隨身能造諸業(yè)?又所執(zhí)我,一切有情為同為異?若言同者,一作業(yè)時,一切應作;一受果時,一切應受;一得解脫時,一切應解脫;便成大過。若言異者,諸有情我,更相遍故,體應相雜。又一作業(yè),一受果時,與一切我,處無別故,應名一切所作所受。若謂作受,各有所屬,無斯過者,理亦不然。業(yè)果及身,與諸我合。屬此非彼,不應理故。一解脫時,一切應解脫。所修證法,一切我合故。
二者、執(zhí)我其體雖常而量不定隨身大小有卷舒故 此亦非理,所以者何?我體常住,不應隨身而有舒卷。既有舒卷,如橐籥風,應非常住。又我隨身,應可分析,如何可執(zhí)我體一耶?故彼所言,如童豎戲。
三者、執(zhí)我體常至細如一極微潛轉身中作事業(yè)故 此亦非理,所以者何?我量至小,如一極微,如何能令大身遍動?若謂雖小,而速巡身,如旋火輪,似遍動者。則所執(zhí)我,非一非常,諸有往來,非常一故。
又所執(zhí)我,復有三種:
一者、即蘊 理且不然,我應如蘊,非常一故。又內諸色,定非實我。如外諸色,有質礙故,心心所法,亦非實我。不恒相續(xù),待眾緣故。馀行馀色,亦非實我。如虛空等,非覺性故。
二者、離蘊 理亦不然,應如虛空,無作受故。
三者、與蘊非即非離 理亦不然。許依蘊立,非即離蘊,應如瓶等,非實我故。又既不可說有為無為,亦應不可說是我非我。故彼所執(zhí),實我不成。
又諸所執(zhí)實有我體,為有思慮,為無思慮?
一、若有思慮 應是無常,非一切時有思慮故。
二、若無思慮 應如虛空,不能作業(yè),亦不受果。
故所執(zhí)我,理俱不成。
又諸所執(zhí),實有我體,為有作用,為無作用?
一、若有作用 如手足等,應是無常。
二、若無作用 如兔角等,應非實我。
又諸所執(zhí)實有我體,為是我見所緣境否?
一、若非我見所緣境者 汝等云何知實有我?
二、若是我見所緣境者 應有我見,非顛倒攝,如實知故。若爾如何執(zhí)有我者所信至教,皆毀我見稱贊無我?言無我見,能證涅槃;執(zhí)著我見,沈淪生死。豈邪見能證涅槃,正見翻令沈淪生死?
又諸我見不緣實我,有所緣故。如緣馀心,我見所緣,定非實我,是所緣故。如所馀法,是故我見,不緣實我,但緣內識,變現(xiàn)諸蘊,隨自妄情,種種計度。
于我計常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于我計常者,有二十二種。云何二十二?
一、即陰是我常 如僧祛人,計五陰中有我,說我我所,皆有自體,是故為常。
二、異陰是我?!∪缗派硯煟嫯愱巹e有我體,以此為常。
三、諸陰有我?!〈巳擞嬛T心所法,隨應所計,有我我所,是故為常。
四、有二種我?!∪缟钊肆?,并有二種我常,二種者:
一、有知我 此我即常,我常故,此為能作,故能作常。
二、無知我 此我即一切法,一切法故,此為所作,故所作常。
五、無能所我?!⌒耙娡獾?,謂我常故,諸法亦常,二者合并,無有能所,如是為常。
六、通計我?!〈巳擞谖尻幹校ㄓ嬘形?,而不能分別即離,但漫執(zhí)故,以此為常。
七、的計是我常 此人于現(xiàn)世五陰中,隨取一陰為我,的計是我,彼有二義,執(zhí)為是常。
一、我定在現(xiàn)世有?!   《⑽叶ㄔ谝魂幹杏?。
以此二障,故于一陰中即見有我,如一種坐禪人,有其五病,計有我為常故。
一、有人計色為我,忽于定中得光明相,見身中神,如凈珠中縷,即說此色為我,以是為常。
二、有人粗思惟者,計受是我,說木石等,中無受故,可知受即是我,以是為常。
三、有人中思惟者,計想是我,以苦樂受雖過,猶有想,想即我心,故以是為常。
四、有人細思惟者,計行是我,以瓶等想雖過,猶有思流行,即我心,故以是為常。
五、有人深思惟者,計識是我,知思亦粗,以思雖過,猶有識,識即我心,故以是為常。
八、根中人我常 此外道說根中別有人,是能執(zhí)種子。不知五根等,是色法攝。妄于根中執(zhí)有人我,以是為常。
九、眼中人我?!〈送獾廊缜皥?zhí),說我證智所知,眼根中有我,說為四分。
一、眼根之中白精是月,月是母所造。
二、白精中間赤精是日,日是父所造。
三、赤精中間青精是空,空是自在天所造。
四、青精中間人子是我,我非因造,故我是常。
十、我意?!〈送獾啦恢姆o我,意為八心法之一。妄謂一切事,皆可由我意得,如是意為我常。
十一、我作意?!∪缒︴凳琢_人,不知心所有法無我。心所有法中有五遍行。其一曰作意,彼妄執(zhí)一切事皆從我意心生者。如無明體,別有作意。能生于行,如是我作意常。
十二、我正思?!∪缢_婆多部,執(zhí)八圣道中,正思為是般若,不知彼未離遍行境,如是謬執(zhí)正思為常。
十三、思即是我?!∪鐒僬搸?,亦計我從思所成以思為常。
十四、因思有我?!∪缗派硯煟嬘形殷w者,思等因思有所得故,亦執(zhí)思是常。
