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58詞典 2分類詞匯 56
《國語辭典》:降將(降將)  拼音:xiáng jiàng
戰(zhàn)敗投降的將領(lǐng)。如:「唐太宗因十分禮遇降將,而得到許多竭誠效忠的臣子?!?/div>
《漢語大詞典》:敗將(敗將)
戰(zhàn)敗的將領(lǐng)。北史·麥鐵杖傳:“﹝帝﹞命 平壤 道敗將 宇文述 等百餘人皆為執(zhí)紼,王公以下送至郊外。”
《漢語大詞典》:走北
戰(zhàn)敗而逃。亦指敗逃的軍隊。六韜·均兵:“ 太公 曰:‘車者,軍之羽翼也。所以陷堅陣,要強敵,遮走北也。’”
《漢語大詞典》:撓?。〒蠑。?/div>
(1).挫敗,戰(zhàn)敗。梁書·南海王大臨傳:“ 彪 若成功,不資我力;如其撓敗,以我説焉,不可往也?!?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太平廣記》卷一六六引 唐 牛肅 《紀(jì)聞·吳保安》:“深入賊庭,果逢撓敗, 李公 戰(zhàn)沒,吾為囚俘?!?span id="yczrezl" class="book">《清史稿·德宗紀(jì)二》:“丁巳,以 吳大澂 師徒撓敗,切責(zé)之?!?br />(2).擾亂敗壞。 唐 白居易 《論行營狀》:“豈唯虛費資糧,兼恐撓敗軍陣。”舊唐書·裴度傳:“逆豎構(gòu)亂,震驚 山東 ,姦臣作朋,撓敗國政。”
《國語辭典》:敗退(敗退)  拼音:bài tuì
因戰(zhàn)敗而撤退。如:「部隊官兵對這場仗都抱持必勝決心,絕不容敗退!」
《國語辭典》:敗殘(敗殘)  拼音:bài cán
戰(zhàn)敗后剩馀的?!度龂萘x》第一三回:「曹操大破呂布于定陶,布乃收集敗殘軍馬于海濱?!埂?a target='_blank'>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搜了巢穴,將敗殘的苗子盡行殺了?!?/div>
《漢語大詞典》:白幟(白幟)
(1).戰(zhàn)敗者表示投降的白旗。新五代史·閩世家·王鏻:“ 仁達 伏甲舟中,偽立白幟請降, 繼雄 信之,登舟,伏兵發(fā),刺殺之?!?br />(2).泛指白色的軍旗。宋史·王珪傳:“敵圍之?dāng)?shù)重,復(fù)馳入,有驍將持白幟植槍以詈。”
《國語辭典》:白幡  拼音:bái fān
一種狹長的白色旗子。在喪禮中,排列在靈柩前,作為引導(dǎo),上面寫著死者的職銜和姓名。也稱為「引路幡」。
《漢語大詞典》:焚櫬(焚櫬)
燒掉棺木。古代受降儀式。交戰(zhàn)兩國君之戰(zhàn)敗者輿櫬乞降,表示接受誅殺;戰(zhàn)勝者焚櫬,表示寬大而赦免其死罪。三國志·魏志·鄧艾傳:“ 艾 至 成都 , 禪 率太子諸王及羣臣六十餘人面縛輿櫬詣軍門, 艾 執(zhí)節(jié)解縛焚櫬,受而宥之?!?span id="jkf2hau" class="book">《晉書·王濬傳》:“ 濬 躬解其縛,受璧焚櫬,送于京師?!?span id="8vs2ha2" class="book">《藝文類聚》卷五八引 北齊 魏收 《檄梁文》:“當(dāng)使焚櫬而出,拂席相待?!?/div>
《國語辭典》:素幡  拼音:sù fān
白旗?!缎绿茣?。卷二二○。東夷傳。高麗傳》:「藏遣男產(chǎn)率首領(lǐng)百人樹素幡降,且請入朝,績以禮見。」
《國語辭典》:詐?。ㄔp?。 ?span id="wbuunbz" class='label'>拼音:zhà bài
假裝失敗?!度龂萘x》第五三回:「來日再戰(zhàn),必然詐敗,誘到吊橋邊射之。」
《國語辭典》:逃北  拼音:táo bò
戰(zhàn)敗而逃。漢。賈誼〈過秦論〉:「百萬之徒,逃北而遂壞,豈勇力智慧不足哉?」
《漢語大詞典》:素揮(素揮)
白旗,白幡。戰(zhàn)敗者表示投降的旗。揮,通“ 徽 ”。《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若迴斾方徂,登高岡而擊鼓吹,揚素揮以啟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 李善 注引廣雅:“徽,幡也。徽與揮古通用?!?/div>
《漢語大詞典》:隕?。E?。?/div>
戰(zhàn)敗身亡。 清 朱克敬 《暝庵雜識》卷一:“ 狄山 之御 匈奴 , 周處 之擊 齊萬年 ,卒以隕敗,豈由無才!”
分類:戰(zhàn)敗
《漢語大詞典》:北撓(北撓)
謂戰(zhàn)敗后曲折奔逃以避敵。墨子·非攻下:“死命為上,多殺次之,身傷者為下,又況失列北撓乎哉!罪死無赦,以譂其眾。” 孫詒讓 間詁:“北謂奔北也,北之言背馳;撓之言曲行,謂逗撓?!?/div>