十五、我覺成思?!∪缟钊耍嬘斜擞X體,成一思相,我及覺體,次第不壞,思亦非無,故思是常。
十六、影像我?!〈巳擞嬘鞋F(xiàn)思覺影像生,及彼覺體影像所生。隨諸方分,皆有其思。所依影像,如鏡照面,故有我體,有我我所。此以遍行之思,及所現(xiàn)色法,執(zhí)為我常。
十七、大丈夫我?!∪珥f馱人,說冥初時,大丈夫神,色如日光。若人知此,能度生死,更無馀道。小人則小,大人則大,住身窟中,以是為常。
十八、離散我常 諸外道輩,通執(zhí)一切法,因我得生,故執(zhí)我見。此我有九次第,故修戒施苦定,冀得解脫,執(zhí)我離散為常。所謂九次第者:
一、法 從我生法,令心共我和合。
二、非法 法生故,即有非法生,法非法俱令心共我和合。
三、知 和合故能有所知「別有以知為第一位,法非法為第八九位者,義亦同?!?br />四、樂 知故有樂。
五、苦 樂故有苦。
六、欲 由樂故生欲。
七、瞋 由苦生瞋。
八、功 欲得于樂所以厭苦而修身。
九、念 功力故有正念,與諸法離散,名得解脫。
十九、解解脫人我?!∮嬋宋艺搸熣f,若見性得解脫者,是義不然。由人我解脫,故死活等自在,是故解脫人我常。
二十、藏識常 相應論師立八識常,誤解唯識無塵,說識定常。
二十一、我有邊?!∪缜笆环N神我外道,皆計神是色法有分,皆言神有邊故常。
二十二、我無邊?!∪缬型獾勒f,神我遍滿虛空,無處不有。得身處能覺苦樂,是為神我無邊,無邊故常。
既到靈山,豈可不朝我佛
【俗語佛源】
靈山,即靈鷲山,又稱鷲峰。山形如鷲,故名。在古印度摩竭陀國王舍城東北。佛教認為,靈山是釋迦牟尼佛報身凈土。釋迦牟尼佛曾在靈山舉行法會,宣說《妙法蓮華經(jīng)》。我佛,指教主釋迦牟尼佛?!讣鹊届`山,豈可不朝我佛」,謂到了靈山凈土,就應該朝拜佛祖。比喻到了一個地方,不能不去拜見主人。如《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到了那里,才知他就住在吾兄的寶莊上。我想,既到靈山,豈可不朝我佛?倒把打聽華忠消息這樁事擱起,徑投寶莊,拜識尊顏?!梗ɡ蠲鳈啵?/div>
唯我獨尊
【俗語佛源】
相傳釋迦牟尼是從母親摩耶夫人的右脅出生的,墮地能立,周行七步,步步生蓮花。釋迦太子遍觀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聲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惯@是佛經(jīng)上關于釋迦太子誕生的傳說。這里所說的「我」,不能誤解為生死輪回中的「妄我」,而是指無所不在、徹底自在的「大我」、「真我」,亦即《涅槃經(jīng)》所說的「常樂我凈」之我。這個我同「佛性」、「真常」的意義是近似的。禪宗中作為參禪的話頭。如《五燈會元》卷四載:「問: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如何是不揀擇?師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刮ㄎ要氉皙q說唯佛獨尊,所謂「天上天下無如佛」。在俗語中意義完全按字面轉化,指妄自尊大。如元·佚名《連環(huán)計》第一折:「孤家看來,朝里朝外,唯我獨尊,若要舉事之時,那一個敢道個不字兒的!」(李明權)
分別我執(zhí)
【三藏法數(shù)】
謂于計我、法中,分別我能行善、行惡等事,而起執(zhí)著,是名分別我執(zhí)。
為破我慢,貴賤同游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乞食,為破我慢自高,于富貴貧賤等家,皆無揀擇,是名破我慢,貴賤同游。
我慢高山
【三藏法數(shù)】
謂外道之人,多起邪見,我慢貢高,如山峻聳,雖聞正法,非惟不信,復有謗法之過,招其惡報,是故不為轉法輪也。
我修
【三藏法數(shù)】
我即自在無礙之謂也。蓋菩薩了知無我法中而有真我,得大自在,無有障礙,以破聲聞之人,不應于諸法中執(zhí)為無我、無我所,是名我修。(我所者,謂五陰之身及資生等物也。)
無我修
【三藏法數(shù)】
謂聲聞之人,不知自在無礙之真我,而觀五陰等法皆空、無我、無我所,是名無我修。(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我慢重障
【三藏法數(shù)】
謂我慢貢高,邪見執(zhí)蔽,不能下心敬事諸佛菩薩師僧父母,及不能學如來正法,是名我慢重障。
觀法無我
【三藏法數(shù)】
法有善法惡法。人皆約法計我,謂我能行善行惡也。善惡法中,本無有我。若善法是我,惡法應無我;若惡法是我,善法應無我。眾生顛倒,妄計有我,故令觀法無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